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餵狗別餵飽」,下半句才是關鍵,5個字送給心善的老實人

2020-12-12 文學漫談

百家號百家齊放,文學漫談雅俗共賞!

自古以來,人們對六畜中的狗最欣賞,因為狗能看家護院,對主人忠誠,人們說「貓戀食,狗戀恩」,在農村幾乎每家都養狗,在民間還流傳「窮死不賣看家狗」之說。現在城裡也有很多人養狗,並不是要讓狗看家,而是一種對寵物的喜愛。不少年輕人或老人, 已經把狗或貓當成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員。

生活在複雜的社會中,時常暴露出人性醜惡的一面,人們就說「狗是真的狗,但人有時候卻不是人」。這話聽起來有點刺耳,但現實中這樣的人還真不少。有的人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對自己有恩的人都能背叛。古人有一句俗語「餵狗別餵飽」,你知道是什麼道理嗎?後面還有一句話,雖然只有五個字,但心地善良的老實人聽了很受用那就是「對人別太好」。

(1)「餵狗別餵飽」

現代社會中自作聰明人很多,他們在做事的時候,總要先看看有沒有好處,總喜歡貪圖小利,和朋友在一起,為了得到利益不惜傷害親朋好友。每個人看到美食,有抑制不住貪吃的欲望,尤其是在吃自助餐的時候,挑平時捨不得花錢買的最貴的食品,大快朵頤,盡情享受,大多數人的心理,認為自己花錢了,不多吃點好像就虧了。

但每個人的體質不同,飯量相差很大。凡是到自助餐的,出來時都吃得肚子鼓鼓的,好像再多吃一點都多餘了。肚子餓很難受,吃撐了更不好受,還會傷到脾胃。人吃飽了容易懶惰,酒足飯飽之後,就開始呼呼大睡。

人尚且如此,動物就更貪吃了。你看現在的家貓,吃完就睡,養得肥胖,不管黑貓和白貓,早就不會抓老鼠了,有的老鼠倒是逆天了,把貓咪追得到處躲藏。狗要是每天都餵得太飽,它就容易犯困,一打盹還能看家護院了嗎?長期吃得太多,狗還容易長胖,行動就不自如,沒有了攻擊性,

農村養狗是為了幫助主人看家護院,每天給它餵得太飽,狗整天養尊處優的,就不能恪盡職守,盡職盡責了。

(2)「對人別太好」

俗語「餵狗別餵飽,對人別太好」,後面一句才是精華。人與人的交往中,以誠相待才是朋友間交往的原則。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人心是最不好猜測的。有一句話說「畫龍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有時你心地善良,多為別人著想,可別人卻不領你的情,那你當傻子,所以老實人吃的虧比較多些。

在現實生活中,有知恩圖報的人,也有忘恩負義的人,「升米恩,鬥米仇」的例子太多了,千好萬好,有一件事沒做,就不滿足甚至產生怨恨。正因為以前「餵」得太多,讓人產生了依賴心理,不勞而獲多舒服,一旦斷糧,就惡語相向,把以往人家幫助你的恩情,認為是應該應分的事情,這樣的人不值得同情,還真不如狗對人真誠。

無論是朋友還是愛人之間,一方總是無條件付出,時間長了就認為是理所應該的事情,比如朋友對朋友傾盡全力幫忙,卻換不出一般大,連句感謝的話都沒有,有時還說你幫倒忙,這就是「人心不足蛇吞相」,人太善良是好事,但有受傷的總是老實人。

實際上在職場上同事之間為了工作相互協助,本應該是一件天經地義的事情。有一些老實人,心腸很熱,喜歡幫助同事,甚至替別人加班。時間長了,一旦有一天不為他們做事了,那麼就會遭人怨恨甚至報復。所以對人太好,也是一種無原則的交往,在別人有求於你時,助人為樂是件很享受的事情。如果經常主動幫助別人,就不會在意你的幫助,認為沒有你的幫助照樣能成功。

