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蟲肆虐,又是一場人禍

2021-02-22 騰訊科技

來源:AIPharos月光社

作者:趙家鵬

阿拉伯沙漠裡的一場降雨,在兩年後,卻讓數千裡外的中國人感受到了恐慌。

2018年中,因為連續的強降雨,在阿曼、葉門和沙烏地阿拉伯三國間的沙漠地帶,土地溼潤起來,土中的沙漠蝗蟲開始從卵中孵化。到了當年年底,沙漠蝗蟲的數量增激增,開始成群聚集起飛。

中國網際網路一度謠傳沙漠蝗總數在3600億或4000億隻,但據「大象公會」考證,印度媒體的報導中沒有提及3600億隻蝗蟲,也沒有撤軍的消息。

但中新網報導稱,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總幹事屈冬玉與主管人道事務的聯合國副秘書長洛科克(Mark Lowcock)撰寫的文章表示,若不抑制災情,當降雨如預期到來,東非蝗蟲數量在6月以前可能增加500倍。

蝗災開始後,蟲群沿著南北兩個方向移動。過去兩年,它們向南越過紅海,到達東非,致使肯亞、索馬利亞、衣索比亞在內國家,遭遇了25年來最嚴峻的蝗災。向北則渡過波斯灣,感染了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以及印度北部的土地。

目前,已有近數億隻蝗蟲襲擊了印度西北部的拉賈斯坦邦,將造成今年印度糧食減產30%-50%。

更壞的消息是,蟲群距離中國僅1000公裡,且有不斷向東蔓延的趨勢。這場蝗災,會逼近中國嗎?

農業部在第一時間給出了答覆:隨季風可能有少量遷入我國,但危害的概率很小。

這個判斷是經得起推敲的。此次在西亞肆虐的蝗蟲,如想抵達中國,有兩個遷徙方向,一個是沿印度北上進入西藏和新疆,另一個是轉向東南亞進入雲南。無論哪一個方向,都有天然的地理屏障,前者是西藏高原和帕尼爾高原,後者則是雲南的茂密雨林。

沙漠蝗蟲的對於暖溼氣候有格外青睞,一般活動在溫度40℃左右、溼度60%-70%的條件下。高寒的山脈是阻隔他們的天然屏障。

另外,蝗蟲主要以水稻、小麥、玉米、高粱、穀子等禾本科植物為食,這是因為其體內擁有大量的名為糖苷鍵轉移酶的代謝解毒酶類。這類酶能降解禾本科植物中存在的特定次生代謝物。而在熱帶雨林,其賴以為生的禾本科植物稀少,且充滿天敵,不利於蟲群遷移。

一言蔽之,大可不用擔心。相信科學,新冠肺炎之後,中國並不會被東非蝗災盯上。

但在社交媒體上,關於蝗蟲的討論卻開始泛濫。近日,多家媒體報導了東非蝗災的消息,有人開始設想,如果蝗蟲來到中國,該怎麼辦?

網友回覆:起鍋燒油,吃了它啊!

遙遠的危機變成了饕餮們的腦洞盛宴。人們翻出舊事,2017年,山東濰坊出現大規模蝗蟲泛濫,當地村民集體出動捕蝗,引起附近市民前來收購,10元一斤非常搶手。

除了人吃,家禽也可以參與。有媒體報導了二十年前,新疆北部發生蝗災,當地引進了十萬隻鴨子,前往捕食蝗蟲,效果顯著。

作為八卦,這些報導可以當作談資。但作為科普報導,上述討論其實是不靠譜的。

靠天敵消滅蝗蟲,僅限於蝗蟲泛濫,但未起飛時。蝗蟲一旦成群起飛,其內會釋放一種名為苯乙腈的揮發性化合物。這種物質會改變蝗蟲的體色,讓平常綠色的蝗蟲呈現出黃黑色的樣貌,同時也會令蝗蟲表現出更強的攻擊性。更可怕的是,其散發出來的氣味,會讓以其為食的天敵聞之而生畏,甚至一旦被捕食,苯乙腈會最終轉化為劇毒物質氫氰酸,令捕食者感到不適。

