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與宰相是一回事麼?他們有什麼區別?

2020-12-11 奧古說歷史

要知道他們是否是一回事,及其區別所在,我們就得先了解丞相、宰相到底是幹嘛的。

宰相。在中國二千餘年的封建歷史中,宰相多數時候,並不是一個正式的官職名,而只是一個俗稱,一個對輔政君主總理百政,掌握國家最高權力的官員的俗稱。歷朝歷代,只要官員能同時擁有以下兩項權利的,他就能被稱之為宰相:一、要有能與皇帝直接面對面商議朝政事務資格的「議政權」。二、要有能夠監督、督促百官執行政務的「執行權」。

只要能在朝堂上同時擁有「議政權」、「執行權」兩項權利的,他就是我們俗稱的宰相。如魏晉南北朝的尚書令、唐代的尚書左右僕射、宋代的參知政事、明代的內閣大學士、及清代的軍機大臣等,他們就都可被稱為「宰相」。

當然,「宰相」在中國歷史上也並非是完全就沒有用來做過正式的官職來使用過。事實上,歷史上還是有一個朝代,將「宰相」來作為官職來使用的,這就是遼代。遼代實行南北面官制,其中北面官以北、南樞密院為尊,北、南宰相府次之,這四個衙門共同執掌著遼代中央最高軍政事務。而北、南宰相府的最高長官就是北府左、右宰相和南府左、右宰相。

那遼代所置的「宰相」是幹嘛的呢?從《遼史·張孝傑傳》載:「孝傑(官至北府宰相)久在相位,貪貨無厭,時與親戚會飲,嘗曰:「無百萬兩黃金,不足為宰相家」;《耶律宗允墓志銘》載:「拜為南宰相,斯則我朝所置之元輔也,位在丞相之上」等史料來看,遼代所置的南北左右宰相,就是掌握遼代最高權力的官員之一,類似於唐代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宋代的參知政事,也就是遼朝堂之上的百官之長。

Ps:有學者認為南北左右宰相是可汗之下統帥部族的首領,非宰輔性質的官員。

到這裡,有人或許就會有這麼一個疑問:「宰相」幾乎從來就沒有做過正式的官職名來使用過,可為何人們會用「宰相」來代指歷代朝堂上那些君主之下掌握全國最高權力的官員呢?

其實,我們要知道,「宰相」雖未被多數朝代用於正式官職,但在先秦時期,「宰相」中的「宰」和「相」卻是正式的官職,史載商代伊尹為相,周代周公為太宰,他們皆是百官之長,是輔佐君主並掌握全國最高權力的官員。而後,因「宰」有主宰、管理之意,「相」又有輔佐之意,是故,自春秋戰國之後,人們就習慣將「宰」和「相」合為「宰相」,以此來代指朝堂上那群執掌全國最高權力的官員。

PS:將「宰」和「相」合稱為「宰相」,最早見於《韓非子·顯學》:「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

丞相。有別於「宰相」,丞相自出現那刻起,他就是作為一個正式的官職名來使用。最初是作為百官之長的副手,秦漢之時,曾在副手與百官之長間來回徘徊,三國之後,徹底成為輔政君主總理百政,掌握國家最高權力的官員。

秦悼武王二年(前309年),秦武王「置丞相,摢裡疾、甘茂為左右丞相」,置左右丞相,作為相邦的副手,來輔佐相邦處理朝政事務。秦武王置左右丞相時,「相邦」與「丞相」是同時存在的,這點出土於秦國東陵器物上刻著「八年相邦薛君、丞相殳」金文,及《史記》記載秦王政初期呂不韋為相邦,昌平君為丞相,就可得知。因此,在相邦未被廢除前,丞相併非是秦漢之後那般百官之長的存在,此時,他只是「相邦」的副手,雖地位依舊崇高,但較之秦漢以後,還是要差了些許。

到了秦王政時期,因相邦呂不韋之亂,讓始皇帝對相邦起了忌憚之心,之後鑑於「相邦」的權力實在是太大,嚴重威脅到皇權,始皇帝在剷除了相邦呂不韋的勢力後,遂就不再置「相邦」,而是改由「左右丞相」來替代相邦,成為「總理百政,典領百官」的百官之長。

