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三朝重臣張廷玉的故事得出的兩個結論,什麼是自由主義?

2021-01-19 舊歷史新觀點

上篇文章聊到張廷玉晚年的一系列騷操作導致他退休回家的時候什麼榮譽都沒了《清代漢臣中官最大榮譽最高的張廷玉如何花樣作死,以至晚年悲慘》,故事還沒完,咱們接著聊。

話說張廷玉被追奪了爵位,又追奪了配享太廟的榮譽,落寞地回到安徽老家,這個故事本來就應該結束了吧?沒完。這個乾隆皇帝心裡這股惡氣壓根就沒出出來。就像是你跟一個不太講理的女孩子談戀愛,或者是結過婚,你心裡應該清楚是怎麼回事。一個女子要是心胸狹小,你要犯了她什麼事得罪了她,她如果當時沒發作,甚至發作了也不行,今後在漫長的共同生活的歲月裡,她但凡有機會就得借題發揮,就又得把這事翻出來,所有陳芝麻爛穀子,還得找你。這乾隆皇帝就是在找這樣的機會,終於這個機會就來了。有一個叫朱荃的人,當時放了一任四川學政。這個人是誰呢?張廷玉的兒女親家。朱荃出什麼事了?匿喪不報,這個我們得給大家講講背景。

張廷玉

在清朝,當京城的翰林是非常窮的,那幾兩銀子俸祿根本養不活家裡,所以怎麼辦呢?只能借債度日;怎麼還債呢?就得跟債主、跟當鋪說,將來我要放一任學政,我就還你錢。因為到一省主持當地的鄉試,很多考取的舉子就得給他送點拜師禮,所以就能攬一大批銀子,回來到京城把債還掉,當時京城的翰林基本都是這種生存方式。這朱荃不定窮成什麼樣,突然放了一任四川學政,可突然接到家報,老娘死了,這就犯愁了,那心裡糾結啊,我到底是要銀子呢,還是要回家奔喪呢?結果這哥們兒就做了一個決定,匿喪不報,直接奔四川掙錢去也,後來被人告發。在當時的倫理環境中,做出這種行為的人,那就是禽獸不如,典型的小人。乾隆皇帝又來勁了,所以就又下一份諭旨,說你和這樣的小人結成姻親,是誠何心?你明白回奏。

說實話,隔了這麼多年我們看乾隆皇帝下這個諭旨,有點不講理。張廷玉怎麼知道他會幹這個事呢?我跟他結姻親的時候,我也不知道他是個小人啊。所以你後來看張廷玉寫的那個回奏就特別有意思,他說我就是老了,我就是糊塗了,我什麼都不知道,我跟他結姻親的時候,我也是稀裡糊塗,要不是你皇帝點醒,我還不知道是怎麼回事,現在如夢方醒。寫了這麼一個回奏,就是我實在沒招了,我就承認我老糊塗了,你愛怎麼樣怎麼樣吧。

張廷玉墓

那乾隆皇帝會怎麼樣呢?乾隆皇帝就算,這伯爵也沒了,這配享也沒了,一想這麼著吧,你把我們家祖孫三代皇帝賜給你的所有御賜之物,什麼字畫、一把小扇子等等,都給我還回來。這有點跟小孩過家家似的,我以前送你的東西你都還我。張廷玉也沒辦法,我估計皇上頒賜的什麼點心、菜這些東西還不了了,都吃了,其他東西還在家裡保險柜裝著呢,所以一家人跪一地,等皇帝派欽差來追奪這些東西。

