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時刻頭條
12月15日,以「數位化轉型下的智慧城市」為主題的2020上海智慧城市體驗活動迎來了重頭戲——主題為「智慧上海·進而有為」的上海城市峰會2020隆重召開。
來自上海市各行各業的嘉賓們齊聚一堂,共同為上海的智慧城市建設貢獻力量。華為雲中國區副總裁胡維琦發表了「技術賦能產業生態,共創全場景智慧上海」的主題演講。
隨著5G、雲、AI等新技術發展,城市發展已經進入到一個全新的時代。胡維琦表示,城市是以人為本的,同時也是以產為基的。良好的產業發展是滿足人們美好生活的基礎。加大雲計算、5G、工業網際網路和物聯網布局,加快發展信息服務業、科技服務業,也是整個城市智慧升級的動力和關鍵,智慧產業的水平將直接決定智慧城市的建設成效。
從數位化邁向全場景智慧,離不開廣大合作夥伴的支持,華為雲創新中心聚焦產業數位化使能,面向智能製造、智能網聯車、鯤鵬、人工智慧、AR/VR、區塊鏈、物聯網、軟體開等8大產業方向,以5G、雲和AI的技術聚合優勢,開放華為30多年的數位化轉型實踐以及管理經驗,聚合生態夥伴資源和全產業的能力實現數字能力的溢出,加速城市產業智能化升級。
大會期間,上海城市建設各方主體聯合發布「城市智能體」,為智慧城市藍圖繪製者們提供系統化參考架構。
以下為胡維琦演講要點:
2000年前,亞里斯多德說:「人們為了生活來到城市,為了更好的生活而留在城市」,時間跨越千年,人類文明從農業時代到工業時代,直到數字時代,城市應當以人為本的初心沒有一絲絲改變。
在數字時代,城市以人為本有了全新的含義,對於上海來說,那就是抓住數位化的時代浪潮,對城市治理、服務以及產業進行全面的智慧化升級,從而實現世界一流的智慧治理,世界一流的智慧服務和世界一流的智慧產業,讓人們為了美好的生活來到上海,為了更加美好的生活而融入上海。
上海作為一座國際現代化都市,國家長三角發展的排頭兵,時尚產業優勢明顯,正在向技術高端化、創意多元化、產品時尚化、可持續化方向發展,引領國際國內消費流行趨勢。上海眾多的國際國內零售企業,為上海人民日常的生活提供全方位質量保障。
同時,上海積極推進全球影視創製中心、藝術品交易中心、亞洲演藝之都、全球電競之都「兩中心兩之都」的建設,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12月10日對外公布的上海「十四五」規劃建議中,規劃建議明確,「十四五」時期,上海將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樹立大衛生、大健康觀念,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健全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推進健康上海建設,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綜上,城市是以人為本的,同時,我認為城市也是以產為基的,良好的產業發展是滿足人們美好生活的基礎。除了當前的工業、零售批發、金融等支柱產業外,上海市領導也提出集成電路、人工智慧、生物醫藥等產業要加快項目落地和成果產業化,把研發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我們認為加大雲計算、5G、工業網際網路和物聯網布局,加快發展信息服務業、科技服務業,也是整個城市智慧升級的動力和關鍵,智慧產業的水平將直接決定智慧城市的建設成效。
下面,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智慧場景背後技術賦能與產業合作的故事。
首先,是以人為本的全場景數字建設。當前上海企業服務場景的數位化,已基本完成將業務從線下搬遷上雲的階段,在這一階段企業業務簡單的把業務部署在雲上,我們可以稱之為On Cloud,在這種形態下,通過資源池化,解決了IDC時代運維、部署、擴容的難題。
但傳統應用單體架構過於厚重、煙囪式架構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並沒有得到有效解決,雲對業務的價值還僅僅停留在資源供給的階段,無法充分發揮出雲計算應有的價值。最終的個人用戶感知有限,並沒有做到端到端從用戶角度出發思考場景的數位化建設。
隨著上海的數位化建設逐步進入全場景智慧階段,人民需要充分享受雲計算帶來的紅利,就需要產業鏈條上的企業讓業務能力內生於雲,由現在的On Cloud進階到In Cloud,基於雲的技術架構來構建全場景業務,構建多雲多中心的分布式架構、敏捷、智能的企業數位化業務,讓最終用戶體驗提升,感知美好生活,做到以人為本。
創新的本質在於獲取AI、大數據等新技術,發展新能力,創造新價值。傳統的IT中資料庫+中間件就可以打包天下已經成為過去式。軟體版本模式不具備快速迭代能力,發布即落後兩年或者更多。
此時,雲對業務的價值不再是簡單的資源供給,需要滿足資源高效、應用敏捷、業務智能和安全可信,更要能以全場景體驗提升為目的,以應用為中心,為業務賦能。
