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過樂府

2021-03-01 半畝七分地

       

兩漢樂府是指由朝廷樂府系統或相當於樂府職能的音樂管理機關搜集、保存而流傳下來的漢代詩歌。漢樂府掌管的詩歌按作用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供執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廟歌辭,其性質與《詩經》中「頌」相同;另一部分則是採集民間流傳的無主名的俗樂,世稱之為樂府民歌。

樂府是自秦代以來設立的配置樂曲、訓練樂工和採集民歌的專門官署,漢樂府指由漢時樂府機關所採制的詩歌。這些詩,原本在民間流傳,經由樂府保存下來,漢人叫做「歌詩」,魏晉時始稱「樂府」或「漢樂府」。後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詩,亦稱「樂府詩」。據《漢書。藝文志》載,「有代,趙之謳,秦,楚之風,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亦可以觀風俗,知薄厚雲」。可見這部分作品乃是漢樂府之精華。《史記樂書》載,漢樂府的設置不晚於漢惠帝二年(公元前193),但搜集民歌俗曲於漢武帝時,已知搜集於東漢末年,共搜集民歌俗曲138篇。宋人郭茂倩所編《樂府詩集》100卷,分12類(郊廟歌辭,燕射歌辭,鼓吹歌辭,橫吹歌辭,相和歌辭,清商曲辭,舞曲歌辭,琴曲歌辭,雜曲歌辭,近氏曲辭,雜歌謠辭,新樂府辭)著錄,是收羅漢迄五代樂府最為完備的一部詩集。《樂府詩集》現存漢樂府民歌40餘篇,多為東漢時期作品,廣泛而深刻地反映當時底層人民日常生活的艱難與痛苦,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表現了激烈而直露的感情,為中國古代敘事詩奠定了基礎。漢樂府在文學史上有極高的地位,與詩經,楚辭可鼎足而立。《陌上桑》和《孔雀東南飛》都是漢樂府民歌,後者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敘事詩,《孔雀東南飛》與《木蘭詩》合稱「樂府雙璧」。

主要是貴族文人為祭祀而作的樂歌,華麗典雅,沒有什麼思想內容。如《安世房中歌》十七章(楚音)、《郊祀歌》十九章音樂背景:來源:(1)秦國音樂(2)楚國音樂

又叫短簫鐃歌,是漢初從北方民族傳入的北狄樂。歌辭是後來補寫的,內容龐雜,主要是民間創作。

音樂是各地採來的俗樂,歌辭也多是「街陌謠謳」。其中有許多優秀作品,是漢樂府中的精華。

其中樂調多不知所起。因無可歸類,就自成一類。裡面有一部分優秀民歌。

中國詩歌一開始,抒情詩就佔壓倒優勢。《詩經》中僅有幾首敘事詩(如《七月》、《東山》《氓》),大多是抒情詩,且多用重章疊唱的形式。楚辭也以抒情為主。到了漢樂府民歌的出現,雖不足以改變抒情詩佔主流的局面,但畢竟有了相當多的成熟的敘事詩。現存的漢樂府詩,約有三分之一為敘事性作品。這些敘事詩,大多採用第三人稱,表現人物事件比較靈活。短篇則往往截取生活的一個典型片段來表現,使矛盾集中在一個焦點上,既避免過多的交代和鋪陳,又能表現廣闊的社會背景。如《東門行》,只寫了丈夫拔劍欲行,妻子苦苦相勸的場面,但詩歌背後的內容卻是很豐富的。又如《十五從軍徵》,一面是六十五年的從軍生涯,苦苦思鄉;一面是家中多少天災人禍,親人一一凋零。這一切都不說,只說老人白頭歸來,面對荒涼的庭院房舍和一座座墳墓,人生的苦難,社會的黑暗,乃至更多人的同樣遭遇,盡在其中了。中等和長篇的敘事詩,如《陌上桑》、《孔雀東南飛》,則有更多的描繪和情節的展開、矛盾衝突的起伏。完全有理由說,中國古代的敘事詩,是在漢樂府民歌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後代的敘事詩,在體裁分類上,一般都歸附於樂府體。許多名篇,直接以「歌」、「行」為名。