皇帝派了誰呢?是一個內務府的大臣,叫德保。德保在臨行的時候,乾隆皇帝給他密授了一段話,然後他到了桐城,直接找當地的官府要了二百兵丁,你不是跪在外面接旨嗎?好,你們就跪在這兒吧,然後派二百兵丁,不是什麼追奪御賜之物,直接就把張廷玉的家給抄了。乾隆皇帝臨走的時候囑咐什麼?說你一定要看,第一,他有沒有貪財,幾十年的宦海,我就不相信他沒有積攢大財,你就遍地給我挖,挖出銀子我辦他。第二,他回家之後幹了什麼?這個老東西回家之後,因為他參與朝廷這麼多年的機密,有沒有片紙隻字誹謗朝廷。要知道在乾隆朝,有片紙隻字誹謗朝廷,那就是立即文字獄,殺頭大禍。說白了,這次乾隆皇帝已經動了殺機,只要德保找到任何東西,甭管是你貪財的證據,還是你寫回憶錄,比如哪天皇帝跟我講什麼,我跟皇帝怎麼說,稍微露一點,且不說什麼大逆不道的語言,就是不該被外界知道的你跟皇帝的對答,有片紙隻字落下來,張廷玉就活不成了。

張廷玉安徽故居

但是我們還得佩服張廷玉老人家的功夫,真的就什麼把柄都沒給你拿到,既沒有錢,家裡也不算窮,但肯定不是貪官式的那種生活;然後老頭什麼字跡都沒留下。所以後來德保回京復命的時候,那真的是講了張廷玉很多好話。但這事算完嗎?因為是皇帝追奪你的東西,皇帝親手抄了你的家,但是皇帝不承認,皇帝後來還解釋,說我沒讓德保抄他家,他理解我的意思有點偏差,地方官辦事不利。但是皇帝心裡清楚,這事我辦了,就得收口子。怎麼收口子?又下一封諭旨,把張廷玉痛罵一通,但最後念在三朝老臣的份上,朕不予追究,我不跟他一般見識,讓這老東西自生自滅,然後免予處分。

這道詔旨下了之後,張廷玉的難關才算是徹底結束。但是你現在再回頭看一眼這個老人家,什麼都沒有了,名譽掃地,生前的所有榮譽、身後的所有念想,這個時候已經被追奪乾淨了。就這樣,他又活了五年,在自己的老家,終日默坐,不發一語。在完全落寞的心態當中,就像《紅樓夢》中那句話,白茫茫大地一片真乾淨,為皇家死活打拼了五十年,就這樣一個下場,老人家就這樣死了。

死了之後乾隆皇帝來勁了,死了是吧?那我還是很想念你的嘛,咱這麼著吧,你還是不錯的,我這人特別宅心仁厚,咱來個諡號,諡文和。也不是什麼太好的諡號,清代最好的諡號是文政。不是配享太廟嗎?那是我老爹說的,我跟你逗著玩呢,我哪能不給你?給你吧。可是張廷玉不知道了呀,他死後才吃到了那口冷豬肉。反正乾隆皇帝整個這一套八卦拳打完,他是仁至義盡,一個仁君,對吧?最後什麼都給你了。這就是張廷玉的故事。

太廟

那你說這裡面誰是悲劇角色?你說乾隆皇帝壞?乾隆皇帝才不壞呢,乾隆皇帝一生只有一個目標,就是鞏固、加強屬於愛新覺羅家族的這個皇權。你以為他跟張廷玉玩心眼,貓逗老鼠逗著玩?不是,他作為一個皇帝,你要知道他最大的敵人不是什麼農民起義軍,那個好幾百年才出一回,他最大的敵人就是官僚集團,他是孤家寡人,你們是職業經理人,天天想著佔我們家便宜。所以他最怕的就是大臣結黨。可是雍正留給他的班底,一個是鄂爾泰,一個是張廷玉,所有的滿人攀附鄂爾泰,而所有的漢人都攀附張廷玉。你們倆就是沒有結黨的心思,也不能排除其他人要借你們的意跟我玩博弈。那怎麼辦?就得把你們倆一個一個敲掉。

