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沉睡千萬年的上古寶物——恐龍化石

2020-12-23 騰訊網

為展現廣東省自然保護地的多彩生境和大美風光,呼籲大家愛護自然,營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良好氛圍,廣東省林業局推出「粵野覓鏡——大美保護地探秘」系列宣傳活動。

本期我們將帶領大家,一起考古沉睡千萬年的上古寶物——恐龍化石。

恐龍化石,是指恐龍死後身體中的軟組織因腐爛而消失,骨骼(包括牙齒)等硬體組織沉積在泥沙中,處於隔絕氧氣的環境下,經過幾千萬年甚至上億年的沉積作用,骨骼完全礦物化而得以保存。此外恐龍生活時的遺蹟,如腳印等有時也可以石化成化石保存下來。

當恐龍死去並很快地被沉積物或水下泥沙所覆蓋時,石化過程就開始了。這些沉積物中含有細小的顆粒,會在屍體表面形成一層鬆軟的覆蓋物。這條「毯子」可保護動物屍體免受食腐動物的侵襲,也可隔絕氧氣,抑制微生物的分解。

▲保護區恐龍足跡化石

恐龍殘體如牙齒和骨骼化石是最熟悉的化石,這些都被稱之為體軀化石;至於恐龍的遺蹟(包括足跡、巢穴、糞便或覓食痕跡)也有可能形成化石保存下來,這些則被稱為生痕化石。這些化石是研究恐龍的主要依據,據此可以推斷出恐龍的類型、數量、大小等等情況。

廣東是發現恐龍化石的集中區

▲館藏的恐龍蛋化石

廣東是發現恐龍化石的集中區,目前挖掘出來的恐龍蛋化石,形狀有的是橢圓形、有的是圓形,還有一些是手指形的,有的甚至直徑只有幾釐米。在廣東,大多數恐龍蛋化石都是直徑在15-20cm左右,而北方發現的恐龍蛋化石個頭則偏大,達到30-50cm。

廣東出土的大部分恐龍化石都大致為白堊紀晚期,距今約6500萬年。白堊紀中晚期氣候普遍高溫、乾旱,隨恐龍化石一道出土的紅砂巖就是佐證之一。

▲保護區恐龍足跡化石群

但是廣東地區除了高山之外,還有眾多的盆地。盆地水草豐美,植物和水資源都很豐富,吸引了當時的地球霸主——恐龍來此繁衍生息。當時南海北部海域都是陸地,廣東境內大大小小的盆地,成了恐龍聚居的樂土。植物繁盛的盆地,因為水源充沛,最適合恐龍生活。於是,在一些比較大的盆地,如河源盆地、三水-廣州盆地、南雄盆地、羅定盆地、茂名盆地等地,恐龍生活得最滋潤。正因如此,省內發現的恐龍化石大部分都來自上述地方。

廣東恐龍化石主要分布

廣東恐龍化石主要分布在佛山、惠州、茂名、韶關、河源等地。尤其以韶關和河源兩地最為集中。

▲保護區恐龍足跡化石

韶關市南雄具有典型的紅層盆地,盆地內沉積著晚白堊紀到古近紀的紅色砂巖,又稱「南雄紅層」。早在1961年,廣東省地質局野外隊在南雄工作時就首次採得一塊恐龍趾骨及古生物脊椎動物化石,後經科學家鑑定屬於虛骨龍類,這是華南「紅層」中恐龍化石的首次記錄

2005年,廣東省政府批准建立「廣東南雄恐龍化石群省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總面積42.21平方公裡,核心區面積3.03平方公裡。

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恐龍蛋化石、恐龍骨骼化石、恐龍腳印以及含化石的典型地層剖面、古氣候特徵標誌、自然生態環境等。2011年,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中國地質調查局地層與古生物中心正式授予廣東南雄「中國恐龍之鄉」稱號。

▲館藏菊石化石

河源素有「南國生物寶庫」之稱,河源紅色盆地的白堊紀地層中蘊藏著豐富的恐龍化石資源,具有數量多種類埋藏淺時間跨度長等特點,分布面積約100平方公裡,發掘面積約70平方公裡,自1996年發現第一窩恐龍蛋化以來,之後又被大量發現。

