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公權是唐代著名書法家,在書法史上被劃入「楷書四大家」之列。柳公權的書法向來與顏真卿並稱,被人譽為「顏筋柳骨」,在唐代就備受時人推崇。在教皇帝書法時還留下了著名的典故——「心正則筆正」。
然而,書法史上有一種說法叫做「自古學柳無大家」,這大概是因為柳公權的書法並不好練。那,為什麼柳體不好練呢?
以書法中常見的「斜點」為例,柳公權所寫的點和其他楷書四大家就有很大的不同。柳公權書法中的斜點呈「梯形」狀,顯得較為複雜。相比較而言,顏體的斜點最為簡單。它像一個飽滿的「瓜子」,呈現半圓形,較為渾厚。這種寫法很顯然,是露鋒起筆,收筆處使用頓筆收圓尾所造成的。其難點在於頓筆較重,頓筆後要學會借力收筆。
趙體的斜點,寫法與顏體差不多。它也是順鋒而入,頓筆收圓尾的。但是趙體不刻意強求用筆圓潤,所以多帶有行書的筆意,芒角外露。再加上趙體學習二王用筆,運筆不純用中鋒,這造成趙體的斜點起收之處往往看著有些毛糙,不如其它幾家看著乾淨。
與前兩家相比,歐體的斜點是最為乾淨爽潔的,它不像顏體顯得肥厚,也沒有趙體的毛糙。在用筆上,歐體也顯得較為獨特,這主要體現為:歐體在行筆中間使用了「方筆」,這使得斜點的背部稜角分明,方圓結合,整個斜點像一個鈍角的梯形。這很顯然是露風起筆後,行筆中頂紙翻筆所造成的。其難點在於筆心換向時要有一個回頂的動作。
與這三家相比,柳體的斜點最為特殊,它像一個「梯形」。其他幾家的書法大體上都是先尖後圓,尖鋒入紙後右下行筆,再頓筆回收,筆觸較為簡單。但是,這個梯形式的斜點,柳公權是怎樣寫出來的呢?
其實我們只要看琢磨透了那個歐陽詢的筆法,柳體的寫法就可以玩味兒出來了。它實際上就是在歐陽詢筆法的基礎上多了一點變化。我們如果將運筆過程分解為起、行、收的話,柳體就是在起筆末尾,向行筆轉化的過程中用了方筆。與歐陽詢斜點的寫法相比,柳公權的用筆只不過是比歐陽詢多用了一處方筆罷了。
琢磨出這一點,我們把歐陽詢斜點中的一處方筆轉化為兩處方筆,其實柳體大體就可以寫出來了。正因為柳體的這個特點,所以前人說這個柳公權的字是將歐體與顏體糅合到一起所誕生的;又有人說把顏體扒掉了皮,所看到的就是柳體,這些說法都體現了柳體對於歐顏二公的繼承性。
柳體中這兩處方形的折筆,到底該怎麼書寫呢?很顯然,它們都與筆心換向前的動作有關,這要求在換鋒前要有一個「立鋒」的動作,這個立鋒翻筆的動作做的比較好,能夠流暢地借力反彈進行切換,那麼筆跡上的方峻頓挫之風就會顯得較為明顯。用筆熟練後這個動作很簡單,筆鋒下按回頂,順勢換鋒就可以了,不必太刻意,以免寫出來的點畫不乾淨。
康有為說「圓筆用絞,方筆用翻」,熟練的運用方筆和圓筆可以有效的幫助我們解決字形中的方圓問題,讓你更好地解決臨帖時的苦惱。它們有助於解決在學書法的過程中遇到的多種問題,故這兩種筆法不可不學。不過,用筆其實還是方圓結合較好,柳體中用方過多,不甚符合國人尚圓的審美傳統,這恐怕也是學柳所出大家較少的一個重要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