所以前十年敲掉了鄂爾泰,後十年不管用什麼方法,乾隆皇帝有意無意都在挖一條溝,讓老頭順著水在他挖的那條溝裡淌,一定要淌到他滿意的地方。什麼地方?就是你名譽掃地,一切想阿附、想攀援你的人發現,你這棵樹已經倒了。這就是那句話,卿不死孤不安啊。你不倒臺,乾隆皇帝那個位子他怎麼能坐得安穩呢?所以這件事似乎是有很多偶然,老頭使的昏招,最後是自己作的這個下場。但是實際上從乾隆上臺那一天起,張廷玉最後的命運基本上已經是定下來的。

當然我前後三篇文章寫張廷玉這個故事不是立足於要批判皇權社會的黑暗,這個故事給了我一個啟發。很多朋友都問我,說你一直在提倡自由主義,什麼是自由主義?這個問題太難回答了,我可以寫好多條標準。因為按照自由主義的生活方式活著的人,他們千姿百態,每個人的活法都不一樣。你能總結出這麼一個共同的標準嗎?太難了。但是我發現在張廷玉身上,我找到自由主義的反面了。有的時候定義就是這樣,沒法定義你就找它的反面,它不是什麼。

在張廷玉晚年的生命當中,我們能夠找到兩個東西。第一個東西,就是他身處於一個完全沒有辦法分離的婚姻,就是沒法離婚,所以張廷玉到最後他跟乾隆皇帝拜拜,說白了也不是離婚,就是分床睡,我老了,我陪你陪不動了,我能不能那屋待著去,對吧?但是在傳統的社會結構中,對不起,你的所有都是我的,尤其清代到後期的君權,你會發現乾隆皇帝跟張廷玉在剛開始博弈的時候,博弈的是什麼?不是你能不能幹,不是你是不是清廉,而是你愛不愛我。當君權和臣子之間的博弈,博弈到這一層的時候,那皇權的那種鞏固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影視劇照

在清朝以前,大臣和皇帝多少還有一層叫師友的關係,可是到清代就是奴才,什麼叫奴才?一切都是我的。身體是我的,時間是我的,你情感都得是我的。所以乾隆皇帝非常在意的就是一點,你好像不太愛我啊,所以這是他搞他的一個原因,所以這是一個沒法分離的婚姻。所以理解張廷玉和理解乾隆皇帝,就有點像兩個因為各種原因不能離婚的怨偶之間的那種關係。我們都知道,當愛的索取是無度的,無論是愛對方還是被愛都無度的時候,這是對愛最大的毀傷,這是最敗壞愛情的一種婚姻方式。

但是沒辦法,傳統社會就是這樣,你沒有獨立生存的能力,你所有的東西都是皇家給的,你們是完全在一起的,他就是正面,你就是反面,你掰不開。當兩個人的生命掰不開的時候,這段婚姻你就了結不了,你想擁有幸福生活這是不可能的。很多女孩子在論壇裡都問,什麼時候跟男朋友發生關係合適啊?因為她覺得,我跟你做了這一步,我這輩子都是你的了,你就欠我的,我就不是我了,我就是你,我們倆就是一體。

對不起,用這種方式去看待愛、婚姻和生活,這是一種最為敗壞的方式。所有放棄自己立身的根基,當自己的生存是以他人的賞賜為前提的時候,就沒有自由主義了。

第二點,這個故事給我的啟發,就是妄念。曾經專欄作家蓮月對妄念下過一個定義,什麼是妄念?妄念就是一個自己揮之不去,但又必須靠他人才能夠完成的願望,就叫妄念。張廷玉一輩子不求身外之物,不要名、不要利,什麼都不要,最後毀在哪兒?毀在那個配享太廟。

他還是沒想到,其實千秋萬代之後,你什麼配享太廟啊?溥儀都不在紫禁城住著了,現在那叫故宮博物院,有你什麼配享太廟的問題?所以他在追求一個身外的目標,並且用這個身外的目標來殘害自己的生命,這是張廷玉戰戰兢兢走鋼絲,像一個雜技演員一樣平穩度過了一生,最後這個妄念害死了他。

