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那麼多人為之奮鬥的「配享太廟」,是何等哀榮?

2020-12-14 山家往事

1、何為太廟?

在河南信陽、湖北黃陂各有一座桃花廟,它們都是為了紀念相同的一個人------息媯。

息媯是春秋四大美女之一,當年她從息國回娘家陳國省親的時候,路過蔡國,被姐夫蔡侯調戲,息侯得知後,聯合楚文王敲打蔡侯。

這位蔡侯被楚文王俘虜後,說,之所以調戲她,是因為這小姨子太漂亮了!

楚文王聽罷,發兵息國,息國打不過強大的楚國,息侯只能滿臉賠笑,楚文王就說了,讓你夫人出來作陪我就饒你一命,息侯沒辦法,只好讓息媯出來。

然後,楚文王就帶著息媯走了,息國被滅。

楚文王就問息侯,你還有什麼未了心願嗎?

息侯說,懇請大王保全我息國宗廟,只要我守護祖宗牌位就行了。楚文王就賞了百戶人家供奉息國宗廟。

面對滅國,天下諸侯似乎都和息侯採取了同樣的手法------保全宗廟。

再比如,秦並列國,將各諸侯遷徙鹹陽,其實各國的宗廟並沒有毀,各家宗廟也成為日後項羽等東方殘餘勢力崛起的強大支柱。

老生常談的一句話,在西方人的眼中,中國人沒什麼信仰。實際上,中國人不但有信仰,而且對信仰的堅執程度要遠遠高於西方,我們的信仰就是自己的祖先。

在破四舊之前,幾乎每個家族都有族譜,有供奉祖先牌位的祠堂,這個東西在民間叫做宗祠,上升到古代皇族,那就不叫「宗祠」了,改稱太廟。在古代,並非所有的皇族成員都可以進太廟,一般只有君王才有資格。

實際上,太廟也經歷了漫長的演變,在周代,它叫明堂,為「天子之廟」,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建造明堂的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沒錯,就是那個經常被當成解夢大神的那位,周公做事效率真的是非常高,「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樂,七年致政成王」,建造完明堂後,周公在此大會天下諸侯,因此,明堂的第一重作用就是「明諸侯之尊卑也」,說白了,就是為周代制定了一個金字塔結構,天子居於最上層,萬般臣民只能仰視,這就體現明堂的「威嚴性」。

在歷朝歷代皆有明堂類建築,比如神都洛陽的萬象神宮、明清兩朝的祈年殿,他們都位於皇宮的南面,「布政之宮,在國之陽」都體現了禮制的莊嚴。

當然,周代的「明堂」如果再往前追溯的話,它起源於夏代的「世室」、商代的「重屋」,無論怎麼演變,其內涵並沒有發生本質變化,除了透出的「威嚴性」,太廟還承擔著另一項功能:感天地,正四時,出教化,崇有德,重有道,顯有能,褒有行者也。

這第二重作用,說白了就是擺給天下人看的,以「德」和「功」作為評價標準,這也成為天下人奮進的原始動力,無論是科舉取士,還是沙場建功,只有滿足了這個條件,才有可能入選太廟。

即便是古代帝王,如果攤上了「大事」,比如不幸成為末代王,他們自己都覺得愧對列祖列宗,不配進入太廟。

由此可見,作為一名臣子,如果能「有幸」配享太廟,那是何等榮耀!

不過,這個資格的取得非常難,以清朝為例,近三百年的時間裡,配享太廟的也不過二十六人,張之洞、左宗棠等人立下汗馬功勞都沒能配享。

2、配享方式

話說回來,在最開始的時候,並不是每個人都像明清兩朝一樣爭著「配享太廟」的,因為,最初是真的「配享」------殉葬。

比如,奄息、仲行和針虎是秦國有名的將領,號稱「三良」,某次喝酒的時候,這哥兒仨對秦穆公說,「生共此樂,死共此哀」,反正咱君臣就是生死與共,到秦穆公下葬的時候,他們果然陪葬,這也算是「配享」了。

這種「活體配享」,估計沒多少人願意。

隨著殉葬制度的廢棄,這種方式逐漸淡出歷史,新的方式也逐漸衍生出來,最常見的就是在臣子死後在帝王的後面立一塊他的牌子。

雖然只是一塊牌子,但是這裡面的榮耀實在是太尊貴了。在講究「三綱五常」的年代,臣民是要無條件服從帝王的,如果在太廟裡有一塊臣民的牌子,帝王在祭拜祖先的時候,順道也把臣子給拜了,這事兒,不用想都覺得賺大發了。

所以,很多人為了這塊牌子費盡了心機。

比如清朝的張廷玉,雍正去世前,對乾隆囑咐,張廷玉死後要配享太廟。

要說,張廷玉這人為了這一至高榮耀也是如履薄冰,但是在他死前還是被乾隆廢了「配享太廟」的資格,在他死後乾隆又將其放入太廟,不過,斯人已逝。

還有的人進入太廟,並沒有建立多大的功勞,是伴隨著「權勢」,或者說是「裙帶」關係才取得這一資格的。

比如武士彠,在李淵父子建立大唐的過程中,他的功勞並不怎麼突出,但依然進入了太廟,因為他有個好女兒武則天。不過,在武則天死後,武士彠又被移出了太廟,夠折騰的!

