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無數不同領域的天才,推動著各行各業的迅猛發展。每個領域的偉人,都是不可或缺的,偉人的出現,能深深影響整個人類文明,有時能推動一整個領域快速前進幾十年甚至數百年,而理所應當,這些領域的巨人,會流芳千古,永遠為後世傳頌。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正是音樂領域的兩位極其偉大,但遺憾英年早逝的天才。他們的早逝,是全世界音樂發展的巨大損失,讓人痛惜。儘管他們一生短暫,但留下的作品,永遠被人記住。
莫扎特(Mozart)
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1756-1791),出生於神聖羅馬帝國時期的薩爾茨堡,歐洲古典主義音樂作曲家,舉世聞名的音樂天才。
莫扎特原籍德國,但出生於奧地利一位宮廷樂師的家庭。莫扎特的父親是天主教樂團的小提琴手,也是一名作曲家,母親會拉大提琴和小提琴,熱衷於音樂。莫扎特在家裡排行第七,是最小的孩子。
莫扎特4歲開始跟父親學鋼琴,隨即開始作曲。6歲時,在父親的帶領下,到慕尼黑、維也納、普雷斯堡進行巡迴演出,這些城市都是名流如雲、底蘊極深的地方,雖然這輪演出是試驗性的,但小莫扎特已然名聲大震,被譽為「音樂神童」,不少人非常關注小莫扎特音樂道路的進一步發展。
7歲到17歲,整整十年,莫扎特與父親先後到德國、法國、英國、荷蘭、義大利等國,一邊旅行一邊演出。這十年間,莫扎特結識了當時歐洲極富盛名的幾位作曲家,包括巴赫、馬蒂尼、薩馬蒂尼等,並積極學習他們的作曲技巧。莫扎特開始高產創作,名氣與日劇增,同時,他也表現出對歌劇創作的全新熱情。
1773年,在他17歲時,被薩爾茨堡任命為大主教宮廷首席樂師,但這個人生階段對他而言,充滿了憂鬱壓抑,主要原因是新任大主教科羅瑞多,讓莫扎特深切體會到薩爾茨堡的保守和封閉。
八年後的1781年,莫扎特終於決定,在維也納找尋新的創作靈感,後來也證明,維也納的這十年,是他創作生涯最重要的時期,
莫扎特對傳統曲式頗為接受,但他能進行更為巧妙的運用。音樂史學家認為,莫扎特之所以如此偉大,是因為他的作品,跳脫了巴赫的均衡完美,還有貝多芬的桀驁不馴。他在音樂創作上體裁如此廣泛,以至於留下的作品包括了當時所有的音樂類型。他的協奏曲、交響曲、奏鳴曲、小夜曲、嬉遊曲在後來的古典音樂發展中佔據極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說,莫扎特重塑並定義了古典音樂,他將古典音樂的輝煌再續。
令世人痛惜的是,莫扎特於1791年12月5號深夜逝世,年僅35歲,一代音樂天才就這樣結束了短暫的一生。時至今日,莫扎特死因依然眾說紛紜,沒有最明確的版本,奧地利也無法給出官方的說法。
蕭邦(Chopin)
弗裡德裡克·弗朗索瓦·蕭邦(1810-1849),翻譯時有時也作「蕭邦」,是19世紀波蘭著名作曲家、鋼琴家。
蕭邦也是一位著名的「音樂神童」,他於1810年在波蘭呱呱墜地,年僅7歲就開始創作,8歲登臺演出。從12歲開始,整整七年,這位天才在波蘭的華沙國家音樂高等學校進修作曲和音樂理論,畢業後,也就是從蕭邦19歲開始,他以作曲家和鋼琴家的身份在整個歐洲巡迴演出。後來,華沙起義失敗,蕭邦定居巴黎,很少演出,而主要從事音樂教學和創作。
1849年,年僅39歲的蕭邦因肺結核逝世於巴黎,令世人扼腕嘆息。
熟悉鋼琴的人都知道,手指展開時,大拇指和小指的跨度,在一定程度上能決定鋼琴演奏者的潛力和高難度演奏的能力。就我們一般人來說,跨度在九度十度的較為常見,能達到十一度的,已經是非常厲害了,畢竟手指得非常修長才能達到這個水平。令人極為吃驚的是,蕭邦,當然還有李斯特等人,能達到震驚的十四度,這是非常與眾不同的,也註定他們會是極為出色的鋼琴演奏者,事實上,他們也確實都年少成名,很早就成為鋼琴家,作曲時常常結合自己的手指情況,寫出的曲子,演奏難度一般都比較大。這就是我們在學習鋼琴時,經常聽說,蕭邦,李斯特等人的曲子演奏難度都比較大的原因了。
蕭邦創作多以鋼琴曲為主,體裁多樣,內容豐富,感情樸實,手法簡練,曲調熱情奔放,和聲豐富多彩,結構靈活自如。蕭邦演奏技巧精湛,手法細膩,音響華麗,富於激情,出神入化,踏板使用更是奇特而講究。
蕭邦除了創作上百首練習曲、圓舞曲、前奏曲和諧謔曲,還有極其廣為人知的夜曲,一系列夜曲,具有衝淡平和,寂靜幽瀾的特點,輕緩中透著沉思,其中最著名的,是他的降E大調夜曲。
蕭邦是歷史上最具影響力和最受歡迎的鋼琴作曲家之一,波蘭音樂史最重要的人物,歐洲19世紀毋庸置疑的浪漫主義音樂代表人物。他和莫扎特一樣,一定程度上受巴赫影響,多以鋼琴曲為主,但蕭邦結合了自己故鄉波蘭的特色,以波蘭民間歌舞為基礎,揮灑才華自如創作。蕭邦是浪漫的音樂天才,被譽為「浪漫主義鋼琴詩人」。
這兩位音樂天才,從小就表現出遠超尋常人的異稟天賦,都是音樂神童。他們的作品,流芳千古,時至今日,全世界每一位音樂學習者,不可能繞開這兩位天才,而能夠獲取有足夠價值的古典音樂內容。讓所有人痛惜的是,這兩位天才年紀輕輕就英年早逝,對於古典音樂,損失實在太大了,如果他們能活到六七十歲,甚至八九十歲,會不會對音樂的貢獻更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