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太廟的十三個功臣中,張廷玉牌位最寒酸,沒有爵位而只有官職

2021-01-10 左都御史

清代的有資格配享太廟的人屈指可數,有清一代近三百年的歷史,除了帝後和愛新覺羅的那些功王們能進入太廟,其他異姓功臣能進入太廟的只有14人(其中在東配殿的功王中,只有額駙策凌是博爾濟吉特氏),而配享太廟的功臣中,只有張廷玉一人為漢人,其他都是滿人,這也充分證明了清代統治者厚此薄彼的做法。

關於東配殿的功王上次已經仔細介紹過了,今天就來看看西配殿的那些功臣們。

第一龕:信勇直義公費英東

費英東,瓜爾佳氏,是清初開國五大臣之一,跟隨太祖努爾哈赤30多年,東徵西討,戰功卓著,天命五年(1588年)費英東去世,享年57歲。天聰六年((1629年)追封直義公,崇德元年配享太廟,雍正九年加封號「信勇」,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晉世爵為一等公,康熙,乾隆、嘉慶、道光帝10次東巡盛京拜謁福陵時,都譴官致祭。

第二龕:弘毅公額亦都

額亦都也是清初開國五大臣之一,鈕鈷祿氏,隸滿洲鑲黃旗,他驍勇善戰,屢立戰功,跟隨太祖40餘年,戰無不勝。後累官至一等內大臣,授爵一等子。天命六年(1621年)六月病故,享年60歲。後於費英東一起遷葬於福陵,天聰元年追封弘毅公,配享太廟。

第三龕:武勳王揚古利

揚古利,滿洲正黃旗,先後封一等總兵官、超品公世職。崇德元年與阿濟格、阿巴泰同率師伐明,攻下京城附近十二州縣,五十八戰連捷。同年伐朝鮮,次年一月被朝鮮伏兵擊殺,終年66歲,追封武勳王。順治元年(1644年)配享太廟。

第四龕:忠義公圖爾格

圖爾格,鈕鈷祿氏,隸滿洲鑲黃旗,額亦都第八子,自幼歲太祖徵戰,雷功進世職一等參將。皇太極即位後列十六大臣之一。皇太極死後,他與兩黃旗大臣共同擁立福臨即位,順治二年(1645年)卒,順治九年(1652年)追封忠義公,配享太廟。

第五龕:昭勳公圖賴

圖賴是費英東第七子,瓜爾佳氏,滿洲正黃旗。天聰元年掠寧遠、二年伐察哈爾,三年率兵逼近北京,四年跟隨阿敏守永平,南徵北戰,屢建功勳。晉世職遊擊。順治三年(1646年)授本旗固山額真,同年病死於軍中,諡昭勳。順治九年配享太廟。

第六龕:文襄公圖海

圖海,馬佳氏,滿洲正黃旗。自筆帖式累官至弘文院大學士、議政大臣。順治十二年加太子太保,任刑部尚書。康熙二年授為定西將軍,康熙九年改中和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康熙十五年,授為撫遠大將軍徵討王輔臣,因功晉升三等公,世襲。康熙二十年,圖海病逝,賜諡「文襄」,雍正二年配享太廟。

第七龕:襄勤伯鄂爾泰

鄂爾泰,西林覺羅氏,滿洲鑲藍旗,舉人出生,雍正元年由員外郎遷江蘇布政使,先後任廣西巡撫、雲南巡撫、雲貴總督。在他任上提出改土歸流的建議,並首先在雲南推行,取得成效。後因功升任保和殿大學士、兵部尚書兼軍機大臣。乾隆即位,任命為總理事務大臣,乾隆十年(1745年)加太傅,四月病死,諡文端,乾隆遵雍正遺旨,將鄂爾泰配享太廟。

第八龕:大學士張廷玉

張廷玉,大學士張英之子,康熙三十九年進士,康熙朝人內閣學士、吏部侍郎,雍正帝即位晉升禮部尚書,入直南書房。雍正四年晉升大學士,雍正八年六月,雍正帝降旨將來令張廷玉和鄂爾泰配享太廟。乾隆二十年(1755年)三月張廷玉卒,享年84歲,賜諡「文和」,配享太廟。

第九龕:尚書一等武毅謀勇公兆惠

兆惠,烏雅氏,乾隆朝著名將領,滿洲正黃旗人。歷任兵部郎中、內閣學士、盛京刑部侍郎正黃旗滿洲副都統、鑲紅旗護軍統領。乾隆二十年,奉命率軍駐烏裡雅蘇臺,第二年,徵討叛軍,收復了伊犁。乾隆二十二年,封為一等伯,世襲罔替。乾隆二十九年病逝,終年57歲,諡「文襄」。嘉慶元年配享太廟。

