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在12-13世紀時,部落之間,日夜相攻,人民離散,整個漠北草原一片狼煙。鐵木真崛起後,逐漸收集部眾,剪除異己,統一各部。
一個長期分裂的部落政權,猛然間成為統一的國家,必然會涉及大量的利益調整,積累起大量的矛盾。農業王朝因為對土地的依賴性,往往偏向於劃地自守,以作亂——平亂——削權模式作為解決矛盾的方法。遊牧帝國則出於對脆弱遊牧經濟的不安全感,盛行搶掠之風,以擴張——擴張——再擴張模式取得內部各派系的利益平衡。
在西北地區以牧業為生的党項族屬羌人,有八大氏族,其中拓跋部最為強大。最終,拓跋部統一各個氏族建立了西夏王朝。
西夏王朝號稱「打不死的小強」,雖然屢屢對遼國、宋朝、金國稱臣,但是西夏從來沒有把稱臣當回事,翻臉比翻書還快,三大國也曾興兵討伐,卻每每損兵折將,最終也由著西夏人鬧騰了。因此,小小的西夏國目中無人,對蒙古人的侵襲自然無法咽下這口氣。蒙古人又打不過,只好把氣撒在當朝皇帝——李純佑身上,他的堂弟李安全發動政變。
在統一蒙古各部的戰爭中,在1205年3月,鐵木真派遣一支偏師追擊王罕部落的桑坤時,來到了西夏邊境。蒙古人沒有領地概念,看到西夏境內富庶,因此就以追擊敵人為名,大肆擄掠。西夏人沒有見過這些從北方冒出來的野蠻人,說理說不通,打也打不過,只好等蒙古人搶夠了回去。
1207年,蒙古軍第二次攻夏,這回西夏右廂諸路軍得以集結對敵,蒙古軍攻勢受阻,被迫退軍。1210年,蒙古軍第三次攻夏,在河西兀剌海城外的對陣中,大敗由當時的太子李承禎為主將的夏軍,俘殺了副將高逸。其後連破西夏多城,俘獲太傅西壁訛答等多名將帥,迫使西夏求和、甘為附庸。
戰場上連戰連敗的西夏王朝,不但不整軍經武、發憤圖強,反倒是宮廷政變頻頻,更在蒙古的要求下,悍然對金朝用兵,充當蒙古軍的偏師,與金國的關中軍隊拼個兩敗俱傷。公元1216年,成吉思汗西徵花拉子模在即,希望西夏跟隨出兵遭到拒絕後,立即以騎兵襲擊西夏,夏神宗李遵頊遠逃西涼府避戰,幸虧蒙古軍輕騎居多,無法攻陷中興府而撤兵,此為蒙古第四次攻夏。
1224年3月,成吉思汗遣使孛禿至西夏,追問皇子入質之事,右丞相高良惠、樞密使李元吉均勸應遵守盟約,以不給蒙古人入侵的藉口。但李德旺不聽,認為已經修好金國、共同對敵,絕不能「任子一往,受其束縛」,遂決定毀約。
南宋寶慶二年(1226年),成吉思汗以西夏國接納仇人亦剌合·桑昆(克烈部太子)、拒絕徵調和不送質子為由,開始第4次揮兵大舉徵伐西夏。蒙古軍兵分兩路:一路自畏兀爾東進,攻陷沙、肅、甘諸州,直逼西涼府;另一路由成吉思汗親率,從漠北南下,攻黑水、斡羅孩等城,再進至賀蘭山。
由於成吉思汗在入侵西夏的半道上射獵野馬時墜馬負傷,蒙古軍被迫駐營休息。年邁的成吉思汗不採納諸子、眾將們暫時回撤的建議,他強忍鑽心的疼痛,決定先派遣使臣到西夏責備其主不派兵隨蒙軍西徵且權臣阿沙敢不出言不遜之罪。
7月,成吉思汗在清水縣西江得重病,立下遺囑:死後暫秘不發喪,夏主獻城投降時,將他與中興府內所有兵民全部殺掉。不久,末主李睍率李仲諤、嵬名令公等投降蒙古。蒙古軍隊為了防止夏主生變,遂遵照成吉思汗的遺囑,將末主李睍等殺死,西夏國至此滅亡,立國凡189年。
在西夏滅亡後,南宋和金國陷入了「囚徒困境」。蒙古人既置身事外,又操縱著事態的發展。
只能說時也,命也,當蒙古初起時,誰能想到100萬人口的蕞爾小國,最後竟然能掀起這麼大的浪來?誠可謂「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
可是換而言之,當時的中華大地,分裂勢力有西遼、金、西夏、南宋、大理、吐蕃等,且都分裂對峙達400多年,如果沒有外力的統一,時間既久,分裂即為常態。在這個意義上,蒙元政權對於中國大一統有著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