河源雙江增坑出土的侏羅系菊石系列化石,豐富了我國對菊石群的研究,其數量種類之多,個體之大,在全國均屬罕見,是目前全國發現數量最多、品種最豐富、規模最大的菊石化石群

河源恐龍系列化石的類型及分布

恐龍蛋化石:恐龍蛋化石主要分布在河源市區南石峽嶺、湖背奶場、三王壩、石光埔、三鳳、洗米坑、老袁屋、蝸墩果林楊、魚吐珠、伯公松、黃泥塘、馬子田。

恐龍骨骼化石:恐龍骨骼化石主要分布在東源黃泥塘、東源新縣城、馬子田。

恐龍腳印化石:恐龍腳印化石主要分布在河源市區南石峽嶺、三王壩。

龜鱉類化石:龜鱉類化石主要分布在埔前鎮四角樓、義合鎮麻園、東源縣蝴蝶嶺工業園。

菊石化石:菊石化石主要分布在東源雙江鎮增坑、白石子。

哺乳類化石:哺乳類化石主要分布在上莞鎮碧壽洞、大塘埔。

▲館藏的恐龍骨骼化石

河源恐龍化石是漫長地質歷史的自然遺產,集稀有性、典型性、自然性和系統完整性於一身,屬於一種特殊環境條件下保存規模較大的古生物化石,不僅展示了高度的典型性和稀有的特色,而且具有全球對比意義,在國內是獨一無二的,在國際上也有著重大的影響和特殊的科學研究價值。

▲出土晶體恐龍蛋化石

2001年12月,廣東省政府批准建立廣東河源恐龍化石省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始建總規劃面積1002公頃,其中以保護恐龍化石為目標的保護區面積為751公頃,以保護菊石化石為目標的保護區面積佔251公頃,屬古生物化石自然遺蹟類型的自然保護區。

主要保護對象為白堊系恐龍蛋、恐龍骨骼、恐龍足跡化石以及侏羅系菊石化石。2005年2月中國地質調查局地層與古生物中心授予河源市「中華恐龍之鄉」的稱號,2014年1月又被國土資源部認定為第一批國家級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集中產地。