此後秦代就一直以「丞相」為百官之長。不過在秦二世時期,丞相的人數有了些許的變化,曾經是左右兩位丞相,在此時變成了左中右三位丞相。而之所以會出現中丞相,就是因趙高的緣故。眾所周知,秦二世能登基,靠的就是李斯和趙高二人,若無他們二人,二世斷無登基可能,因此對於這二人,二世自然是要大加賞賜的。

在當時,李斯已貴為左丞相,所以在職務上已是頂峰的,而趙高雖未列丞相之職,但因左丞相被李斯所佔,右丞相又被地位更高的馮去疾所佔,所以要想讓趙高列丞相之位,秦二世只能是再增加一個丞相,而這就是「中丞相」。

漢代秦後,在政治制度上,劉邦幾乎是照搬秦制,因此丞相制度自然也被保留了下來,但是,在延續秦制的同時,劉邦也進行了一些創新。首先,劉邦廢除了秦二世所置的「中丞相」,而在廢除「中丞相」的同時,劉邦又恢復了被始皇帝所廢除的「相邦」(為避劉邦諱,相邦改為「相國」)之職,如惠帝時期,相國為呂產,右丞相為王陵,左丞相為陳平。

而從《史記》中記載蕭何因誅殺韓信有功「使拜丞相何為相國」來看,漢初被恢復的「相國」之職,他的地位同秦代一樣,是為百官之長,地位要高於左右丞相,是為掌握全國最高權力的最高長官,此時左右丞相就又成為相國的副手。前180年,自相國呂產被殺後,「相國」之職不再設,由左右丞相執掌朝政大權。

文帝二年,漢文帝廢除左右丞相,僅設一位丞相,由他「掌丞天子助理萬機」,負責輔佐天子處理全國軍政事務,總理萬機,此時丞相擁有著巨大的權力,首先,他可以不經由皇帝就直接任命或罷黜四百石以下的中都官、郡國官,而對於六百石至二千石的高級官員,丞相雖不可直接任命或罷黜,但卻可以直接上奏皇帝,請求皇帝執行任命或罷黜行動。

同時,若是一般政務,丞相一人就可乾坤獨斷,可直接決定該如何去做,而無需經過皇帝的同意。而若是國家大事,則擁有召集公卿、二千石、博士與皇帝共同商議的權力,且如若丞相對皇帝處理重大政務時的命令有質疑,他還可直接行使封駁詔書的權力,將皇帝的詔書直接退回到皇帝的手中,拒不執行。

基於丞相擁有如此顯赫的權力,到了漢武帝時期,丞相開始嚴重威脅到皇權,再加上武帝初期,又是外戚幹政的高峰時期,此時外戚竇氏、王氏總攬朝政,竇嬰、田蚡等外戚借著丞相的權力是拼命擠壓著武帝這位皇帝的生存空間,他們獨攬朝政,把控著朝中官員的任用權,田蚡時期,甚至是逼得武帝都說出了「你要任命的官吏已經任命完了沒有?朕也想任命幾個官呢」這般無奈的話。

由此,武帝中期,為了削弱相權,加強皇權,漢武帝遂著手建立起了一個只依附於皇權,並只聽命於皇帝的機構,這就是「中朝」。而隨著「中朝」的建立,西漢朝政大權逐漸落到了中朝領袖大司馬大將軍的手中,此時,丞相雖名義上還是百官之長,但權勢卻是大不如前。在皇帝,及中朝官員雙重的壓迫下,到昭帝時期,丞相就逐漸從一個決策官員變成一個只能是聽從「中朝」官員的吩咐去執行的官員,這時如韋玄成、匡衡等丞相,他們在皇帝與中朝官面前,為了保持其祿位,只能是阿諛奉承,再無往日作為百官之長的威嚴。

西漢哀帝元壽二年(前1年),哀帝改「丞相」為「大司徒」,自此「丞相」這個作為百官之長的官職暫時告一段落,而此時丞相已存在了220年,是歷史上丞相這一官職設置最久的一段時期。此後,自哀帝元壽二年(前1年)至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這200餘年間再無「丞相」一職。

