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過一些地方,由此所產生的思緒需要附著在一些物件上面,就像人的肌肉要長在骨骼的關節之上,才能屈伸自如。沒有了可以伸縮的基點,記憶豈不成了一堆肉泥?——畢淑敏
關於「旅遊」一詞,最早見於六朝的「旅遊媚年春,年春媚遊人」的詩句,其主要指個人意志支配的,以遊覽為前提的旅行。但是在東周時期,旅遊分類更加清楚,現指「旅」稱為商旅,「徵」為軍旅,以「歸」為婚旅,以「巡」為天子之旅,以「遷」為遷徙之旅。
不同的人出行,有著不同的稱呼,比如外出求官之遊,稱為「宦遊」;帝王或皇室巡遊天下,稱為「宸遊」;僧人、道士行蹤不定的漫遊,稱為「雲遊」;有識之士懷抱壯志遊歷四方,稱為「壯遊」;在春天或節日裡男女相伴外出遊玩,稱為「冶遊」;風塵僕僕、四處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或道德文章,稱為「週遊」。宅在家中以欣賞山水畫代替遊玩,稱為「臥遊」。
那麼古人稱的旅行與我們現在說的旅遊有什麼區別呢旅行包括遊學、踏春、出遊、遠行探親、訪友、遊玩、歸鄉等一系列在路上的行為都叫旅行;而旅遊只是旅途上的遊玩,遊覽,概念沒有旅行的概念廣;旅行要涉及到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地理、法律等各個社會領域。旅遊只是一種娛樂活動,任何外出遊玩都可以算。世界旅遊組織指旅行的定義是某人出外最少離家55公裡。所以啊,我們現在的人對旅行,還真沒有古代人有情調。
首先我們來看看古代有哪些特別牛的超級驢友
春秋時期 孔子 周遊列國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公元前497年,正值春秋末期「禮崩樂壞」的變革時代。孔子因和當時魯國國君政見不合,鬱郁不得志而離開魯國。為實現其政治理想,孔子歷時十四載,週遊了宋國、陳國、蔡國、楚國、齊國、衛國、曹國、鄭國、杞國等。
孔子作為儒家思想的創始人,五十多歲的人了,還跋山涉水周遊列國,顯然不是為了遊山玩水。他的徵程,是懷著大抱負啊!所以說,孔子的出遊堪稱是一次偉大的思想文化之旅。
西漢 張騫 出使西域
張騫是漢中郡城固(今陝西省城固縣)人。官至大行,封博望侯。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亞洲內陸交通要道,與西亞諸國正式開始了友好往來,促進了東西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開拓了從中國甘肅、新疆到今天的阿富汗、伊朗等地的陸路交通,即著名的「絲綢之路」。
作為「跨國驢友」的鼻祖,張騫不僅給我們帶回了核桃、葡萄、石榴等植物,以及大宛的汗血馬等,而且他超強的「自救」能力堪稱「驢友」楷模,幾次被抓都沒向皇帝喊救援,而是成功逃脫。
風餐露宿算啥?能「自救」才是真本事啊!牛!
西漢 司馬遷 考察採風
司馬遷是西漢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從20歲開始,他的遊蹤就已遍及了祖國的大江南北,尋幽探古、考察風俗、採集傳說。他曾漫遊到汨羅江畔,在當年屈原投江自沉的地方高聲朗誦屈原的詩。回到長安以後,他做了皇帝的近侍郎中,跟隨皇帝到過平涼、崆峒,又奉命去了巴蜀,他到的最南邊的地方是昆明。讀了萬卷書,走了萬裡路,彪炳千古的《史記》,就是在如此艱辛的旅程中孕育而生的。
《史記》曾被魯迅稱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儘管司馬遷的志向不是職業「驢友」,而是做一名優秀的史官,但其「驢友」生涯不是司馬遷成功完成《史記》必不可少的積澱,起碼也算是重要原因之一。
東晉 謝靈運 探奇覽勝
南朝宋詩人謝靈運想必大家聽聞過,他常常呼朋喚友,出入於山水之中探奇覽勝。其詩大都描寫會稽、永嘉、廬山等地的山水名勝,開創了文學史上山水詩一派。他發明了一種人稱「謝公屐」的登山鞋,也就是一種有齒木屐。上山時去掉前齒,下山時去掉後齒。謝靈運遊山時常穿的其實就是一種有齒木屐。後來李白在《夢遊天姥吟留別》一詩中還曾提到過這種鞋:「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