第十龕:大學士贈郡王爵傅恆

傅恆,富察氏,滿洲鑲黃旗人。他的胞姐是乾隆帝的嫡皇后孝賢皇后。乾隆五年,任侍衛,後累官至川陝總督,保和殿大學士,乾隆十四年,任首席軍機大臣,晉封為一等忠勇公。乾隆三十五年病逝,賜諡「文忠」,嘉慶元年傅恆之子福康安去世,推恩贈傅恆郡王銜,配享太廟。

第十一龕:大學士一等誠謀英勇公阿桂

阿桂,滿洲鑲藍旗人,乾隆三年中舉後授鑲紅旗蒙古副都統,長期戍守西北邊疆。一生轉戰邊疆,金川之役後,因功封一等誠謀英勇公,授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次年拜武英殿大學士,首席軍機大臣。此後多次出辦河工及江浙海塘工程,頗得乾隆帝器重。嘉慶二年八月,阿桂病逝,享年81歲,賜諡「文成」,贈太保,道光三年配享太廟。

第十二龕:大學士一等嘉勇忠銳公主贈郡王銜福康安

福康安,富察氏,大學士傅恆第三子,乾隆三十二年授三等侍衛,曾任內務府大臣、兵部尚書、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閩浙總督、兩廣總督、雲貴總督等職,嘉慶元年五月染病死於軍中,追贈郡王銜,諡「文襄」,配享太廟。

第十三龕:科爾沁博多勒噶臺忠親王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博爾濟吉特氏,蒙古科爾沁旗人,道光五年襲多羅郡王爵,十四年授御前大臣,鹹豐五年擊敗太平軍北伐軍,晉封博多勒噶臺親王,世襲罔替。同治四年,因窮追捻軍,在山東中伏,死於吳家店,朝廷賜諡「忠」,配享太廟。

