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播,顧名思義即一邊吃東西一邊直播,和其他直播一樣,在直播中觀眾會根據主播的表現進行打賞或者下單購物。
事實上,雖然「吃播」現在屬於一類新興職業,但從整個網際網路發展潮流來看,「吃播」的歷史並不算短,早在2014年,Mukbang(韓語中「吃飯」和「直播」二詞的組合)就開始在韓國風靡,這一現象又被稱為「美食偷窺熱」,此後,日本、美國等國家亦相繼興起。
而中國的「吃播」雖然起步要晚一點,但火熱程度和日韓相比,堪稱有過之而無不及,隨著密子君、大胃王朵一等人的火爆,國內的吃播熱潮也正式到來。
只不過,在競爭日漸激烈的情況下,號稱能治癒厭食症、安慰減肥群體的「吃播」行業,畫風卻變得越來越離奇。
01「墮落」的吃播
2009年由潘長江主演的喜劇電影《大胃王》上映,在電影中,潘長江飾演的三好相當能吃,為了籌集醫療費治好老婆的失憶症,他決定參加有100萬獎金的「大胃王」比賽。
雖然這部電影口碑極差,但不得不說,有相當部分國人是通過這部電影才知道,原來這個世界還真存在這種奇葩的比賽。
而在西方國家,靠「吃東西」獲取名利的歷史則更為悠久,比如十九世紀,美國就曾流行吃派比賽,發展至今,熱狗已經成為美國「大胃王」比賽中最受歡迎的食物。
這種活動能吸引人,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其具備濃厚的競技性,但沒有想到的是,脫離了競技色彩的「吃播」,也能俘獲大批粉絲。
隨著湧入「吃播」行業的人越來越多,單純的吃已經無法在短時間內吸引大量關注,於是有一部分人就開始發動腦筋,走差異化路線。
最簡單粗暴的方式就是做「大胃王」,在少網友口中又稱之為「饕餮」。
不需要費腦筋想劇本,也不用大投入買食材,不管是麵條、漢堡還是雞蛋、油條,先擺上幾打撐場面再說。
比如日本的木下佑香,據說最多能連吃100個漢堡、100塊炸雞、200個壽司和2.5公斤的納豆飯。
中國的「大胃王」則以密子君為代表,曾在視頻中幹吃8斤白米飯、10人份的黃燜雞米飯、20屜蟹粉小籠、100隻雞翅,外加成堆的海鮮自助。
「走量」不「走胃」的「大胃王」們,吃得越多關注度越高,為了流量和名氣,只要沒撐死就往死裡撐。
不過食量這東西也因人而異,有的人看著瘦小但就是很能吃,有的人卻不行,而如出一轍的「大胃王」形象也確實容易引起審美疲勞。
於是,又有一些吃播開始走向獵奇路線。
相比以正常食物為主的「大胃王」們,走獵奇路線的「吃播」為了吸引關注,通常都是選取常人無法下咽的食物。
在快手上,因有不少人挑戰吃辣的極限,專門形成了一類獨特的吃播風格——爆辣吃播。
只要搜「爆辣吃播」四個字,就可以看到一個個畫面鮮豔卻無法提起絲毫食慾的視頻。
提示:內容或引起不適,請謹慎搜索
這些視頻中的食材有麵筋、肉腸、火雞面,也有金針菇、雞腿、龍蝦,但重要的不是吃什麼,而是夠不夠辣。
在吃法上,這些視頻博主也相當有技巧,普通人連嘗一下都受不了的食物,他們卻能大膽地進行「一口悶」。
雖然我們都知道,人體對辣度的承受並不是無限的,即便是以吃辣聞名的川渝地區,也僅限於傳統意義上的辣椒,所謂的「爆辣」,完全不在食物的範疇之內,但還是有很多人為了人氣去嘗試。
比如某原本是「衣播」的快手用戶,在個人簡介內說自己是面癱,由於火不起來,最近轉做「吃播」,上傳的視頻都是以爆辣食物為主,並且還取了一個極具個人風格的名字——面癱吃播。
不過諷刺的是,作為一個不能吃辣的面癱患者,雖然以毀容為代價來博取關注,但到現在,粉絲也才8萬。
