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漢樂府你是不是和小編一樣《長歌行》馬上浮現眼中,其實《長歌行》只是選自漢樂府中的一首詩。今天小編查閱資料為大家簡單介紹下漢樂府。
樂府,本意就是音樂機關。這種機關,大概建立在秦朝,漢朝繼承了下來。到了漢朝,它的任務主要是訓練樂工、譜曲、組織歌舞表演。漢武帝時候,還大量收集民歌,編寫歌辭。樂府機關所收集、譜曲的民歌、譜曲演唱的文人歌詩,都叫做樂府詩,也簡稱樂府。
漢代樂府詩的精華,大都在樂府民歌。這些民歌在我國詩歌的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它的主要特點有:現實主義傳統的發揚光大:我們翻開詩史,可以看到國風以後,春秋末到漢武帝四百年間,沒有幾篇象樣的現實主義作品。就是屈宋之後,六七十年間,詩壇也是異常寂寞的。屈原創造了騷體詩,已被漢代的文人發展為騷體賦,繼而又變為漢朝大賦,不論從內容上和形式上,都走進了死胡同,幾乎與現實主義絕緣了。但詩歌的現實主義的傳統並沒有斷了線,而還是以生動活潑的形式在發展,但不是在文人詩壇上,而是在民間,在樂府民歌中。
漢樂府民歌雖然僅存四十多首,但農民、城市貧民、遊民、士兵、病婦、孤兒的生活,社會的主要矛盾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反映。《婦病行》描繪了掙扎在死亡線上的一家;《東門行》通過對勞動者走投無路、鋌而走險、拿起武器為生存而奮鬥的敘述,揭示了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的真理;《戰城南》、《十五從軍徵》反映了戰爭的負擔者、犧牲者的災難;還有表現婦女被人遺棄的《有所思》、《上山採蘼蕪》,表現反抗權貴侮辱的《陌上桑》、控訴吃人的封建禮教的《孔雀東南飛》等等。這些「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作品,就是國風「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精神的發揚。所以餘冠英先生說:「《詩經》本是漢以前的樂府,樂府就是周以後的《詩經》。」對現實反映的廣度與深度上,漢樂府民歌都有超過了《詩經》國風的地方。
敘事詩的飛躍發展:在漢以前,抒情詩比較多,而敘事詩是比較少的,寫得好的就更少了。但到了漢樂府(民歌)敘事詩猛增,在詩壇上佔了主要位置。不僅數量多,而且思想性、藝術性都比較強。漢樂府民歌中的名篇,幾乎都是敘事詩。這和敘事的形式能夠更好地表現現實主義的精神、能更具體地反映現實是有密切關係的。在敘事手法上,漢民歌也比較多樣,如在剪裁方面,有些選取一個場面,有些選取一個情節,有些甚至寫了一個完整曲折的故事,都是經過作者精心付度的。又如安排詩中人物對話,從對話中去展現情節的發展,表現主題,也是這時期民歌的普遍形式。長詩固然如此,就是短短幾句的《東門行》等也不例外。這是在敘事中刻畫人物的個性的一種重要的手法。至於比興、烘託、誇張、擬人等修辭法的運用就更常見了。《孔雀東南飛》可說是這時敘事詩中的一篇登峰造極的傑作。
此外,句式靈活多樣,語言平易質樸,但含意深遠,為老百姓所喜聞樂見,也是漢樂府民歌不可忽視的一大特點。
希望通過小編的整理能讓朋友們更深入的了解漢樂府,小編歡迎您留言提出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