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廷玉配享太廟,看看他的牌位寫了啥,就明白他在清朝什麼地位!

2021-02-13 奇妙歷史故事

清朝官員,活著的時候都以位列「內閣大學士」為最高追求,而死後都以「配享太廟」為最高榮譽。有清一代近三百年的歷史,有資格配享太廟的人屈指可數,清朝太廟中的東西配殿一共供奉了26個功臣,除了帝後和愛新覺羅那些功王們,其他異姓功臣能進入太廟的只有14人,只有張廷玉一人為漢人。所以,康熙、雍正、乾隆所標榜的滿漢平等都是扯淡。

首先要弄清楚什麼是「配享」?通俗的理解就是:帝後是主位的神碑,「配享太廟」的大臣作為帝後的配角,與主位神碑共享人間供奉和香火,這就是配享。功臣「配享太廟」是對他們的最高獎賞,可謂曠世殊榮,皇恩浩蕩。皇帝為了激勵臣工孝忠皇家,效命疆場,於是就採取了這種配享的措施和形式。

張廷玉是貫穿康、雍、乾三朝的重臣,康熙時以進士官刑部、吏部侍郎,雍正年間受到重用。歷任順天鄉試主考官、入值南書房、《明史》總載官、禮部及戶部尚書,後又相繼升他為文淵閣、文華殿和保和殿大學士,並令其改兼吏部尚書。雍正七年,張廷玉以大學士的身份入直僅有三人的軍機房,密為辦理軍需事宜,與怡親王允祥任軍機大臣。

張廷玉兢兢業業,「層夕內值,宣召不時,晝日三接,習以為常」,雍正皇帝是出名的勤奮、嚴厲,同樣勤奮的張廷玉和雍正相處得很愉快,這是張廷玉的忠心和才幹贏得雍正的信賴。張廷玉能「配享太廟」是雍正皇帝的恩遇,雍正新政,阻力重重,事繁勢艱,張廷玉很好的執行了旨意,更難得的是,張廷玉為官清正,恪守臣道,從不結黨。

雍正臨終前,張廷玉與鄂爾泰等同被顧命,命他日「配享太廟」。雍正登基時,出於對滿人親貴的不信任,大力任用漢人,出現了張廷玉這樣的漢人重臣,這也導致滿漢之別不是很明顯。乾隆時期,江山穩固,滿漢之別突出。乾隆有一個根深蒂固的思想:天下是滿洲人打下來的,統治江山自然都該是由滿洲人。

張廷玉看得出來,乾隆不太喜歡自己。儒家經典《禮記·曲禮上》早有明文規定:「大夫七十而致仕」。乾隆十三年,已經76歲高齡的張廷玉以年老請辭。歷經種種波折,乾隆批准了。依照張廷玉的資歷與功績,他的退休怎麼也是風風光光,不想卻生出無限是非,只留下一條命回家養老,而一切的禍根都源於「配享太廟」這個無上榮耀。 

此時張廷玉,對富貴權位已經看得淡了。他所看重的是身後的殊榮,是歷史的地位,對於配享太廟的資格自然格外在意。年邁的張廷玉也開始糊塗起來,他特意上了一個奏摺,:「恐身後不得蒙榮,外間亦有此議論,免冠叩首,請上一辭以為券」。意思請乾隆寫個「保證書」,保證他死後能順利的入太廟(這很明顯是對皇帝的不信任)。

乾隆十分不悅,但是念及三朝老臣,乾隆還是寫了,給足了張廷玉面子。按道理張廷玉應該入宮謝恩,但終究是老糊塗了。在皇帝做出了這麼多讓步與許諾之後,他竟然只是讓兒子代替自己前去謝恩。乾隆大怒:「張廷玉之罪,不在於不親自謝恩,而在於請朕承諾。之所以讓朕承諾,乃是不信朕。」「朕待群臣,事事推心置腹,而伊轉不能信,忍為要挾之求。觀其如此居心,豈有不得罪於天地鬼神耶!」

乾隆認為張廷玉對先帝的確盡職盡忠,但對他(乾隆)卻是兩面三刀,根本沒有君臣之情,榮譽拿到手就走人,準備對張廷玉進行懲罰。乾隆的諭旨送到了軍機處,準備第二天頒發。當值軍機章京汪由墩是張廷玉的門生,就把這事提前告訴了張府,讓老張提前有個準備。誰知張廷玉又犯糊塗了,連夜進宮請罪。這下可算是炸了鍋!

