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宮廷舞蹈

2021-02-13 AT愛聽文化

     元朝是蒙古貴族建立的政權。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入主中原後,除本民族的歌舞流傳外,元朝宮廷還接受了宋朝和金朝的宮廷和民間樂舞。在元朝宮廷豐富多採的舞蹈中,以《十六天魔舞》最為著名。.

  

 

      元朝的蒙古族統治者信奉喇嘛教,同時也信奉薩滿教、道教、伊斯蘭教。元朝的宮廷舞蹈也就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那些樂隊的表演,因為要扮演神佛鬼怪等,所以多戴面具,如孔雀明王面具、毗沙神面具、龍王面具,以及紅髮青面面具等,表演充滿神秘的氣氛。

  元代宮廷宴享娛樂的舞蹈,繼承宋制並吸收融合金及西夏燕樂,又結合蒙古族的生活、信仰、習俗,加以發展,成為具有元代特色的燕樂。即以宮廷隊舞而論,它是元代燕樂的代表,元代隊舞有《樂音王隊》(元旦用)、《壽星隊》(天壽節——皇帝生日用)、《禮樂隊》(朝會用)、《說法隊》等四隊,每隊又包括十個小隊。《元史·禮樂志》對隊舞人數、服飾、道具、樂器、樂曲、隊形變化、舞蹈姿態均有記載。每個小隊都具有蒙古族獨特的風格和色彩。

  在元朝宮廷豐富多採的舞蹈中,以《十六天魔舞》最為著名。這個舞蹈的創作權要歸於元順帝。元順帝時,宮女中有不少優秀的舞蹈家。其中有三位最傑出,她們的名字是三聖奴、妙樂奴、文殊奴。《十六天魔舞》初創時,就是以她們為核心的。  這部舞蹈的用意是「贊佛」。實際上是供皇帝欣賞。16個宮廷舞伎都扮成菩薩樣子。她們頭上梳著很多髮辮,戴著象牙佛冠。身上披著用絲線串珠作成的「瓔珞」,穿著大紅綃金長裙、金雜襖、雲肩、合袖天衣。束著綬帶,踏著雲鞋。每人手裡拿著一種道具,有的拿著曇花,有的拿著銅鈴,有的拿著一種法器叫做「加巴剌般」。空著的手,背翻蓮掌,手式變化多端。她們踏著河西參佛的曲子起舞。舞女們雙臂左右開合,上下翻舞,好像有千萬隻手臂在動,由此塑造出佛菩薩的各種姿勢。舞蹈充滿了喇嘛教的神秘氣氛,而舞蹈的形象婀娜多姿,十分迷人。

  《十六天魔舞》的樂隊也是很華麗的,由11個宮女組成。她們梳著槌髻,勒著頭帕,穿著窄衫,戴著唐帽。所用的樂器有龍笛,頭管、小鼓、箏、□、琵琶、笙、胡琴、響板、拍板等。

  元代宮廷裡還有一部《白翎雀》舞,則是集蒙古族舞蹈之大成的作品。白翎雀即白海青鳥,學名「白尾海雕」,是古代蒙古族崇奉的神鳥。以白翎雀為題材的歌曲和舞蹈,在蒙古民間早有流傳。到了元世祖忽必烈的時代,才由宮廷藝術家碩德閭根據《白翎雀辭》的內容,創作成《白翎雀》樂舞,並被忽必烈欽定為《開基太平樂》。元代詩人張憲《白翎雀辭·序》說了這樣一件事:元世祖忽必烈在松林打獵,聽到一個婦人哭得十分悲哀。第二天,有一群白翎雀飛集「斡耳朵」(宮帳)之上,鳥的叫聲很像那個婦人的哭聲。忽必烈很動感情,就命侍臣寫《白翎雀辭》。根據這個說法,《白翎雀》樂舞所要表達的應該是元朝開國君主懷念蒙古鄉土的情懷。