所以我歸結一句,什麼是自由主義?我就想起了中國武術當中的一個基本功動作,就是馬步。馬步只有兩個動作要領,第一紮穩底盤,你得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價值源頭,自己和他人協作產生財富的方式,這就是馬步。第二,意守丹田。所有的東西都不在身外,身外之物沒什麼可追求的,沒有什麼特定目標非此不可。我一切的行為,一切的奮勇的追求都是為了我自己的成長,自己的人格健全。

所以什麼是自由主義?從張廷玉這個反面我就得出兩個結論。第一,根底紮實,有自己立命之處。第二,意守丹田,永遠不向外追逐妄念。

關注我,可以到我的主頁看到更多精彩文章!

相關焦點

  • 一朝天子一朝臣之宰輔張廷玉的三朝人生
    張廷玉清朝漢人出身,為康雍乾三朝重臣,其一漢官家庭出身的官員卻歷仕三朝,為三朝宰輔,重臣,深得康雍兩帝的信任。俗話說得好:一朝天子一朝臣,伴君有如伴虎。張廷玉在康雍兩朝所受的重視到了乾隆朝備受壓制。掌院學士,部院侍郎併入直南書房,在康熙六十一年張廷玉已經成為朝廷重臣任職吏部左侍郎。
  • 三朝重臣張廷玉的墓地被發現,將其打開後,專家:乾隆都幹了什麼
    但是在清朝的時候,有這樣一位老臣,雖然經歷了三個朝代,但是他的結局卻是比較悲慘的,這個人他就是張廷玉。張廷玉是清朝康熙,雍正,乾隆這三位皇帝的三朝元老。張廷玉在康熙那個朝代是出仕,康熙皇帝在位時期張廷玉被引薦進入清朝權力的中心,康熙皇帝專門讓張廷玉在南書房當值,而在當時南書房,可以說是清朝的權力中心了。
  • 三朝重臣張廷玉墓地被發現,打開之後目瞪口呆,乾隆都幹了啥
    張廷玉,是清朝康熙、雍正、乾隆的三朝元老。張廷玉在康熙一朝出仕,康熙帝在位中期,張廷玉得以進入清朝權力中心:康熙帝欽點張廷玉在南書房當值,而南書房算得上清朝的權力中心之一。而籌措戰爭錢糧的重任,就落在了張廷玉身上,而張廷玉在這方面很讓雍正滿意,因為張廷玉的積極運作,雍正朝廷對外戰爭,從未因為錢糧而感到發愁。甚至雍正帝覺得,張廷玉是自己最為倚重的大臣之一。不過,這一切在乾隆時代,發生了變化。
  • 三代重臣的張廷玉,是如何被乾隆輕易瓦解的?
    因此雍正一朝,張廷玉依舊被雍正帝視為最值得器重的大臣之一。不過,雍正帝為人善於猜忌,張廷玉能在雍正一朝得到信任,可見張廷玉的做人本事不是一般的強。雍正帝器重張廷玉,甚至還頒布詔書,宣布等到張廷玉過世以後,張廷玉的牌位可以進入太廟,和皇帝一起被供奉。要知道,歷朝歷代只有朝廷的功臣,而且絕對忠誠的,才有這個資格。
  • 張廷玉兒子考了第3名,雍正賞賜玉如意,張廷玉:家族醜事!
    張若靄是重臣張廷玉之子,雍正得知其考中科舉時,早早傳喚張廷玉想要將玉如意賞賜給他,然而張廷玉卻認為這是「家族醜事」,懇請皇帝收回成命,還要將他的兒子名次往後移。 自古科舉是文人出路,一人中舉全家光榮,張廷玉卻為何視此為洪水猛獸呢?一切還要從張家家世說起。
  • 大學士張廷玉的退休風波
    而張廷玉,正是第一批入值的軍機大臣,這一當,就到了乾隆十三年(1748年)。矛盾初現       乾隆十三年(1748年)正月,張廷玉以年老體衰為由,向乾隆帝提出了退休的申請。乾隆帝心中不禁打起了小鼓:張廷玉是朝中重臣,在雍正執政的十三年裡,兢兢業業,尤其是軍機處的設立與運轉,張廷玉可謂功不可沒,雍正帝死前特降旨賜其死後配享太廟。
