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市公司高管鮑某明涉嫌性侵養女事件,近日引發社會廣泛關注,涉案當事人間的關係及法律關係也留給公眾諸多疑團。此案也使存在多年的民間送養、非法收養亂象再次進入公眾視野。
這兩天,網絡上又多了一個禽獸,叫「鮑毓明」。
他本是上市公司高管,兼有西南政法大學研究員和中國行為法學位教授等頭銜。
外表相貌堂堂,背地裡卻做著見不得人的事:憑著鑽法律的空子對一個年僅14歲的孩子進行了性侵。
「任何關於性的暴力,都是整個社會一起完成的。」這是臺灣作家蔡宜文在《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書評裡說的一句話。鮑某明的事情,恰恰印證了這句話。
隨著鮑毓明事件的發酵,也牽出了一系列可疑的事件。
哪個做母親的會把自己的親生骨肉親手送給一個毫不認識的陌生人?
純粹是為了錢,還是本身這件事情就有更大的陰謀?
鮑毓明的手機上有一張QQ訪問記錄的照片,是2018年的。
他連續訪問了近數名「送養」「送養小孩」「送養女寶寶」的用戶空間。
為什麼有這麼多打著「送養」名義的帳號?
記者暗訪網絡送養:中介建群牽線,已出生孩子10萬起價
這是一個隱秘且數量不容小覷的群體——民間送養者。
在他們棲身的網絡世界,送養者、中介、收養者已然形成了一根銜接緊密的鏈條。
例如,法治周末記者在知乎APP上以「送養」為關鍵詞進行搜索,隨即找到多條「送養小孩」信息。記者注意到,在多條信息下方,都有同一位網友。她在頭像旁邊留下了自己的QQ號碼 。
法治周末記者以「諮詢如何領養孩子」為名,加上述網友為好友。隨即,記者收到了這位網友的信息。
對方稱,自己已經「領到」了孩子,「訂的時候孕婦才懷孕八個月,現在『我女兒』一個多月。」而為了得到這個「女兒」 ,上述網友稱自己「花了四萬元」。
在這位網友的推薦下,法治周末記者得以進入一個名為「愛心救助站二」的QQ群。按照網友的介紹,這個群專門「提供送養、收養服務」。按照「群規」,一旦收養成功,當事人必須退群。
當記者問管理員:「請問是合法領養嗎?」
對方的回答是:「合法去福利院,別在這裡找。我們不犯法,也不合法。」
之後,記者就被移出了群聊。
知法犯法,所以他們警惕性是非常高的。
他們背後到底交易了多少個孩子,我們無從得知。
唯一知道的是,現實生活中的「送養孩子」這種現象是存在的,而且非常有可能就隱藏在自己身邊。
有句話說: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自的不幸。
在還沒有任何準備的時候,突然誕生新的生命,確實要承受巨大的壓力。
倘若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很多普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送養。
別說什麼沒有能力撫養,那根本不是你放棄一條生命的藉口,買個商品都有可能被騙,何況是一條活生生的「性命交易」。
「網絡送養」,說白了,和殺掉自己的孩子有什麼區別?
李星星只是千百萬送養孩子中勇敢站出來的一個受害者,抵著社會輿論壓力傾訴自己的痛點,還有多少送養孩子在巨大的黑幕中無聲哭泣,我們不得而知。
我不知道父母們都是怎麼想的,如果是你,你會送養自己的孩子嗎?
或者說,你會買這樣的孩子嗎?
關於這個話題你有什麼想說的嗎?歡迎評論區交流溝通~
這裡是熱點小陀螺,帶你看不一樣的野生百態。
往期精彩:
韓國「N號房」吹哨人:竟是兩個還在讀書的女大學生……
韓國N號房後續:用戶試圖花1億韓元刪訪問記錄,更多細節被曝光!
「江歌媽媽又起訴了,劉鑫拒收起訴書,到底鬧夠了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