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溼關節炎診治的思考:重視鑑別及評估,給予最佳治療

2020-12-16 騰訊網

投稿發送至RP@high-med.com

應聘全職及兼職編輯,發送簡歷至

chenlf@high-med.com

類風溼關節炎(RA)是一種以侵蝕性、對稱性多關節炎為主要臨床表現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果不能在早期進行達標管理,患者將出現不同程度關節損傷甚至殘疾。改善RA的預後需儘早診斷、儘早接受科學治療。但早期RA往往會出現誤診現象,那麼,臨床醫生該如何進行RA診斷並進行科學治療呢?第12屆類風溼關節炎國際論壇(IFRA)於9月11-12日以線上直播形式成功舉辦。此次會議上,北京協和醫院副主任醫師楊華夏教授從臨床病例入手就上述問題進行了分析與解讀。

如何根據臨床症狀進行RA診斷?行RA診斷?

楊教授首先分享了一例病例,該患者為中年女性,主訴全身關節的疼痛和腫脹,輔助檢查顯示類風溼因子(RF)呈陽性,紅細胞沉降率(ESR)增高,手部X線顯示右手掌指和近端指間(PIP)關節腫脹,有一年的類風溼關節炎病史,已使用激素等藥物,該患者為什麼在長達一年的治療中卻沒有得到有效的治療呢?楊教授表示可能有兩種原因,一可能是治療達標不佳,二可能是診斷存在問題以致未採取正確治療,因此我國仍需普及更多關於RA診斷治療的知識。

那麼,臨床醫生該如何進行RA的準確診斷呢?楊教授指出,當一個關節腫痛的患者來到醫院時不能只考慮類風溼關節炎,還應結合發病原因、發病部位、發病症狀以及輔助檢查等指標進行綜合診斷。因為從內科整體考慮,免疫性、感染性、外傷性、退行性變、代謝異常等均可導致關節腫痛。但若患者為中老年女性且有多關節病變或呈對稱性關節病變的時候,則仍要首先考慮類風溼關節炎。此外,關節炎不僅是RA的臨床表徵,其他一些瀰漫性結締組織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SLE)、乾燥症候群(SS)、系統性硬化症(SSc)、肌炎/皮肌炎等也可以有關節表現,而且臨床還可見RA與結締組織病的重疊症候群。因此,早期RA的診斷有可能出現誤診情況,臨床醫生需從風溼病學角度對關節的病變進行綜合診斷。

很多人認為只要血清檢查RF呈陽性就是RA,實則不然,大約有5%的健康人或老人的RF也可能出現陽性。因此,在進行RA診斷時還要檢測患者的血常規、ESR、C反應蛋白(CRP)、抗核抗體等實驗室指標,觀察是否出現對稱性多關節腫痛、慢性間質性肺炎、類風溼性胸膜炎等RA症狀。另外,楊教授還指出除了上述指標可以作為RA的診斷依據外,關節X線往往能給早期RA的診斷提供更多的線索和幫助。正如下圖關節X線所示,該患者關節的裸區呈現侵蝕性骨改變,伴有骨質疏鬆,且PIP關節周圍軟組織的腫脹,這是RA較為特異的影像學改變。因此,關節X線往往能從影像學給早期RA的診斷提供很多的信息。

圖片源自楊華夏教授幻燈片

RA確診後如何進行治療?

目前,國內外RA治療指南都將RA疾病低活動度或疾病緩解作為治療目標。因此,需要醫生不斷地評估患者的疾病活動度,根據疾病活動度不斷地調整治療方案。對於病程在一年以內的活動性RA,需要每1~3個月評估疾病的活動度,然後通過藥物的治療以及其他功能鍛鍊等控制疾病的活動度,並提高患者的關節功能,從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能力。對於疾病緩解或低疾病活動度的患者,需要每6個月評估疾病的活動度。但是在治療的過程中往往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治療藥物使用的不規範,藥物存在副作用,患者依從性低等。因此,楊教授強調對於早期RA患者,診斷之後需要進行個體化的治療,即臨床醫生根據具體情況綜合考慮患者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及社會經濟等多方面因素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