這時的蝗蟲,不僅動物不能吃,人也無法食用。甚至,私自捕食蝗蟲,不小心還會造成病症。1998年,哈爾濱就有十多人在吃過蝗蟲後,引起過敏反應,經搶救才脫險。

所以,想起鍋燒油的老鐵們,放下你手中的鍋鏟吧。

目前,針對蝗災的防治,更靠譜的方法主要還是化學防治、生物防治、遙感技術與生態防治。

農藥,特別是化學農藥,是過去數十年來蝗蟲主要的殺手。在大規模蝗災爆發時,主要通過飛機噴灑農藥的方式來進行防治。如1953年,新中國爆發第一場蝗災,即出動了四架飛機進行農藥噴灑。

農藥可在短期內控制蝗蟲,卻會給土壤及其出產作物帶來汙染。如著名的666農藥,它曾是被全球廣泛使用的殺蟲劑,但其對生態環境有巨大危害。1970年代後,多國開始禁用此類農藥,中國也在1983年停止了其在農業上的使用,但直到今天,許多地區的土壤和水體中,依舊殘留有它的成分。

取而代之的辦法是仿生農藥。仿生農藥是一種昆蟲生長調節劑,昆蟲學家基於蝗蟲體內的病原微生物以及可抑制其生長的真菌,侵入蝗蟲體內,達到控制蟲群規模的效果。

近年來,基於無人機的遙感技術的進步,也推動了蝗蟲預防方法的進展。這次東非蝗災,聯合國糧農組織即利用無人機搭載的遙感工具,做出了及時反應。

這款遙感工具名為eLocust3,是一款手持平板設備,內含自定義應用程式,可使用英語、法語或阿拉伯語操作,通過衛星實時記錄數據,並將其傳送到國家蝗蟲中心和羅馬糧農組織總部的沙漠蝗蟲信息處。2015年來,該組織已在北非、近東和亞洲西南部24個國家,發放了450臺這種手持設備。

eLocust3設備的屏幕截圖。紅色區域代表新鮮的綠色植被,深受沙漠蝗蟲喜愛。黑色區域代表老一點的植被,蝗蟲對此沒有興趣。此類遙感圖,可幫助追蹤與定位蝗群。

僅靠防治無法阻擋住蝗災的腳步。這種肆虐了人類數千年的災難,它為什麼會形成,目前還無法確知。

我們能夠了解的是,蝗災是生態惡化的副產品。所以,更長期的治理辦法是生態防治。

中科院動物所曾對中國北方特有的亞洲小車蝗進行研究,發現,該類蝗蟲青睞植物氮含量低、土壤中氮已經耗竭的過度放牧草地。這項研究,也部分解釋了內蒙古草原退化與當地蝗蟲成災的關係。

完成這項工作的是中科院動物所的康樂研究組。2014年,康樂牽頭破譯了飛蝗的全基因組序圖譜,圍繞種群暴發成災機制等世界難題,取得系列重大突破性進展,成為了國際上生態基因組學研究的主要開拓者。

目前,在蝗蟲防治領域,中國正處於世界領先水平。而自1953年以來,蝗災並未成為困擾中國的重大災難性問題。農業部的監測數據也顯示,未來中國爆發大規模蝗災的風險很低。

但在過去四十年,蝗蟲從未遠離中國。在全球生態發生變化時,蝗蟲陰影依舊會籠罩中國。

1986年,國務院下發緊急通告,通報了建國以來第一次蝗蟲起飛事件。接下來的兩年,全球性蝗災爆發,非洲多國遭遇糧食危機。2003年,隨著氣候變化,非洲再次爆發蝗災,中國在當年也遭遇局部蝗災。當年非典期間,在錫林郭勒草原,蝗蟲大量出現在沙化的草原上。

蝗蟲研究專家、中科院院士康樂認為,中國依然沒有完全從蝗災的陰影當中解脫出來。「如果你去內蒙古、新疆就會看到每年草原上都發生很嚴重的蝗災;在黃河的出海口,在濱海的荒地上,蝗蟲也會經常造成災害。」