除了「爆辣吃播」外,在快手上還有不少「胃不大膽大」的土味吃播,為了獲得更多的「雙擊」,不惜吃生肉、活章魚、乃至活蜈蚣,再配以浮誇的表演,看的人不吐都是憑本事。
然而,再厲害的吃播也有承受的極限,並且在食物的體驗上,他們與常人並無二致,要火就不得不採用黑暗營銷的方式——造假。
在「吃播」界,造假已經成了公開的秘密,最常用的兩種方式就是假吃剪輯和催吐。
不久前B站某UP主不知道是不是吃蒙了,就錯將未經剪輯的視頻素材上傳,成為其假吃的鐵證。
如果是拍視頻,可以假吃再剪輯,但直播沒辦法,只能吃了再催吐,而催吐只能吐還沒經過消化的食物,這也是為什麼幾乎所有以量取勝的吃播都不會細嚼慢咽的原因。
02「吃播」為何存在
在現實生活中,如果長時間盯著陌生人吃東西會是一件相當尷尬的事情,但是「吃播」卻火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其一,從受眾的角度來看,「吃播」確實有存在的價值。
「吃播」在產生之初,就是簡單的吃東西,並不像現在這樣會毫無下限地挑戰各種噁心的食物,除了時間可能長一點外,與正常用餐基本沒有區別。
之所以會快速火起來,正是因為對觀眾來說,觀看「吃播」能夠獲得一種被陪伴的感覺,達到釋放壓力的目的。
也因此,越會互動的主播,往往粉絲就越多,背後的邏輯和其他直播並無二致。
此外,基於人類渴望美食的本能,通過這些「吃播」,受眾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手機上隨時隨地看到世界各地的食物,而主播基於味覺體驗的描述則會加深觀眾的印象,大大降低人們獲取美食信息的難度。
同時,當下社會不少年輕女性為了保持體重或者減肥,不得不控制飲食,對於這類人來說,「吃播」還有一個作用就是「代嘗」。
弗洛伊德在其「替代性滿足」理論中,將人格劃分為自我、本我、超我三個部分。
「自我」負責遵循現實原則,權衡長遠利弊;「本我」遵循快樂原則,追求個體的愉快舒適;「超我」則嚴格按照道德原則行事,是一種完美的道德典範。
對於需要控制體重的人來說,人格中的「自我」不允許身體過度進食,但「本我」又明顯能通過進食獲得滿足,「吃播」的出現則完美化解了這種「自我」與「本我」的矛盾。
通過主播的品嘗和解說,不用真正吃下食物,就可以獲得由視覺和聽覺刺激帶來的飽腹感,從而填補對食物的渴望,也無需擔心因吃東西而造成的身體發胖。
其二,獵奇心理和「審醜」思想催生重口味「吃播」。
如果單從「陪伴」和「代嘗」的需求來看,如今近乎泛濫的重口味吃播顯然是滿足不了的,重口味吃播之所以能獲得關注度,是因為在我們的觀念中,還存在著「獵奇」和「審醜」的傾向。
雖然在現實生活中沒有幾個人敢「生吞」活章魚、「一口悶」爆辣火雞面,但不代表這樣的畫面不夠刺激和吸引人。
對於觀眾來說,觀看這類「吃播」的目的已經完全脫離了食物體驗本身,更多地在於探知是不是真的有人能吃下去。
哪怕觀眾是帶著質疑和厭惡的情緒觀看,好奇心的滿足也足以抵消這種不適。
更重要的是,隨著這類「吃播」的泛化,有一部分人已經開始接受並「欣賞」這種表演,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經常會看到有觀眾主動要求主播嘗試各種新奇刺激的食物。
越是敢於「扮醜」的主播,越容易打破傳統審美,讓觀眾「耳目一新」甚至產生強烈的優越感。
其三,嚴苛考核下,主播被迫博眼球出位。
前段時間,高人氣帶貨主播薇婭的作息時間在朋友圈刷屏:
下午3點起床,4點到公司選品、試用、準備直播,晚上8點開始直播,0點到6點直播復盤、選品,之後才能回家休息。
