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夜生活」
有人很好奇,古人的生活,除了讀書、種田還有什麼活動呢?據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記載「正當輦轂之下,太平日久,人物。之童,但習鼓舞,斑白之老,不識幹戈。時節相次,各有觀賞:燈宵月夕,雪際花時,乞巧登高,教池遊苑。舉目則青樓畫閣,秀戶珠簾。雕車競駐於天街,寶馬爭馳於御路,金翠耀目,羅琦飄香。」從這段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到,古代人的「夜生活」之豐富。
事實上,即使古代沒有遊戲機和電腦,聰明的古人還是利用當時的物質條件,發明出了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我國封建王朝的經濟隨著小農經濟的發展走向巔峰,而娛樂活動也如此,在整個古代「市民社會」的發展進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燈宵月夕
古人常見的娛樂活動
茶餘飯後,古人除了讀書,並不是毫無其他樂趣可言,對於古人來說,即使沒有今天的電腦、網際網路,他們也能玩得風生水起,其中最典型也最普遍的古代娛樂活動當屬運動類娛樂和藝術類娛樂。
1.運動類娛樂
縱觀中國幾千年的古代歷史,能在史書中留下身影的運動項目寥寥無幾,究其原因,無非是古代人崇尚「學而優則仕」,對這些難登大雅之堂的活動大多惜著筆墨,而今人了解最多的,應該是水滸傳中高俅玩的蹴鞠。
關於蹴鞠的外形,可以在宋人程大昌的記載中找到答案:「古時實以毛, 後加巧而實之氣也。」 (《演繁錄》卷九《鞠》) 。另據文獻記載, 這種球一般用六片尖形牛皮或豬皮縫製而成。蹴鞠起源較早,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的文獻記載中。
古人蹴鞠圖
由於蹴鞠做法簡便,易於攜帶,很快就成為了一項受歡迎的民間娛樂活動。事實上,在古代,蹴鞠的文化內涵已經遠超於普通的娛樂活動,甚至已經成為了一種禮儀文化,在宋朝時一度成為在接待外邦使者時必備的項目。蹴鞠普及度之廣,可以說,上至官僚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將其作為閒時的一種消遣。
隨著踢球的人日益增多, 踢球愛好者往往自動組成團體,組建起了古代版球隊,稱之齊雲社或圓社。就性別和年齡而言,蹴鞠也不止是一項男人的運動,婦女和兒童也可以參與其中。上至帝王,下至庶民,蹴鞠運動儼然在古代蔚然成風。
仕女蹴鞠圖
此外,還有一種流行於貴族間的體育活動,名為「投壺」,所謂「投壺」,即以箭投酒壺,乃是古人為了附和「君子六藝」中的「射」發明出來的宴會性體育項目,專門照顧那些射藝不精的客人。歐陽修在《醉翁亭記 》中的「射者中,弈者勝」的「射者」就是指的投壺的人,由於所需的場地、器材要求並不高,因此投壺在古代貴族宴會時也十分流行,同時也衍生出了許多花樣,難度和趣味性都有所增加。
2.藝術類娛樂
古代貴族以及大戶人家從小就講究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因此,在閒暇之際,也多有撫琴、對弈等風雅之舉。如唐人在《琴歌》中就寫道:「主人有酒歡今夕,請奏鳴琴廣陵客。」就描繪了一幅賓主盡歡的娛樂場面。但諸如琴棋書畫詩一類的畢竟是上流社會的特權,普通老百姓根本接觸不到,對於他們來說,最快樂的,莫過於一天的工作結束以後,到夜市上走一趟,聽聽小曲,看看歌舞。
古代貴族宴請
封建社會的夜生活以唐為分界線,唐代以坊市制度為主,即坊市分離,自唐末五代戰亂將坊市制度打破,北宋就建立起了「坊市合一」的制度,形成了近代城市雛形。 加之宵禁的解除,人們的夜生活大大豐富,歌妓商業性活動場所得到廣泛開發,主要集中於青樓妓館、瓦子勾欄、茶坊酒肆三大場所。
其中,青樓妓館多集中於繁華街道,方便招徠客人。瓦子勾欄是一些大城市固定的娛樂場所,也是宋元戲曲在城市中的主要表演場所,相當於現在的戲院,《藍採和》中描寫的雜劇藝人藍採和,在梁園棚勾欄裡固定演出竟達20年之久,「學這幾分薄藝,勝似千頃良田」,戲院不僅為觀眾提供了休閒娛樂場所,也為藝人提供了磨練技藝的舞臺。
古代青樓
