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或許是世界上飲食禁忌最少的民族之一。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雲南、廣西、廣東、四川等個別省份的奇特食材菜品,甚至被更多人接受了。
比如四川的自貢冷吃兔,就讓很多從來沒有大規模食兔習慣的人,開啟了吃兔兔的生涯。貓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見的動物,但提起「吃貓」,很多人就會背脊發冷。中國人認為,人肉是酸的,而「貓肉也是酸的」。在越南,貓肉是一種常見的下酒菜,比較多的吃法是貓肉火鍋、貓肉麵,此外他們也會用大蒜和胡椒事先將貓肉醃製一下,之後再炒著吃。在餐廳中,貓肉也被稱為「虎寶寶(Baby Tiger)」。北寧省的Quy Beo餐廳,貓肉烹飪遠近聞名,鮮嫩可口。店裡一天要宰殺30隻貓,旺季則是上百隻。一份貓肉火鍋售價40英鎊,可供7人食用,相當於不到400元人民幣。
2018年,河內估計該市約有1103家賣貓肉的飯店,人們認為食用貓肉可以擺脫厄運,像貓一樣敏捷。
Quy Beo餐廳的老闆還說,店裡來過幾個澳大利亞的客人,吃了貓肉火鍋也覺得好吃。眾所周知,貓是食肉動物,並不適合豢養作為食物來源。因此,越南餐館的貓肉,很多都是街頭的流浪貓。越南街頭很難看到野貓,或許原因就是都被餐館或私人抓光了。
不過,貓肉館的70%的貓肉,是進口自中國。價格大概是每公斤30塊人民幣。2015年,河內警方繳獲了一輛卡車,裡面有整整3噸活貓,許多貓已在運輸途中死亡。2019年,警方在一輛公共汽車上發現了數百具貓的屍體。這些貓是在運載前就被殺死,以供給越南餐飲業。
這兩個事例的對比可以看出,活貓在運輸途中會面臨死亡的威脅,封閉空間的酷熱與缺氧,還會滋生傳染病。所以在運輸前就被殺死,不啻為貓的一種「幸運」。
廚師將貓帶入廚房後,會將貓關在封閉的籠子裡,然後緩緩加水,將貓溺死。他們也會不斷地驚擾貓咪,使其神經高度緊張,分泌大量腎上腺素,然後瞅準機會落刀宰殺。
據說這樣操作,貓柔軟的身體會在死前的那一瞬間僵直,這樣的貓肉吃起來更勁道,口感鮮甜嫩滑。
由於貓越來越少,貓肉價格攀升,甚至有躋身上流社會食材的態勢。也是由於貓越來越少,越南一些地區的鼠患日趨嚴重。1998年,在當年一場鼠疫的威脅下,越南政府首次禁止貓肉的交易和食用,並鼓勵老百姓多養貓。這兩年河內人民委員會也發表聲明說:「吃貓肉的行為給這個城市帶來了全球性的負面影響, 這種飲食偏好玷汙了河內『文明和現代』的形象,這個城市希望居民看到動物的價值。」中國人在童年時期都聽過一個故事,講的是十二生肖裡面為什麼沒有貓。那個故事有點好玩,很有伊索寓言的風格,或許是中西合璧的產物。而越南的十二生肖裡面是有貓的,貓替代了「卯兔」,排在老虎的後面。2011年貓年,越南還推出了漂亮的生肖票「貓票」。
一種說法認為當時越南沒有兔子。總感覺有點小瞧兔形目的適應能力……
另一種說法是,越南人喜歡貓,在十二生肖到來前,當地已經有了貓文化,並將貓稱為「小虎」,所以越南人不能理解為什麼十二生肖沒有貓。
還有一種說法,是十二生肖傳入越南時,「卯兔」被方音訛成了「卯貓」。
不論哪種說法成立,貓在越南人的傳統生活中都佔據了一定地位,至少比兔子重要。他們大概接受不了冷吃兔。而中國的十二生肖沒有貓,也說明貓在傳統農業社會中的存在感不強。「十二生肖」在先秦便初具雛形,而中國的家貓,直到東漢才隨佛教,從南亞進入中國。《詩經》有云:「有熊有羆,有貓有虎」,裡面的貓指的就是山貓。山貓其實是猞猁啊……在農戶家出沒的話,總感覺黃鼠狼更常見點。
貓傳入中國後,在古籍中出現的頻率遠比豬馬牛羊雞狗要低,作為一種意向或者文化符號,存在感不如頻繁成精的狐狸。
除了愛貓人士煞費苦心搜羅的幾句古詩,貓在中國文化中唯一知名度較高的典故,是「狸貓換太子」。然而,在這個故事中,貓的個性也不強烈,管你是「浣熊換太子」「熊貓換太子」,都沒啥差別。
《本草綱目》記載道:「然狸肉入食,貓肉不佳,亦不入食品,故用之者稀。」李時珍認為貓不能吃。中國民間更認為貓肉是酸的,而越南人現身說法,說貓肉也是肉,並不酸。人家吃得多肯定是人家有發言權,只能說,吃貓肉被中國人普遍上升到吃人肉的高度(太酸了不能吃):吃貓的人太詭異了。越南人或許以傳統自我辯駁,但吃貓肉,確實不夠「現代」。
這個世界上沒有「肉貓」存在。馴化一種動物的條件很苛刻,這種動物需要同時滿足多種條件。1、動物的日常食物。它必須能普遍吃素,否則產肉量太低,不划算。貓是純肉食動物,吃三十斤別的動物的肉,長成不到十斤的貓,這種事情沒有人會做。
2、生長速度。還是那句話,貓出肉率太低,與之對比的就是豬。4、動物的性格。這點倒是還行,貓既不像倔驢一樣兇,也不像羚羊一樣容易受驚。但這似乎證明貓更適合當寵物。
作為食物,貓並沒有辦法通過人工飼養廣泛改變遺傳特徵,這是野生動物區別於家養動物的所在。https://en.wikipedia.org/wiki/Cat_meat
還想看?那是要加關注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