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第十三屆光華工程科技獎揭曉儀式在北京隆重舉行,共有40位專家和1個團體獲獎。
今年,核動力專家彭士祿獲得光華工程科技成就獎,首次設立的光華工程科技特別貢獻獎頒發給了為抗疫做出重大貢獻的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全體院士。另有39位專家因在各自領域取得突出成績而榮膺光華工程科技獎,三峽大學83屆校友胡亞安榮獲此殊榮。
光華工程科技獎是經國家科技獎勵辦公室批准,由中國工程院發起的中國工程界最高獎項,旨在獎勵在我國工程科技研究、發展、應用領域取得重要成就的工程師和科學家。1996年,該獎項首屆頒發,迄今已有機械、運載、信息、電子、化工、醫藥、衛生、工程管理等不同工程學科的304位科學家及1個團體獲獎,極大地激勵了我國工程師、科學家從事工程科技研究、發展、應用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工程科技界產生了強烈反響,獲得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根據光華工程科技獎候選人提名要求,候選人需在重大工程設計、研製、建造、生產、運行、管理等方面解決關鍵科學技術問題或在工程科學技術及工程管理領域有重要發現、發明,並有顯著應用成效,或者是應用本人研究成果、發明創造,發展高新技術及相關產業,成效特別顯著者才可提名。今年,全國範圍內共產生了296名有效候選人。
胡亞安,1965年2月出生,湖北雲夢人(籍貫),漢族。先後主持和完成了國家攻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西部交通建設科技、三峽及其它大型工程專項科研等50多項
胡亞安長期從事通航水力學及水工水力學研究,在船閘、升船機、高壩洩洪消能等領域取得一批原創性成果,解決了三峽、景洪、白鶴灘、錦屏等40多座國家大型水運、水電工程重大技術難題。創建了以被動防護為核心的閥門防空化新理論,形成了高水頭船閘閥門分級防空化成套技術,解決了高水頭船閘閥門空化空蝕難題。建立了船舶過閘吃水控制新標準以及三峽船閘一閘室待閘新技術,顯著提升樞紐通航能力。提出升船機船廂「臨界失穩水深」判別標準、「安全平衡重」新技術、三峽升船機適應性船型及非恆定流大幅波動下船廂對接預報預警方法等,促進了我國升船機技術水平進步。歷時15年研發了以水力驅動替代傳統電機驅動的新型升船機,構建了水力驅動式升船機基礎理論體系,解決了水力同步、船廂穩定、精確控制等一系列技術難題,在景洪得到成功應用,該型升船機專家評價委員會認為是世界首創、中國原創,在世界高壩通航領域具有重要意義。創建了大尺度水工全整體模擬新技術,解決了世界最高拱壩---錦屏和世界在建最大水電站—白鶴灘等巨型水電站高壩洩洪消能難題。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特等獎及一等獎15項;國家發明專利授權36項,主編和在編行業標準10部。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創新爭先獎狀、交通運輸部科技特殊貢獻獎、交通運輸部首批青年科技英才、江蘇青年科技獎、嚴愷科技獎、中國航海學會特殊貢獻獎等,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和江蘇省「333」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選。目前擔任國際航運協會WG207升船機工作組主席。
來源 | 三峽大學校友總會 光華工程科技獎 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
編輯 | 吳言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