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市區出發,跨過七都大橋,不一會兒就到了七都街道前沙村。不同於城市的喧囂,這裡靜謐清幽、環境優美,是不少文藝青年眼中的「詩和遠方」。從過去的「廢品村」到如今的「網紅村」,「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猶如一把「金鑰匙」,開啟了七都前沙村的小康致富之路。近日,《在身邊·小康故事》網絡主題報導之「在山的那邊——尋訪『兩山』轉化的溫州樣本」採訪團來到這個七都島東南端的村落,一探究竟。
空置民房變得很有「腔調」 每年租金收入6—12萬
白牆黑瓦、小橋流水……一走進前沙村,探訪團一行立即被這個帶有古韻的村莊所吸引:無料書店、505garden、花田家……這些文藝小資的文創工作室及休閒旅遊項目,讓原本空置的眾多民房一下子變得很有「腔調」,也讓原本安靜的小村子變得熱鬧了起來。
優美的環境還帶來了經濟效益:在前沙村,多幢閒置農房經過開發利用,吸引動漫、民宿、攝影、設計等主題的文旅企業入駐,每年直接為村民帶來了6—12萬元的年租金。
在村口的油畫牆繪前,剛下車的遊客就被一排排的小風車吸引。「來幫我拍張照,我要發朋友圈。」「打卡成功!」村裡的網紅店裡熙熙攘攘,即使不是周末,也吸引著不少遊客遠道而來。「這與市區的那家無料書店不一樣,這裡更遼闊更清淨,更適合看書。」「花田家可火了,我們提前了兩個星期預約,才約到了位置。」遊客們說笑著走進前沙村。
「前沙村的環境和我們的品牌定位不謀而合,環境美,風光好,是個看書的好地方。」無料書店的老闆娘正在為客人沏著茶水,被問及為什麼選擇前沙村,她這樣說道。
「前沙村變了,我在這生活了大半輩子,見證了前沙村一路的改變。」前沙村村主任陳金權感慨道。看著村子從髒亂差的「落後村」,變成了人人爭相到訪的「網紅村」,陳金權和村民們滿是驕傲。
整治組合拳變環境優勢為發展優勢
將時間撥回8年前,前沙村還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廢品回收集中地」。由於村裡超半數是華僑,人少房多,不少拾荒者就在村裡租下房子當廢品回收站。高峰時,村裡有15家廢品回收站,垃圾壘起來有兩層樓高。那時候,除主河道外,村裡的河道幾乎被廢品填滿,有的河道甚至被填平。此外,家家戶戶門前還建有茅廁,整個村子看起來又髒又亂。
2013年,新一屆村兩委成立。村兩委提出——鄉村要發展,環境是關鍵。擺在眼前的是廢品回收的難題。村兩委開始打擊廢品回收,廢品回收站的人也和村幹部打起了遊擊,這家不讓租房子,就換一家租。同時一些村民覺得,把房子租給廢品回收可以收些租金,近萬元的收益還是可觀的。
村兩委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遇上在國外的村民,村幹部就撥打遠洋電話聯繫。「相信我,等我們村裡把旅遊業發展起來了,房子租金就更高了,十八萬都不是問題。」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廢品回收站才逐漸搬離了村子。
村裡商議考量後,在沿江地段開挖3米深的坑道,將剩餘汙染不大的廢品就地掩埋。廢品回收這一難題解決了,前沙村趁勢開展河道清淤、剿滅劣五類水、農廁改造、拆違和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一步步,村裡的環境越來越好了,發展的優勢越發明顯。
打造距離溫州市區最近的「詩和遠方」
在外華僑眾多,怎麼做好土地確權工作?為此,村裡制定了「一輪承包為基礎、二輪為依據、實際丈量為準」的具體解決方案,邀請村裡的村民、黨員、黨工委等代表成立調解委員會。工作中,他們還把調解工作直接搬到田間地頭,現場丈量,現場調解。
最終,土地確權籤約率高達98.65%,流轉800餘畝,為前沙村發展打下了基礎。隨後,前沙村將目光放在了鄉村文旅上,希望打造距離溫州市區最近的「詩和遠方」。
2018年,經過和在外經商的七都鄉賢不斷對接,溫商回歸項目「七彩僑都田園綜合體」在前沙村落地,圍繞「田園憶畫境,多彩文藝村」定位,塑造鄉村旅遊特色品牌,打造3A級旅遊特色景區村,其中核心項目包括有機農業示範區、果樹採摘試驗區、文旅板塊、研學板塊、僑鄉風情一條街等內容。
經過改良升級,七彩僑都田園綜合體一期「彩色花海」在2019年秋天華麗綻放。新建的景觀長廓、觀景臺、遊步道、露營草坪,以及全新亮相的300畝花田,瞬間火爆了溫州人的微信朋友圈。
此外,七都島上首個旅遊項目——溫州島中島生態園開園,「花海+生態園」的旅遊產業鏈悄然形成,絢麗多彩的花海,與村裡小洋房相互映襯,形成了獨特的詩畫田園風光,加之集休閒娛樂為一體的生態園,前沙村成為了溫州市民的「網紅」打卡聖地。
這一個個項目,直接帶動了村裡產業的培育、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和村民的就業增收,村級集體經濟也從原先負債140萬元,到2018年的實現總收入超100萬元。
「村子變美了,我們就希望讓村民變富。」陳金權說,擁有得天獨厚資源的前沙村,會將自然生態資源的優勢轉變為發展勝勢,走出一條適合自己村子的致富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