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期貨上市籌備中
5月21日,哈高科(600095.SH)公告稱,收購湘財證券一事已獲證監會審核通過。
哈高科此前披露的收購方案顯示,哈高科將通過發行股份+定增方式,以106.38億元收購湘財證券99.7273%股權。
湘財證券的原股東包括新湖控股、國網英大、新湖中寶、山西和信、華升集團、中國長城(000066.SZ)、電廣傳媒(000917.SZ)、大唐醫藥等,其中新湖集團旗下的新湖控股和新湖中寶(600208.SH)合計持有湘財證券77.71%股權。
哈高科與湘財證券均為新湖系關聯公司。新湖集團為哈高科的控股股東,持有16.08%股權。新湖系實控人黃偉、李萍夫婦合計持有新湖集團75.82%股權。
交易完成後,湘財證券將成為哈高科子公司,新湖控股及其一致行動人新湖中寶、新湖集團合計將持有哈高科約66.43%的股份,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人仍為黃偉。
湘財證券是湖南省老牌券商,2007年新湖集團在其經營遇困時入主。湘財證券曾於2014年在新三板掛牌,2018年6月又摘牌。此後,湘財證券曾試圖借殼大智慧(601519.SH)。2015年初,大智慧宣布以85億元整體收購湘財證券,收購方案也獲得了證監會的審核通過。
新湖系與大智慧關係頗深。早在2009年,新湖系就斥資3.52億入股了尚未上市的大智慧。2011年大智慧上市時,新湖系持股11%為第二大股東。不過,當湘財證券籌劃借殼大智慧時,新湖系已消失在大智慧的股東名單中。
這筆重組交易最終受到大智慧信批違規被立案調查的衝擊而中止。到了2017年下半年,新湖系又受讓大智慧實控人張長虹20.12%的股權,再次成為大智慧的第二大股東。
借殼大智慧失敗之後,湘財證券索性打算直接IPO上市,2017年3月,湘財證券在中信證券保薦下進入上市輔導期。為加快上市步伐,湘財證券於去年6月又要借殼哈高科上市。
多年來,哈高科經營慘澹勉強保殼,去年營收規模4.5億,淨利潤僅1072萬。目前哈高科市值約37億元。
湘財證券100%股權對應估值為106.37億元,相比其72.36億元的淨資產,評估增值率為47%。2015年,湘財證券擬借殼大智慧時,全部股權作價85億;2018年湘財證券在新三板摘牌時的總市值為115億。
近幾年,湘財證券的經營情況並不理想,各項指標行業內排名靠後。據證券業協會數據,湘財證券2017年、2018年的的營業收入在98家券商中位列第57位、61位,淨利潤分別位列第46位、63位。
2019年,湘財證券實現營收為13.6億元,同比增37.65%;歸母淨利潤3.89億元,同比增加439.66%;淨資本為65.7億元,較2018 年同比降12.9%。
淨資本是證券公司發展的關鍵指標,但湘財證券淨資本規模偏小,阻礙其進一步發展,上市有利於湘財證券拓寬融資渠道、補充資本金。據證券業協會數據,截至去年10月底,湘財證券在淨資本在全國131家證券公司中排名第68位。
值得一提的是,湘財證券借道哈高科曲線上市的同時,新湖系旗下的新湖期貨A股上市也提上了日程,目前已處於上市輔導期,輔導機構為海通證券。
新湖系喜憂
新湖系是老牌資本派系,核心產業為金融和地產,參控股的金融企業包括湘財證券、長城證券、溫州銀行、盛京銀行、中信銀行、新湖期貨、陽光保險等,涵蓋證券、銀行、期貨、保險等全金融牌照。
此外,新湖系還入股了從事消費金融的51信用卡(2051.HK)以及從事金融信息服務的萬得、大智慧等。
最近兩年,新湖系表現不順:旗下金融產業頻頻踩雷,地產業務也陷入經營困境。(詳見:《新湖中寶陷債務困局 再度變賣地產項目》)
2019年7月,湘財證券「踩雷」羅靜案,主要涉及「金匯」系列產品5億、「雲湧」系列產品代銷14.5億。上述風險事件後,湘財證券作為產品管理人,出具了相應風險化解相關措施,並將相關產品進行了清算了結。
2019年10月,51信用卡因非法催收被查,股價暴跌逾三成,新湖中寶作為其二股東忙發公告撇清關係。新湖中寶稱,並未參與51信用卡的經營管理,也無任何業務和資金往來,51信用卡事件對公司的影響主要就是其股價波動形成的影響。
新湖系投資持股的中信銀行、溫州銀行,則先後發生金融腐敗案件。中信銀行行長孫德順、溫州銀行吳華去年下半年先後被查落馬,據傳均牽涉房地產公司融資或股東融資等。
新湖系核心地產公司為上市公司新湖中寶。去年新湖中寶收入148億、淨利21.5億,均同比下滑14%。
目前,新湖中寶流動性較為緊張。去年10月,國際評級機構穆迪將新湖中寶主體信用評級調整為「B2」,今年3月又下調至B3,評級展望為負面。穆迪稱,截至今年9月底,新湖中寶到期債務高達228億元,但截至今年3月底,新湖中寶帳面現金僅127億。
為緩解資金壓力,自去年下半年至今,新湖中寶先後將旗下多個地產項目轉讓給融創、綠城集團等公司,回流資金總計約125.8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