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多不胖,放成年人身上是讓人羨慕的,但放在孩子身上就不是這麼回事了。
菌菌經常在後臺收到類似留言:
「我喝口涼水都胖,我家娃咋越吃越瘦?」「菌菌,我家娃是不是吸收不太好啊,為啥吃的挺多,就是不見長肉呢」
菌菌想說:問題的關鍵可能不在寶寶身上,而在我們每天給寶寶吃的食物上。
這幾種食物吃再多
孩子也不胖!
◆ 看似有營養的肉湯
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很多人都覺得肉湯的營養價值高,經常是各種湯輪番上陣給娃喂。
孩子不想吃飯,喝湯!
孩子最近消化不好,喝湯!
但其實,大部分營養還是在肉裡,湯裡面絕大部分是游離脂肪和水。
就拿「補鈣骨頭湯」來說:
排骨裡確實有鈣,但鈣是不溶於水的,排骨湯裡的鈣非常少,1L湯大約只有10mg鈣,而1L牛奶大概有1000mg的鈣。
所以,給娃喝骨頭湯補鈣還真不如喝牛奶。
◆ 看似易消化的米湯
很多家長在輔食添加上都有個誤區,那就是:
孩子太小了,吃不了太「糙」的食物,經常拿米湯替代米飯。
但是,和肉湯一樣,米湯中絕大部分都是水。
相比固體食物,這種半流質食物能提供的能量和營養少得可憐。
所以,也就造成了寶寶看似吃飽了,但其實並沒有吸收多少營養。
另外,寶寶長期喝湯,不僅營養跟不上,影響身體發育,還可能阻礙寶寶咀嚼能力的發育。
◆ 口感極佳的果汁
很多媽媽覺得自家榨的果汁純天然零添加,既然寶寶愛喝,那就多喝果汁好了,水果吃不吃無所謂。
我們吃水果,是為了獲得更多的膳食纖維、維生素等營養物質,但榨果汁的這個過程,嚴重破壞了果肉中的膳食纖維和維C。
所以,最後寶寶喝掉的可能只是一杯濃濃的糖水。
寶寶輔食這樣加
營養美味又健康
輔食作為寶寶6月齡後的一部分營養來源,吃得好不好,決定了寶寶能否健康成長。
為了保證營養均衡和飲食多樣化,寶寶的主食應該有麵條、米飯、粥、饅頭、玉米、紅薯、土豆等。
但寶寶消化能力還不足,主食應該以細糧為主。
寶寶輔食添加原則是:由細到粗、由稀到稠、由少到多。
食物的性狀可以根據月齡逐漸變化:泥糊狀、顆粒狀、丁狀、條狀、塊狀。
◆ 6-7月齡: 細膩的泥糊狀
寶寶的第一口輔食應該是強化鐵嬰兒米粉,等寶寶適應後,再慢慢添加些泥糊狀食物。
如蔬菜泥、水果泥、蛋黃、肉泥等。
◆ 8-9月齡:顆粒狀為主,如果寶寶吃的好,丁、條狀也可以
8-9月齡時,開始添加半固體食物,手指食物也可以豐富一些。
如蒸煮的比較軟的蔬菜條、水果條、軟面、粥、羹等,以天然穀物為主。
◆ 10-12月齡:基本以丁、條、塊狀為主
這個階段,寶寶輔食可以由顆粒狀過渡到丁狀、塊狀等。
各種粥、麵條、餅、丸子、包子等,都可以給孩子安排上了。
另外,到了這個月齡,寶爸寶媽就要開始培養寶寶的自主進食能力了。
◆ 13-24月齡:塊狀為主
寶寶1歲後,基本可以接受大人的食物了。
但最好單獨製作,口味清淡,各種調味品還是儘量少加,注意飲食要均衡全面。
總的來說,在寶寶吃飯問題上,不僅僅要吃飽,更重要的是吃好。
只有營養均衡又全面,寶寶才能越吃越強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