這樣的作息安排不僅日夜顛倒,還幾乎沒有休息時間。連業內數一數二的薇婭都是如此,其他低人氣主播的生存狀況可想而知。
相比一般帶貨主播,「吃播」的核心在於「吃」,為了提高人氣,粉絲不多的小主播們只能靠多拍視頻來增加曝光。
此外,「吃播」這一職業也並沒有常人想像的那樣自由,大部分主播都與MCN機構籤了合同,雖然直播、拍視頻的經費公司可以報,但也面臨著嚴苛的KPI考核。
除了常規的早晚打卡日報周報外,底薪也並不高。視頻點讚量必須達到一個等級之後才能計算績效,同時廣告抽成也對粉絲量有要求,不同的粉絲數對應不同的點數。
據此前一位接受採訪的「吃播」稱,一條8000塊的廣告,需要先扣除30%的商務費用和拍攝費用,然後計算公司的成本和利潤,剩下的「利潤」才由主播和剪輯、攝像分配,基本上到手也就50-150元。
假如做不下去要和機構解約,則會面臨高額的違約金。
比如三年的合同期限,第一年解約需要賠償100萬,第二年200萬,第三年300萬。
在公司嚴苛的考核下,通過各種誇張重口味的方式對觀眾進行刺激,對於這些人氣不高的「吃播」來說,顯然是收效最快的方式。
03對無下限「吃播」說「不」
當火的出現讓人類走過茹毛飲血的時代,「吃」也逐漸不再是以生存為唯一目的,更多時候,它可以給人帶來極大的愉悅和享受。
隨著地域的界限被打破,不同的食材得以交融,又衍生了更為豐富的菜品和飲食文化內涵。
比如在唐宋時期就形成了「南鹹北甜」的飲食格局,到明清時期又出現了更為細分的「八大菜系」。
除此之外,還有更多相對小眾卻同樣獨具特色的地方美食。
而作為一名合格的中式大廚,做菜的時候也必然以追求色、香、味、形、器的協調統一為最高境界。
至於普通大眾,美味的食物即便未能親嘗以飽口福,但哪怕只是看一看也算得上是一種享受。
所以,近幾年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國》、《風味人間》、《人生一串》等美食記錄片廣受好評,尤其是影片展現出來的「生活氣」讓越來越多的人覺得,美食真的可以治癒心靈。
因此大眾也樂於通過這些視頻來了解不同地域的飲食文化和特色,等待以後有機會再親嘗一番。
並且在萬物皆可直播的時代,「吃播」的存在確實有其合理的一面,通過美食直播和小視頻,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
如以「綿羊料理」為代表的一類「吃播」,不僅會和粉絲分享美食,還會教粉絲如何自己動手製作,每一道程序每一種用料都說得清清楚楚,這樣的「吃播」傳遞出來的是濃厚的生活氣。
然而無下限吃播的泛濫不僅讓食物失去了原本的溫暖與美好,更是直接為「吃」這一行為注入了噁心的味道。
除了浮誇的表演外,還存在極為嚴重的糧食浪費問題,而很多「吃播」為了火,也不惜以自身健康為代價,輕則器官受損,重則當場喪命。
這不僅弱化了「吃播」職業存在的正向價值,也讓「吃播」行業被嚴重扭曲。
而這種低門檻無下限娛樂的泛濫,不僅會擠壓其他優質「吃播」的生存環境,更會讓越來越多的人沉迷於這種本能的宣洩和刺激。
到最後,無論是觀眾、行業還是「吃播」本身,都將淪為這一低級娛樂的受害者。
「能吃」不是錯,但以此通過浪費糧食的方式譁眾取寵,就是一種病態。
對於「吃播」來說,與其以生命為代價博取眼球,不如想想如何轉型提升自己在行業內的差異度和模仿難度,這才是長期生存的根本。
而對於觀眾來說,對重口味「吃播」最好的應對方式就是刷到就劃掉,不多看一秒,更不必雙擊評論,讓他們在平臺機制中自由生長,自由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