《麃孝禹碑 》
麃孝禹刻石,刻於西漢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
又名《麃孝禹碑》、《河平刻石》,
現存山東省博物館。
刻石高138cm,寬45cm。
上端刻鳥紋,下部豎排刻銘兩行,
右行刻「河平三年八月丁亥」,左行刻「平邑侯裡麃孝禹」,
隸書,略含篆意。
是刻筆勢平中寓奇,體勢開張,線條勁挺古樸,可謂西漢隸書之代表作。
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宮本昂等訪得於山東費縣半邑集(今平邑縣),
並於石側刻跋「同治庚午揚州宮本昂、宮顯,任城劉恩瀛訪得此於平邑,江曙高文保觀。」記之。
此刻石同治九年前即有拓本流傳,以馬叔平、王懿榮舊藏為精。
據《齊魯晚報》報導, 2011年3月,應觀眾要求,山東省文物局主持舉辦了山東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評選活動。活動先由文物專家學者從博物館內13萬餘件藏品中選出30件代表性文物精品,作為「十大鎮館之寶」的候選名單。在這30件代表性精品中,【平邑麃孝禹碑】名列其中。碑是多以石質為材料並在上面刻著文字或圖畫,豎起來作為紀念或標記的物體。說起碑來,秦漢以前早已有之,只是先秦的碑與後世的碑碣不同。據《史記》和其他文獻記載,先秦古碑當時多稱刻石,並非立於墓葬之前,而是立於宮殿、廟宇之前。立於宮殿之前的謂之「宮碑」,是古人用於識日影、引陰陽的,也稱「日晷」。立於廟宇之前兩旁的,謂之「廟碑」,多是栓系馬匹用的。考古界專家認為,從目前已發現、發掘的墓葬看,先秦以前的墓葬地面以上一般不封不樹,自秦始皇后才出現對墓葬聚土成冢,王侯將相的封土較大,平民百姓的封土較小或不封,而至今尚未發現立有先秦墓碑的墓冢,史料上更無記載。到西漢後期,出現了立於墓葬前的用於記述墓主人生平、功德的刻石,此類刻石後稱石碑,謂之「墓碑」。此「碑」者,被也,原本系喪葬時所設,施轆轤以繩被其上,用以引棺下葬的。或曰,「碑」者,悲也,是引以懷念墓主人功德的。「死有功業,生有德政者,皆碑之」。後來,有有心人在棺木封土後將墓主人的生平事跡等勒於其上,移立於墓前,後人在祭祀墓主人時就可以知其生平或功德了。到唐代,樹碑立傳成風,碑的造型、琢工、篆額、撰文人和書丹人及題款等,開始形成定製,「墓碑」最終成為現今的模樣。浩如煙海的古代石刻碑碣,是後代金石學研究的物質基礎,是用來補史、證史,研究古代書法、雕刻藝術和文學歷史不可缺少的珍貴資料。目前,我國現存西漢墓碑極少。在已發現的墓碑中,平邑縣的麃孝禹碑是年代最早的一個,也是著名的漢代畫像石刻。有著重大的歷史研究價值,是十分珍貴的歷史文物資料。此碑刻於西漢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碑高147釐米,寬45釐米。圓形碑首,上刻粗花紋屋形,下有兩鳥相對,左為鶴,右己泐,均陰刻。碑文隸書,2行15字,有界欄。右行刻「河平三年八月丁亥」8字,左行刻「平邑成裡麃孝禹」7字。從碑文上看不出麃孝禹的生平事跡,但可知平邑集是其居住之地,逝後葬於該處,墓碑立於「河平三年八月丁亥」, 即漢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專家考證,從已發現的西漢墓碑中可以看出,該碑刻立於漢碑初興之時,墓碑的定製尚未形成,因此該碑的形制、書丹、繪畫等別具一格。考古及書法界的專家學者認為:麃孝禹碑的書法風格道勁蒼古,可為古隸之代表。麃孝禹碑最早被發現並引起文物收藏者的高度重視始於清同治年間。同治九年(1870年),時任泗水縣知縣的揚州人宮本昂在一次走訪平邑集時發現該碑(發現位置一說在原平邑集南,一說在今縣城城西)。該碑自樹起之日距同治九年已過去1896年,距今已2037年了。此碑出土後,幾經易人,傳世於今,真可謂飽經滄桑,歷盡磨難。自宮本昂發現該碑及其收藏價值的訊息傳出後,尋訪、拓片、收藏或竊此碑為己有的人紛至沓來。先是宮本昂收藏於學官,後易其弟宮昱手中。後任城人(今濟寧)劉恩瀛又於平邑訪得。幾經輾轉,又歸屬於南海李山農,深藏於濟南城東流水街李氏漢石園內。到1920年又現於莒縣的莊式如宅院中。抗日戰爭爆發後又一度失傳。建國初期在濟南成大汽車行又被發現,再一次引起考古界的轟動和高度重視,並得到精心呵護,轉藏於山東博物館,定為國家一級文物。本訂閱號所轉載的文章源自網絡,其版權均歸原作者所有。若所轉載文章中的美術、攝影等作品涉及您的版權問題,請您及時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轉載內容。
漢簡 | 西漢竹簡草隸《神烏傅(賦)》【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