除了異常氣候影響以及土地荒漠化,在中國,蝗蟲的出現,還是一場「人禍」。與疑似導致新冠肺炎的原因一樣,它也是與非法捕獵、食用野生動物有關的一個惡果。



新世紀以來,中國的蝗災多發在北方乾旱退化的草原地帶。為什麼會發生這裡。

內蒙古當地的研究人員,給出過答案:

「在草原上,百靈鳥是蝗蟲的天敵,但是隨著人類對百靈鳥的大規模捕殺和對草原生態的負面影響,百靈鳥已瀕臨絕跡,生態鏈關鍵環節的要素缺失,使蝗蟲沒有了天敵,肆意繁殖。」

百靈鳥是少數在乾旱地帶能夠生存的鳥類。在內蒙古,曾經存在大量的蒙古百靈,因其是荒漠化草原代表性鳥類, 是維護草原生態平衡的重要一環,且以蝗蟲為食,可防治害蟲,上世紀八十年代,曾被內蒙古定為區鳥。

百靈鳥不僅吃蝗蟲,它還是一種歌聲婉轉、肉質鮮美的鳥類。後者為它帶來了滅頂之災。

1999年,內蒙古自治區野生動物資源調查報告顯示,整個地區僅存蒙古百靈522萬隻,而在過去二十年,這個數字更是繼續下降。

毒殺與偷獵是百靈鳥消失最主要的因素。

2019年底,內蒙古自治區公布了當年公益訴訟十大案件,其中之一就是發生在錫林郭勒盟的「毒殺百靈鳥案」。此前一年,當地森林公安局抓獲了三名鳥販,三人在用苜蓿草籽與克百威配成約60斤毒餌,在百靈鳥棲息地,毒殺了4400多隻百靈鳥。這起案件造成了生態經濟價值損失、國家財產損失等共計440餘萬元。

被非法獵殺的百靈鳥。

這只是過去一些年百靈鳥遭遇的毒手之一。

作為一種候鳥,每年百靈鳥會固定向南方遷徙,華北平原是其必經之路。但在以唐山、秦皇島為中心的許多地方,每年都會出現捕捉百靈鳥的巨網。

巨網之下,是一條成規模的黑色產業鏈,由下遊捕鳥者、中遊鳥販子以及上遊批發商組成。

下遊的捕鳥者大多是唐山、秦皇島的當地村民,他們在當地捕鳥後,賣給當地一道販子,每隻收穫價格在幾元到十幾元不等。每次候鳥季,捕鳥者可獲利一萬餘元,而當地一畝稻田一年收益最多一千元。利益之下,捕鳥屢禁不絕。

當地的鳥販子收到百靈鳥後,會馬上轉手賣給天津等地的二道販子。百靈鳥在天津的花鳥魚蟲市場交易後,會再次轉到南方收購者手上,最終流向廣東等地的餐廳,滿足野味愛好者的口腹之慾。

百靈鳥的另一用途是賣做觀賞寵物鳥。據悉,在內蒙古當地,百靈鳥雛鳥每隻收購價格在六十元到八十元左右,但運至兩百裡外的張家口,價格會翻上一番。在張家口,百靈鳥會再次轉賣,流入周邊城市的花鳥魚蟲市場。在北京,一隻毛色狀態好的百靈鳥往往在數千元左右。

2017年,在阿拉善SEE基金會的資助下,一群觀鳥愛好者曾對全國鳥市進行了調查。在他們走訪的200餘個鳥市上,發現了近12萬野鳥的出售記錄,其中蒙古百靈有近4000隻。據動物保護人士稱,市面上每出售一隻鳥,背後就會有十隻鳥死亡。

為什麼百靈鳥屢遭殺害?