按常理,乾隆皇帝的諭旨第二天上午才能發到張家,皇帝的諭旨還沒發,你就得到消息跑來謝罪,這分明是告訴皇帝,你身邊有我的人!乾隆帝盛怒,本想將張廷玉一辦到底,但是張廷玉已成為漢臣與滿人和睦相處的象徵,削去他配享太廟的資格會讓漢人大臣寒心。故而在懲治張廷玉時,乾隆不得不有所收斂,下旨奪去了張廷玉爵位。

張廷玉從未受過如此打擊,乾隆十五年,張廷玉再次申請返鄉。不過,此時乾隆長子永璜剛剛去世不久,張廷玉的「不合時宜」再次惹怒了乾隆,大罵張廷玉:「張廷玉曾侍朕講讀,又曾做過定親王(永璜)的師傅,如此漠然無情,還有人心嗎?」將張廷玉說得一文不值:「你當官這麼多年毫無建樹,不過就是一個古董陳設而已。」隨後,張廷玉「配享太廟」資格被罷去。

乾隆對張廷玉是起了殺心的,張廷玉回到桐城老家,乾隆借御史彈劾之機,派人去抄家,乾隆特別交代:凡先帝賞賜或書信文章一律收繳。很多高管退休後總喜歡寫點回憶錄啥的,乾隆也是發了狠心,如張廷玉有一處違礙之語,必制其死地。可是乾隆萬萬沒有想到,三十年「宰相」家裡餘銀不足千兩,先帝御賜之物原樣保存,文章書籍沒有一處違礙之語。

公元1775年,張廷玉離世,乾隆似乎察覺到自己對張廷玉處理得太過分了,又再次批准了張廷玉配享太廟。不過嘴巴上卻不肯認錯:「讓他配享太廟,這是先皇雍正之命,朕何忍違。」但是張廷玉生前卻不知道自己能再次配享太廟,帶著無限遺憾離世了。最終,張廷玉被供奉在太廟西配殿,同在西配殿的有:

第一龕:一等大臣、贈一等信勇公、直義公,費英東;

第二龕:一等大臣、贈公爵、宏毅公,額亦都;

第三龕:超等英誠公、贈武勳王爵,揚古利;

第四龕:內大臣、二等果毅公,圖爾格;

第五龕:正黃旗滿洲都統、一等雄勇公、昭勳公,圖賴;

第六龕:太子太傅、中和殿大學士、追封一等忠達公、追贈太師,圖海;

第七龕:太傅、保和殿大學士、三等襄勤伯,鄂爾泰;

第八龕:大學士,張廷玉;

第九龕:太子太保、協辦大學士、刑部尚書、一等武毅謀勇公、贈太保,兆惠;

第十龕:太保、保和殿大學士、一等忠勇公、追贈郡王,傅恆;

第十一龕: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一等誠謀英勇公、贈太保,阿桂;

第十二龕: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閩浙總督、忠銳嘉勇貝子、贈郡王,福康安;

第十三龕:科爾沁博郡王、多勒噶臺忠親王,湍多巴圖魯,僧格林沁。

有沒有覺得張廷玉的名號有點單薄?僅僅只是大學士!

(參考資料:《清史稿》、《清史列傳》等)

喜歡歷史的朋友請點一下關注!圖片來自網絡,如有錯誤,還請指正!歡迎大家留言互動!