在RA患者的藥物選擇上,楊教授表示不僅要考慮藥物的親和力、中和力、免疫原性、半衰期等藥代動力學指標,還要考慮到藥物的安全性、有效性、藥物的給藥方式以及RA患者的經濟情況等。早期RA患者一般通過規律地服用DMARDs藥物進行治療,如果1~3個月後評估未能達標時,建議聯合使用DMARDs藥物。但若患者存在RA關節侵蝕的高危因素,比如早期出現骨侵蝕、抗CCP抗體的高滴度陽性、多個關節的腫痛、炎症指標高,或傳統治療藥物效果不佳時,生物製劑往往能夠給RA患者帶來福音。

近年來,國內外一系列關於RA的規範化診治的指南強烈推薦RA早期應使用生物製劑,然而,我國生物製劑的使用率遠遠低於歐美國家。目前,常用的生物製劑有TNF-α抑制劑、CTLA4抗體、B細胞標誌物CD20抑制劑、IL-6受體抑制劑、IL-1受體抑制劑等。醫學研究表明:RA、AS、銀屑病等多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均與TNF-α密切相關。TNF-α不僅通過刺激巨噬細胞產生細胞毒性代謝產物,增加吞噬細胞的殺滅活性,還刺激產生具有熱源性的蛋白質,促進炎症的局部化。而TNF-α抑制劑作為TNF-α因子的阻斷劑不僅在多種炎症的發生和發展中具有重要的阻斷作用,其安全性和總體評價也優於其他生物製劑,因而成為DMARDs治療失敗後的首選藥物。

TNF-α因子導致RA的機理

目前,全球獲批上市的生物製劑具有 5 種不同作用機制(見下圖),這些作用機制中不同的細胞因子和靶點構成了類風溼關節炎從基礎向臨床轉化的一個橋梁。楊教授表示只有不斷地進行臨床試驗驗證藥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積累這些藥物的使用經驗才能將這些藥物更加有效地運用於臨床。

獲批上市的生物製劑的5種不同作用機制

最後,楊教授總結了RA診療過程中疾病評估以及不同病情的處理:

1. 隨診監測以下病情活動,及時進行治療方案調整及預後判斷:

(1)每次就診從關節疼痛數,晨僵時間,疲乏嚴重性,有無炎性活動性關節,有無關節功能受限等指標上評價疾病的活動性;

(2)每隔一段時間,就關節狀態(活動喪失、不穩定性、錯位或畸形),ESR或CRP,受累關節X線片進行疾病活動性評價;

(3)通過醫生對疾病活動的總體評價,患者對疾病活動的總體評價,關節壓痛數及腫脹數,疼痛評價,功能狀態評價來評價治療反應。

2. 病情分析及處理:

(1)若患者關節症狀減輕又未出現藥物副作用,可繼續維持目前治療;

(2)若患者病情無變化,則考慮更換NSAID或加大原來用藥的用量;

(3)若患者病情惡化,則聯合使用DMARD或加用糖皮質激素,同時考慮物理療法等。若出現藥物副作用需給予對症處理,嚴重的粒細胞減少、肝或腎功能受損、胃腸損傷患者需停藥。

