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作樂府詩:一朝薤露,漢末春秋

2020-12-22 一紙菸火

說到樂府詩,很多人會想到那首有名的愛情詩《上邪》,一句『天地合,乃敢與君絕』完美地詮釋了山盟海誓。

當然,也有人會說到上學時候背過的那首《木蘭詩》。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這應該是中國歷史上最完美的女扮男裝成功案例。

或許,還有人會說《飲馬長城窟》《燕歌行》《將進酒》《白頭吟》等等。

樂府詩,因為詩體自由,不似格律詩那般刻板,故而頗得文人青睞。後世的三曹父子、李白、杜甫、白樂天等都有不少擬樂府的作品。

不過,今天我要說的是這首曹操的《薤露》。

最初,《薤露》是由西漢一位無名氏創作的雜詩。同時,這也是一首輓歌。

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復落,人死一去何時歸。

薤,一種植物,葉子叢生,細長中空,斷面為三角形,傘形花序,花是紫色的。它還有一個名字,藠頭。這樣一說,大家是不是都知道是什麼東西了。西南地區的朋友,應該都吃過這種東西。

薤葉上的水是多麼容易曬乾啊。露水雖然今日被曬乾,但明日清晨又會澆在薤葉上。而人命奄忽,一旦死去,就再也沒有醒來的時候。

《薤露》本是一道送葬的哀歌。

舊說《薤露》出於楚漢之際田橫的門客。

田橫出身於戰國時齊國的宗室,秦末戰爭時一度自立為齊王,後兵敗,與五百門客逃於海島。西漢建立後,田橫被漢高祖徵召,在前往洛陽的途中因不願臣服而自殺,他的門客為哀悼他而作了這首輓歌。

至漢武帝時,宮廷樂師李延年將其分為二曲,《薤露》送別王公貴人,《蒿裡》送別士大夫和庶人。

這是《薤露》的由來。

曹操作《薤露》,是以古調來寫時事。

惟漢廿二世,所任誠不良。沐猴而冠帶,知小而謀強。猶豫不敢斷,因狩執君王。白虹為貫日,己亦先受殃。賊臣持國柄,殺主滅宇京。蕩覆帝基業,宗廟以燔喪。播越西遷移,號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為哀傷。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漢靈帝死,太子劉辯即位。

靈帝之後何太后臨朝,宦官張讓、段珪等把持朝政。何太后之兄、大將軍何進謀誅宦官,但因何太后的阻止而猶豫不決,只好密召涼州軍閥董卓進京,以期剷除宦官勢力,收回政柄。然而事情洩露,張讓等人殺了何進後,又劫持少帝和陳留王奔小平津。只是因為董卓率兵進京,把人再度劫還。

董卓在這次進軍京城中竊取國家大權,廢少帝為弘農王,不久又將其殺死,立陳留王劉協為漢獻帝。

董卓為了容易進行統治,更是放火燒毀了洛陽,挾持獻帝與官民西遷長安。使得當時哀嚎遍野,民不聊生。此詩歌正是曹操目睹這些慘狀後,哀痛感傷,揮筆所作。

曹操感慨道:漢朝自建國到現在已經是二十二世,所重任的何進真是徒有其表。猴子雖然穿了衣帽,但究竟不是真人。何進智小而想圖謀大事,做事又猶豫不決,致少帝被劫。白虹貫日是上天賜予的兇兆,這應驗在了君王身上。而何進自己也落得身敗名裂的下場。亂臣賊子董卓乘著混亂之際,操持了國家大權,殺害君主,焚燒東都洛陽。大漢四百年的帝業由此傾覆,帝王的宗廟也在烈火中焚毀。君王被迫西遷長安,一路上遷徙的百姓哭聲不止。我瞻望著洛陽城內的慘狀,就像當年微子面對著殷墟而悲傷不已。

此時的曹操,尚且年輕,也是一腔熱血,心繫大漢天下,但卻報國無門。曹操見董卓道行逆施,不願與其合作,遂改易姓名逃出洛陽,而後散盡家財,合義兵,且首倡義兵號召天下英雄討伐董卓。這才有了後來的十八路諸侯反董卓。

