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官員,活著的時候都以位列「內閣大學士」為最高追求,而死後都以「配享太廟」為最高榮譽。有清一代近三百年的歷史,有資格配享太廟的人屈指可數,清朝太廟中的東西配殿一共供奉了26個功臣,除了帝後和愛新覺羅那些功王們,其他異姓功臣能進入太廟的只有14人,只有張廷玉一人為漢人。所以,康熙、雍正、乾隆所標榜的滿漢平等都是扯淡。
首先要弄清楚什麼是「配享」?通俗的理解就是:帝後是主位的神碑,「配享太廟」的大臣作為帝後的配角,與主位神碑共享人間供奉和香火,這就是配享。功臣「配享太廟」是對他們的最高獎賞,可謂曠世殊榮,皇恩浩蕩。皇帝為了激勵臣工孝忠皇家,效命疆場,於是就採取了這種配享的措施和形式。
張廷玉是貫穿康、雍、乾三朝的重臣,康熙時以進士官刑部、吏部侍郎,雍正年間受到重用。歷任順天鄉試主考官、入值南書房、《明史》總載官、禮部及戶部尚書,後又相繼升他為文淵閣、文華殿和保和殿大學士,並令其改兼吏部尚書。雍正七年,張廷玉以大學士的身份入直僅有三人的軍機房,密為辦理軍需事宜,與怡親王允祥任軍機大臣。
張廷玉兢兢業業,「層夕內值,宣召不時,晝日三接,習以為常」,雍正皇帝是出名的勤奮、嚴厲,同樣勤奮的張廷玉和雍正相處得很愉快,這是張廷玉的忠心和才幹贏得雍正的信賴。張廷玉能「配享太廟」是雍正皇帝的恩遇,雍正新政,阻力重重,事繁勢艱,張廷玉很好的執行了旨意,更難得的是,張廷玉為官清正,恪守臣道,從不結黨。
雍正臨終前,張廷玉與鄂爾泰等同被顧命,命他日「配享太廟」。雍正登基時,出於對滿人親貴的不信任,大力任用漢人,出現了張廷玉這樣的漢人重臣,這也導致滿漢之別不是很明顯。乾隆時期,江山穩固,滿漢之別突出。乾隆有一個根深蒂固的思想:天下是滿洲人打下來的,統治江山自然都該是由滿洲人。
張廷玉看得出來,乾隆不太喜歡自己。儒家經典《禮記·曲禮上》早有明文規定:「大夫七十而致仕」。乾隆十三年,已經76歲高齡的張廷玉以年老請辭。歷經種種波折,乾隆批准了。依照張廷玉的資歷與功績,他的退休怎麼也是風風光光,不想卻生出無限是非,只留下一條命回家養老,而一切的禍根都源於「配享太廟」這個無上榮耀。
此時張廷玉,對富貴權位已經看得淡了。他所看重的是身後的殊榮,是歷史的地位,對於配享太廟的資格自然格外在意。年邁的張廷玉也開始糊塗起來,他特意上了一個奏摺,:「恐身後不得蒙榮,外間亦有此議論,免冠叩首,請上一辭以為券」。意思請乾隆寫個「保證書」,保證他死後能順利的入太廟(這很明顯是對皇帝的不信任)。
乾隆十分不悅,但是念及三朝老臣,乾隆還是寫了,給足了張廷玉面子。按道理張廷玉應該入宮謝恩,但終究是老糊塗了。在皇帝做出了這麼多讓步與許諾之後,他竟然只是讓兒子代替自己前去謝恩。乾隆大怒:「張廷玉之罪,不在於不親自謝恩,而在於請朕承諾。之所以讓朕承諾,乃是不信朕。」「朕待群臣,事事推心置腹,而伊轉不能信,忍為要挾之求。觀其如此居心,豈有不得罪於天地鬼神耶!」
乾隆認為張廷玉對先帝的確盡職盡忠,但對他(乾隆)卻是兩面三刀,根本沒有君臣之情,榮譽拿到手就走人,準備對張廷玉進行懲罰。乾隆的諭旨送到了軍機處,準備第二天頒發。當值軍機章京汪由墩是張廷玉的門生,就把這事提前告訴了張府,讓老張提前有個準備。誰知張廷玉又犯糊塗了,連夜進宮請罪。這下可算是炸了鍋!
按常理,乾隆皇帝的諭旨第二天上午才能發到張家,皇帝的諭旨還沒發,你就得到消息跑來謝罪,這分明是告訴皇帝,你身邊有我的人!乾隆帝盛怒,本想將張廷玉一辦到底,但是張廷玉已成為漢臣與滿人和睦相處的象徵,削去他配享太廟的資格會讓漢人大臣寒心。故而在懲治張廷玉時,乾隆不得不有所收斂,下旨奪去了張廷玉爵位。
張廷玉從未受過如此打擊,乾隆十五年,張廷玉再次申請返鄉。不過,此時乾隆長子永璜剛剛去世不久,張廷玉的「不合時宜」再次惹怒了乾隆,大罵張廷玉:「張廷玉曾侍朕講讀,又曾做過定親王(永璜)的師傅,如此漠然無情,還有人心嗎?」將張廷玉說得一文不值:「你當官這麼多年毫無建樹,不過就是一個古董陳設而已。」隨後,張廷玉「配享太廟」資格被罷去。
乾隆對張廷玉是起了殺心的,張廷玉回到桐城老家,乾隆借御史彈劾之機,派人去抄家,乾隆特別交代:凡先帝賞賜或書信文章一律收繳。很多高管退休後總喜歡寫點回憶錄啥的,乾隆也是發了狠心,如張廷玉有一處違礙之語,必制其死地。可是乾隆萬萬沒有想到,三十年「宰相」家裡餘銀不足千兩,先帝御賜之物原樣保存,文章書籍沒有一處違礙之語。
公元1775年,張廷玉離世,乾隆似乎察覺到自己對張廷玉處理得太過分了,又再次批准了張廷玉配享太廟。不過嘴巴上卻不肯認錯:「讓他配享太廟,這是先皇雍正之命,朕何忍違。」但是張廷玉生前卻不知道自己能再次配享太廟,帶著無限遺憾離世了。最終,張廷玉被供奉在太廟西配殿,同在西配殿的有:
第一龕:一等大臣、贈一等信勇公、直義公,費英東;
第二龕:一等大臣、贈公爵、宏毅公,額亦都;
第三龕:超等英誠公、贈武勳王爵,揚古利;
第四龕:內大臣、二等果毅公,圖爾格;
第五龕:正黃旗滿洲都統、一等雄勇公、昭勳公,圖賴;
第六龕:太子太傅、中和殿大學士、追封一等忠達公、追贈太師,圖海;
第七龕:太傅、保和殿大學士、三等襄勤伯,鄂爾泰;
第八龕:大學士,張廷玉;
第九龕:太子太保、協辦大學士、刑部尚書、一等武毅謀勇公、贈太保,兆惠;
第十龕:太保、保和殿大學士、一等忠勇公、追贈郡王,傅恆;
第十一龕: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一等誠謀英勇公、贈太保,阿桂;
第十二龕: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閩浙總督、忠銳嘉勇貝子、贈郡王,福康安;
第十三龕:科爾沁博郡王、多勒噶臺忠親王,湍多巴圖魯,僧格林沁。
有沒有覺得張廷玉的名號有點單薄?僅僅只是大學士!
(參考資料:《清史稿》、《清史列傳》等)
喜歡歷史的朋友請點一下關注!圖片來自網絡,如有錯誤,還請指正!歡迎大家留言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