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是漢族官員,卻有資格在清朝享太廟,康熙死前卻故意連降三級

2020-12-23 騰訊網

說起清朝,我們都知道這是一個滿族人的王朝。並且朝中的大臣基本上都是滿族人,漢族非常的少,並且在朝中也是很難得到重用,然而,有一名漢族男子從人群中脫穎而出。清朝三代皇帝都十分重視他,在他死後,他得到了最高的榮譽,死後配享太廟,這是清朝從開國到滅國唯一一位配享太廟的漢族大臣。

今天我們要說的這位漢人就是張廷玉,在康熙在位期間,許多官員腐敗。社會的總體風氣十分差,普通百姓抱怨很多。就在這時康熙將這個整治的重擔交給了張廷玉去辦理。

張廷玉心裡很清楚康熙讓他辦的這個事情,是一個令人反感和危險的工作,但是,張廷玉卻沒有推辭,直接就接下重任。並且不管多大級別的官員,只要你腐敗,所有的事情都會以統一的方式處理,在此之後康熙對他更加的重用。

張廷玉的父親自身便是個大學士,但是張廷玉比起他的父親更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他在29歲的時候就中了進士,從這時就進入康熙的視線。儘管剛開始重用他是因為他的父親,然則,到後來康熙感覺張廷玉這個人特別的有才華,可以協助自己解決很多棘手的麻煩,比當時很多的滿人大臣都要好用。

但是,康熙去世之前居然將張廷玉連貶三級,很多人對這件事情非常不理解,都感覺是張廷玉在某些地方得罪了康熙,雖然他的家人愁眉苦臉的,但是張廷玉本人卻和平常沒什麼兩樣。面對安慰他不放在心上,仿佛這次降職比升職更讓他高興。張廷玉的兒子看到父親這個樣,不禁地問道是什麼原因?張廷玉告訴他的兒子,當新皇帝上任時,他會得到比之前更好地恩寵。

果然不出他所料,雍正登基後立馬升了張廷玉的官職,其實康熙貶他的官職是為了給雍正鋪路,他是希望雍正能更加的重用張廷玉,給張廷玉更高的賞賜,這樣張廷玉就會在輔佐雍正的時候更加用心,可以說這是康熙的一個小小的手段。而張廷玉這麼多年在康熙身邊,也是很明白康熙心裡想的是什麼。

後來,張廷玉對雍正付出的一點都不會比康熙少,他將不少得罪人的差事都接了下來,比如說刑法的改革、流民的安定或者是史書的編撰一些差事,作為一位才華橫溢的人,他在學術領域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為後世留下了許多有價值的作品

