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樂府詩,很多人會想到那首有名的愛情詩《上邪》,一句『天地合,乃敢與君絕』完美地詮釋了山盟海誓。
當然,也有人會說到上學時候背過的那首《木蘭詩》。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這應該是中國歷史上最完美的女扮男裝成功案例。
或許,還有人會說《飲馬長城窟》《燕歌行》《將進酒》《白頭吟》等等。
樂府詩,因為詩體自由,不似格律詩那般刻板,故而頗得文人青睞。後世的三曹父子、李白、杜甫、白樂天等都有不少擬樂府的作品。
不過,今天我要說的是這首曹操的《薤露》。
最初,《薤露》是由西漢一位無名氏創作的雜詩。同時,這也是一首輓歌。
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復落,人死一去何時歸。
薤,一種植物,葉子叢生,細長中空,斷面為三角形,傘形花序,花是紫色的。它還有一個名字,藠頭。這樣一說,大家是不是都知道是什麼東西了。西南地區的朋友,應該都吃過這種東西。
薤葉上的水是多麼容易曬乾啊。露水雖然今日被曬乾,但明日清晨又會澆在薤葉上。而人命奄忽,一旦死去,就再也沒有醒來的時候。
《薤露》本是一道送葬的哀歌。
舊說《薤露》出於楚漢之際田橫的門客。
田橫出身於戰國時齊國的宗室,秦末戰爭時一度自立為齊王,後兵敗,與五百門客逃於海島。西漢建立後,田橫被漢高祖徵召,在前往洛陽的途中因不願臣服而自殺,他的門客為哀悼他而作了這首輓歌。
至漢武帝時,宮廷樂師李延年將其分為二曲,《薤露》送別王公貴人,《蒿裡》送別士大夫和庶人。
這是《薤露》的由來。
曹操作《薤露》,是以古調來寫時事。
惟漢廿二世,所任誠不良。沐猴而冠帶,知小而謀強。猶豫不敢斷,因狩執君王。白虹為貫日,己亦先受殃。賊臣持國柄,殺主滅宇京。蕩覆帝基業,宗廟以燔喪。播越西遷移,號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為哀傷。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漢靈帝死,太子劉辯即位。
靈帝之後何太后臨朝,宦官張讓、段珪等把持朝政。何太后之兄、大將軍何進謀誅宦官,但因何太后的阻止而猶豫不決,只好密召涼州軍閥董卓進京,以期剷除宦官勢力,收回政柄。然而事情洩露,張讓等人殺了何進後,又劫持少帝和陳留王奔小平津。只是因為董卓率兵進京,把人再度劫還。
董卓在這次進軍京城中竊取國家大權,廢少帝為弘農王,不久又將其殺死,立陳留王劉協為漢獻帝。
董卓為了容易進行統治,更是放火燒毀了洛陽,挾持獻帝與官民西遷長安。使得當時哀嚎遍野,民不聊生。此詩歌正是曹操目睹這些慘狀後,哀痛感傷,揮筆所作。
曹操感慨道:漢朝自建國到現在已經是二十二世,所重任的何進真是徒有其表。猴子雖然穿了衣帽,但究竟不是真人。何進智小而想圖謀大事,做事又猶豫不決,致少帝被劫。白虹貫日是上天賜予的兇兆,這應驗在了君王身上。而何進自己也落得身敗名裂的下場。亂臣賊子董卓乘著混亂之際,操持了國家大權,殺害君主,焚燒東都洛陽。大漢四百年的帝業由此傾覆,帝王的宗廟也在烈火中焚毀。君王被迫西遷長安,一路上遷徙的百姓哭聲不止。我瞻望著洛陽城內的慘狀,就像當年微子面對著殷墟而悲傷不已。
此時的曹操,尚且年輕,也是一腔熱血,心繫大漢天下,但卻報國無門。曹操見董卓道行逆施,不願與其合作,遂改易姓名逃出洛陽,而後散盡家財,合義兵,且首倡義兵號召天下英雄討伐董卓。這才有了後來的十八路諸侯反董卓。
清代著名學者、光大夫、太子太傅沈德潛曾說:借古樂府寫時事,始於曹公。大概,便是由這首《薤露》開始。
舊瓶裝新酒,記錄史實,抒發情感,而《薤露》本身也是哀悼王公貴人的輓歌,曹操以此哀嘆國家喪亂,君王遭難,百姓遭殃,正是悲悼之意。
曹公一朝薤露,正是漢末春秋。
從此,樂府裡多了很多記錄史實的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