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入關後,祭祀用了太廟,那原來太廟裡明朝的老祖宗們去哪裡了?

2021-02-13 夢中跳舞

「太廟」是古代皇帝祭祀先祖的地方,也可以說是皇帝的「家廟」,最初裡面只供奉皇帝的先祖,後來皇后和功臣也獲得了被供奉於太廟的榮譽,即「配享太廟」。

太廟制度早在夏朝時代就已經出現了,不過那時候祭祀先祖的地方還不叫「太廟」,太廟這個名稱是西漢時期才正式確定下來的。

而從某種意義上講,「太廟」更是一個王朝興衰的見證,太廟在則江山在,太廟亡則江山失,所以基於此種祭祀觀念,當新王朝取代舊王朝時,新王朝的統治者就往往面臨一個非常尷尬棘手的問題,即「該如何處理前朝的太廟」。

可能有的朋友會說,既然是前朝太廟,那就直接毀掉好了,可是如果直接毀掉,那新朝統治者將會面臨其他一系列問題,最大的問題就是該如何收取天下人之心?要知道新朝初立,所面對的都是前朝遺民,只要前朝不是特別的殘暴,總會有大批遺民對前朝念念不忘,所以,如果隨意毀掉前朝太廟,則天下人心不服,新朝剛建立起來的統治威信也會蕩然無存。

所以,前朝太廟不能毀,而縱觀我國歷代王朝,也會發現,如果和前朝沒有血海深仇的,新朝大多沒有損毀太廟,假如前朝太廟不幸在戰火中損壞了,新朝還會對其進行修繕重建或選址令建,但是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新朝建立後,前朝的太廟規模一定會有所縮減,畢竟前朝已經覆滅,若再以皇帝之禮祭祀,也說不過去,而這個問題就要牽扯到古代禮法制度之「二王三恪」制了。

「二王三恪」制的大體意思就是,新朝取代前朝後,新朝君王為了彰顯新朝之正統地位,會給予前朝皇族後裔一定的爵位,一般情況下都會是王爵或者公爵,對應不同的爵位還有相應的封邑。如果封前兩代王朝的皇族後裔,則稱之為「二王后」,若封前三代王朝的皇族後裔在,則稱之為「三恪」。

例如,唐朝武德元年,封隋恭帝楊侑為酅國公,封北周后裔為介國公,此即為二王后。而後梁立國後,則封唐宗室李嵸為萊國公,與隋朝後裔酅國公楊仁矩為二王后,而加上後周宇文氏子孫介國公則為三恪。

那麼在了解了「二王三恪」後,我們就要解決最主要的問題了,即新朝如何具體處理前朝太廟。

前面說過,新朝通常情況下是不會毀掉前朝太廟的,但是基於「二王三恪」之禮,前朝太廟的規模一定會縮減,《周禮》對宗廟有一個非常嚴格的限定,即天子立七廟,諸侯立五廟,大夫立三廟,士立一廟,庶人無廟,以此區分親疏貴賤。

不過實際上各朝代對於太廟廟數也有不同的規定,因此,《周禮》的規定只是告訴大家一個事實,即古代上至皇族下至地方士族,祭祀先祖的廟數是有嚴格規定的,不可逾制,否則就是殺頭,誅族的大罪。

因此,如果新朝按照「二王三恪」的禮法對前朝皇族後裔進行了重新冊封給予不同爵位的話,那前朝的太廟也會根據相應的爵位進行縮減,通常情況下是保留三廟,由所冊封的前朝皇族後裔進行祭拜,而這實際上也就是將前朝太廟正式變為所冊封之前朝皇族後裔的「家廟」,如後梁冊封李唐後裔的情況便是這樣:

