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廷玉,經康雍乾三朝,歷任禮部、戶部、吏部尚書,加保和殿大學士和太保。為官期間整治吏治、完善奏章制度、制訂軍機處職制,這些對大清國運轉效率的提高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宦海五十餘年,去世後配享太廟。是大清國270餘年,26位配享太廟的人中,唯一漢人。可見,其對大清國的貢獻。那麼被譽為不倒翁的張廷玉最大官位,在今天又相當於什麼官職呢?
清朝以滿人為主,尤其在官員制度上。《清史稿》載:內閣大學士,滿、漢各二人。初制,滿員一品,漢員二品。順治十五年,改與漢同。雍正八年,並定正一品。協辦大學士,滿、漢各一人。
滿、漢雖在官制方面品級相等了,但在重要的首席位置上,仍以滿人為主。從乾隆對待訥親和張廷玉的排名上我們就可以看得出。
乾隆十年正月鄂爾泰病;四月去世。三月訥親協辦大學士,五月授保和殿大學士。次年軍機處的首席就成了訥親,而不是由順位次席的張廷玉遞升。
這種操作連訥親都覺得不好意思,面對張廷玉,訥親認為自己資歷不夠。乾隆最後下旨:嗣後內閣行走列名,訥親在前。吏部行走列名,張廷玉在前。而此時的張廷玉已經七十三歲。
張廷玉作為顧命大臣,對乾隆來說是老臣。老臣的鄂爾泰、張廷玉們無論是從心理上,還是契合度上,乾隆都不喜歡,甚至是排斥的。
鄂爾泰去世,這個首席自然而然的就會換成乾隆心目中的自己人,訥親作為乾隆的髮小,被提拔重用成為首席也就順理成章了。況且張廷玉還是漢人。即便是在雍正朝,雍正的選擇也是以滿人為重。
軍機房(後改為軍機處)的設立,雖然說是出自雍正之手,由允祥牽頭,但實際的職制制定者是張廷玉。對於軍機處的貢獻,無人能出張廷玉其右。
雍正七年六月,始設軍機房。八年五月允祥薨。按照順位,張廷玉應成為首輔,但是雍正選擇了馬爾賽。馬爾賽五月世襲一等公、武英殿大學士,命與張廷玉、蔣廷錫詳議軍行事宜。
在《清史稿》裡,雍正九年的軍機處排名為馬爾賽、張廷玉、蔣廷錫。而這之前的排名是:允祥、張廷玉、蔣廷錫、馬爾賽。
也就說從雍正九年八月,張廷玉才成為了首席,位極人臣。但時間並不長,到了雍正十一年六月,鄂爾泰(雍正十年鄂爾泰曾在軍機處短暫任職)回到了軍機處,成為軍機處首席。
在以滿人為重的大清,即便是 「朕即位十一年來,朝廷之上近親大臣中,只和你(張廷玉)一天也沒有分離過。我和你義固君臣,情同密友。」的雍正也沒有完全擺脫滿人為主的觀念。
張廷玉能夠成為首輔需要機緣。這機緣就是馬爾賽、鄂爾泰因軍防不在朝時,張廷玉位居首席。其他時間段,他的前面分別有允祥、馬爾賽、鄂爾泰、訥親等人。
但是在大清國的官場,甚至是在雍正、乾隆的心目中,張廷玉還是排在首席。只不過滿漢有別,張廷玉不得不在大多數時間內位居次席。
乾隆在《故大學士張廷玉》中說「風度如九齡,祿位兼韋平」。乾隆用張九齡、韋賢、韋玄成、平當、平晏這五個人來比張廷玉,可見其在乾隆心目中的位置。
因為這五人都是官居相位。古代的相位就是皇帝下面最高的行政官員。由此可見,雖然乾隆對張廷玉晚年乞退非常不滿,但並沒有影響其對張廷玉的客觀評價。
不過,在清朝雖然職官相同,但地位未必相同,只有在內廷中的排名才決定了一個朝臣在國家中的實際位置。
結合清朝職官等級,來看一下張廷玉任職期間在內廷的排位。從職官來說鄂爾泰和張廷玉都是保和殿大學士兼太保,正一品。
訥親是保和殿大學士,馬爾賽是武英殿大學士。雖然從規則上來說,保和殿大學士要高於武英殿大學士。但是在滿人為先的大清,張廷玉還是排在了馬爾賽的後面。
按照現的職官來說大學士和太保都相當於正國級,但是在雍正年間,雍正九年八月到雍正十一年六月,這段時間張廷玉則是大清國實至名歸的首輔,位列朝臣首位。
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腦洞外星人,一個研究地球歷史的外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