結 語

俗語「餵狗別餵飽,對人別太好」,蘊含著深刻的人生道理,在這句俗語中用狗隱喻人性,老祖宗用此來提醒人們,對人好也要有尺度,老實人要都留個心眼,不懂得感恩的人,不要隨便幫忙他。

狗吃飽用行動感恩,看家護院,還對自己的主人忠誠;而人卻能見利忘義,翻臉不認人,正是讓人覺得不可理喻。但這樣的人畢竟是少數,我們要做個真誠善良的人,在困難時期別人給予我們幫助,他日「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相關焦點

  • 古人講:「餵狗不能餵太飽」,下半句才是精髓,直指人的本性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如何正確處理,古人對此自然也是深有體會的,也總結出了許多用於警示後人的實用俗語,其中就有這麼一句值得我們深思的俗語,也就是「餵狗別餵飽,對人別太好」,相信很多人對此也是深有體會的吧!狗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自古以來有一種叫做中華田園犬的狗,在我們的歷史上是佔據了很多重要的時刻的,比如說在很多的詩句中就曾經出現過它的身影,而它的作用更是廣泛了,看家護院、和主人一塊去打獵,可以說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缺的夥伴了。這句俗語前半句是「狗別餵太飽」,為啥會有這種說法呢?
  • 俗語:「餵狗別餵飽」,其實下半句也很重要,早明白早受益
    俗語:「餵狗別餵飽」,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早明白早受益!坊間時常能夠聽到一些長者對孩子們說:「吃飯別吃得太飽了,吃七八分飽就行了。」聽到這裡不禁愕然,這是為什麼呢?比如,當今的農村基本上每家每戶都會養一條狗,當然不僅因為狗是一種寵物,更重要的是狗在主人外出時,能夠起到看家護院的作用。可是,大家知道「餵狗別餵飽」這句俗語嗎?它的告訴大家:餵狗的時候千萬別餵得太飽。因為很多地方的農村,物質條件相對較差,人們在豢養狗的時候基本上都是餵它們吃剩飯、剩菜。既然是剩飯、剩菜與其扔掉,還不如全部給狗吃。
  • 農村俗語:「餵狗別餵飽」,下一句更經典,老祖宗的處世之道
    農村俗語:「餵狗別餵飽」,下一句更經典,老祖宗的處世之道我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在這片華夏的沃土之上,孕育出了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經過歲月的磨礪,傳承至今。
  • 俗語:餵狗別餵飽,對人別太好,留有餘地,活得才更通透
    導語:俗語:餵狗別餵飽,對人別太好,留有餘地,活得才更通透 狗一直是人類最好的朋友,不管是在古代還是在現在,古代的狗和現在的狗待遇有所不同,雖然在古代狗也是我們家庭成員之一,但是更多的是讓狗幫忙看家護院,以及幫忙打獵,更接近工具一點。
  • 「餵狗別餵飽,對人別太好」:對這四個人太好,往往會惹是生非
    原創作品,抄襲、洗稿必究01◆卷首語農村有句俗語:「餵狗別餵飽,對人別太好。」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如果把一隻狗餵得太飽,那麼,這隻狗的靈敏性等都會降低,無法更好地守衛家門。而如果對一個人太好,則往往會讓對方得寸進尺,我們則可能會遭遇對方的無情背叛與傷害。所以,對人的好,要有一定分寸才好,特別是如果我們對這四個人太好,往往會惹是生非,我們一定要避免啊。
  • 俗語:「笑貧不笑娼」,其實後半句才是精華,別再做老實人了
