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后妃制度
西漢初立,因秦之稱號:皇帝之妻稱皇后,妾皆稱夫人。並立八品(該八品也是沿襲秦時之制):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漢武帝時增加婕妤、經娥(經為女字旁,打不出來,下同)、容華、充依,各有爵位。漢元帝時又創昭儀,僅次於皇后;時後宮已達三千人,除皇后外,以下定製十四等:
1)昭儀,視丞相,爵比諸侯王;
2)婕妤,視上卿,爵比列侯(第二十等爵);
3)經娥,視中二千石,爵比關內侯(第十九等爵);
4)容華:視真二千石,爵比大上造(第十六等爵);
5)美人,視二千石,爵比少上造(第十五等爵);
6)八子,視千石,爵比中更(第十三等爵);
7)充依,視千石,爵比左更(第十二等爵);
8)七子,視八百石,爵比右庶長(第十一等爵);
9)良人,視八百石,爵比左庶長(第十等爵);
10)長使,視六百石,爵比五大夫(第九等爵);
11)少使,視四百石,爵比公乘(第八等爵);
12)五官,視三百石;
13)順常,視二百石;
14)無涓、共和、娛靈、保林、良使、夜者,均視百石。
十四等之外,還有上家人子、中家人子,皆視鬥食。除此以外,史籍中還曾出現過諸姬、長御、材人、待詔掖庭、中宮史、學事史等名目。
太子妻稱妃,妾有良娣、孺人,妻妾共三級;皇孫妻稱夫人,妾無位號,皆稱家人子。
東漢光武中興後,提倡儉樸,六宮稱號只剩下皇后、貴人,貴人金印紫綬,俸祿不過數十斛;又置美人、宮人、採女三等,無爵秩,只在歲時賞賜充給。皇子封王,妾數原無限制,此時也定製,正妻稱妃,妾不得超過四十人。
唐朝后妃制度
唐高祖武德初年,於皇后下設有:
1)貴妃、淑妃、德妃、賢妃為夫人,秩正一品;
2)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為九嬪,秩正二品;
3)婕妤(秩正三品)、美人(秩正四品)、才人(秩正五品)各九人為二十七世婦;
4)寶林(秩正六品)、御女(秩正七品)、採女(秩正八品)各二十七人為八十一御妻。
唐高宗龍朔二年(662年)曾改制,設置有:贊德二人以代夫人,秩正一品;宣儀四人以代九嬪,秩正二品;承閨五人以代美人,秩正四品;承旨五人以代才人,秩正五品;衛仙六人以代寶林,秩正六品;供奉八人以代御女,秩正七品;侍櫛二十人以代採女,秩正八品;添置侍巾二十人,秩正九品。鹹亨二年(671年)復舊。
唐玄宗開元年間再次更定,於皇后之下立惠妃、麗妃、華妃,以為三夫人,正一品;又置淑儀、德儀、賢儀、順儀、婉儀、芳儀,以為六儀,正二品;美人四人,為正三品;才人七人,為正四品;尚宮、尚儀、尚服各二人,為正五品;自六品至九品,即諸司諸典職員品第而序之,後亦參用前號。
唐制太子之妾可設:良娣二人,正三品;良媛六人,正五品;承徽十人,正六品;昭訓十六人,正七品;奉儀二十四人,正九品。
清朝后妃制度
清太祖初起時,宮闈未有位號,俗稱妃為「福晉」。崇德改元,五宮並建,位號既明。順治十五年,採禮官之議:乾清宮設夫人一,淑儀一,婉侍六,柔婉、芳婉皆三十;慈寧宮設貞容一、慎容二,勤侍無定數;又置女官。循明六局一司之制,議定而未行。康熙以後,典制大備。皇后居中宮;皇貴妃一,貴妃二,妃四,嬪六,貴人、常在、答應無定數,分居東、西十二宮。東六宮為景仁、承乾、鍾粹、延禧、永和、景陽宮,西六宮為永壽、翊坤、儲秀、啟祥、長春、鹹福宮。諸宮皆有宮女子供使令。每三歲選八旗秀女,戶部主之;每歲選內務府屬旗秀女,內務府主之。秀女入宮,妃、嬪、貴人惟上命。選宮女子,貴人以上,得選世家女;貴人以下,但選拜唐阿以下女。
----
❀喜歡這個微信號?點擊標題下方「微小說精選」即可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點擊右上角【…】分享給更多小夥伴吧~
❀什麼?!還不過癮?點擊右上角【…】→查看公眾號→查看歷史消息即可查看往期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