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遼寧男籃大公子張鎮麟在熱身賽的出色表現,中國男籃「球二代」的話題也受到了很多球迷的關注。張鎮麟、李春江的兒子李京龍、阿的江的兒子阿爾斯蘭、李楠的兒子李祿曈、女籃名宿展淑萍的兒子付豪等等,大量的「球二代」開始蛻變,從青年進入一線隊,「球二代」也成為了CBA賽場一道有趣的風景線。SO,問題來了,為何CBA的「球二代」很多,NBA的「球二代」反而更少呢?那啥,還請諸君聽我往下細細道來。
NBA的「球二代」
事實上,NBA的球二代也不少,比如說庫裡、湯普森、樂福、南斯、小哈達威、小裡弗斯、霍福德,可是相比NBA74年的發展歷程,NBA出現球二代的機率要比CBA低的多,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首先,從遺傳上來說,CBA更加容易出現「球二代」,為什麼這樣說呢?哪怕時至今日,在中國籃球選材上面,身高都是一個很重要的選拔條件,而這些CBA球二代的父輩大都有著不錯的身高優勢,他們也把身高基因遺傳給了自己的子女,單單是身高就足以讓這些「球二代」更加有機會進入CBA。
看到這裡,或許很多人會說NBA不是也有身高優勢嗎?講真的,相比NBA的選材,身高190-200公分的球員大把大把的,即便他們遺傳了身高優勢,在一大堆競爭者中,也很難得到像CBA球二代的機會。
其次是父輩積攢的資源。想要打上職業籃球,要有過人的天賦,或者有足夠的鈔票,再或者有不錯的支援。CBA的球二代顯然有著最好的資源,他們可以得到更多的試訓機會,甚至可以看在父輩的面子上給他們發展的時間。而在NBA,的確,父輩也能幫他們爭取到試訓的機會,可是作為職業聯賽,沒有一支球隊會為了給誰面子,白白浪費一個名額。所以,NBA球二代父輩的資源不足以支撐他們走上職業聯賽。
第三是水平的差距。在CBA,只要你能有210公分的身高,但凡不是運動能力、基本功非常差,基本上都能混到1個名額,哪怕是飲水機管理員。可在NBA,每個賽季只有450名球員在打球,這裡的競爭非常的殘酷,沒有真本事,根本不可能混的下去。
最後是財富的差距。雖然都是職業聯賽,但是CBA和NBA的收入還是差了很多,也是因為如此,很多NBA球星的兒子都是在蜜罐中長大,他可能有接近父親的天賦,他優越的生活條件也意味他不可能像父輩一樣去努力,所以成材率不高。而CBA方面,父輩更多留下的是資源,為了自己的生活,這些球員也必須想辦法進入職業聯賽,畢竟這是對於他們來說最輕鬆賺錢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