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臺灣特展》參觀筆記

2021-01-18 寧靜的致遠浩

《地圖臺灣特展》參觀筆記

今天前往臺北市區探訪幾處古蹟,順道去國立臺灣博物館參觀「地圖臺灣特展」(注1)。這項特展展出十六至二十世紀初有關臺灣的古地圖,是國內難得一見的地圖展。

常言道:「史地不分家」。地圖記錄地理,可與歷史相互佐證。雖然地圖是靜態的,像是對某一歷史空間的瞬間攝影,然而一張地圖,總給人無窮的想像空間。在展覽會場中,一張張臺灣古地圖,令人徘回流連,不忍離去。

令人高興的是,臺灣博物館並不禁止攝影(但不得使用閃光燈及腳架),這對我來說,方便許多,可以用數位相機做為記錄工具,節省抄筆記的時間。

臺灣最早的地圖大約出現於十六世紀,正是所謂的「大航海時代」。從西洋東來的葡萄牙人首先「發現」了臺灣,稱之為「福爾摩沙」(Ilha Formosa),意即「美麗之島」。其實中國人更早發現了臺灣。史書記載,三國時代孫權(東吳)黃龍二年(西元230年)派兵萬人,渡海尋求夷州,並擄掠數千人而還, 是中國經營臺灣的開始,但夷州是否就是臺灣,並無直接的證據,只能算是史家的推測而已。

元朝順帝至元元年(1335年),於澎湖設巡檢司,徵收鹽稅,是中國最早在澎湖設置政府機構的記錄。明朝繼承之, 自此之後,澎湖成為中國的固有領土。1622年,荷蘭人侵入澎湖,曾引起明、荷軍事對峙,最後明、荷各自讓步,荷蘭人承諾退出澎湖,明朝則默許荷蘭人取得臺灣。1624年,荷蘭人登陸臺灣。

從孫權派兵徵討夷洲,歷經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至明末的一千多年間,「臺灣」不斷地出現於中國的史書,但名稱不一,頗難認定其真偽。

這也顯示一千多年來中國人對於臺灣的地理位置的認識其實是相當模糊的。

最早清楚認識臺灣島的中國人,可能是明朝中葉起橫行於中國東南沿海的民間海上武裝力量-海盜。其中後來較著名的顏思齊及鄭芝龍都曾以臺灣為根據地。

臺灣的位置就這麼曖昧不明,若隱若現,直到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蘭人的艦隊東來,在十七世紀初的大航海時代裡,臺灣終於以「福爾摩沙」之名,躍上了國際舞臺。

這篇旅記是這次參觀「地圖臺灣特展」的筆記。圖文皆取材自這項特展,僅經過微幅編輯及補充而已,做為自己溫習之用,也分享給有興趣的讀者。

◎古今華夷區總要圖約北宋天符年間(1096-1100) 北宋的古地圖,無法確定臺灣的名稱及位罝,當時漳、泉的外海有三佛齊、蝦夷、昌國、流求等島嶼。

◎世界地圖(1554年) 葡萄牙人手繪的航海圖,是目前所知最早繪出臺灣的一張地圖。葡萄牙人是最早「發現」臺灣的西方人,並將這座島嶼命名為「福爾摩沙」。

◎東南海夷圖(明嘉靖34年,1555年) 明嘉靖34年,正是海盜肆虐中國東南沿海的年代。這張地圖中,福建興化外海出現的島嶼名稱有:彭湖、小琉求、大琉求、日木、馬四矢、倭奴、毛人等。

◎坤輿萬國全圖(明神宗萬曆30年,1602年) (局部圖) 利瑪竇所編繪的著名世界地圖。圖中並未明確標示出臺灣的位置。在小琉球與大琉球下方有一無名島可能就是臺灣。利瑪竇(Matteo RICCI)明神宗萬曆11年(1583年)來華,明神宗萬曆38年(1610年)卒於北京。他是第一個將當時西方先進的知識,例如天文學、地理學、曆法、數學、醫學等知識引進中國的歐洲人。〔補註〕據讀者告知,地圖標示「大琉球」的島嶼就是臺灣(有北回歸線通過)。