謝靈運之所以被公認為超級「驢友」,不僅因為他一輩子酷愛登山,還在於他不斷發明「驢友」裝備。除了「謝公屐」,他還為自己設計了登山服,將衣服寬大的袖口改小,將肥大的褲子改為束腳褲,可謂最注重裝備的「驢友」。
北魏 酈道元 覓水尋渠
酈道元是北朝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酈道元少年時就愛好旅遊,一生足跡遍及今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安徽、江蘇、內蒙古等地。不過,他的旅遊與眾不同。每到一處,他都要悉心勘察水流地勢,了解古今水道的變遷情況,並閱讀大量古代地理學著作,通過古今對照,發現變化。為此,酈道元以《水經》為藍本,以作注的形式撰寫了長達四十卷的《水經注》。內容不僅包括了全國各地的地理,還記述了一些國外的情況,涉及朝鮮、越南、印度、伊朗、俄羅斯以及蒙古沙漠等。
酈道元的「正差」原本是當官,而且當得非常出色,執法清正、平定叛亂、不懼權貴。可他更痴迷於「覓水尋渠」當「驢友」。不過也正緣於他的這種業餘愛好,留給了後世一部不朽的《水經注》。
唐朝 玄奘 玄奘三藏像
玄奘,唐代著名高僧。因感各派學說分歧,難得定論,玄奘決定赴天竺學習佛教。太宗貞觀三年(公元629年),玄奘從京都長安出發,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終於抵達天竺國。玄奘遊學於天竺各地,鑽研佛教典籍,歷時十餘年。譯出經、論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長安,長途跋涉十餘萬裡。撰有《大唐西域記》等。玄奘撰寫的《大唐西域記》,為研究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等地古代歷史提供了重要資料。其經歷在民間廣為流傳,成就了吳承恩的《西遊記》。
玄奘不是歷史上第一個當「驢友」的出家人哦,但是影響最大的一個。這不僅是因為他佛學造詣深厚,還因為他受到了吳承恩的青睞,一本《西遊記》讓他名垂千古。但也有遺憾,被本來輔佐他去西天取經的大徒弟孫悟空搶走了不少風頭,「孫行者」一路上降妖除怪,使他這位師傅成了最笨的「驢友」。
下面我們來整理下,古人出行之前做哪些準備工作呢
在古代,能夠長途旅行的普通百姓少之又少。驢友們都是些什麼人呢——李白漫遊,結交了賞識自己的伯樂賀知章,被推薦給唐玄宗;玄奘西遊,為求取佛經;蘇軾貶官遊,一路往南,最後被貶到海南,以自然風物和詩酒自娛;秦皇巡遊,宣德揚威,安定天下。
古代人,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漫長路途、交通不便、天氣惡劣、路遇劫匪、露宿山中……問題好像層出不窮。他們的旅行,與我們現代人到底有多不一樣?
行前準備:卜一卦,擇吉日吉時
出行前問卜可以追溯到殷代,直到晉代,這也是人們出行前不可或缺的步驟。到了明代,一批專門為出行準備的問卜書籍開始大行其道,只需要在出行前翻閱查詢即可。
旅遊攻略:旅行手冊大受歡迎,古代驢友執攻略走遍天下
「描摹各地名勝風景」的遊記類作品興起於魏晉南北朝,自唐代起,記錄「旅遊路線」的作品也開始興起,為了介紹得更詳盡,旅行書還出現了配圖版。它們除了介紹行路路線,還搜羅了一路途經的名勝古蹟,並細心地給出投宿建議、食宿交通的收費標準,以及注意的事項。這些書籍不僅僅起到了旅行指南的作用,更誘發了許多人出遊的熱情和決心。
明末文學家王思任就是在讀了張肅的《臺遊草》之後,立刻「投袂而起」,擼起袖子就去收拾行李,坐船攬勝去了。
行李清單:行李寧多勿缺,夜壺也是必備品
古代的客棧沒有專門的廁所,所以夜壺馬桶是旅行必備。他們隨身的行李,不僅有生活用品、床上用品、還有蠟燭、茶葉、棋子、摺疊棋盤和中藥等。「熟艾、大黃、芒硝、甘草、乾薑、蜀椒」這些中藥,按照《千金要方》、《醫說》等眾多醫術的說法,都是「居家旅行必備良藥」,大多有芳香開竅、除穢殺蟲的作用。
資深驢友沈括「行李示範」:除以上物品,還有筆墨紙硯、酒器、茶盞、斧子、鋤頭、刀子、油筒、虎子(即尿壺)。
旅伴:攜帶家奴,或與友人同行
古人旅行很少獨行,一般都會攜帶家奴,或找志同道合的友人結伴而行。一來是出門在外,行李繁重,需要肩挑擔扛;二來路上萬一遇到歹人劫匪,也好有個照應。