漢樂府詩開創了新的詩體——雜言體和五言體。其雜言詩自由靈活,似乎想怎麼寫就怎麼寫,一篇之中從一二字到十來個字的都有(如《孤兒行》)。作者只是根據內容的需要來寫。這為以後的雜言歌行開闢了道路。一般認為,五言詩是在漢代產生的。樂府詩中的《江南》、《十五從軍徵》等是整齊的五言詩。一般認為這兩首詩是西漢時的作品。到了東漢,樂府詩中的五言詩越來越多,藝術性也日臻完美。而且和文人五言詩互相影響,共同促進。在漢代樂府民歌中和文人創作中孕育成熟的五言詩體,此後成為魏晉南北朝詩歌的主要形式。

漢樂府民歌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尤其是第一次具體而深入地反映了社會下層民眾日常生活的艱難與痛苦。對戰爭的控訴: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道逢鄉裡人,家中有阿誰?遙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烹谷持作飯,採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出門東向望,淚落沾我衣。戰城南戰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烏可食。為我謂烏:「且為客豪,野死諒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深激激,蒲葦冥冥。梟騎戰鬥死,駑馬獨徘徊。梁築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獲君何食?願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朝行出攻,暮不夜歸。

《病婦行》:婦病連年累歲,傳呼丈人前一言。當言未及得言,不知淚下一何翩翩。「屬累君兩三孤子,莫我兒飢且寒,有過慎莫笪笞,行當折搖,思復念之!」亂曰:抱時無衣,襦復無裡。閉門塞牘,舍孤兒到市。道逢親交,泣坐不能起。從乞求與孤兒買餌,對交啼泣,淚不可止。「我欲不傷悲不能已。」探懷中錢持授交。入門見孤兒,啼索其母抱。徘徊空舍中,「行復爾耳,棄置勿復道!」

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思念故鄉,鬱郁累累。欲歸家無人,欲渡河無船。心思不能言,腸中車輪轉。古歌秋風蕭蕭愁殺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誰不懷憂?令我白頭。胡地多飆風,樹木何修修。離家日趨遠,衣帶日趨緩。心思不能言,腸中車輪轉。飲馬長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遠道不可思,宿昔夢見之。夢見在我傍,忽覺在他鄉。他鄉各異縣,輾轉不相見。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入門各自媚,誰肯相為言。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飯,下言長相憶。