一個原因出在政策上。百靈鳥並非國家保護動物,在2000年出臺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上,它被列入此類「三有」動物之列。對於偷獵「三有」動物,按規定會處以捕獲價值兩倍到十倍的罰款,但在現實執法中,百靈鳥偷獵的經濟價值往往大於罰款。這是導致捕殺行為屢禁不止的原因之一。

值得說明的是,目前的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名錄發布於1988年,過去多年未曾修訂。這也是導致許多「三有」動物被捕殺食用的政策障礙之一。

去年,《科學》雜誌發表了一項調查數據,北美地區今天的鳥類數量,比1970年減少了將近30億隻,麻雀、雲雀和椋鳥減少最多,比例高達75%。而在中國,百靈鳥目前的種群數量和分布,難以查知。

新冠肺炎尚未消退,這是一場天災,某種程度上更可能是一場由野生動物而起的「人禍」。如今,全球性蝗災又開始肆虐,中國雖然暫時無虞,但如果我們不能防微杜漸,誰能保證不會出現另一場「人禍」呢?

百靈鳥消失之日,也是我們受災之時。

點擊在看,即刻變好看

相關焦點

  • 西亞阿拉伯半島南部地區再現蝗蟲肆虐,沙漠蝗蟲會不會捲土重來?
    葉門再現「沙漠蝗蟲」肆虐 許多自然災害都有十分明顯的「周期性」,比如氣象災害中的洪澇、乾旱、沙塵暴、高溫、暴雪等災害都有明顯的周期性特徵,
  • 飽嘗蝗蟲肆虐之苦 索馬利亞宣布進入國家緊急狀態
    中國日報網2月3日電(孫若男)據英國廣播公司2日報導,鑑於大批蝗蟲在東非地區蔓延,索馬利亞宣布進入國家緊急狀態。索馬利亞農業部稱,這些蝗蟲破壞大量的蔬菜,對索馬利亞脆弱的食品安全局勢構成重大威脅。外界擔心在今年4月收割季節開始之前,蝗蟲肆虐的情況無法得到控制。聯合國稱索馬利亞和衣索比亞發現的蝗蟲數量系25年來最大。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稱,索馬利亞鄰國肯亞也出現了70年來最嚴重的蝗蟲危害。目前,索馬利亞是東非地區第一個宣布進入國家緊急狀態的國家。鑑於索馬利亞安全局勢不穩定,飛機無法用來在空中噴灑殺蟲劑。
  • 肆虐非洲、西亞和南亞地區的蝗蟲災害,會不會對我國產生影響?
    從2019年底開始非洲東北部地區,包括衣索比亞、肯亞和索馬利亞等地區就爆發了蝗蟲災害,此次爆發的蝗災品種是「攻擊力」極強的沙漠蝗蟲,據悉此次蝗蟲災害的規模十分巨大,可能是二戰以來最嚴重的蝗蟲災害,至於蝗蟲災害發生的原因,據科學家推測很有可能是「厄爾尼諾」現象,導致非洲東部乾旱地區降水量異常增加
  • 繼北非、西亞和南亞地區蝗蟲肆虐後,南美洲的巴拉圭又出現蝗災
    非洲沙漠蝗蟲遷徙路徑圖在生物災害方面,今年的蝗蟲災害正愈演愈烈,由於非洲東北部地區在2019年的10月至12月期間,降水異常增多,使得土壤含水量增加,適宜蝗蟲蟲卵的孵化,此外降水還使得當地植被生長較快,蝗蟲的食物來源豐富。
  • 能咬斷脖子的蝙蝠漫天聚集,千億蝗蟲大軍肆虐,它們瘋了嗎
    在澳大利亞山火肆虐的同時,有超過65萬的巨型蝙蝠被迫逃離,而他們只能湧進當地的城鎮。 據媒體報導,從一月份中旬開始,大約有千億隻蝗蟲入侵非洲的肯亞。它們組成密集的蝗蟲群,以時速60公裡過境。它們經過的農田中,農作物被啃食殆盡。
  • 蝗蟲席捲東非最新消息 蝗蟲或從雲藏疆入侵中國 聯合國發蝗災警告...