◎日本江戶初期東洋諸國圖(約1600年以後) 臺灣在地圖中被命名為「高砂」,由上中下三島構成。上有經緯線、比例尺、八分儀等西方當時地圖測繪之符號,推測為受十六世紀葡萄牙製圖學影響之海圖。西元1609年,德川幕府命九州島原藩主有馬晴信徵臺,但遭到臺灣原住民抵抗,失敗而返。這是日本初次經略臺灣的開始。其後,日本採鎖國政策,暫時退出了東亞的角逐。

◎福爾摩沙島,西班牙人港口描述(明熹宗天啟6年,1626年) 1626年,西班牙艦隊登陸雞籠,並於社寮島(和平島)建聖薩爾瓦多城。本地圖主要描繪17世紀西班牙佔有基隆的港灣地形,如港灣深淺,泊靠港灣,防禦工事,住民聚落格局等,可以看出當時船隻多於社寮島進行補給。(地圖為日據時代重繪)

◎皇明大一統總圖(明思宗崇禎9年,1636年) 地圖中臺灣一帶被畫成北為雞籠澹水,中為北港,下連澎湖的上下相接三島。顯示明代官方對臺灣地理認知的模糊。此時的臺灣南部已經被荷蘭人統治了12年,但當時北臺灣的基隆及淡水為西班牙人所控制。這張地圖倒是反映了當時臺灣「南北分治」的政治情勢。

◎福爾摩沙、澳門與廣東圖(明思宗崇禎9年,1636年) 圖中臺灣南部繪出一個大海灣,說出了大灣(Tayouan)地名的由來,是當地漢人因此地海灣的廣闊,故稱之為「大灣」(閩南話),後來演變為全島的稱呼(臺灣)。

◎淡水與其附近村社暨雞籠島略圖(清順治11年,1654年) 1642年荷蘭人擊敗佔領雞籠的西斑牙人,勢力正式進入北臺灣; 1654年荷蘭人繪製出臺北盆地的地圖,顯示荷蘭人對臺北盆地已有相當的了解。這張地圖重點在描繪港灣、河流交通要道,以及沿岸村社。地圖中有1至61號的阿拉伯數字,左上角為各數字的說明文字。這張地圖也反映出,在十六、十七世紀的北臺灣,除了原住民以外,中國人與其它外來民族早已在此地活動的事實。

以下兩圖為中研院臺史所翁佳音教授所考證出的第1-61號地名的位置。有興趣進一步了解1-61號地名的讀者可參考:翁佳音著,《大臺北古地圖》

◎康熙臺灣輿圖(摹本) (清康熙43年,1704年) (局部圖) 「康熙臺灣輿圖」,為清佔領臺灣後的第一張地圖,也是現存最早的一幅臺灣古地圖。原作因年代久遠,畫心絹質疏鬆脫落,畫跡模糊,已送至日本修復中。本地圖為摹本。地圖的繪製採中國國畫的風格,既是一幅地圖,也是一幅山水畫。

◎南瞻部洲萬國掌果之圖(清康熙49年,1710年) (局部圖) 日本的佛教觀世界地圖,參照明代《三才圖會》、《圖書編》、《明一統志》等書的地圖而繪成,臺灣出在圖的右下方,寫著大冤、臺灣、東寧等不同名稱。

◎中華沿海地區海圖-廣東,福建與福爾摩沙島(清雍正6年,1728年) 本圖反映出十七世紀荷蘭統治時期的臺灣,除了西岸,也標示出東部山區一帶的原住民村落。這顯示荷蘭人曾數次至花蓮地區探勘,可藉此地圖來探討當時荷蘭人所走的路線。註:地圖年代標示為1728年,令人困惑。荷蘭人在1662年就已被鄭成功驅逐出臺灣了。或許是1628年的筆誤。(...Tony注)

◎臺灣前山圖(清雍正8年,1730) (局部圖) 出自臺灣總兵陳倫炯所著的《海國聞見錄》。地圖中臺北盆地附近出現的地名有:大雞籠、金包裡、小雞籠、大屯、外北投、內北投、八裡分、幹豆門(關渡)、淡水城、淡水港等。金包裡的外海有旗竿石、雞心嶼;雞籠城則被獨立標示出來。