清代著名學者、光大夫、太子太傅沈德潛曾說:借古樂府寫時事,始於曹公。大概,便是由這首《薤露》開始。

舊瓶裝新酒,記錄史實,抒發情感,而《薤露》本身也是哀悼王公貴人的輓歌,曹操以此哀嘆國家喪亂,君王遭難,百姓遭殃,正是悲悼之意。

曹公一朝薤露,正是漢末春秋。

從此,樂府裡多了很多記錄史實的詩歌。

相關焦點

  • 《薤露行》賞析
    其《薤露行》與《蒿裡行》就被明代鍾惺的《古詩歸》稱為「漢末實錄,真詩史也」。這首《薤露行》寫了漢末董卓之亂的前因後果,讀來如瀏覽一幅漢末的歷史畫卷,中平六年(189),漢靈帝死,太子劉辯即位,靈帝之後何太后臨朝,宦官張讓、段珪等把持朝政,何太后之兄、大將軍何進謀誅宦官,密召涼州軍閥董卓進京,以期剷除宦官勢力,收回政柄,謀洩,何進被宦官張讓等所殺,張讓又劫持少帝和陳留王奔小平津,後被率兵進京的董卓劫還。
  • 什麼叫樂府?漢樂府民歌有些什麼特點?
    談及漢樂府你是不是和小編一樣《長歌行》馬上浮現眼中,其實《長歌行》只是選自漢樂府中的一首詩。今天小編查閱資料為大家簡單介紹下漢樂府。樂府,本意就是音樂機關。這種機關,大概建立在秦朝,漢朝繼承了下來。到了漢朝,它的任務主要是訓練樂工、譜曲、組織歌舞表演。
  • 十首樂府詩,道盡人間真情!
    後來文人騷客模仿樂府詩的體例寫詩,這部分詩作稱為擬樂府。通常所謂的樂府詩包含這兩部分內容。 這首詩長句與短句配合,形式靈活,一氣呵成。此詩也是愛情詩中的精品。作者一連列舉了五種不可能發生的自然現象,象徵自己和愛人永遠不會分開。
  • 古詩鑑賞:曹植 · 薤露行
    薤露行曹植天地無窮極,陰陽轉相因。人居一世間,忽若風吹塵。願得展功勤,輸力於明君。懷此王佐才,慷慨獨不群。鱗介尊神龍,走獸宗麒麟。蟲獸豈知德,何況於士人。孔氏刪詩書,王業粲已分。騁我徑寸翰,流藻垂華芳。
  • 詩詞賞析|十首樂府詩,道盡人間真情
    樂府詩是漢代官方音樂機構在民間搜集的配樂民歌,這些詩歌往往貼近民生,能反映中下層人民的喜怒哀愁,形式樸素鮮活,與盛唐文人詩作風格不同,卻同是詩歌史上的明珠
  • 漢樂府中思婦寫給丈夫的一首詩,幽怨纏綿,寫盡漢末悲歡離合
    導語:漢樂府詩歌是我國文學發展史上的一座豐碑,它繼承了《詩經》「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現實主義精神,具有「感於哀樂, 緣事而發」的文學特點和濃鬱的生活氣息,廣泛、真實、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十五從軍徵》和《飲馬長城窟行》是其中的優秀篇章,兩首詩以不同的視角和同樣質樸、平實的語言,刻畫了徵夫之慘痛和思婦之哀怨,深刻地控訴了無情的統治階級和殘酷的社會現實,從中可以看到漢末戰亂紛爭的中國,普通百姓的生活受到嚴重的影響。
  • 漢樂府(1)
    樂府介紹 公元前112年,正式成立於西漢漢武帝時期,收集編纂各地漢族民間音樂、整理改編與創作音樂、進行演唱及演奏等。漢樂府指由漢時樂府機關所採制的詩歌。這些詩,原本在民間流傳,經由樂府保存下來,漢代叫做「歌詩」,魏晉時始稱「樂府」或「漢樂府」。後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詩,亦稱「樂府詩」。
  • 人生如薤露
    薤,在古詩文中多有出現,漢代著名的輓歌《薤露》或可稱始作俑者。「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復落,人死一去何時歸。」這首《薤露》的意思是:薤葉上的露水,何等容易消逝,太陽一曬就消失了,第二天早上出來又消失,可是人死去什麼時候才會回來呢?據說這首《薤露》出自田橫的門客。漢高祖劉邦一統天下,派人招撫田橫赴洛陽,但田橫不肯稱臣於漢,在途中自刎。
  • 漢樂府詩中10篇精選:為我們展現了整個漢朝民間的生活風情
    公元前112年,漢武帝正式設置樂府,其職責是採集民間歌謠或文人的詩來配樂,以備朝廷祭祀或宴會時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詩歌,後世就叫「樂府詩」,或簡稱「樂府」。樂府機構的設置,延續了先秦時期採詩的傳統,而出現的樂府詩,又很好地繼承了《詩經》現實主義的傳統,對後世形成了很大的影響。漢樂府的詩歌收錄在了《樂府詩集》的郊廟歌辭、鼓吹曲辭、相和歌辭和雜曲歌辭中。本文就選擇其中最有水平的和大家分享。
  • 王昌齡的《出塞》,是樂府詩還是七絕?
    詩,就是歌詞。我們搞清楚這一點,就容易理解樂府詩了。也就是說秦漢時期和更早的詩,其實都是為了演唱而作,只要樂府機構收錄了譜子,並註明了歌詞,那麼這首作品就是樂府詩。但是我們前面講到了,不論是不是七絕(是否遵守格律),其實都是從樂府詩而來,到了後期,樂府詩開始專指古體詩中的一部分,因為樂府詩存在的時候,格律不存在,所以自然和格律有代溝。但是即使在樂府詩中有符合格律的詩出現,也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因為格律本身就是從古體詩中總結出來的規則。
