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是蒙古貴族建立的政權。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入主中原後,除本民族的歌舞流傳外,元朝宮廷還接受了宋朝和金朝的宮廷和民間樂舞。在元朝宮廷豐富多採的舞蹈中,以《十六天魔舞》最為著名。.
元朝的蒙古族統治者信奉喇嘛教,同時也信奉薩滿教、道教、伊斯蘭教。元朝的宮廷舞蹈也就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那些樂隊的表演,因為要扮演神佛鬼怪等,所以多戴面具,如孔雀明王面具、毗沙神面具、龍王面具,以及紅髮青面面具等,表演充滿神秘的氣氛。
元代宮廷宴享娛樂的舞蹈,繼承宋制並吸收融合金及西夏燕樂,又結合蒙古族的生活、信仰、習俗,加以發展,成為具有元代特色的燕樂。即以宮廷隊舞而論,它是元代燕樂的代表,元代隊舞有《樂音王隊》(元旦用)、《壽星隊》(天壽節——皇帝生日用)、《禮樂隊》(朝會用)、《說法隊》等四隊,每隊又包括十個小隊。《元史·禮樂志》對隊舞人數、服飾、道具、樂器、樂曲、隊形變化、舞蹈姿態均有記載。每個小隊都具有蒙古族獨特的風格和色彩。
在元朝宮廷豐富多採的舞蹈中,以《十六天魔舞》最為著名。這個舞蹈的創作權要歸於元順帝。元順帝時,宮女中有不少優秀的舞蹈家。其中有三位最傑出,她們的名字是三聖奴、妙樂奴、文殊奴。《十六天魔舞》初創時,就是以她們為核心的。 這部舞蹈的用意是「贊佛」。實際上是供皇帝欣賞。16個宮廷舞伎都扮成菩薩樣子。她們頭上梳著很多髮辮,戴著象牙佛冠。身上披著用絲線串珠作成的「瓔珞」,穿著大紅綃金長裙、金雜襖、雲肩、合袖天衣。束著綬帶,踏著雲鞋。每人手裡拿著一種道具,有的拿著曇花,有的拿著銅鈴,有的拿著一種法器叫做「加巴剌般」。空著的手,背翻蓮掌,手式變化多端。她們踏著河西參佛的曲子起舞。舞女們雙臂左右開合,上下翻舞,好像有千萬隻手臂在動,由此塑造出佛菩薩的各種姿勢。舞蹈充滿了喇嘛教的神秘氣氛,而舞蹈的形象婀娜多姿,十分迷人。
《十六天魔舞》的樂隊也是很華麗的,由11個宮女組成。她們梳著槌髻,勒著頭帕,穿著窄衫,戴著唐帽。所用的樂器有龍笛,頭管、小鼓、箏、□、琵琶、笙、胡琴、響板、拍板等。
元代宮廷裡還有一部《白翎雀》舞,則是集蒙古族舞蹈之大成的作品。白翎雀即白海青鳥,學名「白尾海雕」,是古代蒙古族崇奉的神鳥。以白翎雀為題材的歌曲和舞蹈,在蒙古民間早有流傳。到了元世祖忽必烈的時代,才由宮廷藝術家碩德閭根據《白翎雀辭》的內容,創作成《白翎雀》樂舞,並被忽必烈欽定為《開基太平樂》。元代詩人張憲《白翎雀辭·序》說了這樣一件事:元世祖忽必烈在松林打獵,聽到一個婦人哭得十分悲哀。第二天,有一群白翎雀飛集「斡耳朵」(宮帳)之上,鳥的叫聲很像那個婦人的哭聲。忽必烈很動感情,就命侍臣寫《白翎雀辭》。根據這個說法,《白翎雀》樂舞所要表達的應該是元朝開國君主懷念蒙古鄉土的情懷。
元代宮廷裡也有隊舞。元旦用《樂音王隊》,皇帝生日用《壽星隊》,朝會用《禮樂隊》。還有一種《說法隊》,表演者有的扮成僧人,有的扮成道士,有的扮成八大金剛和佛菩薩。
▲圖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