◎臺灣後山圖(清雍正8年,1730年) (局部圖) 此圖標示出臺灣東部一些重要的港口(標註「港可泊舟」)、河川與聚落地名。一般大眾的認知,噶瑪蘭是吳沙於嘉慶元年(1796年)入墾的,但從這地圖則顯示「後山」並非化外之地,至少在清雍正年間與外界已有舟楫往來。龜山島被稱為「龜嶼」,註明「山多林木,但水勢急流」。地圖上方(黑線旁)註明:「蛤仔難與後籠對峙」。在右下方註明「有內山番,往來宜避」。

◎福建省地圖(清雍正13年,1735年) 法國耶穌會教士馮秉正(Joseph Marie de Mailla)於康熙53年(1714年)奉康熙皇帝之命至澎湖、臺灣繪製地圖。馮秉正的足跡並未及臺灣東部,因此繪出的臺灣地圖只有西部,且在圖上標示出臺灣島東西部的界線(limite),此為「番界」。馮氏的觀察記錄也成為典型的臺灣地圖影像,臺灣東部為蠻荒無主的刻版印象不斷出現在日後西方人的記錄當中。這幅地圖是法國耶穌會所繪製的福建省及臺灣地圖,臺灣的部份是根據馮秉正等人的測繪,因此臺灣東部一片空白。

◎福爾摩沙人(清道光7年,1827年) 西方人所繪的臺灣原住民圖像,有著「食人族」的印象,外貌則是歐洲人的形像,一點也不像臺灣的原住民。十八世紀初,一位自稱是臺灣原住民的西方人George Psalmanaaz在英國出版了一本有關臺灣歷史、民族志的書籍。此書當時驚動歐洲上層社交圈,先後被翻譯成多國語文流通。這本書內容多憑想像,可視為當時歐洲人的「東方想像」之作,並非真實反映臺灣的面貌。

◎福爾摩沙雞籠港(清鹹豐5年,1855年) 這張雞籠港圖是依據Jones牧師等人之調查而繪成。此行所記後也收在1856年出版的「美國艦隊遠中國海域與日本紀」。

◎大清萬年一統天下圖(同治7年,1868年) (局部圖) 主要描繪大清帝國的版圖。臺灣在圖中造型奇特,東部俱為山地,沙馬崎頭(今貓鼻頭)圖中被畫成與臺灣分離的小島。沙馬崎頭(今貓鼻頭)在當時被視為是臺灣的南界。圖中文字提及:府境南北長二千八百四十裡。這個奇特的臺灣造型很可以明顯地看出當時的臺灣「南重北輕」。

◎臺灣與澎湖圖(清同治9年,1870年) 圖中由南至北明顯劃出一條縱貫臺灣全島的「土番地界」線,成為其後許多西方人繪製臺灣全島,原住民地圖主要參考的藍本。

◎廣東省富文齋,全臺前後山輿圖(清光緒4年,1878年) 根據考證,這張地圖是由光緒初年臺灣道夏獻綸審定,餘寵繪圖監刻,廣東省富文齋摹刻,是根據當時實地測繪資料繪製而成。地圖上標示了衙署、汛塘、隘寮、路徑、山川,以及城、街市等重要軍事行政資料,其中包括數年內開鑿完成的北、中、南三路橫貫「開山撫番」道路,以及新設立不久的恆春縣、臺東廳的形勢,可說是光緒初年為推展「開山撫番」等新政而完成的初步地圖測繪的成果。

◎帝國大日本新領部臺灣地圖(明治28年,1895年) 日本佔領臺灣的第一年所繪製出的臺灣全島圖。基隆、淡水、蘇澳、高雄等港都有放大圖。

◎堡圖(屏東一帶) (明治37年,1904年) 日本佔領臺灣後,自明治31年(1898年)起進行「土地調查」。此項調查的目的是在製作土地臺帳(地籍清冊)和地圖(原圖、莊圖和堡圖),釐清土地所有權與訂定地目,並詳細查明地形。明治37年(1904)完成的464幅「臺灣堡圖」便是這項土地調查的具體成果。