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號稱「萬裡獨行」,實際上也是有僕人從江陰一直跟到雲南的。僕人隊伍更為壯觀的也大有人在。明代文學家王世貞遊太湖時,僱了三艘遊船,竟有兩艘都用來盛載行李和僕從。
住宿:住宿條件良莠不齊,民宿大行其道
說到旅行中的住,解決方案真是五花八門。官家住驛站,商旅住客棧,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時候,民宿和寺廟、道觀都是不錯的選擇,而露宿野外或夜宿船家也時常在所難免。正因為住宿條件良莠不齊,所以被褥、枕頭、蠟燭、洗漱用具通常都會被收納在行李中。
民宿是最常見的選擇,民間有大致的收費標準。也可以宿在寺院道觀,不過並非免費,有的寺廟會用香火錢的方式收取費用,有的則會直接表明傭給。走水路的,或是情趣所致,或是為節省費用,乾脆直接宿歇在船上。
交通:走水路捨近求遠,馬或馬車不是誰都坐得起
古人只要能走水路,就算繞遠道也在所不惜。為什麼呢?坐車顛簸、翻山越嶺危險,水路要愜意多了。到了隋唐時代,大運河開通連接南北,明代時,租船服務也普遍起來。不過水路也因為天氣、水流方向的變化,會影響出行,這時上陸地即可。
說到車,也有很多種,以速度取勝的「包趕程」,多為耐力持久的騾車,即便是千裡長途,戴星而行,數日可達。以穩著稱的「太平車」,重大粗陋,以牛牽挽,每天行程不超過30裡。車身懸掛鐵鈴,行進時發出聲響,數裡之外可聞,宛如喇叭,好讓對面來的車輛有預先避讓的準備。我們最常見的「馬或馬車」,都是有一定身份和經濟實力人群的選擇。
「鏢局」和「邸店」:出門在外行李怎麼辦,財產安全也有辦法
旅行路上艱險不斷,明朝時出現了鏢局,為商旅護航,價格不菲,惠顧者多為運貨商人。到達目的地,再隨身攜帶行李也不方便。南北朝時就已經出現了專門儲貨納客的場所,相當於「倉庫」,被稱為「邸店」或「傳舍」。唐代還有專為客人保管錢幣的「櫃坊」。
古會玩:下棋作畫寫詩,古人遊浪漫風雅
自唐朝起,伴隨著旅行活動的頻繁,人們對旅行質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不僅要遊,還要遊得雅,遊得巧。古琴、圍棋、紙墨筆硯,甚至還有歌姬,都成了隨身攜帶的遊具,與景致相互應和,增加旅行的樂趣。
酒菜伺候:酒肆食店雖興起,食物炊具有備無患
民以食為天,旅行更是如此。唐代起,酒肆食店遂漸普及,為旅人出遊提供了極大的方便。但即使飲食業再發達,古人出門旅行還是習慣隨身攜帶食物以防萬一。徐霞客包中裝有胡餅、筍脯、茶葉等食物和酒水,以及烹飪美食所需的炊具。
看了上面,你是否覺得自己對古人的旅行理解的過於狹隘,我們應該從古人身上學習更多積極的東西。有句話說;身體和心靈總有一個要在旅行上面,不知是哪一個先走。但無論哪個先行,都是一種愉快的逗遊,其中這裡的旅行更多的指的是一種觀光或者郊遊。
旅,是旅行,外出,到其他的地方走走,逛逛,消遣心情,進行一種佔據的居住式樣子的形式。遊,是外出遊覽,娛樂,側重於一種消費觀光。但都是為了達到一定的目的而實現的有目的的旅行。
修行養心,尤其是在一定年紀的中年人,他們上有老,下有小,生活的壓力很大,旅遊使為了放鬆心情,把自己上半輩子的生活整理一下,將自己下半輩子的生活暢通一下,修養身心,怡人養性,旅遊是對他們心靈的一種獎勵。
增長學識,一般旅遊的地方不是崇山峻岭的名勝之地,也是古剎聖山的有名之所,一個地方記載著這個地方的歷史,有著文化的內涵,所以旅遊使一種增長學識的過程。
廣交朋友,促進友情或者增加親情,旅遊是為了交友人,拓展視野,遇到貴人,將自己的人生閱歷與他人一同分享。
旅行,是一個踏青的過程,有目的的從一個地方到達另一個,在另一個地方實現自己視覺的享受,然後將這一狀況進行分享。
旅行是為了一個更好的自己,這個是試用於二十多歲的自己,人生這一階段處於迷茫的自己,才會說,旅行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在觀光的時候,你可以選擇,選擇不同的地方,選擇自己喜歡的領域,選擇自己讓人信任的一個地方,然後放鬆,然後發洩,將自己身上多餘的排洩物去掉。這就是要遇見一個更好自己的前提。
想想,你的旅行是為了什麼,不要高大上,只要內心穩穩地坦白,你的旅遊是為了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