提到用戶體驗提升為目的,以應用為中心,為全業務場景賦能。華為雲通過一個架構和三個使能,致力於成為In Cloud的最佳數字基礎設施。
一個架構指的是華為歷經8年研發的擎天架構,當前已全面應用於公有雲、私有雲、邊緣雲,提供雲邊端全場景真正的一致體驗、一致生態。
結合AI使能、應用使能、數據使能三大技術使能服務,可以實現技術與業務的融合。這其中包含了三層能力:
第一層是貫穿生命周期的生產線;
第二層是行業應用核心能力;
第三層是行業資產沉澱。
我們有豐富的項目實踐經驗,AI使能服務ModelArts,提供了超過300個行業知識模型;應用使能服務ROMA,積累了超過2000個行業應用資產;數據使能服務DAYU,已上線超過200個行業通用數據資產模型,讓越來越多的人從專注於代碼的程式設計師,成為離業務最近的開發者。
同時過去的三年中,華為雲已上線23大類210+雲服務,覆蓋15個行業,210+行業和通用解決方案,形成了比較完備的支持場景數位化轉型的產品系列和方案。
全場景數位化對於雲原生的訴求,不僅僅是使用雲原生的資源基礎設施,更重要的是讓雲原生成為企業應用內生的能力,同時滿足企業在多雲、跨雲、邊雲協同場景下雲原生的應用。
產業方面,華為雲面向各行業務客戶需求,陸續推出了8大基礎產品和4大解決方案,在IDC發布的2019年中國容器軟體市場份額報告中,華為雲位居國內廠商第一,加速了雲原生市場的成熟;
全場景智慧的上海,民營企業在此百花齊放。在上海:
民營企業創造了1/4的生產總值、1/5的進出口總額、1/3的稅收收入。上海平均每個工作日新註冊企業超過1300家,其中96%是民營企業,民企是上海經濟的重要支柱。而民企的數位化轉型離不開上海本地軟體與信息產業的大發展。
我們處在一個軟體定義一切的世界,上海軟體產業前三季度經營收入4478億,全場景智慧發展,需要軟體向服務化、網絡化、平臺化發展。這就需要我們與產業組織一起,推進軟體信息產業快速邁入雲原生2.0時代,加速技術迭代與開發流程。
華為雲秉承共創、共享、共贏的生態理念,攜手夥伴,助力行業數位化轉型、智能化升級。我們會開放我們的雲原生2.0的實踐,通過我們的三個使能平臺,讓夥伴不斷降本增效,通過產業網際網路及AI技術助力產業升級。
目前,我們已經聚合了150萬開發者、13000+諮詢夥伴、5000+技術夥伴、雲市場上架應用3500+,交易流水超過10億元,夥伴貢獻收入佔比超過60%,我們誠邀更多的優秀企業加入華為雲的生態體系,共同向雲原生2.0時代邁進。
上海生物和醫藥產業也是我們重點推動的產業之一,我們聯合中科院、同濟大學等頂級科研機構,以及業內的軟體合作夥伴,利用技術賦能生物與醫藥產業發展。我們希望通過我們與業內夥伴的努力,能致力於以人為本的健康產業,同時推進生物醫藥產業的數位化進程。
華為雲創新中心聚焦產業數位化使能,面向智能製造、智能網聯車、鯤鵬、人工智慧、AR/VR、區塊鏈、物聯網、軟體開等8大產業方向,以5G、雲和AI的技術聚合優勢,開放華為30多年的數位化轉型實踐以及管理經驗,聚合生態夥伴資源和全產業的能力實現數字能力的溢出,加速城市產業智能化升級。
至今,華為雲產業數位化使能平臺已入駐上海,服務超過400+企業,聚合200+夥伴,與上海本地超過15家高校合作。
尤其是我們與浦東金橋產業區聯合打造的全球首個5G創新中心,圍繞5G產業鏈上下遊,瞄準大視頻、未來車、智能造三個主攻方向,構建產業聯盟,助力產業新發展。
同時全場景上海離不開蓬勃的數位化人才。我們關註上海的開發者,通過校企聯動,產教融合,共建上海繁榮的數位化人才生態。
通過教學改革及課程優化,建立以鯤鵬昇騰及華為云為技術底座的高校人才培養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持續為鯤鵬、昇騰及華為雲產業鏈輸出高質量人才。
我們與復旦、上海理工等高校聯合組織開發者大賽,聚焦場景化落地,培育開發者實踐能力;我們與產業組織及其他ICT學院的合作,過去三年賦能超過百萬人次申城開發者。
舉個例子,我們和上海理工聯合組織的智慧校園應用開發設計大賽,從作品設計到應用上線,全程在專家指導下自主完成研發實踐,幫助高校提升學生開發實踐能力,成長為高素質、高技能、高實踐的應用型人才。
搭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合作新橋梁,加速高校智慧校園建設成果,促進高校創新人才培養,與華為雲聯合辦賽,藉助應用魔方 AppCube和華為雲WeLink的產品能力,加速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及產品應用落地,達到校園智慧共享共建,賽以致用。最終獲獎的6個場景已經成功接入上海理工校園Welink移動端平臺,助力智慧校園的場景數位化。
華為雲開放協同利他的生態政策,以技術創新使能夥伴,共享產業紅利。在聯合方案孵化階段,首批投入5億資金補貼夥伴。華為云云市場目前已和2000+ISV夥伴合作,我們的願景是做中國的企業應用軟體分發平臺,與夥伴共享產業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