萊國公李嵸合留三廟,於西都選地位建立廟宇,以備四仲祀祭,命度支供給,以遵彝典

當然了如果遇到胸懷特別大度的新朝如宋朝,宋朝就規定了後周的太廟要按照原先的規模繼續祭祀。

其周朝嵩、慶二陵及六廟,宜令有司以時差官朝拜祭饗,永為定式。仍命周宗正卿郭玘(王巳)行禮。

當然了,除了以上兩種處理方式之外,還有一種方式,即興建於明朝的「歷代帝王廟」。

大概是經過了大禮議之爭的洗禮,嘉靖皇帝突發奇想的修建了一座「歷代帝王廟」,他將歷代一些賢明君主全都供奉於此,而清承明制,到了清朝,這個「歷代帝王廟」裡供奉的君王越來越多,最終只要生前不是特別的暴虐荒淫,都能進去。

而目前北京的太廟,本是明朝的太廟,後來清朝入關,本著清承明制的原則,將原本老朱家的「家廟」給佔去了,然後以明朝皇帝發明的方式,將明朝的皇帝們「請」進了「歷代帝王廟」中進行供奉。

當然了,禮法不能亂,起先順治,康熙因為剛入關不久,很多禮法不是很懂,所以對於前明皇族後裔一直沒有進行冊封,一直到了雍正在位期間,才封明皇室後裔朱之璉為延恩侯,不過這個人究竟是不是真的前明皇族後裔就很難說了。

- END -

內容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感 謝 關 注,歡 迎 分 享!