  元代宮廷裡也有隊舞。元旦用《樂音王隊》,皇帝生日用《壽星隊》,朝會用《禮樂隊》。還有一種《說法隊》,表演者有的扮成僧人,有的扮成道士,有的扮成八大金剛和佛菩薩。

     ▲圖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宮廷舞蹈背後的這些事你知道多少?
    唐代宮廷樂舞有雅樂與燕樂之分。雅樂是朝廷舉行各種典禮時所表演的樂舞,是所謂的廟堂之樂,用於南郊大典、宗廟祭祀以及朝賀、冊封等典禮活動。雅樂是所謂的禮樂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表演程式莊嚴、肅穆,但卻死板、僵化,缺乏生命力,因此並非在宮廷中經常舉行表演。所謂燕樂,指的是宮廷舉行宴享時表演的樂舞,也稱「宴樂」,因此燕樂並不全是娛樂性、藝術性,也具有一定的禮儀性。
  • 元朝流行哪些特色美食?從元朝人的飲食習慣,窺探其飲食文化風格
    元朝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朝代,飲食文化也有一定的民族特點和異域風情。從元朝定都開始飲食文化就迅速發展,而且元朝和各民族之間文化往來非常密切,飲食習俗也會相互影響和交融,這也是形成元朝獨特飲食結構的契機。元朝飲食文化窺探從最原始社會至今飲食文化,經歷了漫長的發展和變遷。
  • 清代宮廷舞與《塞宴四事圖》
    著名的《塞宴四事圖》——郎世寧(義大利籍)清代宮廷畫家明代宮廷舞蹈的程式化和禮儀性隨著清帝國的建立有了新的特點。由於清朝亦是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其宮廷舞蹈除了因襲前朝的之外,還融入了滿洲族和其它少數民族的特色。
  • 元朝末年大都服飾「高麗風」形成的原因
    元朝末年宮廷中的衣飾多盛行高麗式樣以及人們對「高麗風」的追崇多見於《元宮詞》的記載,如張昱《輦下曲》:「緋國宮人直女工,衾裯載得內門中,當番女伴能包袱,要學高麗頂入宮。」[2]17這首詞就生動地描寫了元宮廷中對於高麗女的模仿,可見「高麗風」的流行與影響力。不但衣冠靴帽高麗式樣流行,高麗語亦是頗時髦的,「女兒未始會穿針,將去高麗學語音。教得新曲鷓鴣曲,一聲準擬直千金。」
  • 元朝南坡之變,盛轉衰的重要事件
    唐朝的安史之亂讓唐朝由盛轉衰,宋朝的王安石變法讓宋朝進入黨爭,而元朝的南坡之變則是讓元朝徹底走向衰敗,元朝唯一一次漢化變革就此喪失。也就此導致元朝入主中原不到百年而失敗,這也給後來的滿清提供了借鑑意義,異族入主中原只有漢化。元朝無疑是中國封建歷史的一個冷門,也是唯一一個不以儒家思想立國封建王朝。
  • 元朝為何會迅速滅亡?除了人禍以外,還有一死結無人可破
    我國歷史上的元朝是一個由少數民族實行大一統的朝代,這個朝代在我國歷史上疆域是最大的,有1372萬平方公裡的領土。可見元朝的先祖們在開疆拓土方面的霸氣。但是這樣一個軍事力量威震天下的民族在治理天下時卻一下子犯了難,不知道從何處下手了。使得元朝剛剛建立不久,就民怨沸騰。
  • 法國古典宮廷舞-小步圓舞體驗課
  • 流行於宮廷之上的音樂
    宮廷音樂起源於黃帝時期,是伏羲創立的一種專用於宮廷之中的音樂形式。 在歷代的封建王朝中,宮廷音樂開始作為宮廷內部或者朝廷儀式上為統治者而演奏。
  • 強大的元朝最終毀在了「代代紅」的權臣伯顏手中
    早期於元朝有功受信任伯顏海山受元世祖、元成宗之命徵伐海都等窩闊臺系、察合臺系汗王的叛亂時,伯顏立有戰功。海山受封懷寧王后,賜伯顏「勇士」稱號。啟用權臣伯顏進行權力制衡妥懽帖睦爾伯顏在元朝的政治地位僅次於燕帖木兒,但由於燕帖木兒過於招搖,使伯顏被忽略。1333年,權盛一時的燕帖木兒去世,妥懽帖睦爾才得以繼位。委任伯顏為太師、中書右丞相,封秦王。燕帖木兒雖然去世了,但他在朝中的勢力還在,他弟弟撒敦就是中書左丞相。
  • 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外國皇后就是這個加速了元朝滅亡的女人
    ——雅斯貝爾斯(德)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2251字,閱讀約5分鐘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封建王朝。在中國二十四史及歷代帝王廟中,成吉思汗於1206年建立蒙古汗國,元順帝於1368年逃亡。