其實,除了這些,歷代帝王還搞了很多組織,可以稱之為「類配享太廟」。

這其中有名的很多,比如漢宣帝時期的麒麟閣十一功臣,光武帝的雲臺二十八將,曹操的五子良將,孫權的江東十二虎,李世民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趙匡胤的義社十兄弟,宋朝的昭勳閣二十四功臣,乾隆的紫光閣功臣等。

說到底,取得「配享太廟」資格,是一種無上榮光,幾千年來,無數帝王臣子為之奮鬥不止。人類活動的最終較量,其實就是來自精神層面,西方人標榜的無神論,其實是有神,而我們的「神」,就是自己的祖先,在每個人的意識中,自己都是神,「配享太廟」,就是一個造神、封神的過程。

相關焦點

  • 古代的配享太廟是一種怎樣的死後哀榮,後代會有什麼好處嗎?
    太廟在夏朝時期被稱為世室,商朝時期被稱之為重屋,周朝時期被稱為明堂,直至秦漢時期才被稱之為太廟,這些名字簡單來說都是一個意思,供奉祖先的地方。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宗廟在古代的地位非常高,象徵著江山的穩固和香火的延續。在古代,亡國之君一般最後的祈求,就是希望保全宗廟,延續香火。比如周武王攻入朝歌后,就保全了商王朝的宗廟,允許商人祭祀。
  • 古代大臣死後「配享太廟」殊榮,對自己的後代有什麼實際的好處?
    太廟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廟,裡面供奉著清朝歷代皇帝的牌位。如果大臣在生前的貢獻極高,那麼就會獲得「配享太廟」的殊榮,這在古代可以說是最高等級的榮譽了,很多人覺得大臣配享太廟後自己的後代也會獲得一些好處,那麼事實是否如此呢?
  • 配享太廟:古代大臣去世後的殊榮,享受什麼待遇?又有何標準?
    「左祖右社」是一種都城建造制度,意為宮殿左邊的是用建設祖廟祭祀祖先的地方,而社稷壇建在宮殿右邊,社稷壇就是用來崇敬土地神的。 這也符合中國古代的禮制思想,崇敬祖先,遵守孝道;祭祀土地。眾所周知,我們是一個「以農立國」的國家,土地對於人們的重要性想必不用我多說大家也知道。
  • 配享太廟對子孫後代有幫助嗎?它是一種怎樣的死後殊榮
    在古代死後配享太廟是臣子們無上的至高榮譽,但是這只是個榮譽,對子孫後代並沒有太大好處,下面就來詳細說一說古代的配享太廟制度。太廟是什麼的地方?所以說太廟其實就是皇室的私家祠堂,但是皇帝乃天下共主,皇室就沒有私事,因此太廟的性質雖然是家族祠堂似的性質,但卻是天下之事。其實說白了配享太廟也是封建統治者一種拉攏人心的手段而已,它是出於純粹的政治需要,因為這樣可以起到拉攏人心,同時凝聚大家為皇家拼死賣命的政治行為,所以配享太廟成了臣子死後的無上至高榮譽。
  • 配享太廟,是古代官員的最高榮譽,清代有多少官員獲得這種榮譽?
    太廟是啥意思?太廟在夏朝時稱為「世室」,殷商時稱為「重屋」,周稱為「明堂」,到秦漢時才開始稱為「太廟」。早先的太廟,只是供奉皇帝先祖及歷代皇帝的地方。配享太廟,是古代官員的最高榮譽。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在晉代之前,配享太廟這種榮譽,只有已故的皇帝才夠資格,其他人想都不用想。到了晉代,朝廷對配享太廟的資格標準進行了調整,把一些德高望重的皇后、宗親以及有大功於社稷的臣子也請進了太廟,享受已故皇帝的榮譽。第一位配享太廟是晉代的功臣,司空、鉅鹿郡公裴秀。
  • 張廷玉為什麼要絞盡腦汁配享太廟?
    能和帝後一樣享受後世君臣的香火,這種榮耀絕對可以延綿後世,張廷玉執著於配享太廟,就是執著於自己和家族的名譽。無論是雍正奪嫡還是登基執政,張廷玉功不可沒。張廷玉雖然不是武將,沒有在戰場之上立下卓越的功勳,但他有滿腹的謀略和一手好文章,在雍正年間,他為雍正出謀劃策,解決朝堂內外的難題。相比於其他的功臣,雍正對張廷玉還是比較夠意思的,他在位十三年就大賞張廷玉六次,每次獎賞都是以萬計。