相關焦點

  • 張廷玉為什麼要絞盡腦汁配享太廟?
    太廟中殿中央是太祖努爾哈赤和太后的神龕,中殿左右則是大清其他帝後的神龕。前殿東廡配享的是大清的宗親郡王,而西廡配享的就是大清的功臣了。這些功臣大多是對大清貢獻巨大的名臣,比如楊古利,圖爾格,傅恆,兆惠和阿桂等等,而其中唯一一個漢臣就是張廷玉。張廷玉為什麼要挖空心思配享太廟呢?
  • 清代大臣配享太廟的僅有13人,張廷玉真的具備這個資格嗎?
    配享在我國由來已久,比如在孔廟中就有「四配」,這四個人都是孔子最有成就的弟子。後來還有「十二哲」,這十二個人也是被歷代推崇的先賢。太廟是指皇室的家廟,裡面供奉著歷朝皇帝、皇后,以及功王功臣。但在說法上是完全不同的,帝、後作為太廟的主角,稱為「升袝」太廟,其他人只能稱為「配享」。
  • 張廷玉配享太廟,看看他的牌位寫了啥,就明白他在清朝什麼地位!
    有清一代近三百年的歷史,有資格配享太廟的人屈指可數,清朝太廟中的東西配殿一共供奉了26個功臣,除了帝後和愛新覺羅那些功王們,其他異姓功臣能進入太廟的只有14人,只有張廷玉一人為漢人。所以,康熙、雍正、乾隆所標榜的滿漢平等都是扯淡。首先要弄清楚什麼是「配享」?通俗的理解就是:帝後是主位的神碑,「配享太廟」的大臣作為帝後的配角,與主位神碑共享人間供奉和香火,這就是配享。
  • 同樣是漢臣,為何張廷玉能夠配享太廟,而曾國藩卻無此殊榮?
    配享太廟是每個政治人物的畢生夙願。歷數清朝兩百餘年,獲得此項殊榮的共有27人,其中26人都是滿人,只有一個漢人代表張廷玉得以入選。相比之下,晚清名臣曾國藩也算是國家大功臣,組建湘軍,消滅太平軍,可以說很大程度上維護了大清帝國的統一,如此大的貢獻,但是他為何不能配享太廟呢?張廷玉到底做了什麼貢獻,可以享有進入太廟的資格呢?
  • 配享太廟對子孫後代有幫助嗎?它是一種怎樣的死後殊榮
    在古代死後配享太廟是臣子們無上的至高榮譽,但是這只是個榮譽,對子孫後代並沒有太大好處,下面就來詳細說一說古代的配享太廟制度。太廟是什麼的地方?下面說一說清朝配享太廟的這些大臣都是什麼人,就知道什麼樣的大臣有資格配享太廟了。其實清朝的太廟承襲自明朝,始建於永樂年間,清朝入京之後,將明朝太廟中的神主牌位「請」了出去,然後又將其變成了自家太廟。清朝太廟正殿中供奉著歷朝歷代的皇帝,然後東西兩殿供奉的就是這些功臣和宗室。
  • 大清配享太廟的13位功王中,僅有此人非愛新覺羅氏,但來頭也很大
    清朝配享太廟的條件尤其嚴格,有清一代享受此等榮譽的只有26人,而在這些人中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皇族愛新覺羅氏,這些人被供奉在太廟前殿的東配殿裡;第二類是非皇族的滿族人,其中只有張廷玉一人是漢人,這類人供奉在太廟前殿的西配殿內。清朝最早建太廟是在崇德元年(1636年),建成的當年就將費英東和額亦都兩位開國功臣配享太廟了。
  • 品讀|張廷玉配享太廟風波
    天下是滿洲人打下來的,統治江山自然該由滿洲人來唱主角,此觀念橫亙於乾隆腦海中,無法消弭。他表面上對漢人大臣親信有加,加以任用,前提卻是必須保證滿人親貴在朝中佔優勢地位。對清廷扶持滿人親貴、壓制漢人官僚的做法,漢人知識分子一直是有怨言的,但懾於皇權的專橫,不敢過於流露,對此乾隆也心知肚明。就滿人親貴而言,怎麼也難以接受張廷玉配享太廟。
  • 古代大臣死後「配享太廟」殊榮,對自己的後代有什麼實際的好處?
    太廟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廟,裡面供奉著清朝歷代皇帝的牌位。如果大臣在生前的貢獻極高,那麼就會獲得「配享太廟」的殊榮,這在古代可以說是最高等級的榮譽了,很多人覺得大臣配享太廟後自己的後代也會獲得一些好處,那麼事實是否如此呢?
  • 此人輔佐康雍乾三朝,後因退休惹怒乾隆被抄家,為何仍配享太廟?
    張廷玉,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中可以說是個炙手可熱的人物,位極人臣,他「登朝垂五十年,長詞林者二十七年,主撰席者二十四年,凡軍國大事,奉旨商度」。張廷玉是安徽桐城人,父親是清朝大學士。他28歲中進士,31歲便調入南書房陪康熙皇帝讀書或外出巡視。到康熙朝末期,他從刑部右侍郎調任吏部左侍郎。
  • 張廷玉深受康熙、雍正的賞識,為何不受乾隆待見?他犯了什麼錯麼
    人吶,藏拙藏了一輩子,最怕就是到最後狐狸尾巴露出來,還被人給抓住了。藏拙這件事司馬懿和張廷玉都做得很高明。可這兩個人完全不同的結局在於,司馬懿的尾巴沒有被人抓住,而張廷玉最後被乾隆抓住了尾巴。最終落得個唉聲嘆氣的晚年。
  • 《雍正王朝》雍正哀求鄂爾泰和張廷玉放下恩怨,為何最後躲不過乾隆嚴厲打擊?
