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擁有兵馬幾十萬,為什麼跟蒙古大決戰慘遭重創呢?

2021-02-18 老鄭讀歷史

蒙古在12-13世紀時,部落之間,日夜相攻,人民離散,整個漠北草原一片狼煙。鐵木真崛起後,逐漸收集部眾,剪除異己,統一各部。

一個長期分裂的部落政權,猛然間成為統一的國家,必然會涉及大量的利益調整,積累起大量的矛盾。農業王朝因為對土地的依賴性,往往偏向於劃地自守,以作亂——平亂——削權模式作為解決矛盾的方法。遊牧帝國則出於對脆弱遊牧經濟的不安全感,盛行搶掠之風,以擴張——擴張——再擴張模式取得內部各派系的利益平衡。

在西北地區以牧業為生的党項族屬羌人,有八大氏族,其中拓跋部最為強大。最終,拓跋部統一各個氏族建立了西夏王朝。

西夏王朝號稱「打不死的小強」,雖然屢屢對遼國、宋朝、金國稱臣,但是西夏從來沒有把稱臣當回事,翻臉比翻書還快,三大國也曾興兵討伐,卻每每損兵折將,最終也由著西夏人鬧騰了。因此,小小的西夏國目中無人,對蒙古人的侵襲自然無法咽下這口氣。蒙古人又打不過,只好把氣撒在當朝皇帝——李純佑身上,他的堂弟李安全發動政變。

在統一蒙古各部的戰爭中,在1205年3月,鐵木真派遣一支偏師追擊王罕部落的桑坤時,來到了西夏邊境。蒙古人沒有領地概念,看到西夏境內富庶,因此就以追擊敵人為名,大肆擄掠。西夏人沒有見過這些從北方冒出來的野蠻人,說理說不通,打也打不過,只好等蒙古人搶夠了回去。

1207年,蒙古軍第二次攻夏,這回西夏右廂諸路軍得以集結對敵,蒙古軍攻勢受阻,被迫退軍。1210年,蒙古軍第三次攻夏,在河西兀剌海城外的對陣中,大敗由當時的太子李承禎為主將的夏軍,俘殺了副將高逸。其後連破西夏多城,俘獲太傅西壁訛答等多名將帥,迫使西夏求和、甘為附庸。

戰場上連戰連敗的西夏王朝,不但不整軍經武、發憤圖強,反倒是宮廷政變頻頻,更在蒙古的要求下,悍然對金朝用兵,充當蒙古軍的偏師,與金國的關中軍隊拼個兩敗俱傷。公元1216年,成吉思汗西徵花拉子模在即,希望西夏跟隨出兵遭到拒絕後,立即以騎兵襲擊西夏,夏神宗李遵頊遠逃西涼府避戰,幸虧蒙古軍輕騎居多,無法攻陷中興府而撤兵,此為蒙古第四次攻夏。

1224年3月,成吉思汗遣使孛禿至西夏,追問皇子入質之事,右丞相高良惠、樞密使李元吉均勸應遵守盟約,以不給蒙古人入侵的藉口。但李德旺不聽,認為已經修好金國、共同對敵,絕不能「任子一往,受其束縛」,遂決定毀約。

南宋寶慶二年(1226年),成吉思汗以西夏國接納仇人亦剌合·桑昆(克烈部太子)、拒絕徵調和不送質子為由,開始第4次揮兵大舉徵伐西夏。蒙古軍兵分兩路:一路自畏兀爾東進,攻陷沙、肅、甘諸州,直逼西涼府;另一路由成吉思汗親率,從漠北南下,攻黑水、斡羅孩等城,再進至賀蘭山。

由於成吉思汗在入侵西夏的半道上射獵野馬時墜馬負傷,蒙古軍被迫駐營休息。年邁的成吉思汗不採納諸子、眾將們暫時回撤的建議,他強忍鑽心的疼痛,決定先派遣使臣到西夏責備其主不派兵隨蒙軍西徵且權臣阿沙敢不出言不遜之罪。