  • 品讀|張廷玉配享太廟風波
    乾隆十年,首席軍機大臣鄂爾泰病故,怎麼說也該由張廷玉領首席軍機大臣之職,乾隆卻提拔了年紀輕輕的訥親擔任此職。對此任用,乾隆也知道存在問題,曾自我解釋道:「若以任用之先後為次序,則當日鄂爾泰即不應在張廷玉之前。」
  • 一個安徽人死了,乾隆皇帝下詔配享太廟,引起了天下人關注
    中國古代每一個王朝盛世,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康乾盛世,這些歷史上有名的皇帝開創的繁華昌盛的時代,並非都是皇帝的功勞。如果沒有賢臣能吏的輔佐,未必就能開創盛世,清朝的康乾盛世更是如此。而滿清歷朝歷代也著實做到了這點,從皇太極入關後,便重用漢人治理國家,尤其到了康熙皇帝時期更是如此,圍繞在康熙前面的漢臣居多,張廷玉就是這其中最為重要的漢臣,他死後諡號「文和」,配享太廟,是整個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太廟,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家廟,明朝開國時,也僅有劉伯溫死了之後,配享太廟。
  • 清代大臣配享太廟的僅有13人,張廷玉真的具備這個資格嗎?
    原因很簡單,無非就是他獲得了配享太廟的榮譽。那麼,這裡就有一個問題,清代配享太廟有什麼標準,張廷玉是否具備這個資格?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來說一下什麼是「配享」。清代同樣如此,但讓哪些人配享太廟,皇帝的態度一向十分謹慎,且與皇帝本身的好惡有很大的關係。清代配享太廟的臣子主要有兩類,第一類是皇族,即愛新覺羅氏,這些人都供奉在太廟殿前的東配殿內;第二類是非皇族的旗人,只有張廷玉一人是漢人,他們被供奉在太廟前典的西配殿內。
  • 同樣是漢臣,為何張廷玉能夠配享太廟,而曾國藩卻無此殊榮?
    引言所謂「太廟」,一般是指古代封建帝王的家廟。一開始,太廟是作為供奉皇帝的先祖以及歷代皇帝的宗廟。後來經過歷史的演變,到了明清兩朝,那些只要是有功於江山社稷的皇親、宗室、大臣,只要得到皇帝允許後,都可以有配享太廟的待遇。
  • 此人輔佐康雍乾三朝,後因退休惹怒乾隆被抄家,為何仍配享太廟?
    本來清朝是沒有文臣封公侯伯這種先例的,乾隆皇帝卻封張廷玉為三等伯爵,足見他在乾隆心中的地位。但是,不管你地位多高,歲月催人老,這是客觀的規律。時間到了乾隆十三年(1748年),年已76歲的張廷玉越來越感覺得體力、精力都大不如以前了,於是就以年老多病為由,向乾隆皇帝請求告老還鄉,頤養天年。但是,他的退休請求被乾隆一口回絕。
  • 大清配享太廟的13位功王中,僅有此人非愛新覺羅氏,但來頭也很大
    清朝配享太廟的條件尤其嚴格,有清一代享受此等榮譽的只有26人,而在這些人中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皇族愛新覺羅氏,這些人被供奉在太廟前殿的東配殿裡;第二類是非皇族的滿族人,其中只有張廷玉一人是漢人,這類人供奉在太廟前殿的西配殿內。清朝最早建太廟是在崇德元年(1636年),建成的當年就將費英東和額亦都兩位開國功臣配享太廟了。
  • 荀攸是曹魏第一任尚書令,為何死後三十年才得以配享曹魏太廟?
    追諡和功臣配享宗廟是朝廷「議功」的重要舉措,既然宗廟已經迎至洛陽,首要之舉就是將曹魏開國功臣配享曹魏太廟,於是曹叡於青龍元年(233年)正式實施配享太廟制度,第一批人數不多只有夏侯惇、曹仁和程昱三人。自233年開始到262年為止,曹魏先後五次一共有26人配享曹魏太廟,不過有點令人不解的是,曹操生前兩大心腹謀士荀攸和郭嘉配享太廟的時間相當晚,分別於244年第三批次和262年第五批次才得以配享太廟,而且當時都只有他們一人入選!郭嘉且先不說,作為曹操生前軍略上最為倚重的第一謀主、又是曹魏公國建立後第一任尚書令的荀攸,為何死後三十年才得以配享曹魏太廟?我們來分析一下其中原因。