  • 漢樂府《上邪》
    二、用韻    漢樂府詩韻式多樣,有逐句韻、隔句韻、三句韻等,五言以隔句韻為多。以當時口語韻母相同或相近者相押,平仄可通押,也可轉韻(陸萼庭、趙昌平2018:123)。本詩即在中間出現一次轉韻。    知、衰押韻。知ti̯e,漢代支部開三、中古支韻;衰tshi̯ue,漢代支部合三、中古支韻(王力1985:85)。
  • 「樂府雙璧」指的是中國古代哪兩部最優秀的民間敘事詩?
    關注春語國學公眾號chunyuguoxue-2014,每天進步一點點。 「樂府雙璧」指的是中國古代哪兩部最優秀的民間敘事詩?漢樂府《孔雀東南飛》和北朝樂府《木蘭辭》。 《孔雀東南飛》,原題為《古詩為焦仲卿妻作》,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敘事詩。創作時間大致是東漢獻帝建安年間,作者不詳,全詩340多句,1700多字,是中國漢樂府民歌中最長的一首敘事詩。
  • 瞻彼洛城郭,微子為哀傷.兩漢詩歌之《曹操·薤露》賞析
    據《尚書·大傳》中說,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在商朝滅亡後,經過殷墟,見到宮室敗壞,雜草叢生,便寫下了一首名為《麥秀》的詩以表示自己的感慨與對前朝的嘆惋。簡析  《薤露》屬於樂府《相和歌·相和曲》歌辭,原先它與《蒿裡》都是古人出喪時唱的歌,相傳齊國的田橫不肯降漢,自殺身亡,其門人作了這兩首歌來表示悲喪。「薤露」兩字意謂人的生命就像薤上的露水,太陽一曬,極易幹掉。
  • 諸葛亮留下的一首詩,1800多年沒人能弄清是什麼意思
    但他早年隱居隆中時,一方面躬耕田畝,一方面吟詩作文,曾經寫過一首樂府詩《梁甫吟》,又稱《梁父吟》。根據《三國志》記載可以看出,諸葛亮對自己這首作品非常滿意,閒來無事經常會吟誦一番。但這首《梁甫吟》的內容到底是什麼?《三國志》作者陳壽不知為何,只記下這首詩的題目,內容一字未提。幸運的是,宋朝學者郭茂倩的著作《樂府集解》中,完整記錄了這首詩:「步出齊城門,遙望蕩陰裡。
  • 【如何讀懂一首詩】漢代的樂府與古詩
    餘冠英先生在《漢魏六朝詩選》的前言中提到,「漢詩」的重點在於樂府歌辭中的民歌和無名氏的五言詩(包括《古詩》和「別詩」)。今天,在這裡就呈現一份以同學們(鄧超、董馨憶、馮羽墨三位)整理的關於這兩部分內容的知識為基礎,再加以歸納整合出的「漢詩」文化常識梳理大全。
  • 劉禹錫的《楊柳枝》是詩還是詞?與樂府詩《折楊柳》有何不同?
    讀此詩有何感想?這首詩的作者是中唐詩人劉禹錫,他曾經寫過十餘首《楊柳枝》,這是其中的一首。唐朝的《楊柳枝》源自漢樂府的《折楊柳》。在唐朝成了以七言絕句形式寫成的歌詞:唐絕句定為歌曲。唐時古意亦未全喪,《竹枝》、《浪淘沙》、《拋球樂》、《楊柳枝》,乃詩中絕句,而定為歌曲。故李太白《清平調》詞三章皆絕句。元、白諸詩,亦為知音者協律作歌。《碧雞漫志》 一、漢魏南北朝的樂府中的 《折楊柳》詩人詠柳之作,早在《詩經》中就有「楊柳依依」的名句。
  • 俞平伯:說漢樂府詩《羽林郎》
    漢魏以來所傳的樂府歌詞,是多多少少能夠申訴人民大眾的疾苦的,所謂「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公羊傳何休注),「男女有不得其所者,因相與歌詠各言其傷
  • 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這首《出塞》是七絕還是樂府詩?
    前天看到這樣一個問題:王昌齡的《出塞》是七絕還是樂府詩。能不能解釋詳細點?前言關于格律詩與樂府詩的問題,以前寫過類似的文章 。二、王昌齡的《出塞》是樂府詩樂府是自秦代以來設立的與音樂相關的官署,漢樂府指漢時樂府機關所採制的詩歌。這些在民間流傳的時候,由樂府保存下來,漢人叫「歌詩」,魏晉時「樂府」或「漢樂府」。後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詩,也叫做稱「樂府詩」。
  • 一文搞懂詩歌的各種分類:古體詩、近體詩、樂府詩……
    ——漢·無名氏《上邪》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唐·陳子昂《登幽州臺歌》這些我們熟悉的詩句,都屬於古體詩。樂府詩秦朝的時候,朝廷設立了專門管理音樂的機構——樂府,漢朝時也沿用了秦時的名稱。樂府負責收集編纂各地民間音樂、整理改編與創作音樂、進行演唱及演奏等。後來,「樂府」就成為一種帶有音樂性的詩體名稱。
  • 漢樂府《長歌行》英漢對照翻譯四種版本
    漢樂府《長歌行》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