7月,成吉思汗在清水縣西江得重病,立下遺囑:死後暫秘不發喪,夏主獻城投降時,將他與中興府內所有兵民全部殺掉。不久,末主李睍率李仲諤、嵬名令公等投降蒙古。蒙古軍隊為了防止夏主生變,遂遵照成吉思汗的遺囑,將末主李睍等殺死,西夏國至此滅亡,立國凡189年。

在西夏滅亡後,南宋和金國陷入了「囚徒困境」。蒙古人既置身事外,又操縱著事態的發展。

只能說時也,命也,當蒙古初起時,誰能想到100萬人口的蕞爾小國,最後竟然能掀起這麼大的浪來?誠可謂「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

可是換而言之,當時的中華大地,分裂勢力有西遼、金、西夏、南宋、大理、吐蕃等,且都分裂對峙達400多年,如果沒有外力的統一,時間既久,分裂即為常態。在這個意義上,蒙元政權對於中國大一統有著積極意義。

相關焦點

  • 蒙古與西夏國的大決戰,西夏擁有30多萬軍隊為何慘敗被滅國?
    宋朝有四大強敵,遼國、金國、西夏、蒙古。遼、北宋亡於金,西夏、金、南宋都亡於蒙古,也就是說蒙古才是最後的贏家。而且西夏第一個亡於蒙古人的鐵蹄下,從這個結果去推論,仿佛強大的蒙古滅亡西夏是很簡單的事兒。但事實並非如此。蒙古大軍雖然戰鬥力很強,在一開始卻並不具備凌駕於四國之上的絕對實力,蒙古滅西夏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容易。
  • 戰無不勝的西夏鐵鷂子,為什麼會被蒙古騎兵暴揍?
    這些敵人都是由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包括蒙古帝國、西夏。這兩個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是非常厲害的,無論是西夏還是蒙古帝國,他們對中原王朝都造成了很大的影響。這其中以蒙古帝國造成的影響最大。宋朝滅亡之後,取而代之得就是元朝。在歷史上元朝是非常厲害的,不是他們發展的有多好,而是他們的蒙古軍非常厲害。
  • 神秘的西夏 被蒙古滅亡時,興慶府被屠城,西夏王族幾乎被團滅
    之後,西夏依附蒙古,並隨蒙古攻金,雙方屢起戰端。1211年,齊王李遵頊廢黜襄宗,自立為帝。是為夏神宗。 打肅州時,西夏守城將士拒不投降且堅決抵抗,並重創蒙古軍。成吉思汗恨肅州軍民長久不降,還拼死抵抗,破城後下令屠城,城中屍積如山,血流成河,僅106戶手藝人得免於死。
  • 成吉思汗第三次攻打西夏,6萬蒙古騎兵兵分兩路,同時屠了兩座城
    李安全:西夏皇帝。李承禎:西夏太子。成吉思汗第二次攻打西夏退兵後,西夏皇帝李安全並未引起足夠重視,以為蒙古騎兵,是被他西夏高大壯觀的城池所震撼,導致知難而退。有了前面兩次進攻的經驗後,成吉思汗更是得心應手,調動怯薛軍和五十個千戶,總計6萬蒙古騎兵,兵分兩路殺向西夏,同時屠了兩座城。其中,三萬蒙古騎兵為左翼,長驅直入,進攻黑水城(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南)。而另外三萬人馬為右翼,由成吉思汗親自帶領,再次攻打兀剌海城。
  • 塞上悲歌——蒙古侵略西夏簡述