相關焦點

  • 「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特展在北京開幕
    「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特展在北京開幕 2020-12-22 14: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盛世壁藏——唐代壁畫文化特展·首部曲」 巡展活動第三站在臺灣...
    「盛世壁藏——唐代壁畫文化特展·首部曲」 巡展活動第三站在臺灣中原大學開幕 2020-12-11 07: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特展在滬開幕
    摘要:「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特展在滬開幕。開幕式後,藍博洲還舉行了《臺灣人的反殖民抗爭與身份認同》歷史講座並與與會人員互動交流。(上海市臺聯 朱徵宇攝)「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特展。
  • 10藝術家連手 臺南市新營文化中心特展迎新春
    臺南新營文化中心10日起推出「2020麗島瀛春」新春特展。(臺南市文化局提供/劉秀芬臺南傳真)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為迎接農曆新春假期遊客,臺南市文化局新營文化中心推出「2020麗島瀛春」新春特展,共有10位藝術家的100多件精採作品,1月10日至3月1日於全館展出,更安排3場民眾體驗工作坊,歡迎民眾過年來新營走春,參觀這難得一見的藝術展。
  • 「盛世壁藏——唐代壁畫文化特展·首部曲」巡展活動第二站在臺中...
    11月12日,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陝西省文物交流協會和臺灣中華翰維文化推廣協會共同主辦的「盛世壁藏——唐代壁畫文化特展
  • 千錘百煉、十年磨一劍―沈廣隆劍鋪精品臺灣刀劍特展
    熱烈慶祝沈廣隆劍鋪在臺灣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冷兵器藝術」系列特展千錘百煉、十年磨一劍―沈廣隆劍鋪精品臺灣刀劍特展
  • 鼠年迎春特展亮相上海博物館
    1月15日,觀眾參觀上海博物館鼠年迎春特展。 1月14日,展現古今鼠生肖形象的「靈鼠兆豐年——上海博物館鼠年迎春特展」揭幕。上海博物館以五件文物布置了頗具趣味的特展,為即將到來的農曆庚子鼠年納福迎祥。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1月15日,觀眾參觀上海博物館鼠年迎春特展布置的展品(左)。 1月14日,展現古今鼠生肖形象的「靈鼠兆豐年——上海博物館鼠年迎春特展」揭幕。上海博物館以五件文物布置了頗具趣味的特展,為即將到來的農曆庚子鼠年納福迎祥。 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這是1月15日在上海博物館拍攝的鼠年迎春特展展品。
  • 臺灣將辦開羅宣言特展 蔣介石被曝感嘆英文不好
    臺灣將辦開羅宣言特展 蔣介石被曝感嘆英文不好   中新網11月16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臺灣島內「國史館」為紀念開羅宣言70周年,特地派人赴美抄錄蔣介石日記,完整呈現蔣介石在開羅會議期間的內心感受。
  • 臺灣工藝信息館特展帶領民眾認識工藝大師作品
    華夏經緯網12月9日訊: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工藝信息館整修後於12月重啟開館,並於8日起在一樓展覽空間,辦理開館特展「典藏現場:臺灣工藝開箱計劃」,工藝中心主任許耿修表示,該展結合科技,帶民眾看見工藝之美。
  • 日本天皇夫婦參觀顏真卿展,現場感慨「珍貴的東西啊」
    (觀察者網訊)中國國寶、有「天下第二行書」美譽的顏真卿真跡《祭侄文稿》目前仍在日本東京展出,該藏品由臺北故宮博物院交流送展。 據日本每日新聞2月20日消息,日本明仁天皇夫婦當天晚間前往東京國立博物館參觀「顏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筆」特展。
  • 特展也測評「乾隆號」,尷尬的十全老人
    「飛麟文化」成立於2014年的上海飛麟文化傳媒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以『創新展演』的形式,融合多媒體藝術、空間敘事、創新策展、劇場演出等不同跨界展演表達方式,植入文化創意DNA,創造出各具價值的文化內容及其周邊文創衍生品」,團隊由來自大陸與臺灣文創產業內的多位跨界人士組成,曾為新編崑曲《南柯夢》打造舞臺與燈光設計、舉辦「周莊聲活」系列活動、「幾米聖誕星空特展(北京三裡屯)」等。