相關焦點

  • 康熙將他連降3級,他不悲反而樂開了花,回家後悄悄對兒子說了8字
    作為清朝最雄才大略的皇帝,康熙的一身經歷了考驗和傳奇。八歲繼位就代表他要自己重新把政權奪回手中,三藩之亂,臺灣之蘚,無不困擾著這位少年天子。但是他平定三藩,收復臺灣,三徵噶爾丹,為大清朝百年的盛世打下了基礎。 而康熙的成就和他的一幫臣子也是離不開的,比如姚啟聖、周培公、李光地等等。但是唯一一個經歷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一品大臣就只有張廷玉。張廷玉是大學士張英之子,深受康熙的信賴和重用,但是在1722年,康熙皇帝卻將他連降三級,降到了五品一下,這是為什麼呢?
  • 康熙駕崩前將這個人連貶三級,他卻高興地說了八個字,後來字字應驗
    每個朝代都會有特別出名的大臣,他們或許是忠臣或許是奸臣,都憑藉著極其特殊的個人特色成為那個時代的代表人物。清朝的時候是滿人的天下,那時候雖然提倡滿漢一家,但是大家心裡肯定還會有那種「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想法,所以滿人的地位還是比較高的,這一點無論是在前朝還是後宮都有體現。
  • 配享太廟,是古代官員的最高榮譽,清代有多少官員獲得這種榮譽?
    太廟是啥意思?太廟在夏朝時稱為「世室」,殷商時稱為「重屋」,周稱為「明堂」,到秦漢時才開始稱為「太廟」。早先的太廟,只是供奉皇帝先祖及歷代皇帝的地方。配享太廟,是古代官員的最高榮譽。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在晉代之前,配享太廟這種榮譽,只有已故的皇帝才夠資格,其他人想都不用想。到了晉代,朝廷對配享太廟的資格標準進行了調整,把一些德高望重的皇后、宗親以及有大功於社稷的臣子也請進了太廟,享受已故皇帝的榮譽。第一位配享太廟是晉代的功臣,司空、鉅鹿郡公裴秀。
  • 清朝296年間,配享太廟者僅26人,但漢人卻唯他一人,不是曾國藩
    而在清朝將近300年的歷史中,有這樣一個人,他是清朝初期的三朝元老,也是死後能進入太廟的26位大臣中的唯一漢人,他並非曾國藩,他是誰,又為何能取得這麼大的殊榮?1672年,一位肱股之臣出生在桐城世家之中,這個家庭頗受盛寵,一家三代都為朝廷付出了汗馬功勞,而這位就是著名的張廷玉。
  • 清朝配享太廟有多難?296年僅12人有資格,漢人唯他一人,他是誰
    人生在世,總該留些什麼吧,縱觀歷史,很多人都很在乎人們給他的評價,而在朝廷做官,配享太廟,是至高無上的榮耀,是皇帝最高的賞賜,是用多少錢買不到的輝煌,註定要載入史冊,而到清朝296年,只有12歲,漢人只有一個人,他是誰?
  • 本是個罵人詞,到清朝卻成了尊稱,只能滿族官員叫,漢人還沒資格
    比如有個詞本來是罵人的,但是由於時代的變遷和特殊的政治原因,到了清朝居然成為了尊稱,只有滿族官員可以使用,漢族官員還不能夠用,這是怎麼一回事呢?這個詞又是什麼詞呢?
  • 此人輔佐康雍乾三朝,後因退休惹怒乾隆被抄家,為何仍配享太廟?
    張廷玉,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中可以說是個炙手可熱的人物,位極人臣,他「登朝垂五十年,長詞林者二十七年,主撰席者二十四年,凡軍國大事,奉旨商度」。張廷玉是安徽桐城人,父親是清朝大學士。他28歲中進士,31歲便調入南書房陪康熙皇帝讀書或外出巡視。到康熙朝末期,他從刑部右侍郎調任吏部左侍郎。
  • 大清入主中原後,祭祀用了太廟,那原來太廟裡明朝的老祖宗哪?
    清朝入主紫禁城之後,不僅效仿漢族人的宗廟制度,而且直接把明朝修建的太廟拿過來用,那明朝的那些皇帝牌位去哪了呢?其實相對於別的朝代,明朝是幸運的,因為明朝和清朝,不是簡單的前後朝關係,是「清承明」,而不是「清推翻明」雖然在明眼人開來這只是清廷的一塊遮羞布,但是不可否認就是因為存在這塊遮羞布,才使得雖然明朝雖然亡了,卻比別的朝代要好的多。
  • 張廷玉配享太廟,看看他的牌位寫了啥,就明白他在清朝什麼地位!
    清朝官員,活著的時候都以位列「內閣大學士」為最高追求,而死後都以「配享太廟」為最高榮譽。
  • 配享太廟對子孫後代有幫助嗎?它是一種怎樣的死後殊榮
    什麼樣的大臣能獲得配享太廟的資格?獲得配享太廟資格的人都是各朝各代的大功臣,也都是那個時代的佼佼者,都是人中之龍鳳。以離我們最近的清朝來說,清朝國祚272年,而在清朝270多年的歷史上,能配享太廟的人只有26人。
  • 同樣是漢臣,為何張廷玉能夠配享太廟,而曾國藩卻無此殊榮?
    引言所謂「太廟」,一般是指古代封建帝王的家廟。一開始,太廟是作為供奉皇帝的先祖以及歷代皇帝的宗廟。後來經過歷史的演變,到了明清兩朝,那些只要是有功於江山社稷的皇親、宗室、大臣,只要得到皇帝允許後,都可以有配享太廟的待遇。
  • 清朝入關後,祭祀用了太廟,那原來太廟裡明朝的老祖宗們去哪裡了?