    蝗蟲席捲東非最新消息,最近,聯合國糧農組織向全球發出預警,自去年年中以來,有數千億蝗蟲席捲東非,近日更是在巴基斯坦和印度肆虐,距離中國已經是咫尺之遙。蝗災帶來大面積的饑荒可能會導致餓殍遍野,如果沒有及時處理這些饑民的屍身,它們就會化為瘟疫大本營,引出鼠疫等傳染病,尤其是蝗蟲本身就是老鼠的進食對象,鼠群數量暴增,鼠疫自然肆虐得更厲害。所以說小小的蝗蟲,聚在一起就像潘多拉的盒子,只要開了條縫,厄運便伺機湧出。
  • 4000億隻蝗蟲是什麼概念?看太空圖分析,告訴你多可怕!
    在國人們對抗型冠狀病毒的同時,也在關注著來自地球另一邊的一場災難東非、的蝗災,中國官方對這場肆虐全球的黃色保持著高度的關注,也將密切跟蹤蝗災的一系列變化,如果在未來這些蝗蟲有進入到中國的可能性,相關的人員也好提前得做好防範工作。這場蝗災起源於東非地區。
  • 4000億沙漠蝗蟲逼近中國邊境!恐怖風暴背後的三大懸念
    ◎智谷趨勢(ID:zgtrend) | 震穀子疫情之外,一場巨大的風暴正在醞釀。從東非出發的幾千億隻蝗蟲,以每天150公裡的速度一路向東,席捲而來,已經逼近中國邊境。這不是一般的蝗蟲,而是全球聞名的沙漠蝗蟲,有超強的繁殖力和巨大的胃口。超過4000億隻沙漠蝗蟲,每天幹掉的農作物,相當於9300萬人的口糧。
  • 百年難遇的蝗蟲災害席捲而來
    據《印度斯坦時報》5月26日報導,成群的蝗蟲已入侵印度中部、西部和北部幾個邦,鋪天蓋地。多地的糧食作物和蔬菜受到威脅。其中蝗災嚴重的馬哈拉施特拉邦目前是印度新冠肺炎疫情最嚴重的地區,確診超過5萬例。當地農業部門人員開始對農作物和植被進行化學噴灑,以免其受到蝗蟲的侵害。印度首都新德裡也發出了警報。有目擊者稱,蝗蟲群達到兩三公裡長。世界人口第二大國印度,大量蝗蟲的入侵正威脅著糧食供應。
  • 蝗蟲改變中國
    以黃河流域為例,由於黃河中下遊經常爆發洪災,而黃河中下遊所處的黃淮海平原地區又屬於衝擊平原,土壤主要為衝積壤土和細砂土,水災後水不易積存,加上水災後經常暴發旱災,有適宜的溫度和溼度,就這有利於蝗蟲的生長;而蝗蟲有遷飛的特性,整個黃淮海平原地形平坦,少山地阻擋,使得蝗災發生後蝗蟲更容易遷飛,受災區域更容易擴大。
  • 名家 丨 莫言:蝗蟲奇談
    天災加人禍,百姓在死亡線上掙扎,也就沒有心思去管打仗的事。就在這一天,爺爺親眼看到了大批蝗蟲出土的奇景。這種奇景,所有的書上都沒有記載。因為是我爺爺親口所說,所以我深信不疑。爺爺在他的有生之年起碼給我們晚輩講述過一百遍關於蝗蟲出土的情景。他攥著一把滾熱的黑土,坐在麥田裡抽菸,不經意地一低頭,忽然看到腳前有一片乾結的地皮在緩緩升起。
  • 為什麼中國不擔心蝗蟲?
    ▵ 人們在捕捉蝗蟲 一場延續2000年的戰爭 有人可能會問,與其餓死為什麼不能吃蝗蟲呢?蝗蟲是可以吃,但是當發生赤地千裡的大蝗災時,蝗蟲只可以充一時之飢,等蝗蟲吃完農作物,再向千裡之外奔襲的時候,田地裡一片荒蕪,農民只能被餓死。蝗蟲襲來,絕非像部分人主觀認為的是一盤盤美味走過來。
  • 賽先生在線 | 小小蝗蟲 抱團釀大災
    前期引起全世界關注的,那場爆發於非洲之角的蝗災,真是一場不小的驚嚇啊。你看到的那個呀,叫做螞蚱,是蝗蟲。因為它屬於蝗總科,所有蝗總科裡的昆蟲都可以叫做蝗蟲,所以呢,你說的螞蚱也可以叫做蝗蟲。但是蝗總科是一個大家族,一共有8個科。螞蚱呢,主要是對其中劍角蝗科或錐頭蝗科裡蝗蟲的統稱。所以,螞蚱是蝗蟲,但蝗蟲不都是螞蚱。哈哈!你的理解非常準確!
