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伴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和高收入群體的崛起,中國的K12教育尤其是英語教育的低齡化趨勢日漸明顯,"再不學就晚了"的呼聲不絕於耳。對於這種中國家長式焦慮,中國教育學會外語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龔亞夫曾在中國社科院與南方周末《2020中國K12在線英語發展藍皮書》線上分享會上指出,英語學習尤其口語學習中,"學得早"並不是"學得好"的關鍵,最關鍵的實際在於接觸語言的頻度和真正意義上的運用!
與龔亞夫理念非常契合的是,藍皮書調研數據顯示,在使用效果上,新東方在線提分明顯,51Talk口語效果受認可。而51Talk是"短時高頻"英語學習理念的踐行者和引領者,51Talk平臺也走出了不少英語學習的榜樣,可謂用教學實踐檢驗了語言頻度對英語學習的重要性。那麼,口語教學實踐中,51Talk是怎樣玩轉"短時高頻"的呢?
滴水難解渴,短時高頻才是真理
龔亞夫曾反覆指出學習語言需要有足夠的頻度和應用,如果頻度不足,即使學得早也未必能實現能力的質變,"一滴一滴地喝水,實際上是解不了渴的"。而51Talk創始人兼CEO黃佳佳也曾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51Talk在創業之初就大量吸收了龔亞夫教授高頻學習理論的內涵,黃佳佳分享道,51Talk學員每個月平均的上課次數大約在15節以上,每節一對一課程時間在25分鐘,加之課前預習、課後複習、測試等環節,學員一個月的學習時長至少在15小時以上,這樣的學習頻率對於效果的保障至關重要。
以51Talk學員陳鶴途為例,他年僅9歲時就登上聯合國演講舞臺,表現出讓大眾驚嘆的英語能力。陳鶴途學員從小就接受英文紀錄片、動畫片、英文書籍等英語學習材料的薰陶,是"學得早"的典型案例,但對他的英語水平提升起到重要作用的階段恰恰是在他7歲後進入51Talk學習的階段,他每個月僅在51Talk的學習時間就有30-40小時,在51Talk的能力評級也從L5一直升至現在的L9。
縱觀51Talk學員的能力提升路徑,高頻次學習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獲得央視"2019希望之星"英語大賽冠軍的岑冠儀,不到兩年便在51Talk累計上課超過600節,至今仍堅持每周三天以上外教課的學習頻率;"中華少年說"英語演講大賽低年級組冠軍範奕含,每天都堅持在51Talk學習2-4節菲教一對一課程……他們所取得的成績都證明了,短時高頻才是英語學習的應有之義。
在線教育成為有益補充,信息技術發揮重要作用
當我們討論英語要怎麼學的時候,就已經代表了父母不再滿足於讓孩子"隨便學學",而是對英語教育寄予更多希望。社科院發布的《2020年K12在線英語發展藍皮書》(以下簡稱《藍皮書》)調查指出,父母不僅希望在線英語教育能鍛鍊孩子的聽力、口語、閱讀和寫作等能力,還希望能夠培養孩子的個性、溝通能力和邏輯思考能力。
但從現實看來,佔據學生大多數時間的校園教育似乎並未滿足家長的諸多期待,當前的校園教育中更重視英語學習的應試要求,要求學生擴大詞彙量、掌握語法,背例文例句,鍛鍊解題能力,未能滿足更深層次的英語教育需求。課堂之外,在線教育正在成為有益補充,以51Talk為例,根據藍皮書調查,家長們認為51Talk的口語提升效果最佳,並在激發孩子英語學習興趣、提升閱讀能力等方面頗有建樹。
良好的效果呈現究其原因是教師與學生地位的顛覆,龔亞夫認為信息技術會使得學校、教師和學生的角色發生巨大變化,甚至改變整個教育生態。這並不難理解,"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生態並不是僅憑"服務精神"就能做到,還需要通過技術手段有效收集學生學習數據,以便教師清晰掌握學生學習狀態,從而真正滿足不同個體的學習需求。
這一技術手段在51Talk中自主研發的系統——"魔鏡大腦"系統上實現具體化,這一系統基於全閉環的大數據採集技術,收集、分析學員學習數據,外化學習效果,不僅成為了家長與學員的有效參考對象,也成為了51Talk老師的服務利器。51Talk的中教老師王老師曾接觸過一位學員,這位學員曾是班裡的英語"老大難",但經過一段時間的跟進結合"魔鏡大腦"系統的分析,王老師發現這位學員只是在自然拼讀上表現較弱,於是王老師為其制定了新的有針對性的學習計劃,並說服學員家長讓學員堅持每天1-2節課,一個月後,學員家長反饋道,曾不看好孩子的學校老師破天荒地誇孩子英語進步非常大。
伴隨教育理念和技術革新,在線教育展現出廣闊的發展前景,《藍皮書》顯示,家長們期望平臺使用大數據等方式實現學習行為數據化分析,期望英語教學能更多地與邏輯思維、演講、辯論等結合……以51Talk為首的在線教育公司正在不斷實踐中獎這樣的前景具象化,這是一個雙贏的過程,勇於進步的企業與學習者都將在這股革新浪潮中極大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