    雖然弱於遼宋,但是西夏自有自己強大的軍隊。如步兵「步跛子」,重騎兵「鐵鷂」,與後來崛起的鼎盛時期的金帝國比較,並不遜色。西夏軍陣,非常獨特,重騎在前,步弩在後,戰則重騎衝突,若敵陣亂潰則步弩繼之。經濟繁榮且擁有強大武備,西夏並沒有意識到空前的災難正在降臨。
  • 通過徵伐西夏,看透蒙古汗國:軍事徵伐為輔,政策懷柔為主
    由於相關戰爭的記述非常模糊,後世讀者又習慣用文學化的視角看待戰爭,所以通常會覺得,這場戰爭肯定是兩國軍隊擺好陣勢,最後兵對兵將對將打成一鍋粥,西夏軍隊自不量力,在野戰過程中被鐵木真全殲。實際上,李承禎在出徵時,必然會詳細分析鐵木真的進軍路線和作戰意圖,並思考如何找到一個有利地點,進而找到一個有利戰機重創敵軍。
  • 圖解蒙古南侵:蒙古大軍三攻西夏,掘河灌城,西夏納女稱臣
    西夏國主對於這次蒙古大軍的撤兵顯得異常興奮,將國都興慶改名中興。開禧三年,八月。成吉思汗再次統兵進攻西夏,揭開了蒙古大軍的第二次南侵。這一次,成吉思汗將侵犯的目標放在了斡羅孩城。它一旦出兵,成吉思汗就擁有了進攻金國的藉口。不出兵更好,因為它足以證明金國已經國力疲軟,面對蒙古大軍的主動入侵並不敢引兵相向。成吉思汗帶領蒙古大軍剛剛進入西夏境內,就下令裹挾境內百姓全部奔襲前線戰場。在即將抵達斡羅孩城的同時,他放手這些百姓進入城中散播狠話:「如敢據城為守,城破之後必屠盡城中之人。」
  • 西夏力量最弱,為何蒙古滅西夏總共打了6次,前後長達23年
    不過蒙古打西夏卻非常奇怪,他們總共打了六次,前後長達23年。如果西夏很強大,他打這麼長時間沒有問題,就像打南宋和金國一樣。但實際上西夏非常弱,在宋、金、夏三國中,是最弱的。既然是最弱的,為什麼蒙古人在西夏身上花費的精力和時間卻是最大的呢?實際上,蒙古這樣打,並不是他們打不贏西夏,而是有意而為。他們是有意要留下西夏。
  • 西夏第一戰神被蒙古騎兵活捉,成吉思汗:氣量狹小的人當不了將帥
    1209年5月,成吉思汗率領6萬蒙古騎兵,長驅直入,進入西夏境內,一路攻城略地,很快就要打到西夏都城中興府(今寧夏銀川)了。西夏早已進入文明時代,文化發達,人才濟濟,他們自然不能成為成吉思汗案上的魚肉,任人宰割,於是,派出嵬(wéi)名令公,抵禦成吉思汗的瘋狂進攻。
  • 鐵木真帶蒙古主力西徵,跨度長達7年,金和西夏為何不端他老巢?
    經過一系列戰爭統一蒙古諸部,於1206年建立大蒙古國,後來他的孫子忽必烈創立了元朝。金國、西夏、南宋、大理國等政權,悉數都被蒙古所滅,南宋和大理不用多說,本來就受制於金國和西夏,防守都難,無力北徵。那麼尚有精銳騎兵的金國和西夏,為何不趁鐵木真西徵時端他老巢呢?
  • 西夏大臣說了八個字,字字誅心,激怒成吉思汗誓要滅絕西夏人
    我們先來看下成吉思汗為什麼要屢次攻打西夏,他跟西夏又有著怎樣的仇恨?建立西夏的党項族是西羌之後,1038年李元昊稱帝,西夏正式建國,党項族雖然是主體民族,但也有漢族、吐蕃族、回鶻族等民族構成。西夏王朝強盛時期,李元昊屢敗宋遼大軍。元昊後,西夏對金國稱臣。
  • 金國擁有100多萬軍隊,人多勢眾,為何敗給了崛起的蒙古?
    在蒙古帝國崛起的過程中,先後周邊各個政權都爆發了戰爭,例如金國、西夏國、花拉子模國等等。