  • 張廷玉配享太廟,看看他的牌位寫了啥,就明白他在清朝什麼地位!
    有清一代近三百年的歷史,有資格配享太廟的人屈指可數,清朝太廟中的東西配殿一共供奉了26個功臣,除了帝後和愛新覺羅那些功王們,其他異姓功臣能進入太廟的只有14人,只有張廷玉一人為漢人。所以,康熙、雍正、乾隆所標榜的滿漢平等都是扯淡。首先要弄清楚什麼是「配享」?通俗的理解就是:帝後是主位的神碑,「配享太廟」的大臣作為帝後的配角,與主位神碑共享人間供奉和香火,這就是配享。
  • 尚書令荀攸,軍祭酒郭嘉,為何唯獨程昱以車騎將軍配享曹魏太廟?
    第一批只有夏侯惇、曹仁和程昱3人。第二批則是在曹芳時期的正始四年(243年),這一次人數較多一共有20人,大部分都是能徵善戰的名將,比如五子良將除了于禁之外都得以配享太廟,龐德、典韋兩位死難者也在其中。第三批是在正始五年(244年):"冬十一月癸卯,詔祀故尚書令荀攸於太祖廟庭。"
  • 連朱靈、臧霸都配享太廟了,為何荀彧、許褚、賈詡、​于禁四人卻未入列?
    後來皇后、宗室、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廟,稱為配享太廟。換言之,臣屬之中只有立下大功之臣才有可能被供奉在太廟,這對於大臣來說是極高的榮譽。他為何沒能換取配享太廟的資格呢?其很大的原因在於許禇的忠誠僅限於曹操,曹丕。而對於曹仁等其他宗親他始終保持著距離。而許禇本人又性格剛烈,不願與其他曹魏重臣那樣尋找靠山,畢竟一個不站隊且只對皇帝忠誠的人,是不受大家歡迎的。而到了曹魏後期陸續詔功臣入太廟時,正是曹魏宗親掌權之時,不受大家歡迎的許禇也就始終未能入享太廟了。
  • 清朝配享太廟有多難?296年僅12人有資格,漢人唯他一人,他是誰
    人生在世,總該留些什麼吧,縱觀歷史,很多人都很在乎人們給他的評價,而在朝廷做官,配享太廟,是至高無上的榮耀,是皇帝最高的賞賜,是用多少錢買不到的輝煌,註定要載入史冊,而到清朝296年,只有12歲,漢人只有一個人,他是誰?
  • 朱元璋選擇十二功臣配享太廟,百年之後,明世宗為什麼添二減一
    明朝建立之初,太祖朱元璋要表彰開國功臣,陸續把已經亡故的十二位勳臣的神主,供進太廟當中,使他們能夠四時享受後代的祭祀。十二人當中,有中山王徐達為首的六王,還有以虢國公俞通海為首的六位公侯。朱棣死後,洪熙元年,明仁宗下令,把河間王張玉、東平王硃能、寧國公王真、榮國公姚廣孝等四人的神主供入太廟,配享太宗朱棣,並由四人的兒子各自祭祀他們的父親。四人當中,張玉、王真死得比較早。張玉在洪武年間就是朱棣的親信,朱棣在北平起兵之後,張玉統帥中軍。建文二年的東昌之戰,張玉被盛庸的軍隊殺死。
  • 他是清朝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父子宰相」身葬桐城「鳳形地」
    作為康熙、乾隆、雍正三朝元老的張廷玉,是安徽桐城市人。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83歲的張廷玉病逝,乾隆帝以大學士品秩御祭賜葬,配享太廟。死後配享太廟,終清一代,漢大臣配享太廟者惟張廷玉一人。雍正皇帝臨終,命其與鄂爾泰並為顧命大臣。乾隆朝,以兩朝元老為朝廷所重,乾隆說他:「不茹還不吐,既哲亦既明」。
  • 皇帝對一大臣說:朕賜你配享太廟,大臣說:我不稀罕,結果被抄家
    張廷玉是雍正既位前重要的謀士,在雍正當了皇帝之後也是雍正很重要的幫手,很多的重要文稿都是張廷玉所寫的,其中包括了有名的《大意覺迷錄》,所以因為這些因素張廷玉本人在雍正大漸之日,跟鄂爾泰兩個人都被受作顧命大臣,遺命要配享太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