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重慶市400多萬中小學生「雲端開學」。採訪中,多位老師向記者透露,直播授課目前互動效果不錯,可老師沒法和學生面對面交流,不能通過眼神、表情判斷學生真實狀態。
「學生問一個問題,我解答了,但他是真的懂了,還是不好意思再問?如果是面對面,我能通過他的表情來判斷。」一位老師對上遊新聞·重慶商報記者說。
在這個關鍵時期,線上課堂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依然存在挑戰。
挑戰一:
信息化素養不同,有老師不熟悉流程
墊江一中的直播課堂並非每位老師都參與,平日只給兩個班學生講課的遊老師,被選中為19個班的學生講課。
在線開課,對於她而言並不困難。儘管沒有親身實踐過,但她比較年輕,常常從網絡上獲取在線教育知識,知道主流軟體使用方法,經過短暫培訓就能開課。
然而,並非所有老師都可以將在線開課作為易事。
「學生端操作比較簡單,點進直播間聽課就可以,但老師端就麻煩了。」重慶某高校老師向記者透露,很多老師由於信息化素養不夠,無法快速掌握在線開課的流程。他說,「你不能要求一名50歲的老教師,僅花幾小時就熟練操作一款軟體,並在使用過程中不出錯吧。」
挑戰二:
情感交互弱化,老師無法準確獲悉學生反饋
「教學需要交互,線下課堂,我們可以通過語言、肢體、眼神交互,但直播授課將師生間的情感交互弱化了,特別是幾百個學生一起在線上課,學生和老師的互動更少。」重慶永川中學的英語老師陳老師說,剛開始上課的那幾天,學生很積極踴躍,一百多個學生在線,有超過一半在下面留言,但後來留言的學生就變少了。
此外,讓陳老師擔心的還有「無法準確獲悉學生反饋」。她給記者舉例說,課堂上學生發言,回答錯誤,老師第一時間講解,學生說「懂了」。老師是可以從學生表情、眼神判斷「是否真的懂了」。
但線上,這點很難實現。
挑戰三:
學生注意力難持續,還考驗自覺性
記者了解到,線上上課對於低年級學生和家長是個很大的考驗。
「上網課,太難了!」人民小學學生傅友基的媽媽對記者說,他兒子所在的學校開設網課,教學內容與線下課堂差不多,但要讓孩子保持注意力看網課太難了。
為此,她不得不長時間守著孩子聽課,且什麼也不能做。「如果我在旁邊看手機,孩子很快就會湊過來看,我一離開,孩子立馬就幹其他事去了。」
當然,有些父母也想了辦法,家裡輪流上場,保證有一個人守著孩子線上上課。
但這得在家庭成員足夠多的情況下,若一家四口人,兩個孩子所處年級不同,得一個家長陪一個孩子上課。「這樣恐怕得天天叫外賣了。」一位家長對上遊新聞·重慶商報記者說。
機會:
三四線城市需求爆發,在線教育平臺迎來機會
線下教學的暫停,催生能提供線上教育的軟體下載量激增,而本就根植於線上的在線教育平臺們,也迎來了發展契機。阿卡索、VIPKID等在線教育企業開啟「贈課」活動,為各個學齡的學生開通免費在線教育課堂。
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生活服務電商分析師陳禮騰指出,受經濟、地域等因素限制,我國一直以來存在著教育資源分布不均勻、教育結構不統一等問題,也導致不同地區教育水平越拉越大。而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普及,教育資源受地域的影響越來越小,在線化程度不斷提升。
陳禮騰認為,在線教育資源豐富,不受空間限制,更加靈活。此外,在線教育有大量學習數據,通過合理的處理分析,可以更加精準地了解並匹配學生的需求。在線教育以其高效、強互動等特點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用戶,有望成為用戶普遍接受的一種教育形式。
「疫情之下的在線教育行業,經過這一輪大規模的使用和體驗,或將邁上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尤其是用戶教育上不成熟的三四線城市。」陳禮騰對記者說。
上遊新聞·重慶商報記者 韋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