  • 張廷玉配享太廟,看看他的牌位寫了啥,就明白他在清朝什麼地位!
    有清一代近三百年的歷史,有資格配享太廟的人屈指可數,清朝太廟中的東西配殿一共供奉了26個功臣,除了帝後和愛新覺羅那些功王們,其他異姓功臣能進入太廟的只有14人,只有張廷玉一人為漢人。所以,康熙、雍正、乾隆所標榜的滿漢平等都是扯淡。首先要弄清楚什麼是「配享」?通俗的理解就是:帝後是主位的神碑,「配享太廟」的大臣作為帝後的配角,與主位神碑共享人間供奉和香火,這就是配享。
  • 雍正王朝:佟國維和張廷玉兩個職場「老狐狸」相比,誰更勝一籌?
    雍正王朝:佟國維和張廷玉兩個職場「老狐狸」相比,誰更勝一籌?
  • 張廷玉最大的官位,相當於今天的什麼?
    張廷玉,經康雍乾三朝,歷任禮部、戶部、吏部尚書,加保和殿大學士和太保。為官期間整治吏治、完善奏章制度、制訂軍機處職制,這些對大清國運轉效率的提高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宦海五十餘年,去世後配享太廟。是大清國270餘年,26位配享太廟的人中,唯一漢人。可見,其對大清國的貢獻。
  • 雍正王朝:馬齊憑什麼獲得康雍乾三朝皇帝器重?
    《雍正王朝》評12:馬齊憑什麼獲得康雍乾三朝皇帝器重?小標題:三朝重臣馬齊,憑什麼在九王奪嫡中立於不敗之地?這種難得的君臣殊遇,是他的同僚佟國維和張廷玉所不能企及的。佟國維老謀深算,張廷玉小心謹慎,為什麼反而不如馬齊善始善終呢?
  • 雍正王朝:為何雍正一定要等到張廷玉的奏摺,才最終肯殺張廷璐?
    也正是因為如此,張廷玉橫跨康雍乾三朝,見證了中國封建王朝歷史上最後一個「百年盛世」,並成就了一代名臣的美譽。張廷玉的這些能力與品質,在《雍正王朝》中得到了十分充分的體現,特別是他為了顧全雍正整肅綱紀、嚴明官風的大局,不惜大義滅親,親手將自己的弟弟張廷璐送上「斷頭臺」,讓人愈發的對其肅然起敬。
  • 雍正王朝:最精不過張廷玉,他才是最早看破康熙將傳位四阿哥之人
    但是除去帝王,我們看這麼多的大臣,為什麼只有張廷玉是歷經三朝而不倒,並成為最終配享太廟之漢臣? 除了他本身足智多謀,小心謹慎,君子不黨之外,還跟他能準確判斷形勢有關。尤其是對雍正帝即位一事上,他是早早就布好了局,並成為第一個猜出康熙帝意願,將傳位給四阿哥之人。 那麼他是怎麼做到的呢?
  • 縱貫三朝,卻也難逃滅門之禍
    事實上,除了他們之外,還有一些特殊的人物,比如縱貫三個朝代的官員張廷玉。作為三朝元老,張廷玉在雍正時期被任命為太子太傅,也就是太子的老師。與其他官員一樣,張廷玉對國家充滿熱情。此外,雖然這個人具有較高的官位和聲譽,但他做人從來都是小心謹慎的。正因為如此,張廷玉才能做五十年的官、歷經三朝而屹立不倒。在那個不知深淺的官場上,可以說做官的技能滿分。
  • 同為顧命大臣,乾隆帝能容得下鄂爾泰,為何就是容不下張廷玉
    雍正十三年八月,雍正皇帝臨終安排了兩位皇室宗親——允祿、允禮和兩位朝廷重臣——張廷玉、鄂爾泰為「顧命大臣」,命四人「各秉忠良,屏除恩怨,一心一德,共相輔弼」,以輔助皇太子弘曆成「一代之令主」。為了安撫張廷玉、鄂爾泰兩人,雍正皇帝甚至厚恩賞賜了「將來二臣,著配享太廟,以昭恩禮」的至高待遇。