  • 東非蝗災肆虐,美軍轟炸機卻來耀武揚威,裝滿殺蟲劑可否滅蝗蟲?
    從去年年底開始,東非地區就興起了一股巨大的蝗蟲災害,包括索馬利亞、肯亞、衣索比亞等國都遭到了巨大的損害,蝗蟲所到之處可以說糧食顆粒無收。這股蝗災還衝過紅海,一直蔓延到了印度和巴基斯坦,據稱再過數月蝗蟲數量將是目前規模的五倍。
  • 經典反思:誰是蝗蟲災害的剋星?唐朝大詩人給出的答案意想不到
    澳大利亞大火震驚世界,中國防控疫情全民動員,而四千多億隻蝗蟲跨過山和大海縱橫東非和南亞,蝗蟲群鋪天蓋地飛過,糧草顆粒無存。一隻體重2克的蝗蟲一天會吃掉2克以上食物,推算下來,四千億隻蝗蟲一天的消耗實在嚇人。我們的近鄰印度和巴基斯坦正與蝗蟲對抗,有人不免擔心,蝗蟲是否入侵中國。
  • 這屆蝗蟲被罵慘了:我前腳「買入」,你後腳撤了!
    新冠肺炎疫情還沒過去,肆虐中東和非洲地區的蝗災又突然襲來,「近4000億隻蝗蟲逼近中國邊境」的消息近兩日蔓延網絡,農藥農業股、白糖概念股等受此影響強勢大漲,券商機構相關研報一夜猛增。資料圖,新華社供圖01 蝗蟲不來了?就在「蝗蟲行情」炒得沸沸揚揚,股民們摩拳擦掌時,誰料印度蝗災已經結束。
  • 4000億隻東非蝗蟲逼近我國?要緊嗎?以前有3萬隻鴨子救過災
    據報導,本次蝗災始於東非,目前已渡過紅海進入歐洲和亞洲,到達巴基斯坦和印度,距中國可謂僅一步之遙2月11日,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向全球預警,希望全球高度戒備當前正在肆虐的蝗災,防止被入侵國家出現糧食危機。
  • 「天空都變黑了」,沙漠蝗蟲抵達新德裡,印度蝗災或致糧荒出現
    好在我國大部分地方近幾十年很好地遏制了蝗災的發生,但是世界其他地方就沒有這麼幸運了,僅從近年來看,2017年的時候,俄羅斯部分地區發生蝗災,2018年的時候東非和西亞地區發生蝗災,而從2019年4月份開始,一場規模巨大的蝗災席捲了非洲東部、亞洲西部和南部地區,而且這場蝗災一直沒有被很好地遏制住,一直持續到了今天。
  • 蝗蟲剋星,Chinese!
    甚至會繼續繁殖出500倍多數量的蝗蟲,加上荒漠蝗蟲每天的移動距離就能達到150公裡,受災地區隨之會迅速蔓延。 正如《流浪地球》的那句臺詞,「最初,沒有人在意這場災難,這不過是一場山火,一次旱災,一個物種的滅絕,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這場災難和每個人息息相關。」 嚴防死守是必要的,我們甚至不會對這場世界級的災難坐視不管。 畢竟,我國農業部的智慧,那真不是蓋的。
  • 誰來驅散漫天蝗蟲-虎嗅網
    在東非、中東和南亞地區,一場蝗災正在上演。成群的蝗蟲順著風向離開棲息的沙漠,來到肯亞、索馬利亞、伊朗、巴基斯坦等國,並以最高每平方千米1.5億隻的密度,侵襲四周。蝗蟲中的戰鬥機 – 沙漠蝗蟲蝗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遷徙性害蟲之一,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200年的埃及。作為一種草蜢,此次蝗災中的主角沙漠蝗蟲是7000多種草蜢中最具有破壞力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