許多歌坊甚至會打造自己的「金牌藝人」,類似於今天的「當家花旦」,引得人們來捧場,更有甚者,還會為自己喜歡的樂人豪擲千金,堪稱古代版追星,《琵琶行》琵琶女自述的:「一曲紅綃不知數」當如是。而茶坊酒肆則是單純讓人們提供喝酒吃茶的場所,並不提供歌舞表演。
在封建社會的中後期,戲曲作為一種大眾化的娛樂方式,也登上了歷史的舞臺,其中又以南戲為翹楚。南戲約成熟於北宋中葉並在兩宋得到長足發展, 是中國最早成熟的戲劇。宋皇室南渡後,大量宗室貴族,文武百官也隨之南遷,北方與南方的文化相互影響相互促進,誕生了一種新的藝術形式——南戲。
南戲在念白,故事結構上相比雜劇,傳奇更為成熟。這些作品多以家庭倫理和愛情婚姻為故事內容,有宣揚道德教化的創作傾向,它們共同反映了元末明初南戲發展的盛況,標誌著這一時期南戲創作所達到的藝術水準,也為明清傳奇的繁榮奠定了基礎。因此在閒暇之餘,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在宋明清三朝的休閒生活常態都是喜好泡上一盞清茶,聽一折小戲。
南戲
古代娛樂活動的特點
古代娛樂活動受限於物質發展水平,即使是對物質要求不高的體育活動,也與今天大有不同,其特點,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階層差異顯著、娛樂與生計相結合、娛樂活動的社交屬性突出。
1.階層差異顯著
不可否認的是,自古以來,只要有階級的時代就存在各種方面的差異,從衣食住行延伸到娛樂活動,但這種差異在現代,隨著階級概念的不斷淡化而日益縮小,而在權力與財富嚴重分配不均的古代則體現得尤為明顯。
諸如「六藝」、「琴棋書畫」之類的活動對普通的平民家庭來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中國古代的有名琴師,如孔子、伯牙、阮籍之流,皆是出身不俗,雖然在封建經濟日益發達的時期,琴,也曾進入過教坊司之類的大眾場合,但總體來說,還是未曾流俗的。至於沒有權力也沒有財力的普通家庭,要想消遣閒暇時光,只能從事一些廉價、低質的娛樂活動。
伯牙撫琴圖
由此可觀,古代的娛樂活動差異,根本上折射的是古代各階層的差異。因此,古人重視科舉也不無道理,科舉作為唯一改變自身階級屬性,向上流動的機會,對人們的吸引力,絕不止是地位那麼簡單,一旦進入上層階級,生活質量也將大有改善。
2. 娛樂與生計相結合
我國封建經濟形態以小農經濟為主,但這並不意味著古代人民的生活來源全賴於種地,有的人,將娛樂與生計相結合,衍生出了許多古代特有的職業,如白相、幫閒等。白相是富貴人家請來,陪主人下下棋,賞賞花的人,高級的白相還得會琴棋書畫才稱得上合格。白相一詞在今天上海、蘇州等吳語系地區的語言中仍然有所保留。
古人下棋
而幫閒則是封建社會中的一種寄生性職業,他們依附於主人家,主要的職責就是陪僱傭者玩耍,有利則趨,無利則棄是幫閒的普遍狀態。但無論是白相還是幫閒都既是一種娛樂方式,更是一種生存方式,他們以娛樂活動為立身之本 可以說,是古代社會所特有的現象。
3.娛樂活動的社交屬性突出
現代科技的發展,使得傳統的娛樂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革,人們不再需要面對面交流,通過網絡即可實現超時空的娛樂,但這在科學技術落後的古代顯然是難以實現的,因此,古代的娛樂活動的社交屬性相比現代,大大突出。如「投壺」等活動,在娛樂的同時也有利於參與者之間的互動,因此,許多時候,在想要結交朋友的時候,古代人更多地選擇娛樂場所而非書院等嚴肅場合。
投壺
總結
古代社會並不是長治久安的,甚至在很多時期都是動蕩的,在物質睏乏的年代,老百姓發明了蹴鞠等簡便易操作的娛樂方式,而物質生活豐富的時期則為古代人民的休閒生活奠定了更堅實的物質基礎,使得普通老百姓也可以與「詩酒花茶」為伴。
同時古代的藝術也在娛樂中得到了空前發展,湧現出宋詞、南曲等藝術形式。從瓦肆到勾欄,從唱曲到舞蹈,雜劇。古代社會的絢麗多姿,雖然貴族與平民的界限在娛樂這一層面上稱不上模糊,但平民也難得擁有了追求享樂的機會。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西湖歌舞」,「秦淮八豔」皆在鐵蹄下化為雲煙,但古代先民的娛樂活動,仍是不同時期人民朝氣與靈氣的重要見證。
參考文獻:
1. 《東京夢華錄》
2. 《宋朝事實類苑》
3. 《醉翁亭記》
4. 《藍採合》
5. 《琴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