長按二維碼

關注我們

相關焦點

  • 《樂府詩集》解讀
    肆/北朝樂府        北朝樂府是指南北朝時期流傳在中國北部的民歌。作者也有漢族,但更多的是鮮卑、羌等少族民族。郭茂倩的《樂府詩集》中收錄的北朝樂府現存七十多首,但有的也並未收入《樂府詩集》中,如據說是北魏胡太后創作的《李波小妹歌》和北齊斛律金演唱的《敕勒歌》。收入《樂府詩集》中的北朝樂府以《鼓角橫吹曲》為主,共六十六首。其它散見於《雜曲歌辭》和《雜歌謠辭》。
  • 漢樂府(1)
    樂府初設於秦,是當時「少府」下轄的一個專門管理樂舞演唱教習的機構。公元前112年,正式成立於西漢漢武帝時期。它的職責是採集民間歌謠或文人的詩來配樂,以備朝廷祭祀或宴會時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詩歌,後世就叫「樂府詩」,或簡稱「樂府」。它是繼《詩經》、《楚辭》而起的一種新詩體。後來有不入樂的也被稱為樂府或擬樂府。
  • 宋刻本《樂府詩集》
    宋代郭茂倩編輯的《樂府詩集》是一部收集最為完備的樂府詩總集。
  • 什麼叫樂府?漢樂府民歌有些什麼特點?
    談及漢樂府你是不是和小編一樣《長歌行》馬上浮現眼中,其實《長歌行》只是選自漢樂府中的一首詩。今天小編查閱資料為大家簡單介紹下漢樂府。樂府,本意就是音樂機關。這種機關,大概建立在秦朝,漢朝繼承了下來。到了漢朝,它的任務主要是訓練樂工、譜曲、組織歌舞表演。
  • 【如何讀懂一首詩】漢代的樂府與古詩
    餘冠英先生在《漢魏六朝詩選》的前言中提到,「漢詩」的重點在於樂府歌辭中的民歌和無名氏的五言詩(包括《古詩》和「別詩」)。今天,在這裡就呈現一份以同學們(鄧超、董馨憶、馮羽墨三位)整理的關於這兩部分內容的知識為基礎,再加以歸納整合出的「漢詩」文化常識梳理大全。
  • 只讀過小學三年級的陳美娥,把漢唐樂府帶進了故宮演出
    古典樂舞劇團「漢唐樂府」以南音為基礎,成立於1983年,由陳美娥創辦於臺北。這是臺灣600年來唯一進故宮演出的藝術團體——建國60周年慶典演出,也是2010上海世博會唯一參加閉幕式演出的臺灣藝術劇社。         漢唐樂府的建立有其機緣,就像陳美俄喜歡上南音一樣,或多或少有緣分的基因在裡面。
  • 十首樂府詩,道盡人間真情!
    後來文人騷客模仿樂府詩的體例寫詩,這部分詩作稱為擬樂府。通常所謂的樂府詩包含這兩部分內容。 這首古辭收在《樂府詩集·雜曲歌辭》中,寫遊子思鄉不得歸的悲哀。「悲歌可以當泣」,開始第一句就奠定了思鄉之悲的基調。「腸中車輪轉」用鮮活的手法寫出了思鄉人的內心狀態。《上邪》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稜,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 王昌齡的《出塞》,是樂府詩還是七絕?
    有朋友問:王昌齡的《出塞》是七絕還是樂府詩。能不能解釋詳細點?什麼是樂府詩?樂府是古代音樂機關,秦代以來朝廷設立的管理音樂的官署。為什麼朝廷會專門設置一個音樂機關來管理詩歌和音樂?是不是類似於我們今天的廣電總局?
  • 魏晉文人樂府與南北朝民歌
    風雲變幻的建安時期是文學創作(特別是文人樂府、五言詩、以及一些賦)達到一個階段性高峰的時期。魏晉樂府,文人不用古題,自擬新題制詞,文人樂府詩開始逐漸與音樂相分離,三曹、建安七子以及眾多名士用樂府舊題所寫的樂府詩,大部分都是不入樂的作品。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 樂府詩集《長歌行》
    樂府是自秦代以來設立的朝廷音樂機關。它除了將文人歌功頌德的詩配樂演唱外,還擔負採集民歌的任務。漢武帝時得到大規模的擴建,從民間搜集了大量的詩歌作品,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此詩是漢樂府詩的一首。長歌行是指「長聲歌詠」為曲調的自由式歌行體。此詩從「園中葵」說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復回打比方,說明光陰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後勸導人們,要珍惜青春年華,發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後悔。
