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2020年國家科學技術獎提名已經結束,公開信息顯示,目前已經有13名專家獲得了提名,根據評選規則,每年最終當選的人數不超過2名,而且在2004年和2015年曾經出現過空缺的情況,目前已經有33名科學家摘得了此項殊榮。
此獎項設立於2000年,目前是國家科學技術獎中最高等級的獎項,授予在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學技術發展中有卓越建樹、在科學技術創新、科學技術成果轉化和高技術產業化中創造巨大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的科學技術工作者,獎項含金量很高,因而備受矚目。
目前,已知獲得提名的13名專家均為院士(包括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其中5人為教育部提名,2人為中科院提名,5人為地方省市提名,李蘭娟院士為專家提名,提名不分先後,其中有7人來自高校,而且均為教育部直屬211工程高校,除北京科技大學外均為985高校,此外有4人來自中科院系統,還有趙梓森元院士來自企業,吳祖澤院士來自軍事醫學研究院,他們均為各自行業的傑出代表,下面大家就一起來了解一下部分被提名人的光輝事跡。
部分人物簡介
李蘭娟院士
對於李蘭娟院士,大家可能都不陌生,因為今年以來,她曾先後多次前往武漢,很難想像她已經有73歲高齡,她畢業於浙江醫科大學(今浙江大學),從事傳染病臨床、科研和教學工作40餘年,擅長各類肝炎、感染性疾病、新發突發傳染病診治。她曾先後發表論文400餘篇,並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獎(創新團隊)1項,可謂成果豐碩。
葛昌純院士
葛昌純畢業於唐山交通大學(今西南交通大學)礦冶系物理冶金專業,他長期從事材料科學研究工作。1980年,他憑藉乙種分離膜項目取得全國科學大會獎,1985年,他的乙種分離膜的製造技術獲得國家發明獎一等獎。
程國棟院士
程國棟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今中國地質大學),他創造性地提出近地面厚層地下冰形成的重複分凝機制,被國際凍土界譽為「程氏假說」。近年來提出的冷卻路基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在青藏鐵路建設中被全面採用。他先後獲得各類獎勵30餘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全國科技大會重大科技成果獎1項。
趙梓森院士
趙梓森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他是中國光纖通信公認的開拓者之一,他直接參與和技術總負責的項目中,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項目4項,郵電部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二等獎2項。
鍾南山院士
這些提名公布後,很多網友紛紛表示鍾南山院士應該獲得提名資格,因為他為社會做出了重大貢獻。其實以上僅為2020年最高科技獎的部分提名,並不全面,即便今年沒有被提名,以後也還有機會,大家不必過分糾結,其實被提名的這些科學家也都很優秀,都是各個領域的傑出代表,獲得提名也毋庸置疑。
鍾南山院士出生於醫學世家,畢業於北京醫科大學醫療系(今北京大學)。他的人生堪稱傳奇,1959年,在首屆全國運動會上,他以54.4秒的成績奪得男子400米欄冠軍,創造了當時的全國紀錄,但他並沒有因此選擇成為一名運動員,多年來,他躬身呼吸內科的醫療、教學、科研事業,更難能可貴的是每到關鍵時刻,他總能挺身而出,他的付出也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先後獲得國家、省市各級科研成果20餘項;此外,他還榮膺中國工程界最高獎項,第十一屆光華工程科技獎成就獎。
時勢造英雄,今年我們遭受了多年難遇的疫情,在這個時候,鍾院士帶領團隊迎難而上,為社會做出了重大貢獻,贏得了人民的尊敬,授予榮譽本毋庸置疑。但趙梓森、程國棟等院士又何嘗不是時勢造就的英雄,他們解決了長期困擾我們的通訊難題,青藏鐵路修建技術難題……他們同樣值得我們尊敬。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