建安十三年(208年),梟雄曹操為達到「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目的,遂重設「丞相」一職。而此時,因擔任丞相的是權臣曹操,所以此時的「丞相」,其權力已與皇帝一般無二。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都置有丞相,但需注意的是,三國丞相中,魏吳兩國丞相非百官之長,地位較之秦漢都是要低得很多的,而蜀國的丞相是地位最高的,是真正「掌丞天子,助理萬機」的百官之長。

首先魏國的丞相等同於虛職,其兵權被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等所控,而其政權則被尚書令、中書監、中書令、侍中等所控。其次吳國的丞相知識管理例行政務的普通官員,他參與不了國家大事的決策,在吳國真正掌控朝政大權的是大司馬、上大將軍、大將軍這些內朝將軍,他們外則領軍,內則領政。最後蜀國的丞相是三國中權力最大的,因諸葛亮的緣故,蜀國丞相的職權是被無限放大,幾乎等同於皇帝,他可任命朝中任何官員,並執掌蜀漢內外軍政事務,可謂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魏晉南北朝時期,丞相幾乎不設,而一旦設立,那就是改朝換代之時,正如《文獻通考》所言:「丞相既不為宰相之任,而常為嬗代之階」 ,此時南北朝的那些權臣們,為了更加名正言順的執掌朝中事務,從而完成他們的謀朝篡位之舉,他們往往會逼迫當朝皇帝冊封他們為丞相,而後在不久就會實施篡位之舉,如齊蕭寶融,稱丞相不久就廢其君蕭寶卷自立;梁侯景為丞相,兩年後侯景即稱帝。

再之後,隋至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這百餘年間,除唐玄宗開元元年(713年),曾短暫將尚書左右僕射改為左右丞相外,其餘時間丞相就再未出現過。這段時間裡,原屬丞相的職權被尚書令、尚書左右僕射、中書令、內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參知政事等官職所替代。

乾道八年(1172年),宋孝宗實行「乾道改制」,將左、右僕射兼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改為左、右丞相,但此時左、右丞相併不是百官之長,而是在尚書令、中書令之下,為其副手。

元朝,元廷於中書省置左右丞相,總領省事﹐統率百司,總理全國政務,是為百官之長。同時,元廷還曾經在尚書省置丞相,分理財賦,但不久即廢除。此後左、右丞相制一直延續到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這一年,朱元璋為加強皇權,並以胡惟庸案為契機,宣布廢除丞相制,由皇帝直轄六部。自此,斷斷續續的存在了1600餘年的丞相宣告終結,徹底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終上所述,丞相與宰相兩者之間並不存在著對等的關係,也就是說並不是一回事。同時,他們兩者之間是有著本質上的區別的,首先,「丞相」是官職名,而「宰相」除遼代外,他皆不是官職名,而僅僅只是一種俗稱。其次,「丞相」就是「宰相」,可「宰相」卻並不一定是「丞相」,因為在歷史上,如唐代的中書令、尚書令、侍中,宋代的參知政事,他們皆可稱為「宰相」,可事實上這些官職皆不是「丞相」。