相關焦點

  • 考古模擬器《恐龍化石獵人》預告 尋找被埋藏的化石
    今日(6月2日),模擬考古遊戲《恐龍化石獵人(Dinosaur Fossil Hunter)》公布最新宣傳影像,目前遊戲已在Kickstarter開啟眾籌,計劃將於2020年內正式發售。我們一起看看吧!
  • 考古模擬新作《恐龍化石獵人》免費序章上架Steam!
    可以讓你到世界各地挖掘恐龍化石的考古模擬遊戲《恐龍化石獵人(Dinosaur Fossil Hunter)》已在PC Steam平臺推出免費序章,在Pyramid Games打造的這款模擬遊戲中,你將扮演一位考古學家角,體驗挖掘、運送、清理與拼裝化石的過程,並經營自己的博物館。
  • 考古遊戲起勢,「恐龍化石模擬器」完成眾籌,蹭《動森》熱度?
    2020年,《集合啦!動物森友會》這款遊戲可以說是徹底火遍了全球。自3月20日發售至今,銷量突破歷史記錄,熱度也始終不減。最近,新加入的化石挖掘系統,讓《動森》憑藉著對恐龍化石細緻入微的還原而廣受玩家推崇。
  • 「桌遊推薦」考古震驚世紀,追尋恐龍足跡——《化石之旅》
    ——當年的地球霸主恐龍可能也是這麼想的。人類發現恐龍化石的歷史由來已久,但古人一直將它們誤認作「巨人的遺骸」。直到19世紀,人們才知道地球上幾千萬年前曾經有恐龍這種奇特的動物存在過。1842年,英國古生物學家理察·歐文用了兩個拉丁文詞根「恐怖的」和「蜥蜴」來為這種巨大的爬行動物命名,中文將它翻譯為了「恐龍」。
  • 考古團隊發現兩具恐龍化石,生前疑在搏鬥,霸王龍和三角龍誰強?
    恐龍家族中之所以會出現「內鬥」,是因為始終會有一些站在食物鏈頂端的肉食性恐龍,它們才不會分哪些是同類,哪些不是同類,一旦飢餓起來任何一種動物都不放過。說到站在食物鏈頂端的肉食性恐龍,很多人首先會想到霸王龍,這種出現在恐龍稱霸末期的恐龍給人類留下了最深的印象。除了霸王龍之外,和它同一時期也給人類留下深刻印象的還有三角龍。
  • 小夥實測一款58元一盒的「考古恐龍化石」,不僅能體驗「考古」
    小夥實測一款58元一盒的「考古恐龍化石」,不僅能體驗「考古」,現如今很多人都喜歡尋找一些新穎的食品,畢竟現在好吃的美食實在是太多了,所以現在這個時代完全不缺乏美食的存在,但是很多人卻會把目光投向新穎的食品上面,因為現在的人好奇心都非常重,想要得到的是驚喜,而不是一成不變的美食,不知道你麼吃過什麼新穎的食品呢
  • 我是小小考古家|鶴琴幼兒園總部小七班了解恐龍化石
    恐龍來啦!遠古時代總是充滿著神秘的色彩,那時地球上曾經生活過無數的生物,鶴琴幼兒園總部小七班孩子們通過化石來了解曾經稱霸地球的恐龍。 當天,鶴琴幼兒園總部小七班在主題活動《瘋狂的石頭》背景下,了解各種各樣的石頭,化身小小考古家,讓恐龍從「化石」中「走」出來,孩子們戴著口罩,有的拿錘子,有的拿錐子,有的拿刷子,有的拿放大鏡,對恐龍化石充滿著好奇,其中還有團隊小任務等著小朋友們哦
  • 6個跨越千萬年的恐龍化石,讓你看到曾經生活在地球上霸主的模樣
    在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上,曾經生活著無數的動植物,據科學家分析,地球至少有40億年的歷史,這是因為我們在月球上獲得的巖石後發現,許多巖石的年齡都高達46億年,月球是地球的衛星,那麼,地球的年齡一定不會小於月球。
  • 中國成恐龍化石寶庫 專家稱中國恐龍世紀已來臨
    據新加坡《海峽時報》8月3日報導,在發現恐龍的數量上,中國超越了美國,目前中國已成為恐龍化石「寶庫」,是恐龍探索領域當之無愧的世界「霸主」。  這得益於中國廣泛的建築工程讓巖石裸露出來,也要多虧過去二十年裡中國政府對恐龍考古工作的大力投入。
  • 恐龍百科:恐龍的化石故事
    地質學家挖出了一具恐龍化石。二層樓那麼高大!青蛙、壁虎、黃鼠狼這些小動物們一看到它,嚇得一邊撒尿一邊逃!「別怕!我不過是動彈不得的化石。我的骨架埋在地下,經過6500萬年的變化而成了石頭。恐龍哭了。但它連眼淚也流不出來,因為它是化石。巨大的恐龍化石來到海邊「古生物化石館」裡,高高地昂著頭,目光穿過窗戶,跳望著大海。海面上出現了幾條兩米長的怪魚:七分像獸,三分像魚;頭顱堅硬,如戴了鋼盞;身披硬鱗,似穿上了豈甲;一張嘴,滿口是獸牙;尾巴像一根鞭子;肚子兩旁,各長著兩條腿一樣的鱗。
  • 「華麗羽王龍」化石模型成美國恐龍展「明星」---中國科學院