  • 臺北國際自行車展延期 舉辦特展規模砍半
    臺北國際自行車展延期 舉辦特展規模砍半 2020年02月11日 14:35:00來源:中國臺灣網 臺北國際自行車展。(圖片取自臺媒)  中國臺灣網2月11日訊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灣外貿協會秘書長葉明水11日發布,原訂3月開展的臺北國際自行車展(TAIPEI CYCLE)與臺北體育用品展(TaiSPO)將延期至5月舉行,預估規模會縮小一半。
  • 看展 上海大學博物館舉辦三星堆特展
    11月21日,觀眾在「三星堆:人與神的世界」特展上參觀。 當日,「三星堆:人與神的世界」特展在上海大學博物館開幕。11月21日,觀眾在上海大學博物館內參觀「三星堆:人與神的世界」特展。11月21日,在上海大學博物館「三星堆:人與神的世界」特展上展出的「戴金面罩青銅人頭像」(文物複製品)。 11月21日,在上海大學博物館「三星堆:人與神的世界」特展開幕式上,師生通過網絡直播了解四川廣漢三星堆祭祀坑發掘現場的進展情況。 攝影/新華社記者 任瓏內容來自新華社
  • 「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特展舉行
    本報訊(記者孫金誠)12月22日,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臺灣辜金良文化基金會共同主辦的「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特展在北京舉行。本次展覽由臺灣辜金良文化基金會董事長、知名作家藍博洲策劃編撰。
  • 「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特展在京展出歷史不容...
    原標題:「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特展在京展出歷史不容歪曲(兩岸脈動)「我是中國人……只要能踏上祖國的土地,為祖國母親盡微薄之力,就是死了也心甘情願。」這是臺灣籍八路軍女戰士楊美華在奔赴祖國大陸參加抗戰前說的一段話。
  • 上海博物館調整今年展覽計劃:三大特展延期,五個特展即將登場
    春色好景正當時,上海博物館已於3月13日起恢復對外開放,為響應觀眾們的觀展需求,上海博物館特將「滄海之虹:唐招提寺鑑真文物與東山魁夷隔扇畫展」延期至4月5日,「金石篔簹——金西厓竹刻藝術特展」延期至3月22日,與生肖文化有關的「靈鼠兆豐年——上海博物館鼠年迎春特展」則延期至3月29
  • "千山共色——絲綢之路文明特展」展覽開幕
    他指出,「千山共色:絲綢之路文明特展」是2019年度北京論壇中「世界的脈搏——絲綢之路考古與古代文明」 分論壇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次展覽展出的70件組精美文物,既展現了絲綢之路的悠久厚重和燦爛多彩,也見證了新疆與內地之間文化相連、血脈相通、命運相關。他表示,此次展覽也是對習近平總書記「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的積極響應,歡迎廣大公眾前來參與,了解新疆,了解絲綢之路。
  • 上海博物館今恢復開放996人進館參觀 唐招提寺文物特展將延期至4月...
    隨申碼」顯示綠色,現場測溫正常方可入館,參觀須全程佩戴口罩,保持1.5米以上距離。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彰顯中日人民友誼(央廣網上海林馥榆 攝) 該特展原定於2月16日結束。
  • 上海大學博物館舉辦三星堆特展
    11月21日,觀眾在上海大學博物館內參觀「三星堆:人與神的世界」特展。當日,「三星堆:人與神的世界」特展在上海大學博物館開幕。 新華社記者 任瓏 攝影報導11月21日在上海大學博物館「三星堆:人與神的世界」特展上展出的「戴金面罩青銅人頭像」(文物複製品)。11月21日,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常務副館長朱家可在介紹展品。
  • 「新竹小風獸」,刷屏2020臺灣設計展!
    2020臺灣設計展(Taiwan Design Expo)於10月1日至10月11日在新竹舉行,今年的主題是「CHECK in 新竹——人來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