相關焦點

  • 大清入主中原後,祭祀用了太廟,那原來太廟裡明朝的老祖宗哪?
    清朝入主紫禁城之後,不僅效仿漢族人的宗廟制度,而且直接把明朝修建的太廟拿過來用,那明朝的那些皇帝牌位去哪了呢?其實相對於別的朝代,明朝是幸運的,因為明朝和清朝,不是簡單的前後朝關係,是「清承明」,而不是「清推翻明」雖然在明眼人開來這只是清廷的一塊遮羞布,但是不可否認就是因為存在這塊遮羞布,才使得雖然明朝雖然亡了,卻比別的朝代要好的多。
  • 清軍入關後,把明朝太廟佔為己有,清朝為何不自己修個太廟?
    多爾袞以及順治帝在入主紫禁城之時,摒棄了李自成當時的殘暴,對明朝列祖列宗所享有的太廟以及安葬明朝帝王的十三陵,都做了非常充分的保護措施以及規劃。在這一點上,相比於之前的朝代,大清的做法確實是讓人無懈可擊。不過,就算是大清朝再寬容宏大,私下中也存有自己的私慾。在紫禁城對天下臣民發號施令,是皇權統治的標誌,清朝帝王也不例外。而且大明江山已經是後繼無人,愛新覺羅佔據紫金城自然是理所當然。
  • 從明朝太廟配享功臣的三次變化,分析明朝的政治和文武鬥爭
    太廟一、洪武、洪熙時期太廟功臣配享變化明朝建國,對功臣有兩個表彰祭祀的地方——「功臣廟」和太廟配享。第一種「功臣廟」,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十二月,當時功臣還沒有專門祭祀的地方,於是在雞籠山設祭壇,用來祭祀已經故去的功臣胡大海、參軍李夢庚、郎中王愷等人。次年春,在雞籠山開始興建功臣廟,用來表彰和祭祀功臣。六月,功臣廟建成,用故去的大臣的功績大小作為排序,共有二十一人入廟。
  • 這裡是北京-太廟
    橋北面東、西各有一座六角井亭,橋南面為神廚與神庫,橋後是太廟戟門,黃琉璃筒瓦屋面,單簷廡殿頂建築,尚為明代規制,戟門內外曾陳列有八個戟架,每個戟架上陳戟15枝,共120根,八國聯軍侵華時全部被盜走,如今不復存在,門外東間有一座小金殿,是專供皇帝祭祀時更衣盥洗所用的。
  • 配享太廟對子孫後代有幫助嗎?它是一種怎樣的死後殊榮
    太廟雖然叫作廟,但它並不是普通人理解的廟,裡面有著念經的和尚供奉著佛祖的那種廟,太廟裡面供奉的是每個王朝的列祖列宗,比如明朝太廟就是供奉的自明太祖朱元璋之始的歷代明朝皇帝。因此來說太廟裡沒有和尚沒有佛祖,供奉的就是每個朝代的列祖列宗皇帝。
  • 一個安徽人死了,乾隆皇帝下詔配享太廟,引起了天下人關注
    如果沒有賢臣能吏的輔佐,未必就能開創盛世,清朝的康乾盛世更是如此。我們都知道清朝是滿族入關,面臨的最大的問題便是統治漢人,而歷代滿清皇帝深知要管理廣闊的疆土,必須要尊重漢人文化,重用漢人,才能穩固江山。
  • 配享太廟:古代大臣去世後的殊榮,享受什麼待遇?又有何標準?
    在古代有的大臣生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是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待遇,那死後能不能得到應有的待遇呢?想必大家也都看到過電視劇裡那些死後追贈的情節吧,那大家知道對於古代大臣來說最高賞賜是什麼嗎? 對於古代功臣來說最高榮耀就是配享太廟,那大家知道什麼是配享太廟?
  • 古代大臣死後「配享太廟」殊榮,對自己的後代有什麼實際的好處?
    太廟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廟,裡面供奉著清朝歷代皇帝的牌位。如果大臣在生前的貢獻極高,那麼就會獲得「配享太廟」的殊榮,這在古代可以說是最高等級的榮譽了,很多人覺得大臣配享太廟後自己的後代也會獲得一些好處,那麼事實是否如此呢?
  • 中嶽嵩山:華夏民族最早的太室太廟
    於是,中華古人在崇拜天地、日月星辰的同時,把人文始祖和民族創立者以及為民族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的聖賢們尊稱為「神」,認為他們有驚天地,泣鬼神,拯救萬民的神威和本領,在他們去世後為紀念其大功大德,就削木為像供奉在修建的龐大廟宇內,年年歲歲無數次地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祈求他們保佑天下太平,萬事如意,心想事成。有效地傳承和弘揚了民族精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人幹事創業的豪情壯志。
  • 太廟為什麼火遍白酒圈?「好地方」裡的品牌卡位之變|深度觀察