相關焦點

  • 「宰相」與「丞相」有什麼區別?
    俗話說「宰相肚裡能乘船」,杜甫《蜀相》一詩寫道「丞相祠堂何處尋」,歷史上既有「宰相」又有「丞相」,兩者有什麼聯繫和區別?今天來探討一下。                   「宰相」是「宰」和「相」的合稱,宰為主持之意,相為輔佐(君主)之意。
  • 古代宰相和丞相有什麼區別
    " 宰相與丞相的區別:
  • 丞相、宰相、相國有什麼區別?中國封建社會「相」之誕生滅亡
    宰相、丞相、相國,這些官職在古代無疑是位高權重,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朝上百官之首。那這三個官職之間的職責。地位是否一樣,區別又是什麼?宰相是皇帝身邊重臣,「宰」為主宰,「相」有輔佐之意,主要職責是輔佐帝王、處理政務、推薦人才和統領百官。
  • 「丞相」和「宰相」是一回事嗎?從皇權與相權之爭中看兩者區別
    我們經常在熒幕上看到「相」這一角色,他們有的足智多謀,手握重權,為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有影片塑造的反面角色權傾朝野,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可有時他們被稱為丞相,有時又叫做宰相,讓觀眾摸不著頭腦。
  • 「宰相」和「丞相」有何區別?說了就怕你不信
    「宰相」和「丞相」有何區別?說了就怕你不信古往今來,對於皇位有多少人日夜期盼,對於皇位有多少人殺紅了眼。對於這個位置兄弟相爭、父子相殘、朝臣動亂,往往造成的局面就是,朝中局勢動蕩,朝外敵人虎視眈眈。人們往往只會關注誰能坐上皇位,並不會在乎那個一人之下的丞相。
  • 「丞相」和「宰相」到底有什麼區別?弄懂兩者,才不會鬧笑話
    導語:「丞相」和「宰相」到底有什麼區別?弄懂兩者,才不會鬧笑話在中國的封建歷史中,官僚體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而在2000多年的官僚體系之中,「相」則是最高級別的官職,不過在不同的王朝中,這一官職也在稱呼上比較不同,比如今天我們所最熟悉的兩個就是宰相和丞相,那麼這兩個「相」僅僅只是一字之差,其中又有什麼區別呢?弄懂它們,往後才不會鬧出笑話。
  • 「丞相」和「宰相」有什麼區別?很多人都弄混了,看完終於明白了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這裡是大偉歷史觀,大偉今天帶你走進:「丞相」和「宰相」有什麼區別?很多人都弄混了,看完終於明白了。在中國古代有兩個官職的名字很相似,那就是丞相和宰相,在大多數人看來,丞相和宰相指的是一種官職,只是在不同朝代他們的叫法不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 「丞相」和「宰相」是一回事嗎?一字之差相隔萬裡,看完你就懂了
    你知道這「丞相」和「宰相」有什麼不同嗎?在很多人眼中,「丞相」和「宰相」就是同一個事物,因為,在很多的影視劇中,只要是「丞相」或「宰相」的人,基本上都是位高權重的,所以,很多人都會默認這兩者是一樣的,然而,「丞相」和「宰相」並不是同樣的含義,在歷史上,他們有著不一樣的定義。1.
  •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重要官職,丞相和宰相是不是一回事
    我們看電視劇也知道,古代有多少小人絞盡腦汁地想討好皇帝,從而不惜任何代價地做出犧牲;而又有多少人憂國憂民、處處為皇帝著想,最後不負眾望地坐上宰相之位。而與宰相相似的丞相你又知道是什麼官職嗎?它和宰相到底有何不同?顯然丞相也是一種很高的官職這毫無疑問,歷史記載最早可以從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說起。
  • 丞相和宰相有何不同?誰的權力更大?弄懂二者區別,才不會鬧笑話
    古代的人通常抱著混到「封侯拜相」的美麗願望,因此能發展到這一地步就算出人頭地了。這裡所說的「侯」自然就是指的侯爵的地位了,而「相」的含義為宰相、丞相。在人們印象裡,好像宰、丞2相基本就是一個類別的官員,似乎沒什麼區別。然而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同樣是「相」,宰、丞不同。
  • 古代的「丞相」和「宰相」是同一個意思嗎?兩者區別很大!
