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王維《使至塞上》
這個世界上,不管是哪個國家,都是有沙漠的。沙漠的形成想必大家也都知道,那是因為樹木大量被砍伐,缺少綠洲才逐漸變化為沙漠的。沙漠之所以稱之為沙漠,就說明這一片區域被大量沙子覆蓋。在我們的印象中,沙漠就是荒漠,這裡缺少水資源,這裡寸草不生,這裡人煙稀少,這裡環境惡劣。
那你知道麼?中國有一個最大的沙漠,在這個沙漠底下,竟然是一片汪洋大海。而且,這片海域是淡水資源,儲量等同於8條長江。這片沙漠叫做塔克拉瑪幹沙漠,今天,它是本文的主角,你且聽我娓娓道來。
這裡是世界第二大沙漠
中國幅員遼闊,資源是十分豐富的,中國有山有水,淡水資源儲藏在全世界名列前茅,淡水資源豐富的話,不管是人類的飲用水,還是動物的飲用水,以及水產品量都能有所保證。不過,中國資源豐富是不錯,中國的沙漠其實也是比較多的,國境之內,居然有十個大型沙漠。沙漠對於人類並沒有太多的作用,空有一片土地,但是不能創造價值。今天,我們想要跟大家說的是中國最大沙漠——塔克拉瑪幹沙漠的故事。
《入塞曲》中說:"大漠空高塵不飛,新秋塞上草猶肥",沙漠自古以來,給人們留下了較為恐怖的印象,大家不敢觸碰。塔克拉瑪幹沙漠面積很大,他不僅在中國沙漠面積當中獨佔鰲頭,在世界沙漠面積中也排名第二,比很多中國的省份都要大!塔克拉瑪幹沙漠曾經被稱為中國最乾旱的地方,這裡常年沒有降雨,這裡沒有什麼生物,這裡曾有的內陸湖也慢慢乾枯。但你可能想都想不到,科學家竟然在塔克拉瑪幹沙漠下有了一項重大發現,這個發現顛覆了很多人的想像!
塔克拉瑪幹沙漠發現大量地下水
原本以為,塔克拉瑪幹沙漠是極度缺乏水資源的,但是科學家的發現讓很多人都吃了一驚!科學家通過勘測,發現在塔克拉瑪幹沙漠地下,有大量的淡水資源。沙漠中有地下水並不奇怪,但是沙漠中有大量的淡水資源,也是一件奇事!據專家勘測的結果,塔克拉瑪幹沙漠下面的地下水,達到了驚人的228萬億立方米。這簡直就是一個海洋的含水量,抵得上8個長江,難怪說,塔克拉瑪幹沙漠有著"地下海洋"之稱。
如果,你跟一個古人說,塔克拉瑪幹沙漠是和海洋共存的,他們是絕對不會相信的。因為,他們只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只相信自己耳朵聽到的。塔克拉瑪幹沙漠的外部環境,確確實實是非常乾燥的,藏在地下的水卻十分豐富。現代有科學技術,通過現代科學技術是可以準確勘測到地下水儲存量的。最讓人覺得驚喜的是,科學家採樣地下水發現,大部分地下水都是淡水資源,當然也有少量是鹹水資源。淡水是人類的寶貴資源,所以,這一次發現不可謂不重大!
利用地下水資源可改善居民生活
專家們也為塔克拉瑪幹沙漠發現大量地下水而感到好奇,經過地質分析發現,早在7000萬年前,塔克拉瑪幹沙漠所在之處是一片汪洋大海,後來因為地殼運動,以及各種各樣的原因,才在這裡形成了荒漠。當時在荒漠之上還是有水資源的,不過由於外部環境的原因,這些少量水資源也逐漸乾枯了。所以,外表上塔克拉瑪幹沙漠是極度乾燥的,但實際上沙漠地下是有大量水資源的,如果這麼算起來的話,這裡並不是沒有什麼用處,只要好好利用,大有可為!
既然這些地下水資源這麼豐富,當然是可以加以利用的,至少可以造福當地的百姓。古時候,如果想要利用這些水資源是不可能的,但是現代科技十分發達,通過一些特殊的手段完全可以將這一部分淡水資源用於日常生活。附近生活的居民,由於外部環境極度乾燥,所以他們是極度缺水的,要用水,需要從其他地方調過來,需要消耗大量的資源和精力。但是,未來如果能將這些地下水資源利用起來的話,附近居民的生活,一定會大大改善。
沙漠並不是毫無用處
曾幾何時,大家都認為,沙漠就是荒漠,沙漠是吃人的妖怪,沙漠對於人類是沒有任何用處的。其實,這種想法以前來講也許是正確的,但是現代已經是21世紀了,沙漠並不是那麼可怕的。沙漠中可以發現大量的資源,有的時候是礦產資源,有的時候是水資源,這些對我們都是大有用處的。現代有科學技術,有探測儀器,有各種先進的手段,可以幫助我們去了解沙漠、親近沙漠。
除了這些之外,現代也可以通過一些手段去改造沙漠。雖然,沙漠是千萬年形成的,但是,有些沙漠不大,含沙量也不高的話,作為人類,我們是可以慢慢對這些地方進行改造的。甚至,現在已經有研究出了一些科學方法,可以在沙漠上面種植綠色植物。這一切都要得益於現代的科學技術,因為,這在古代根本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所以,沙漠並不是毫無用處,未來說不定可以將沙漠全面改造也未可知。
結語
李白在《古風五十九首》中說:"荒城空大漠,邊邑無遺堵",曾經,我們十分害怕沙漠,現在我們利用沙漠。未來的社會是一直進步的,我希望可以見到越來越多的沙漠變成人人都需要的綠洲。
曾經,我們對塔克拉瑪幹沙漠充滿了未知,不過,現在這個地方發現了大量的水資源,這些水資源是我們人類的必需品。未來,我們一定會好好利用這些水資源,塔克拉瑪幹沙漠也會成為一種符號,一種沙漠改造的精神符號。
參考文獻:
《使至塞上》《入塞曲》《古風五十九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