    俗語:「笑貧不笑娼」,其實後半句才是精華,別再做老實人了「笑貧不笑娼」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人們只會笑話沒錢的人,而不會去在乎你這些錢是怎麼來的。只要你有錢,就會高看你一眼,其實這種觀點其實是非常片面的。「娼」這個意思,也不是專指煙花之地的女子,而是通過不正當手段獲得錢的人。
  • 俗語「三十不發,四十不富」,後半句7個字才是關鍵,古人的忠告
    在古人看來,人生百年之中,有很多比較重要年齡段,如果去掉幼時和老年時光,那麼能夠剩下來的寶貴時間根本不過幾十年。所以孔子才會說三十、四十、五十歲,是一個人最需要注意的年齡段,算起來也只不過三十年而已。俗語「三十不發,四十不富」,還有後半句7個字才是關鍵,那就是「五十將來尋死路」, 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如果一個人在三十四十兩個重要階段都沒有一番成就,那麼五十歲乃至隨後的人生歲月中,就都將活在痛苦之中,這是老祖宗對中年人的告誡。
  • 俗語:笑貧不笑娼後半句才是經典,但鮮為人知,老實人要謹記於心
    古代留下來的俗語多得不計其數,但是我們往往只知上句不知下句,或者只知下句不知上句。想必很多人都聽過一句話,就是「笑貧不笑娼」,很多人都只是聽說過這一句,但是,後半句才是經典,老實人要謹記於心。笑貧不笑娼「娼」這個字在我們初印象中是指行為不好的女人,不過在這裡它也指那些壞人,特別是一些表面乾淨風光,但是背後卻幹著骯髒的交易的人。「笑貧不笑娼」說的就是,人們不會嘲笑那些有錢、表面風光而背後骯髒的人,而是嘲笑那些沒有錢的人。 其實這種現象至今都有存在。其實在我看來「笑貧不笑娼」更多的是對現在社會形態的譴責。
  • 俗語「千年王八萬年龜」,下半句才是重點所在,值得老實人學習!
    就拿「千年王八萬年龜」這句俗語來說,現代的許多農村老人,會將它視為一句罵人的話,但是當初老祖宗在創造這句俗語的時候,卻完全沒有一點貶義的意味。所以我們在學習俗語文化的時候,一定要全面且透徹的去學習,否則就會因為一知半解,而鬧出非常大的笑話。言歸正傳,現在來解釋一下,俗語「千年王八萬年龜」由來與含義。
  • 古語說「舉頭三尺有神明」,為何是三尺?下半句7個字才是關鍵
    俗語說「舉頭三尺有神明」,很少有人知道,下半句7個字才是關鍵。第一、「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句俗語已經有300多年的時間了,最早出自乾隆年間官員葉存仁之手。這位官員為官三十載一直都甘於淡泊,從來都不會向蠅營狗苟屈服。
  • 古人云:「廟小妖風大」,下一句是精髓,藏著老祖宗的處世哲學
    引言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俗語短句可以說是包羅萬象數不勝數,而他們大多都是通俗易懂包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即使在今天,他們依舊對我們的生活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畢竟這些可全部都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水淺王八多至於「水淺王八多」這半句看起來雖然略顯粗鄙,但意思卻是相當好理解。簡單來說就是池子裡的水如果非常淺的話,遊弋在裡面的烏龜王八就自然而然地會暴露在水面上。這句話單純從字面上來看的卻是這樣一番解釋,但要細究這句話背後所蘊含的人生哲理,那還真不是一句兩句說清的。
  • 「狗不能餵得太飽」:一個沒有心眼的老實人,請你記住這四句話
    前言俗語說的好,「傻人有傻福,天公疼憨人」。我們中華民族,有著喜歡幫助弱者的文化,比如說咱們的成語中有,「鋤強扶弱」、「劫富濟貧」等等。但是到現在社會裡,很多的老實人,卻開始不被人待見了,很多人雖然嘴上不說,但心裡卻是瞧不上他們的 。總覺得老實人比較的孱弱。但據我觀察,其實老實人並不是軟弱,而是他們比較心善,臉皮比較薄而已。所以阿文覺得,如果你沒有啥心眼,那麼以下的幾句話,那你務必要牢記。