    他們所以被安排親王大臣攝政輔政,主要是年齡尚小,沒有一點理政經歷和經驗。乾隆不然。他即位時年已二十五歲,是六個孩子的父親了,且其在雍正年間已經開始參決政務和外出辦差。可以說,乾隆坐上龍椅時,已是一名成熟的政治家。但是,雍正卻對他似乎很不放心,給他安排了兩大親王+兩大閣老的輔政團隊。允祿和允禮尚好,他們是皇叔。
  • 三代重臣的張廷玉,是如何被乾隆輕易瓦解的?
    清朝入關並確立統治以後,張廷玉的祖上及時對清朝表示支持,因此,在康熙一朝,張廷玉的父親張英官拜大學士。按照明清時候的官僚制度,大學士屬於虛職,不過,這份榮耀,往往只有皇帝器重或者德高望重的大臣才能被冊封為大學士,張廷玉的父親能夠有此殊榮,說明此時的張家,已經是大清國顯赫一時的大家族了。
  • 張廷玉晚年向乾隆討要封賞,被乾隆削爵位,45年後才發現他多高明
    張廷玉祖上是陝西臨鞏道參政張淳,後來世世代代都是明朝官員,可謂是世受皇恩了。不過,張廷玉一族顯然不是嶽飛這樣的「愚忠」之輩,在後金入侵明朝的時候,張廷玉爺爺一輩就選擇了投靠清朝「融合」的大懷抱。張廷玉後來官至首席軍機大臣,卻沒有和吳三桂一樣的結果,全靠他晚年向乾隆索要封賞,被削爵位,45年後才發現張廷玉真高明。
  • 張廷玉最大的官位,相當於今天的什麼?
    張廷玉,經康雍乾三朝,歷任禮部、戶部、吏部尚書,加保和殿大學士和太保。為官期間整治吏治、完善奏章制度、制訂軍機處職制,這些對大清國運轉效率的提高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宦海五十餘年,去世後配享太廟。是大清國270餘年,26位配享太廟的人中,唯一漢人。可見,其對大清國的貢獻。
  • 古代那麼多人為之奮鬥的「配享太廟」,是何等哀榮?
    息侯說,懇請大王保全我息國宗廟,只要我守護祖宗牌位就行了。楚文王就賞了百戶人家供奉息國宗廟。面對滅國,天下諸侯似乎都和息侯採取了同樣的手法------保全宗廟。再比如,秦並列國,將各諸侯遷徙鹹陽,其實各國的宗廟並沒有毀,各家宗廟也成為日後項羽等東方殘餘勢力崛起的強大支柱。
  • 安徽發現張廷玉墓,乾隆形象崩塌
    安徽發現張廷玉墓,乾隆形象崩塌。在張廷玉的墓中,專家們又發現了什麼呢,乾隆的形象為什麼因此形象崩塌呢,讀了本文,大家或許能夠知道答案。 張廷玉想必大家應該有所耳聞,他是清朝時期的名臣,經歷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可以說他是生活在清朝最鼎盛的時候。張廷玉是清朝時期唯一的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一般的有這種待遇的臣子,在死後下葬的時候都是以郡王之禮安葬的。
  • 三朝重臣張廷玉墓地被發現,打開之後目瞪口呆,乾隆都幹了啥
    張廷玉,是清朝康熙、雍正、乾隆的三朝元老。張廷玉在康熙一朝出仕,康熙帝在位中期,張廷玉得以進入清朝權力中心:康熙帝欽點張廷玉在南書房當值,而南書房算得上清朝的權力中心之一。漠西蒙古各部雖然綜合實力不能和大清相提並論,但是由於漠西蒙古佔據地利優勢,可以以逸待勞,因此,清軍想要取勝,就需要有足夠的糧餉來維持戰爭。而籌措戰爭錢糧的重任,就落在了張廷玉身上,而張廷玉在這方面很讓雍正滿意,因為張廷玉的積極運作,雍正朝廷對外戰爭,從未因為錢糧而感到發愁。甚至雍正帝覺得,張廷玉是自己最為倚重的大臣之一。不過,這一切在乾隆時代,發生了變化。
  • 古代的配享太廟是一種怎樣的死後哀榮,後代會有什麼好處嗎?
    在古代,配享太廟是大臣們一生殫精竭慮一,做夢都想獲得殊榮,但是得此殊榮的人少之又少。那麼,配享太廟都有哪些好處呢?地位的象徵太廟是皇家祠堂,如果大臣百年之後,能夠與皇家列祖列宗同堂,那麼足可以證明他的地位有多高。一般來說,即使是皇親國戚,去世後也不一定能夠配享太廟,只有功勳卓著的皇親貴胄,才能夠配享太廟。
  • 晚清四大名臣中,誰的官職最大,爵位最高,諡號最尊
    李鴻章: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被慈禧太后評價為「再造玄黃」。張之洞: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中國重工業、教育近代化的奠基人,講求「實業救國」的第一人。彭玉麟:一百多年來最完美、最極品的男人。雖然一生六辭高官,卻在國家危難之時,抱著年邁多病之軀,臨危受命,抵禦外敵。中國近代海軍的奠基人。毫不誇張地說,晚清歷史能出現「同光中興」,晚清朝廷能勉強維持,幾乎全賴上述六位重臣的貢獻和付出。
  • 歷史上的張廷玉晚年有多慘?
    這個時候張廷玉的身體非常差,如果無人攙扶,已經就難以正常行走。張廷玉借著這個機會跟乾隆告病,想要得到退休的機會。乾隆聽到張廷玉申請後,並沒有立刻答應。而是考量一番後,才跟張廷玉發了一份諭旨,讓他自主選擇是否願意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