本文根據楊華夏教授報告視頻及會議電子會刊中PPT綜合整理。

相關焦點

  • 劉毅教授:腸道菌群調節或可預防類風溼關節炎
    類風溼關節炎(RA)是臨床常見的慢性炎症疾病,其病程長、損害性大,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嚴重威脅患者健康,給家庭和社會帶來巨大負擔。早期診斷對減少疾病致殘率和致死率至關重要。目前,RA的早期診斷比較困難以至於很多患者未能及時治療,延誤了病情。那麼,影響RA早期診治的因素有哪些?RA患者確診後又該如何治療?
  • 類風溼關節炎治療,誰才是甲氨蝶呤的最佳拍檔?
    甲氨蝶呤(MTX)是大多數類風溼關節炎(RA)患者治療過程中的「錨定藥」,歐洲風溼病防治聯合會(EULAR)建議MTX治療3個月後評估療效,若首次治療3個月內無改善或6個月內未達治療目標,應重新考慮治療方案【1】。2018中國類風溼關節炎診療指南中也提到經MTX單藥規範治療仍未達標者,建議聯合另一種合成DMARDs進行治療【2】。
  • 類風溼關節炎是怎麼回事?類風溼有哪些有效的治療方法?
    一、類風溼關節炎介紹1、特點:類風溼關節炎是一種人體自身免疫系統疾病,它的特點是起病緩慢、症狀多見、並且治療困難,類風溼早期的症狀有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晚期身上的關節會出現僵硬畸形,並伴有骨和骨骼肌的萎縮等。2、表現:類風溼關節炎患者通常會出現關節腫脹、疼痛,而且這種腫脹和疼痛一般會出現對稱的關節處,而且類風溼關節炎的誤診率較高。
  • 治療類風溼關節炎切莫輕信「特效藥」
    核心提示:臨床上很多得了類風溼性關節炎的病人都很焦急,一方面是因為全身關節腫痛以及變形帶來的困擾,另一方面由於由於類風溼性關節炎是慢性病,尚不能徹底根治,所以不少病人都私下尋求「特效藥」,對於前一種,目前類風溼關節炎治療已經能夠做到緩解、控制病情,而後一種來說,我們常告誡患者,類風溼關節炎沒有「特效藥」。
  • 【9月13日訪談】類風溼關節炎科普知多少?
    因此,得了類風關如果不積極治療,後果非常嚴重。類風溼關節炎如何治療?除了藥物治療,手術治療也是類風關重要的治療手段。在關節發生結構性破壞的初期手術效果較好,而晚期主要用於校正畸形。對於關節破壞嚴重,影響功能的患者,關節矯形術和人工關節置換術可明顯改善生活質量。關節外科醫生會根據患者的關節情況決定是否需要手術及手術的方式。
  • 類風溼關節炎合併大顆粒白血病
    大多數患者的類風溼因子和抗環瓜氨酸肽抗體檢測結果呈陽性;無關節炎的 T-LGL 白血病患者有時也可見這些抗體。 T-LGL 白血病常見的血液學表現:中性粒細胞減少、淋巴細胞骨髓浸潤、淋巴細胞增多、貧血、脾腫大及血小板減少。20%-40% 病人有發熱伴反覆的細菌感染,但機會性感染不常見。
  • 類風溼關節炎,為何女性比男性更高發?
    遺傳因素:遺傳因素在類風溼關節炎的發病中起一定的作用,同卵雙生子的共同患病率為12%~15%,異卵雙生子為2%~5%。在類風溼關節炎患者家庭中,一級親屬的患病率比一般人群高10多倍。類風溼關節炎的發病有一定的遺傳傾向,但不是由單一基因所決定的,不屬於遺傳性疾病。
  • 關於類風溼關節炎,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類風溼關節炎是一種古老的疾病,但很多患者甚至非風溼專科的醫生對該病的認知較低,加上基層地區缺乏有效診治手段,造成延誤診斷、治療不當等現象十分普遍,所以我們羅列了類風溼關節炎患者最關心的幾個問題,為大家一一解惑。 一、什麼是類風溼關節炎?和風溼病一個意思嗎?
  • 膝蓋類風溼關節炎早期症狀怎麼治療比較有效?
    類風溼關節炎通常是對稱的。兩個膝蓋都會受到影響。雙側膝關節對稱關節間隙變窄,你要知道你的膝蓋可能要很久以後才會出現類風溼關節炎的症狀,甚至是在症狀出現很久以後。   類風溼性關節炎(RA)是一種因免疫系統攻擊關節中的健康組織而導致的關節炎。
  • 【同濟醫生說】楊毅勇:如何用中醫治療類風溼關節炎?
    【同濟醫生說】楊毅勇:如何用中醫治療類風溼關節炎?同濟醫院:楊毅勇Q1類風溼關節炎如何用中醫治療?當然也可以運用針灸的治療,都有很好的療效。Q2生活中,類風溼關節炎患者應該注意什麼?