  • 西夏怎麼滅亡的
    蒙古與西夏國的大決戰指的是1226年11月發生的冰原之戰,再者,當時的西夏遠遠沒有30萬軍隊,頂多也就湊夠20萬人,剩餘的10萬人就是西夏國戰敗之後被屠殺的手無寸鐵的老百姓
  • 文化之旅 | 神秘的西夏
    這次南徵,一個國家讓他和他的軍隊受到重創。人類戰爭史上偉大的徵服者倒下了,帶著不甘和仇恨。什麼人能夠重創所向披靡的蒙古鐵騎?抵擋成吉思汗徵服腳步的,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呢?這是一群高原的孩子,高原給了他們強健的體魄,堅定的意志。在血與火的磨練中,他們長大。為了生存,他們不斷地遷徙。
  • 西夏都城堅不可摧,成吉思汗想到一妙計,結果讓蒙古騎兵損失慘重
    李安全:西夏皇帝。成吉思汗在攻打西夏都城中興府(今寧夏銀川)時,發生了一件天崩地裂的大事。如果成吉思汗的計謀得逞,那麼,中興府很有可能從地球上永遠消失了。慶幸的是,成吉思汗這個計謀不僅未對中興府造成任何傷害,還讓他的蒙古騎兵損失慘重。
  • 西夏鐵鷂子所向披靡,神擋殺神佛擋殺佛,為何沒打過蒙古騎兵?
    甚至成吉思汗都做好了打持久戰的準備了,本來想拉著南宋一起先把西夏給解決了,誰曾想南宋不跟他,反而轉身選擇了西夏,這尷尬的局面讓成吉思汗不得不轉變策略,但凡他沒有充足的兵力和糧食補給,都很有可能在這次戰鬥中敗下陣來。成吉思汗到底是怎麼扭轉了這危險的局面的呢?
  • 西夏滅亡時有多慘?西夏王族幾乎被團滅
    公元十三世紀初,蒙古崛起於漠北。鐵木真用武力一統草原,形成了統一的陣營,從此之後,草原部落沒有分裂。一直到元朝建立都是如此。隨著蒙古帝國的崛起,對西夏產生了嚴重的威脅,正因如此,西夏逐漸走向滅亡。蒙古帝國擴張的腳步從未停歇,一直到西夏滅亡都是如此。鐵木真被蒙古諸部豪酋推為成吉思汗後,將徵服者的目光掃向蒙古草原之外的異邦。
  • 蒙古第一次正式攻打西夏為什麼沒成功?成吉思汗也會犯下低級失誤
    1209年春,成吉思汗親率蒙古大軍由黑水城北的兀剌海關口突入西夏,蒙夏戰爭正式爆發。
  • 為什麼蒙古滅金需要25年,滅西夏用21年,滅南宋卻花費五六十年?
    在大家印象中,宋朝打仗很弱雞,打不過蒙古、打不過遼國、打不過金國、甚至還有一段時間打不過西夏。 但你又不得不承認,宋朝比遼國、金國、西夏都存在得更久,堪稱「打不死的小強」。
  • 中國歷史概述(九十三)——蒙古對回鶻、西遼、西夏、吐蕃、大理的徵服
    通過兩次侵襲,成吉思汗已初步了解西夏的國力情況,並意識到西夏是他對金戰爭中的一個大的障礙,因此發動對西夏的戰爭以逼迫其不敢與金聯合對抗蒙古,就成為成吉思汗擴張戰略中的一個重要目標。西夏被迫向金求救,但此時金主衛紹王狹隘短視,認為蒙古對西夏的進攻對金無害,沒把蒙古的崛起放在眼裡,因此沒有回應西夏的求援。中興府堅持不住,安全便被迫向蒙古乞和,稱臣納貢,依附於蒙古,成吉思汗遂解圍撤兵。而安全對金國見死不救的態度極為忌恨,此後多次對金髮動報復性的侵襲。這一次戰爭基本達到了蒙古迫使西夏臣服、瓦解金夏聯盟的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