  • 漢樂府《上邪》
    二、用韻    漢樂府詩韻式多樣,有逐句韻、隔句韻、三句韻等,五言以隔句韻為多。以當時口語韻母相同或相近者相押,平仄可通押,也可轉韻(陸萼庭、趙昌平2018:123)。本詩即在中間出現一次轉韻。    知、衰押韻。知ti̯e,漢代支部開三、中古支韻;衰tshi̯ue,漢代支部合三、中古支韻(王力1985:85)。
  • 樂府詩集選讀(2)
    《樂府詩集》是漢朝、魏晉、南北朝民歌精華所在。
  • 南朝樂府民歌的代表作——《西洲曲》
    《西洲曲》五言三十二句,是南朝樂府民歌中少見的長篇。全文感情十分細膩,「充滿了曼麗宛曲的情調,清辭俊語,連翩不絕,令人『情靈搖蕩』。」《西洲曲》可謂這一時期民歌中最成熟最精緻的代表作之一。《西洲曲》是南北朝時期的南朝樂府民歌名,最早著錄於徐陵所編《玉臺新詠》。《西洲曲》是南朝樂府民歌中最長的抒情詩篇,歷來被視為南朝樂府民歌的代表作。
  • 詩詞賞析|十首樂府詩,道盡人間真情
    後來文人騷客模仿樂府詩的體例寫詩,這部分詩作稱為擬樂府。通常所謂的樂府詩包含這兩部分內容。 《飲馬長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遠道不可思,宿昔夢見之。這首古辭收在《樂府詩集·雜曲歌辭》中,寫遊子思鄉不得歸的悲哀。「悲歌可以當泣」,開始第一句就奠定了思鄉之悲的基調。「腸中車輪轉」用鮮活的手法寫出了思鄉人的內心狀態。
  • 樂府詩詞的千年情殤: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
    漢族民歌音樂,樂府最初始於秦代,到漢時沿用了秦時的名稱。公元前112年,漢王朝在漢武帝時正式設立樂府,其任務是收集編纂各地民間音樂、整理改編與創作音樂、進行演唱及演奏等。漢魏六朝以樂府民歌聞名。「樂府』本是漢武帝設立的音樂機構.用來訓練樂工.制定樂譜和採集歌詞,其中採集了大量民歌,後來,「樂府」成為一種帶有音樂性的詩體名稱。《飲馬長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遠道不可思,宿昔夢見之。夢見在我傍,忽覺在他鄉。他鄉各異縣,輾轉不相見。
  • 漢樂府詩中10篇精選:為我們展現了整個漢朝民間的生活風情
    公元前112年,漢武帝正式設置樂府,其職責是採集民間歌謠或文人的詩來配樂,以備朝廷祭祀或宴會時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詩歌,後世就叫「樂府詩」,或簡稱「樂府」。樂府機構的設置,延續了先秦時期採詩的傳統,而出現的樂府詩,又很好地繼承了《詩經》現實主義的傳統,對後世形成了很大的影響。漢樂府的詩歌收錄在了《樂府詩集》的郊廟歌辭、鼓吹曲辭、相和歌辭和雜曲歌辭中。本文就選擇其中最有水平的和大家分享。
  • 十首必背的樂府詩,哪一首最經典?
    樂府詩集是繼《詩經·風》之後,一部總括我國古代樂府歌辭的著名詩歌總集,由宋代郭茂倩所編。《上邪》上邪!▶簡析:此詩描寫的是一位賣酒的胡姬,義正辭嚴而又委婉得體地拒絕了一位權貴家豪奴的調戲,在漢樂府《陌上桑》之後,又譜寫了一曲反抗強暴凌辱的讚歌。題為「羽林郎」,可能是以樂府舊題詠新事。▶簡析:這是漢代《鐃歌十八曲》之一。鐃歌本為「建威揚德,勸士諷敵」的軍樂,然今傳十八曲中內容龐雜,敘戰陣、記祥瑞、表武功、寫愛情者皆有。清人莊述祖云:「短簫鐃歌之為軍樂,特其聲耳;其辭不必皆序戰陣之事。」
  • 樂府詩集 卷九十/卷一百 新樂府辭一/新樂府辭十一
    卷九十 新樂府辭一  樂府之名,起於漢、魏。
  • 十首樂府詩,訴盡世間美好
    樂府詩集是繼《詩經·風》之後,一部總括我國古代樂府歌辭的著名詩歌總集,由宋代郭茂倩所編。
  • 【今晚樂府】臺灣「音樂流氓」阿德(嘉賓:玩具船長+馬幫)
    青春短短所剩無幾 妳是一朵盛開的花遺憾總比後悔好過 我是一個落魄狼狽青春短短所剩無幾 妳是一朵盛開的花遺憾總比後悔好過 我是一個落魄狼狽欲安怎才能予妳過著 幸福的日子欲安怎才能予妳相信 未來有多美我是一個無路用的咖小 無翅的孤鳥一個無三小路用的咖小 不值妳的愛欲安怎才能予妳過著 幸福的日子欲安怎才能予妳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