  • 古人言:「有錢能使鬼推磨」,下半句才是經典,老祖宗的處世智慧
    而此句中,竟然能夠通過金錢,就讓「鬼」來幫人類推磨。這句話是對於金錢的諷刺,也是對當今社會物慾橫流、紙醉金迷現象的不滿。一語中的,比喻的十分形象。那這句話出自於哪裡呢?這句話出自明代大才子「馮夢龍」之口,關於這句話,還流傳著一個故事:從前榆村有個叫榆苗的人。四十歲那年,被小鬼勾走,在去陰間的路上,榆苗對小鬼說:「我每年送你五萬冥錢,你就放了我吧。」小鬼一聽有利可圖,就把他放了。勾走了個叫榆樹的老頭兒。
  • 古人云「三思而後行」,後半句僅僅4個字才是關鍵,卻鮮為人知
    季文子是春秋時期魯國正卿,他在做每一件事情之前,都會思考三次才行動。孔子聽說這件事情之後,說道「再借鑑以往的經驗就可以了」。 實際上關於這句古語,還有一個大家不知道的典故。相傳春秋時期的魯國,有一位名叫季文子的官員。
  • 古人說:「勸賭不勸嫖」,殊不知下半句才是經典,道出人性險惡
    對於人們來說,知道上半句的可能多一些,下半句少有人知。如果你真的理解明白了這句話,你會很佩服古人的處世智慧。從字面意思看,我們可以解讀為:在賭博和嫖娼之間,我們最好是勸導別人千萬別賭博,而不要去勸導別人別嫖娼,如果你去勸導別人不嫖娼,那你們可能連朋友都做不成了。具體來說,這句諺語揭示出了如下的人生真諦。
  • 古人講:「人窮別說話,位卑莫勸人」,下半句更精妙,說透人性
    古人用俗語告誡後人:「人窮別說話,位卑莫勸人」,下半句更精妙,說透人性,充分的展現了做人的道理。人窮別說話,位卑莫勸人的含義人窮別說話,確切地說,是你應該少說話。這聽起來難免令人傷感和失望,但不可否認的是,這是事實。自古以來,窮人的話語權一直是最低的。即使在倡導平等的時代,人們參加一些會議或活動,或與親友聚會時,也會深受感動。
  • 俗語:「笑貧不笑娼」,下半句才是經典,揭示了人生的五字秘訣
    說起俗語我們往往都是只知上半句不知下半句。就像這句「笑貧不笑娼」想必很多人都聽說多,但是應該有很多人都不知道其下半句是什麼吧!這句「笑貧不笑娼」不是整句話的經典,最重要的其實是在後半句「救急不救窮」。這句話雖然不那麼好聽,但是卻道盡了人間真實。俗語:「笑貧不笑娼」,下半句才是經典,揭示了人生的五字秘訣。
  • 《智囊全集》老人常說:「不色者腎絕」,下半句才經典!
    它們同樣是古人留下來的精神財富,但是卻是一種更加接地氣的智慧表達,看似粗俗,但是卻蘊含的豐富的人生智慧。而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對待中國傳統文化,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今天我們說一說俗語"不色者腎絕",而這句俗語的下半句則更經典。
  • 俗語:「笑貧不笑娼」,下半句才是經典
    說起俗語我們往往都是只知上半句不知下半句。就像這句「笑貧不笑娼」想必很多人都聽說多,但是應該有很多人都不知道其下半句是什麼吧!這句話不是出自哪位名人的詩句,也不是那本經典著作的「名句」,而是民間流傳的俗語。
  • 古人云:樹怕三搖,女怕三撩,下半句才是經典,老祖宗揭露了人性
    那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樹怕三搖春季是植樹的最佳季節,也就是三四月份。這個時候的土壤比較鬆動,把樹種下之後還要把填好的土用腳踩實,這時的根基還不穩,有時還需要用木頭來固定住,就是希望新種下的樹能穩穩地紮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