  • 從八思巴文碑看孟子在元朝的地位
    文宗皇帝的誥封,對於當時的社會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孟子學說得到了廣泛傳播,孟廟也得到了大規模的擴建和維修。孟廟留存的元代石刻遠遠超過了宋、金兩代之和。元代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成宗加封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元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元朝恢復科舉考試,以《四書集注》為命題依據。
  • 元朝歷代皇帝列表
    元朝(公元1206年-1368年),始於太祖鐵木真,終於元順帝,共15帝。元朝是蒙古族的王朝,疆域寬廣,但統治殘暴,致使王朝短命。元朝皇帝譜太祖鐵木真(1162-1227)1206年稱汗,在位22年       太祖鐵木真,姓奇渥溫,名鐵木真,蒙古族人。1206年,被蒙古貴族推舉為「成吉思汗」。
  • 他們在元朝
    元朝,是不同成長期的文明相遇、碰撞、交融的時代,這些異文化者們命運如何?讓我們展開歷史的畫卷。天驕的俯瞰一座40米高的成吉思汗像矗立在蒙古國境內,閃耀著炫目的銀色光芒。這位13世紀的天驕人物一手締造了強盛一時的草原帝國,令蒙古人的疆域與影響達到歷史的巔峰。這位彼時的徵服者是否曾經想過,有多少色彩各異的文化,會在他的馬鞭下滄海桑田。
  • 元朝「絲綢之路」與元大都
    蓋各人自各地攜物而至,或以獻君主,或以獻宮廷,或以供此廣大之城市,或以獻眾多之男爵騎尉,或以供屯駐附近之大軍。百物輸入之眾,有如川流之不息。僅絲一項,每日入城計有千車。5用此絲製作不少金錦綢絹,及其他數種物品。附近之地無有亞麻質良於絲者,固有若干地域出產棉麻,然其數不足,而其價不及絲之多而賤,且亞麻及棉之質亦不如絲也。
  • 【蒙古帝國君王譜】元朝(十五):元惠宗3
    元朝(十五):元惠宗3 (6)宮廷內鬥自脫脫被逐殺以後,元惠宗徹底墮落,他受哈麻蠱惑,聲色犬馬,沉溺密宗,修煉所謂「男女雙修之術」
  • 悅耳中國|蒙古族宮廷音樂—阿斯爾
    阿斯爾是古代蒙古族宮廷音樂的一種,也就是「雅樂」。阿斯爾起源於成吉思汗時代(約800多年前)。當時的阿斯爾主要以歌頌聖主成吉思汗、讚美英雄,感恩大自然和父母長輩為主,逐漸演化為歌唱、演奏、舞蹈為一體的藝術形式。到了元世祖忽必烈汗時代,阿斯爾真正成為「宮廷樂曲(宮廷宴樂)」。據歷史記載,忽必烈汗的宮廷樂隊由100多名樂手、歌手和舞者組成。
  • 服飾 | 風格多樣的元朝服飾
    【特色服飾介紹】質孫服飾元朝最具特色的服飾是蒙古的「質孫服」,「質孫」一詞指的是顏色。那時候的質孫服就是宮廷中非常有特色的「國宴」禮服。質孫服的冠、衣、履都是配套的,看起來很協調。質孫服有辮線襖、「無褶」腰線袍、直身這三種。《元宮詞》「只孫官樣青紅錦,裹肚圓文寶相珠。
  • 維吾爾族舞蹈教學法(維吾爾族舞蹈的起源)
    豐富多彩和獨具特色的維吾爾舞蹈藝術是人類藝術文明及中華民族舞蹈文化中的奇葩,是中華民族舞蹈藝術文化的寶貴財富之一,它歷史悠久,內容和表現形式豐富。有著悠久歷史的維吾爾族舞蹈經歷了漫長而複雜的發展歷程,因其呈現方式的「轉瞬即逝」和記錄工具的局限性,前輩們依據歷代文獻有關維吾爾族舞蹈的記述,考據論證、研究分析,大體上梳理出了維吾爾族舞蹈發展的脈絡。
  • 介紹韓舞文化:為什麼中國男生愛去韓國學舞蹈
    韓國的宮廷舞蹈有古老的根源。在西方文藝復興時期宮廷芭蕾舞在義大利出現以前四百年,在高麗時代中期(11世紀),宮廷女演員創造了精緻的富於詩意的場面。 這種宮廷舞以吟唱詩句作為前奏曲和後奏曲,有具有象徵意義的道具、華麗的服裝和特殊的音樂。例如在有32個少女參加的船舞中,有六個人划船,兩個兒童坐在船上。在拋錨以後,船就轉圈子,四個舞蹈演員拉繩子。
  • 唐玄宗欽定舞曲《霓裳羽衣曲》,乾隆欽定《慶隆舞》為宮廷音樂
    由於《霓裳羽衣曲》其曲盛大無比,將大唐的榮光展現得淋漓盡致,影響力很大,後來一直作為唐代宮廷樂舞的代表流傳了很久。那麼清朝的宮廷音樂是什麼呢?最早先清代宮廷宴會上最常見的音樂和舞蹈有三種,即慶隆舞、世德舞和德勝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