    要知道新朝初立,所面對的都是前朝遺民,只要前朝不是特別的殘暴,總會有大批遺民對前朝念念不忘,所以,如果隨意毀掉前朝太廟,則天下人心不服,新朝剛建立起來的統治威信也會蕩然無存。所以,前朝太廟不能毀,而縱觀我國歷代王朝,也會發現,如果和前朝沒有血海深仇的,新朝大多沒有損毀太廟,假如前朝太廟不幸在戰火中損壞了,新朝還會對其進行修繕重建或選址令建,但是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新朝建立後,前朝的太廟規模一定會有所縮減,畢竟前朝已經覆滅,若再以皇帝之禮祭祀,也說不過去,而這個問題就要牽扯到古代禮法制度之「二王三恪」制了。
  • 一個安徽人死了,乾隆皇帝下詔配享太廟,引起了天下人關注
    而滿清歷朝歷代也著實做到了這點,從皇太極入關後,便重用漢人治理國家,尤其到了康熙皇帝時期更是如此,圍繞在康熙前面的漢臣居多,張廷玉就是這其中最為重要的漢臣,他死後諡號「文和」,配享太廟,是整個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太廟,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家廟,明朝開國時,也僅有劉伯溫死了之後,配享太廟。
  • 配享太廟:古代大臣去世後的殊榮,享受什麼待遇?又有何標準?
    而在古代又是以左為先,右為後,太廟建造在左邊,其重要程度顯而易見。 太廟本身也是非常華麗端莊的建造,其中建造了九間大廟,這與故宮中太和殿的規制是一樣的;太廟前的五彩玻璃門;黃琉璃瓦簷;漢白玉須彌底座;天花板皆貼有赤金花;殿內兩棟都以沉香木包裹。整個建築是非常別致端莊的,而且從它所用的建造材料之名貴上就可以看出古人對於太廟的重視程度。
  • 清軍入關後,把明朝太廟佔為己有,清朝為何不自己修個太廟?
    多爾袞以及順治帝在入主紫禁城之時,摒棄了李自成當時的殘暴,對明朝列祖列宗所享有的太廟以及安葬明朝帝王的十三陵,都做了非常充分的保護措施以及規劃。在這一點上,相比於之前的朝代,大清的做法確實是讓人無懈可擊。不過,就算是大清朝再寬容宏大,私下中也存有自己的私慾。在紫禁城對天下臣民發號施令,是皇權統治的標誌,清朝帝王也不例外。而且大明江山已經是後繼無人,愛新覺羅佔據紫金城自然是理所當然。
  • 清代大臣配享太廟的僅有13人,張廷玉真的具備這個資格嗎?
    原因很簡單,無非就是他獲得了配享太廟的榮譽。那麼,這裡就有一個問題,清代配享太廟有什麼標準,張廷玉是否具備這個資格?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來說一下什麼是「配享」。配享通俗地說,就是在祭祀的場所,在主位神牌的兩旁供上地位稍低的人的神牌,作為配角,與主位神牌共享供奉的香火。配享在我國由來已久,比如在孔廟中就有「四配」,這四個人都是孔子最有成就的弟子。後來還有「十二哲」,這十二個人也是被歷代推崇的先賢。
  • 三眼花翎有多稀罕?清朝兩百多年來僅7人獲得,連和珅都沒戴過
    引言孟軻在《孟子·離婁上》中有言:「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在我國古代的封建社會的官場,規矩更是森嚴,不但對各級官員的吃穿住行有著嚴格的等級限制,就連帽子上的珠子、翎毛等飾物也有著嚴格規定。
  • 清朝官員為何「頂戴花翎」?
    由此可見,這看似普通,實則重要的冠飾,對於官員身份地位如何息息相關了。  清朝的「頂戴花翎」雖然是一體,但是卻由「頂戴」與「花翎」兩個部分組成。它是清朝官服制度中,特有的一種標誌官員品秩的方法。「頂戴」,俗稱「頂子」,是指那些大小官員們,但凡有官爵者,所戴冠頂上鑲嵌的各色寶石。而花翎,則是附戴在帽冠上的一種「冠飾」。按照清朝朝廷的規定,不是有「頂子」的官員都能戴花翎。
  • 康熙最失敗的帝王術:被一大臣輕易識破,說了8個字,後官至宰相
    乾隆一死,和珅跌倒,都歸了國庫,沒啥損失!可惜,乾隆是美了,樂了,卻對大清造成了極大傷害。以至於此後,人人想當和珅,造成了「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乾隆的帝王術,玩砸了!這其實也是為啥乾隆長久以來,成為了民間創作的來源。說好聽點,他是「清朝第一流量帝王」,實則卻是拿他開刷!不信?
  • 大清配享太廟的13位功王中,僅有此人非愛新覺羅氏,但來頭也很大
    清朝配享太廟的條件尤其嚴格,有清一代享受此等榮譽的只有26人,而在這些人中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皇族愛新覺羅氏,這些人被供奉在太廟前殿的東配殿裡;第二類是非皇族的滿族人,其中只有張廷玉一人是漢人,這類人供奉在太廟前殿的西配殿內。清朝最早建太廟是在崇德元年(1636年),建成的當年就將費英東和額亦都兩位開國功臣配享太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