相關焦點

  • 品讀|張廷玉配享太廟風波
    他表面上對漢人大臣親信有加,加以任用,前提卻是必須保證滿人親貴在朝中佔優勢地位。對清廷扶持滿人親貴、壓制漢人官僚的做法,漢人知識分子一直是有怨言的,但懾於皇權的專橫,不敢過於流露,對此乾隆也心知肚明。就滿人親貴而言,怎麼也難以接受張廷玉配享太廟。滿漢雙方,一個內心不滿,一個久有怨言,乾隆則居中扮演調停者的角色。他憂慮的是滿漢之爭公開化,影響朝政,故而要時時加以敲打。
  • 同樣是漢臣,為何張廷玉能夠配享太廟,而曾國藩卻無此殊榮?
    配享太廟是每個政治人物的畢生夙願。歷數清朝兩百餘年,獲得此項殊榮的共有27人,其中26人都是滿人,只有一個漢人代表張廷玉得以入選。相比之下,晚清名臣曾國藩也算是國家大功臣,組建湘軍,消滅太平軍,可以說很大程度上維護了大清帝國的統一,如此大的貢獻,但是他為何不能配享太廟呢?張廷玉到底做了什麼貢獻,可以享有進入太廟的資格呢?
  • 古代大臣死後「配享太廟」殊榮,對自己的後代有什麼實際的好處?
    太廟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廟,裡面供奉著清朝歷代皇帝的牌位。如果大臣在生前的貢獻極高,那麼就會獲得「配享太廟」的殊榮,這在古代可以說是最高等級的榮譽了,很多人覺得大臣配享太廟後自己的後代也會獲得一些好處,那麼事實是否如此呢?
  • 張廷玉為什麼要絞盡腦汁配享太廟?
    能和帝後一樣享受後世君臣的香火,這種榮耀絕對可以延綿後世,張廷玉執著於配享太廟,就是執著於自己和家族的名譽。無論是雍正奪嫡還是登基執政,張廷玉功不可沒。張廷玉雖然不是武將,沒有在戰場之上立下卓越的功勳,但他有滿腹的謀略和一手好文章,在雍正年間,他為雍正出謀劃策,解決朝堂內外的難題。相比於其他的功臣,雍正對張廷玉還是比較夠意思的,他在位十三年就大賞張廷玉六次,每次獎賞都是以萬計。
  • 古代的配享太廟是一種怎樣的死後哀榮,後代會有什麼好處嗎?
    從晉代開始,太廟供奉的,不僅限於皇家,一些功勳卓著的大臣也逐漸被納入太廟,起了一個很好聽的名字「配享太廟」。在古代,配享太廟是大臣們一生殫精竭慮一,做夢都想獲得殊榮,但是得此殊榮的人少之又少。那麼,配享太廟都有哪些好處呢?地位的象徵太廟是皇家祠堂,如果大臣百年之後,能夠與皇家列祖列宗同堂,那麼足可以證明他的地位有多高。
  • 清朝配享太廟有多難?296年僅12人有資格,漢人唯他一人,他是誰
    人生在世,總該留些什麼吧,縱觀歷史,很多人都很在乎人們給他的評價,而在朝廷做官,配享太廟,是至高無上的榮耀,是皇帝最高的賞賜,是用多少錢買不到的輝煌,註定要載入史冊,而到清朝296年,只有12歲,漢人只有一個人,他是誰?
  • 配享太廟對子孫後代有幫助嗎?它是一種怎樣的死後殊榮
    在古代死後配享太廟是臣子們無上的至高榮譽,但是這只是個榮譽,對子孫後代並沒有太大好處,下面就來詳細說一說古代的配享太廟制度。太廟是什麼的地方?下面說一說清朝配享太廟的這些大臣都是什麼人,就知道什麼樣的大臣有資格配享太廟了。其實清朝的太廟承襲自明朝,始建於永樂年間,清朝入京之後,將明朝太廟中的神主牌位「請」了出去,然後又將其變成了自家太廟。清朝太廟正殿中供奉著歷朝歷代的皇帝,然後東西兩殿供奉的就是這些功臣和宗室。
  • 清代大臣配享太廟的僅有13人,張廷玉真的具備這個資格嗎?
    我們在評價清代漢臣的時候,習慣性地將張廷玉認為是第一漢臣。原因很簡單,無非就是他獲得了配享太廟的榮譽。那麼,這裡就有一個問題,清代配享太廟有什麼標準,張廷玉是否具備這個資格?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來說一下什麼是「配享」。
  • 此人輔佐康雍乾三朝,後因退休惹怒乾隆被抄家,為何仍配享太廟?
    張廷玉,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中可以說是個炙手可熱的人物,位極人臣,他「登朝垂五十年,長詞林者二十七年,主撰席者二十四年,凡軍國大事,奉旨商度」。張廷玉是安徽桐城人,父親是清朝大學士。他28歲中進士,31歲便調入南書房陪康熙皇帝讀書或外出巡視。到康熙朝末期,他從刑部右侍郎調任吏部左侍郎。
  • 他是清朝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父子宰相」身葬桐城「鳳形地」
    作為康熙、乾隆、雍正三朝元老的張廷玉,是安徽桐城市人。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83歲的張廷玉病逝,乾隆帝以大學士品秩御祭賜葬,配享太廟。死後配享太廟,終清一代,漢大臣配享太廟者惟張廷玉一人。「文和」是他的諡號,因此張廷玉墓、張氏享堂等建築群被稱為「文和園」,現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古代那麼多人為之奮鬥的「配享太廟」,是何等哀榮?