  • 類風溼關節炎會病變嗎?類風溼關節炎病變表現
    一、手關節病變有什麼臨床表現絕大多數的類風溼關節炎患者都累及手關節,掌指關節和近端指間關節受累最為常見,分別佔58%~65%和53%~63%。這些關節是類風溼關節炎最先累及而且也是晚期產生特徵性畸形的部位。
  • 骨關節炎和類風溼關節炎,99%的人傻傻分不清楚!
    骨關節炎和類風溼關節炎都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病變的部位都位於關節處,都屬於慢性全身性關節疾病,兩者的症狀有所相似,但本質上有所卻別,臨床上對於這兩種疾病有時容易混淆,因此了解骨關節炎和類風溼關節炎是很有必要的。
  • 積極常規治療和三種不同的生物治療對早期類風溼關節炎的療效比較
    積極常規治療和三種不同的生物治療對早期類風溼關節炎的療效比較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6 22:46:45 丹麥哥本哈根關節炎研究中心Merete Lund Hetland團隊比較了早期類風溼關節炎採用積極常規治療和三種不同的生物治療的效果
  • 類風溼關節炎女性患者孕期用藥,該如何管理?
    類風溼關節炎是一種慢性疾病,治療伴隨終生,女性患者一定要重視孕期規範治療和正確的疾病控制與管理,將孕期疾病活動可能導致的不良妊娠結局影響降到最低。類風溼關節炎是一種累及手部對稱性小關節為主的多系統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
  • 類風溼因子陽性不一定是類風溼關節炎
    長沙晚報1月14日訊(全媒體記者 徐媛 通訊員 羅霞)「醫生,我的手指關節疼痛好久了,是不是得了類風溼關節炎呢?」近期的幾次寒潮,讓風溼科門診的病人多了起來。醫生提醒,風溼性關節炎和類風溼關節炎都有關節受累的表現,雖然名稱容易混淆但不是同一種病,風溼性關節炎急性炎症一般2至4周後消退,關節不留後遺症。類風溼關節炎不可治癒,但可達標控制。
  • 類風溼關節炎治療也有「靶向藥」,生物製劑你了解多少?
    說到靶向治療,一般指的是癌症治療中的分子靶向治療,即在分子水平上,針對已經明確的致癌位點來進行治療,使腫瘤細胞特異性死亡,而不會波及腫瘤周圍正常組織細胞的治療方式。那麼,類風溼關節炎有沒有一種治療方式,可以直接作用於炎症細胞因子,從而從源頭來阻止炎症反應的發生呢?別說,類風溼關節炎還真有這樣的「靶向治療」!
  • 治療類風溼關節炎的一線用藥,甲氨蝶呤還有更優秀的作用
    先說一下,這個病最大的特點就是折磨人,在上面就說過了,除了疼痛之外這個疾病目前沒有根治的方法,僅僅是對症治療或者延緩病情進展。根據目前的醫學技術,還沒有方法能有效地逆轉類風溼關節炎,所以也沒有根治的報導。但是這個患者為什麼要吃抗白血病的藥物呢?二、你聽說過甲氨蝶呤嗎?類風溼關節炎的治療有很多種藥物,其中最常使用的就是甲氨蝶呤。
  • 一文讀懂:生物製劑治療類風溼關節炎的機制
    「生物製劑」在醫藥行業具體指「免疫生物製劑」,是指用微生物(細菌、立克次體、病毒等)及其代謝產物有效抗原成分、動物毒素、人或動物的血液或組織等加工而成作為預防、治療、診斷相應傳染病或其他有關疾病的生物製品。
  • 類風溼關節炎:不痛不代表好了,全方位入手告別類風溼關節炎
    得了類風溼關節炎怎麼辦?一般治療關節腫痛厲害的時候,應該臥床休息,避免關節活動和承力,可在醫生指導下選擇中醫理療、藥物外敷來緩解症狀。早期類風溼關節炎早期的類風溼關節炎,要注意休息,及時用消炎鎮痛的藥物。止疼可以用非甾體類的消炎止痛藥,如阿司匹林,外用藥物扶他林,局部塗抹,減輕疼痛。還有就是可以局部注射用透明質酸、幾丁糖進行治療,效果都不錯。類風溼性關節炎主要的是因為免疫力低下、內分泌代謝失常、寒冷潮溼的環境引起的。
  • 類風溼關節炎用藥也是一門學問!
    為何用同樣一種藥,有的類風溼關節炎患者幾天半月就能感覺疼痛減輕,而自己卻依然很疼?」 其實,類風溼關節炎患者用藥也是一門學問,藥物治療作為類風溼關節炎患者首選治療方式之一,臨床用藥種類繁多,常見的主要有非甾體類抗炎藥、抗風溼調節免疫類藥物、糖皮質激素、偏方、抗炎止痛類藥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