    導語:古代的「丞相」和「宰相」是同一個意思嗎?兩者區別很大!可讓不少人感到迷糊的是,這個相位到底是丞相還是宰相,許多人傻傻認不清楚,宰相和丞相到底有什麼區別嗎?首先,本質不同。丞相是沿用的固定官職名稱,但宰相更多的是對古代最高等級的一類官員的統稱。丞相職位出現在秦武王時期,自秦國朝建立後就一直成為僅次於皇帝,是總領百官的官員之首,輔助皇帝處理政務,位高權重,是古代朝廷地位最高的官員,真的稱得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 古代的宰相和丞相是什麼官職?兩者有何不同?別再被電視劇誤導了
    中國人經常說「宰相肚裡能撐船。」這是形容人,應該要有度量要能夠裝得下天下。而我國歷史上文官的職位其實有很多,宰相和丞相看上去好像差不多,但其實並不是同一個官職,那麼宰相和丞相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 宰相、丞相、相國原來不是一回事,99%的人都弄錯了!
    秦朝,宰相的正式官名為丞相。有時分設左右,稱為「右丞相」,「左丞相」,以右為上。漢朝仿秦制,丞相為正職,御史大夫為副職。史傳商代有伊尹為相,周代周公為太宰,皆為輔佐君主並掌握國家最高權力的官員,太宰與相就合稱為宰相。宰相聯稱始見於《韓非子·顯學》。宰相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群人,例如漢代的丞相可以稱之為宰相,很長時間就是一個人,魏晉南北朝的錄尚書事可以算宰相,唐代的三省長官,甚至參加政事堂會議的官員都算宰相,宰相就是一群人。
  • 古代的「宰相」和「丞相」是什麼官職,兩者有什麼異同之處
    答案是否定的,應該是宰相。這一官職的職責是輔佐君王、掌管國事,具有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威。 不過,有人經常把宰相和丞相劃等號,這兩者間是怎樣的關係呢?能不能混為一談呢?
  • 古代的宰相和丞相有何不同?別看僅一字之差,兩者含義卻差別很大
    不過很多人也可能發現了,其實除了丞相以外,還有一種稱謂是宰相,兩者的職責、權力和等級都非常地相似,因而很多人都會把他們混淆了,甚至誤以為是同一種人,但事實上,這兩者是有一定區別的,那麼「丞相」和「宰相」之間的區別是什麼呢?第一,丞相。
  • 宰相與丞相一字之差,區別謬之千裡,以後你不會再弄錯了
    古代「丞相」和「宰相」有什麼不同?
  • 「宰相」和「丞相」究竟有什麼不一樣?一字之差相去萬裡
    丞相和宰相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卻有很大的差別。丞相是一個官名而宰相則是一個制度。宰相制度始於春秋止於明代。明代後「內閣」制度出現。 根據相關記載,宰相制度始於春秋時期,在中國歷史上,首位傑出的宰相是管仲。宰相的職位在戰國時期已經在各個諸侯國都建立起來了。 到了秦朝,丞相便是宰相的正式官名。一般會分設左右丞相和中丞相。 漢朝和秦朝的情況差不多,不過被稱作相國時,地位會更高些。
  • 如何區分丞相與宰相?唐朝沒有丞相這個稱呼嗎?
    兩者的區分,丞相多為正式官名,宰相多為俗稱泛指。唐朝沒有這「丞相」二字的正式官職,丞相或者宰相的的稱呼,是指對三省長官以及後來眾多帶「同平章事」等群相的俗稱。相的淵源無論宰相還是丞相,都涉及到了一個關鍵的「相」字。
  • 「丞相」官職在歷史上存在的時間並不長,它和「宰相」是有區別的
    秦惠王(劇照)但、這個時候的相、相邦的作用雖然和後代的丞相有相同之處,但實際上還是有所區別。在秦國東陵出土的器物上刻寫的金文表示,相國和丞相是分開的兩個官職,並且相國的地位要比丞相高一些。秦武王時期設立了左右丞相作為相邦的副手,之後相國和左右丞相就是同時存在的。而到秦始皇嬴政統一中國之後,左右丞相被保留了,秦二世增加了中丞相這個職位。也就是說,當時是左、中、右丞相同時存在的。漢代依然有相國設立,但是丞相是相國的副手。西漢時期,丞相被改為了大司徒,哀帝到東漢建安十三年之間是沒有設立丞相的。
  • 常識 丞相和宰相是一樣的嗎?
    「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時為管理家務之官;周朝有執掌國政的太宰,也有掌貴族家務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實已為官員的通稱。相,本為相禮之人,字義有輔佐之意。宰相最早起源於春秋時期。管仲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傑出的宰相。到了戰國時期,宰相的職位在各個諸侯國都建立了起來。秦朝時,宰相的正式官名為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