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廟」是古代皇帝祭祀先祖的地方,也可以說是皇帝的「家廟」,最初裡面只供奉皇帝的先祖,後來皇后和功臣也獲得了被供奉於太廟的榮譽,即「配享太廟」。
太廟制度早在夏朝時代就已經出現了,不過那時候祭祀先祖的地方還不叫「太廟」,太廟這個名稱是西漢時期才正式確定下來的。
而從某種意義上講,「太廟」更是一個王朝興衰的見證,太廟在則江山在,太廟亡則江山失,所以基於此種祭祀觀念,當新王朝取代舊王朝時,新王朝的統治者就往往面臨一個非常尷尬棘手的問題,即「該如何處理前朝的太廟」。
可能有的朋友會說,既然是前朝太廟,那就直接毀掉好了,可是如果直接毀掉,那新朝統治者將會面臨其他一系列問題,最大的問題就是該如何收取天下人之心?要知道新朝初立,所面對的都是前朝遺民,只要前朝不是特別的殘暴,總會有大批遺民對前朝念念不忘,所以,如果隨意毀掉前朝太廟,則天下人心不服,新朝剛建立起來的統治威信也會蕩然無存。
所以,前朝太廟不能毀,而縱觀我國歷代王朝,也會發現,如果和前朝沒有血海深仇的,新朝大多沒有損毀太廟,假如前朝太廟不幸在戰火中損壞了,新朝還會對其進行修繕重建或選址令建,但是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新朝建立後,前朝的太廟規模一定會有所縮減,畢竟前朝已經覆滅,若再以皇帝之禮祭祀,也說不過去,而這個問題就要牽扯到古代禮法制度之「二王三恪」制了。
「二王三恪」制的大體意思就是,新朝取代前朝後,新朝君王為了彰顯新朝之正統地位,會給予前朝皇族後裔一定的爵位,一般情況下都會是王爵或者公爵,對應不同的爵位還有相應的封邑。如果封前兩代王朝的皇族後裔,則稱之為「二王后」,若封前三代王朝的皇族後裔在,則稱之為「三恪」。
例如,唐朝武德元年,封隋恭帝楊侑為酅國公,封北周后裔為介國公,此即為二王后。而後梁立國後,則封唐宗室李嵸為萊國公,與隋朝後裔酅國公楊仁矩為二王后,而加上後周宇文氏子孫介國公則為三恪。
那麼在了解了「二王三恪」後,我們就要解決最主要的問題了,即新朝如何具體處理前朝太廟。
前面說過,新朝通常情況下是不會毀掉前朝太廟的,但是基於「二王三恪」之禮,前朝太廟的規模一定會縮減,《周禮》對宗廟有一個非常嚴格的限定,即天子立七廟,諸侯立五廟,大夫立三廟,士立一廟,庶人無廟,以此區分親疏貴賤。
不過實際上各朝代對於太廟廟數也有不同的規定,因此,《周禮》的規定只是告訴大家一個事實,即古代上至皇族下至地方士族,祭祀先祖的廟數是有嚴格規定的,不可逾制,否則就是殺頭,誅族的大罪。
因此,如果新朝按照「二王三恪」的禮法對前朝皇族後裔進行了重新冊封給予不同爵位的話,那前朝的太廟也會根據相應的爵位進行縮減,通常情況下是保留三廟,由所冊封的前朝皇族後裔進行祭拜,而這實際上也就是將前朝太廟正式變為所冊封之前朝皇族後裔的「家廟」,如後梁冊封李唐後裔的情況便是這樣:
萊國公李嵸合留三廟,於西都選地位建立廟宇,以備四仲祀祭,命度支供給,以遵彝典當然了如果遇到胸懷特別大度的新朝如宋朝,宋朝就規定了後周的太廟要按照原先的規模繼續祭祀。
其周朝嵩、慶二陵及六廟,宜令有司以時差官朝拜祭饗,永為定式。仍命周宗正卿郭玘(王巳)行禮。當然了,除了以上兩種處理方式之外,還有一種方式,即興建於明朝的「歷代帝王廟」。
大概是經過了大禮議之爭的洗禮,嘉靖皇帝突發奇想的修建了一座「歷代帝王廟」,他將歷代一些賢明君主全都供奉於此,而清承明制,到了清朝,這個「歷代帝王廟」裡供奉的君王越來越多,最終只要生前不是特別的暴虐荒淫,都能進去。
而目前北京的太廟,本是明朝的太廟,後來清朝入關,本著清承明制的原則,將原本老朱家的「家廟」給佔去了,然後以明朝皇帝發明的方式,將明朝的皇帝們「請」進了「歷代帝王廟」中進行供奉。
當然了,禮法不能亂,起先順治,康熙因為剛入關不久,很多禮法不是很懂,所以對於前明皇族後裔一直沒有進行冊封,一直到了雍正在位期間,才封明皇室後裔朱之璉為延恩侯,不過這個人究竟是不是真的前明皇族後裔就很難說了。
- END -
內容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感 謝 關 注,歡 迎 分 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