    亮閃閃的歷史故事、產區中的風土人文之外,當太廟成為酒文化傳播的另一塊高地,試想一下「瀘州老窖+濃香國酒+太廟」的超級IP,再聯想到行業裡新近出現的卡位姿勢,就會發現,酒企們「宣告主權」的方式越來越走心,一場深刻的變革已在全新的卡位之戰裡悄然萌生。
  • 紫禁城、太廟與社稷壇
    過橋後是皇極門。再往後為皇極殿、中極殿與建極殿,這都是舉行朝儀的地方,俗稱外朝,是國家政權的象徵。這3座宮殿位於元大內從崇天門至大明門的舊址之上,是紫禁城內規格最高的宮殿群落。  皇極殿多次被焚,康熙年間重建改稱太和殿。相對皇極殿,太和殿的體量略小,原來東西兩側的斜廊被改為金瓦紅牆。其後,是內廷的後三殿,位於元大明殿舊址之上,是皇帝與皇后的寢所。
  • 明世宗朱厚熜為何要把始祖明德祖踢出太廟?
    這與太廟祭祀有關。北京太廟隨著太廟制度的發展,到了明朝。朱元璋以九為至尊,所以將天子七廟改為九廟,明朝就開始執行九廟制度。明孝宗朱佑樘此時經過「大禮儀」後嘉靖皇帝,想把自己親生父親加入到太廟中去,就需要把一位先帝移出去,如果把朱棣移出去,那麼朱棣一脈皇族的正統性
  • 清朝296年間,配享太廟者僅26人,但漢人卻唯他一人,不是曾國藩
    古裝劇中經常有人提到「三朝元老」,但實際上,中國歷史中的三朝元老並不多,像清朝末年湧現了的三朝元老實際上還是因為當時皇帝們大都早逝。而在清朝將近300年的歷史中,有這樣一個人,他是清朝初期的三朝元老,也是死後能進入太廟的26位大臣中的唯一漢人,他並非曾國藩,他是誰,又為何能取得這麼大的殊榮?1672年,一位肱股之臣出生在桐城世家之中,這個家庭頗受盛寵,一家三代都為朝廷付出了汗馬功勞,而這位就是著名的張廷玉。
  • 朱元璋選擇十二功臣配享太廟,百年之後,明世宗為什麼添二減一
    明朝建立之初,太祖朱元璋要表彰開國功臣,陸續把已經亡故的十二位勳臣的神主,供進太廟當中,使他們能夠四時享受後代的祭祀。十二人當中,有中山王徐達為首的六王,還有以虢國公俞通海為首的六位公侯。朱棣死後,洪熙元年,明仁宗下令,把河間王張玉、東平王硃能、寧國公王真、榮國公姚廣孝等四人的神主供入太廟,配享太宗朱棣,並由四人的兒子各自祭祀他們的父親。四人當中,張玉、王真死得比較早。張玉在洪武年間就是朱棣的親信,朱棣在北平起兵之後,張玉統帥中軍。建文二年的東昌之戰,張玉被盛庸的軍隊殺死。
  • 大清配享太廟的13位功王中,僅有此人非愛新覺羅氏,但來頭也很大
    清朝配享太廟的條件尤其嚴格,有清一代享受此等榮譽的只有26人,而在這些人中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皇族愛新覺羅氏,這些人被供奉在太廟前殿的東配殿裡;第二類是非皇族的滿族人,其中只有張廷玉一人是漢人,這類人供奉在太廟前殿的西配殿內。清朝最早建太廟是在崇德元年(1636年),建成的當年就將費英東和額亦都兩位開國功臣配享太廟了。
  • 張廷玉配享太廟,看看他的牌位寫了啥,就明白他在清朝什麼地位!
    清朝官員,活著的時候都以位列「內閣大學士」為最高追求,而死後都以「配享太廟」為最高榮譽。
  • 古代的配享太廟是一種怎樣的死後哀榮,後代會有什麼好處嗎?
    太廟在夏朝時期被稱為世室,商朝時期被稱之為重屋,周朝時期被稱為明堂,直至秦漢時期才被稱之為太廟,這些名字簡單來說都是一個意思,供奉祖先的地方。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宗廟在古代的地位非常高,象徵著江山的穩固和香火的延續。在古代,亡國之君一般最後的祈求,就是希望保全宗廟,延續香火。比如周武王攻入朝歌后,就保全了商王朝的宗廟,允許商人祭祀。
  • 同樣是漢臣,為何張廷玉能夠配享太廟,而曾國藩卻無此殊榮?
    引言所謂「太廟」,一般是指古代封建帝王的家廟。一開始,太廟是作為供奉皇帝的先祖以及歷代皇帝的宗廟。後來經過歷史的演變,到了明清兩朝,那些只要是有功於江山社稷的皇親、宗室、大臣,只要得到皇帝允許後,都可以有配享太廟的待遇。
  • 配享太廟,是古代官員的最高榮譽,清代有多少官員獲得這種榮譽?
    太廟是啥意思?太廟在夏朝時稱為「世室」,殷商時稱為「重屋」,周稱為「明堂」,到秦漢時才開始稱為「太廟」。早先的太廟,只是供奉皇帝先祖及歷代皇帝的地方。配享太廟,是古代官員的最高榮譽。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在晉代之前,配享太廟這種榮譽,只有已故的皇帝才夠資格,其他人想都不用想。到了晉代,朝廷對配享太廟的資格標準進行了調整,把一些德高望重的皇后、宗親以及有大功於社稷的臣子也請進了太廟,享受已故皇帝的榮譽。第一位配享太廟是晉代的功臣,司空、鉅鹿郡公裴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