    據了解,3月21日在紐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開幕的「我們身邊的恐龍」特展,通過恐龍化石、模型、視頻等多種表現形式,向參觀者介紹「鳥類起源於恐龍」這一新的考古學界共識。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星研究命名的「華麗羽王龍」化石模型成美國恐龍展「明星」展品。
  • 恐龍時期的海洋世界也很豐富,考古發現,這幾種恐龍真實存在過
    恐龍,被認為是曾經統治過地球長達兩億年的生物。從世界各地出土的化石情況來看,它們當時遍布了整個地球,甚至連現在的南極大陸上都有可能埋藏著恐龍化石。然而,這種曾經不可一世的物種最終還是被大自然淘汰了,否則後面也不一定會有人類的登場機會。
  • 考古模擬器《恐龍化石獵人》完整漢化補丁發布!
    《恐龍化石獵人》漢化補丁發布!  LMAO漢化組作品編號-1342點擊進入《恐龍化石獵人》漢化補丁下載地址  【漢化說明】  適用的遊戲版本:原版。
  • 在亞洲恐龍的故鄉,考古人員發現一種恐龍,僅脖子就長達16米
    相比起其他種類的動物,人類更願意把恐龍看作是2.2億年前~6500萬年前地球的霸主,不僅是因為它們除了極地地區之外幾乎分布整個地球,還因為它們演化出了許多不同種類。總的來說恐龍也分為食肉恐龍和食草恐龍,在食肉恐龍中存在體型龐大的種類,也存在體型較小的種類。
  • 大山鋪最新發現的恐龍化石「出山」了
    民間有句俗語:「四川恐龍多,自貢是個窩」。12月21日,自貢又發現一處恐龍化石點,這也是本地發現的第161個恐龍化石點。23日傍晚,這塊恐龍化石被成功挖掘,安全運回自貢恐龍博物館。12月21日下午,從事地質古生物研究多年的市民李飛在大安區大山鋪鎮王阿山散步,經過一處因施工被鑿開的巖壁時,發現巖壁下端有些異常,似乎是恐龍化石。隨後,自貢恐龍博物館專家在現場確認這是一塊蜥腳類恐龍化石,長約1.1米,距今約1億6千萬年。
  • 古脊椎所徐星研究命名的「華麗羽王龍」化石模型成美國恐龍展...
    據了解,3月21日將在紐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開幕的「我們身邊的恐龍」特展,通過恐龍化石、模型、視頻等多種表現形式,向參觀者介紹「鳥類起源於恐龍」這一新的考古學界共識。古脊椎所徐星研究命名的「華麗羽王龍」化石模型成美國恐龍展「明星」展品。
  • 2億年前的恐龍化石,經過科學家研究,死亡原因有些可疑!
    2億年前的恐龍化石,經過科學家研究,死亡原因是子彈射殺?恐龍遺留下來的化石是我們了解這段塵封歷史最好的方式,通過這些化石我們可以還原它們當時在地球上生活的場景以及它們的體型大小等等。在一次考古的過程中,科學家發現了一隻來自於2億年前的恐龍化石,對考古學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沒想到恐龍化石的頭骨上竟然有一個直徑大約在三毫米左右的小洞,這一詭異的現象引起了科學家們的關注,因為根據他們的推測來看,這個小洞之所以會被留下,可能是由於子彈的擊打所造成的,之所以會有子彈的出現,科學家們做出了以下的這三種猜測。
  • 6500年前的恐龍化石,腹部為什麼會有頭蓋骨?是人類嗎?
    6500年前的恐龍化石,腹部為什麼會有頭蓋骨?是人類嗎?在地球上生命不斷的更迭,在人類出現之前統治地球的恐龍,我們對於恐龍的了解也只能通過一些出土的化石了,而在上個世紀50年代,曾經就有科學家在恐龍化石的腹部發現了一個頭蓋骨。
  • 日科研機構在蒙古發現新種類恐龍化石(圖)
    25日宣布,曾於2002年在蒙古戈壁沙漠發現的圓頂型恐龍頭骨化石,是腫頭龍(英文名:pachycephalosaurus)科的一個新種類。該恐龍生活在大約9千萬年前,在同類中屬於全世界最古老的一種。
  • 安順出土龍化石,傳說中龍圖騰的真實身份或許就是它
    最近,在安順市黃果樹管委會龍宮鎮下苑村發現了一些龍的化石。在一塊多年前被開採出來的石板面上,有兩條身體交叉的龍樣化石。這塊石板呈近似長方形狀,最長處約2米,最寬處約1.5米,石板上一條龍化石為橫向,一條為縱向。兩條龍身體交叉,一條呈仰狀,一條呈趴狀。考察人員用水將石板衝刷乾淨,再用毛巾將水擦去,龍化石的面貌更加清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