  • 雍正王朝:雍正殺張廷璐,為何卻一定要等著張廷玉的奏摺?
    再次,諾敏背後牽扯到隆科多,張廷璐背後又牽扯到八阿哥胤禩,還有張廷玉,如果不加以處置,無疑是在朝堂上樹立了「保護傘」和「護身符」,那麼必然是皇權威信的降低以及幾位朝中骨幹重臣的威望提升,這也是雍正所不希望看到的。
  • 盲人摸象得出的結論各有不同?你是認知思維裡的盲人嗎?
    我曾經和小朋友講過盲人摸象的故事,聽完故事後,小朋友有很多疑問,為什麼盲人不全部摸完再下結論呢?為什麼盲人只摸了一部分,就認定自己是對的別人都是錯的呢?面對小朋友的問題,我也有了些疑惑,這麼多盲人為什麼都不能換個角度看待問題呢?在生活中我們遇到的各種問題,如果只從一個角度看,那麼我們和這些盲人又有什麼區別呢?
  • 張廷玉深受康熙、雍正的賞識,為何不受乾隆待見?他犯了什麼錯麼
    藏拙這件事司馬懿和張廷玉都做得很高明。可這兩個人完全不同的結局在於,司馬懿的尾巴沒有被人抓住,而張廷玉最後被乾隆抓住了尾巴。最終落得個唉聲嘆氣的晚年。01張廷玉侍奉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深受雍正帝的喜愛。
  • 雍正王朝:張廷玉,為何能得康熙、雍正兩代帝王信任?哭出來的
    「老成謀國」、「公忠體國」的朝廷重臣形象,穩固樹立!當然,這絕非張廷玉的刻意表現,而是一個名臣遇到明主以後的必然表現。康熙皇帝在,張廷玉是名臣;一旦康熙皇帝駕崩,張廷玉會落得何種境地,還是個未知數。也就是說,張廷玉這一次哭雖有私心,但更多的是對這個國家,對康熙皇帝的忠誠所致。
  • 乾隆帝竟然想借文字獄夷其三族,三朝老臣張廷玉究竟做錯了什麼?
    這一反差體現了兩個漸變,乾隆帝的執政基礎越來越紮實,對政務處理和帝王心術的運用也越來越嫻熟。乾隆帝本身隨著年齡的增長也日趨成熟這就不用說了。另一方面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現象,自古數不盡數,乾隆帝的班底屬自行打造,前朝老臣,乾隆都不稀罕用,如果他們死得再晚些等乾隆下手,後果恐怕也好不了,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乾隆帝針對的不只是張廷玉,他要對付的是一眾貼牌「雍正」的肱骨老臣。康雍乾,乾隆帝看人恐怕是最準的,在乾隆看來,張廷玉就是個秘書處的老油條,高級行文秘書,根本沒有資格配饗太廟,只不過他爹的遺願不好作廢罷了。
  • 同樣是漢臣,為何張廷玉能夠配享太廟,而曾國藩卻無此殊榮?
    歷數清朝兩百餘年,獲得此項殊榮的共有27人,其中26人都是滿人,只有一個漢人代表張廷玉得以入選。相比之下,晚清名臣曾國藩也算是國家大功臣,組建湘軍,消滅太平軍,可以說很大程度上維護了大清帝國的統一,如此大的貢獻,但是他為何不能配享太廟呢?張廷玉到底做了什麼貢獻,可以享有進入太廟的資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