    楚文王就問息侯,你還有什麼未了心願嗎?息侯說,懇請大王保全我息國宗廟,只要我守護祖宗牌位就行了。楚文王就賞了百戶人家供奉息國宗廟。面對滅國,天下諸侯似乎都和息侯採取了同樣的手法------保全宗廟。在破四舊之前,幾乎每個家族都有族譜,有供奉祖先牌位的祠堂,這個東西在民間叫做宗祠,上升到古代皇族,那就不叫「宗祠」了,改稱太廟。在古代,並非所有的皇族成員都可以進太廟,一般只有君王才有資格。
  • 張廷玉深受康熙、雍正的賞識,為何不受乾隆待見?他犯了什麼錯麼
    作為三朝元老,張廷玉可以說是盡忠職守。尤其是在雍正朝,張廷玉的地位是非常高的。雍正之所以選中張廷玉,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那就是張廷玉這個人非常聰明,而且是一個很有才學的人。皇帝說的話,只要一遍他就能記在心裡,而且有過目不忘的本事。
  • 一個安徽人死了,乾隆皇帝下詔配享太廟,引起了天下人關注
    而滿清歷朝歷代也著實做到了這點,從皇太極入關後,便重用漢人治理國家,尤其到了康熙皇帝時期更是如此,圍繞在康熙前面的漢臣居多,張廷玉就是這其中最為重要的漢臣,他死後諡號「文和」,配享太廟,是整個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太廟,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家廟,明朝開國時,也僅有劉伯溫死了之後,配享太廟。
  • 大清太廟的十三個功臣中,張廷玉牌位最寒酸,沒有爵位而只有官職
    清代的有資格配享太廟的人屈指可數,有清一代近三百年的歷史,除了帝後和愛新覺羅的那些功王們能進入太廟,其他異姓功臣能進入太廟的只有14人(其中在東配殿的功王中,只有額駙策凌是博爾濟吉特氏),而配享太廟的功臣中,只有張廷玉一人為漢人,其他都是滿人,這也充分證明了清代統治者厚此薄彼的做法。
  • 配享太廟,是古代官員的最高榮譽,清代有多少官員獲得這種榮譽?
    太廟是啥意思?太廟在夏朝時稱為「世室」,殷商時稱為「重屋」,周稱為「明堂」,到秦漢時才開始稱為「太廟」。早先的太廟,只是供奉皇帝先祖及歷代皇帝的地方。配享太廟,是古代官員的最高榮譽。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在晉代之前,配享太廟這種榮譽,只有已故的皇帝才夠資格,其他人想都不用想。到了晉代,朝廷對配享太廟的資格標準進行了調整,把一些德高望重的皇后、宗親以及有大功於社稷的臣子也請進了太廟,享受已故皇帝的榮譽。第一位配享太廟是晉代的功臣,司空、鉅鹿郡公裴秀。
  • 清朝296年間,配享太廟者僅26人,但漢人卻唯他一人,不是曾國藩
    而在清朝將近300年的歷史中,有這樣一個人,他是清朝初期的三朝元老,也是死後能進入太廟的26位大臣中的唯一漢人,他並非曾國藩,他是誰,又為何能取得這麼大的殊榮?1672年,一位肱股之臣出生在桐城世家之中,這個家庭頗受盛寵,一家三代都為朝廷付出了汗馬功勞,而這位就是著名的張廷玉。
  • 清朝唯一一位配享太廟的漢臣來自安徽安慶
    張廷玉(1672年10月29日—1755年4月30日),字衡臣,號硯齋, 安徽桐城人。清朝傑出政治家,是大學士張英的次子。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二十六歲的張廷玉準備參加會試,但因其父張英奉命為總裁官而迴避不試。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他的父親張英登上相位。
  • 皇帝對一大臣說:朕賜你配享太廟,大臣說:我不稀罕,結果被抄家
    張廷玉是雍正既位前重要的謀士,在雍正當了皇帝之後也是雍正很重要的幫手,很多的重要文稿都是張廷玉所寫的,其中包括了有名的《大意覺迷錄》,所以因為這些因素張廷玉本人在雍正大漸之日,跟鄂爾泰兩個人都被受作顧命大臣,遺命要配享太廟。
  • 此人是漢族官員,卻有資格在清朝享太廟,康熙死前卻故意連降三級
    說起清朝,我們都知道這是一個滿族人的王朝。並且朝中的大臣基本上都是滿族人,漢族非常的少,並且在朝中也是很難得到重用,然而,有一名漢族男子從人群中脫穎而出。清朝三代皇帝都十分重視他,在他死後,他得到了最高的榮譽,死後配享太廟,這是清朝從開國到滅國唯一一位配享太廟的漢族大臣。
  • 歷史上的張廷玉晚年有多慘?
    張廷玉是安徽桐城人,桐城在明、清時出現許多有名的學問家,且在政壇上影響力極大。康熙病故後,張廷玉得到雍正重用,升任內閣大學士兼軍機大臣。雍正去世前,張廷玉被列為輔政大臣,允許他死後配享太廟,這是一個非常高的待遇。乾隆繼位後,對張廷玉的待遇也不錯。乾隆出巡時,京城事務會交給張廷玉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