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他們是否是一回事,及其區別所在,我們就得先了解丞相、宰相到底是幹嘛的。
宰相。在中國二千餘年的封建歷史中,宰相多數時候,並不是一個正式的官職名,而只是一個俗稱,一個對輔政君主總理百政,掌握國家最高權力的官員的俗稱。歷朝歷代,只要官員能同時擁有以下兩項權利的,他就能被稱之為宰相:一、要有能與皇帝直接面對面商議朝政事務資格的「議政權」。二、要有能夠監督、督促百官執行政務的「執行權」。
只要能在朝堂上同時擁有「議政權」、「執行權」兩項權利的,他就是我們俗稱的宰相。如魏晉南北朝的尚書令、唐代的尚書左右僕射、宋代的參知政事、明代的內閣大學士、及清代的軍機大臣等,他們就都可被稱為「宰相」。
當然,「宰相」在中國歷史上也並非是完全就沒有用來做過正式的官職來使用過。事實上,歷史上還是有一個朝代,將「宰相」來作為官職來使用的,這就是遼代。遼代實行南北面官制,其中北面官以北、南樞密院為尊,北、南宰相府次之,這四個衙門共同執掌著遼代中央最高軍政事務。而北、南宰相府的最高長官就是北府左、右宰相和南府左、右宰相。
那遼代所置的「宰相」是幹嘛的呢?從《遼史·張孝傑傳》載:「孝傑(官至北府宰相)久在相位,貪貨無厭,時與親戚會飲,嘗曰:「無百萬兩黃金,不足為宰相家」;《耶律宗允墓志銘》載:「拜為南宰相,斯則我朝所置之元輔也,位在丞相之上」等史料來看,遼代所置的南北左右宰相,就是掌握遼代最高權力的官員之一,類似於唐代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宋代的參知政事,也就是遼朝堂之上的百官之長。
Ps:有學者認為南北左右宰相是可汗之下統帥部族的首領,非宰輔性質的官員。
到這裡,有人或許就會有這麼一個疑問:「宰相」幾乎從來就沒有做過正式的官職名來使用過,可為何人們會用「宰相」來代指歷代朝堂上那些君主之下掌握全國最高權力的官員呢?
其實,我們要知道,「宰相」雖未被多數朝代用於正式官職,但在先秦時期,「宰相」中的「宰」和「相」卻是正式的官職,史載商代伊尹為相,周代周公為太宰,他們皆是百官之長,是輔佐君主並掌握全國最高權力的官員。而後,因「宰」有主宰、管理之意,「相」又有輔佐之意,是故,自春秋戰國之後,人們就習慣將「宰」和「相」合為「宰相」,以此來代指朝堂上那群執掌全國最高權力的官員。
PS:將「宰」和「相」合稱為「宰相」,最早見於《韓非子·顯學》:「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
丞相。有別於「宰相」,丞相自出現那刻起,他就是作為一個正式的官職名來使用。最初是作為百官之長的副手,秦漢之時,曾在副手與百官之長間來回徘徊,三國之後,徹底成為輔政君主總理百政,掌握國家最高權力的官員。
秦悼武王二年(前309年),秦武王「置丞相,摢裡疾、甘茂為左右丞相」,置左右丞相,作為相邦的副手,來輔佐相邦處理朝政事務。秦武王置左右丞相時,「相邦」與「丞相」是同時存在的,這點出土於秦國東陵器物上刻著「八年相邦薛君、丞相殳」金文,及《史記》記載秦王政初期呂不韋為相邦,昌平君為丞相,就可得知。因此,在相邦未被廢除前,丞相併非是秦漢之後那般百官之長的存在,此時,他只是「相邦」的副手,雖地位依舊崇高,但較之秦漢以後,還是要差了些許。
到了秦王政時期,因相邦呂不韋之亂,讓始皇帝對相邦起了忌憚之心,之後鑑於「相邦」的權力實在是太大,嚴重威脅到皇權,始皇帝在剷除了相邦呂不韋的勢力後,遂就不再置「相邦」,而是改由「左右丞相」來替代相邦,成為「總理百政,典領百官」的百官之長。
此後秦代就一直以「丞相」為百官之長。不過在秦二世時期,丞相的人數有了些許的變化,曾經是左右兩位丞相,在此時變成了左中右三位丞相。而之所以會出現中丞相,就是因趙高的緣故。眾所周知,秦二世能登基,靠的就是李斯和趙高二人,若無他們二人,二世斷無登基可能,因此對於這二人,二世自然是要大加賞賜的。
在當時,李斯已貴為左丞相,所以在職務上已是頂峰的,而趙高雖未列丞相之職,但因左丞相被李斯所佔,右丞相又被地位更高的馮去疾所佔,所以要想讓趙高列丞相之位,秦二世只能是再增加一個丞相,而這就是「中丞相」。
漢代秦後,在政治制度上,劉邦幾乎是照搬秦制,因此丞相制度自然也被保留了下來,但是,在延續秦制的同時,劉邦也進行了一些創新。首先,劉邦廢除了秦二世所置的「中丞相」,而在廢除「中丞相」的同時,劉邦又恢復了被始皇帝所廢除的「相邦」(為避劉邦諱,相邦改為「相國」)之職,如惠帝時期,相國為呂產,右丞相為王陵,左丞相為陳平。
而從《史記》中記載蕭何因誅殺韓信有功「使拜丞相何為相國」來看,漢初被恢復的「相國」之職,他的地位同秦代一樣,是為百官之長,地位要高於左右丞相,是為掌握全國最高權力的最高長官,此時左右丞相就又成為相國的副手。前180年,自相國呂產被殺後,「相國」之職不再設,由左右丞相執掌朝政大權。
文帝二年,漢文帝廢除左右丞相,僅設一位丞相,由他「掌丞天子助理萬機」,負責輔佐天子處理全國軍政事務,總理萬機,此時丞相擁有著巨大的權力,首先,他可以不經由皇帝就直接任命或罷黜四百石以下的中都官、郡國官,而對於六百石至二千石的高級官員,丞相雖不可直接任命或罷黜,但卻可以直接上奏皇帝,請求皇帝執行任命或罷黜行動。
同時,若是一般政務,丞相一人就可乾坤獨斷,可直接決定該如何去做,而無需經過皇帝的同意。而若是國家大事,則擁有召集公卿、二千石、博士與皇帝共同商議的權力,且如若丞相對皇帝處理重大政務時的命令有質疑,他還可直接行使封駁詔書的權力,將皇帝的詔書直接退回到皇帝的手中,拒不執行。
基於丞相擁有如此顯赫的權力,到了漢武帝時期,丞相開始嚴重威脅到皇權,再加上武帝初期,又是外戚幹政的高峰時期,此時外戚竇氏、王氏總攬朝政,竇嬰、田蚡等外戚借著丞相的權力是拼命擠壓著武帝這位皇帝的生存空間,他們獨攬朝政,把控著朝中官員的任用權,田蚡時期,甚至是逼得武帝都說出了「你要任命的官吏已經任命完了沒有?朕也想任命幾個官呢」這般無奈的話。
由此,武帝中期,為了削弱相權,加強皇權,漢武帝遂著手建立起了一個只依附於皇權,並只聽命於皇帝的機構,這就是「中朝」。而隨著「中朝」的建立,西漢朝政大權逐漸落到了中朝領袖大司馬大將軍的手中,此時,丞相雖名義上還是百官之長,但權勢卻是大不如前。在皇帝,及中朝官員雙重的壓迫下,到昭帝時期,丞相就逐漸從一個決策官員變成一個只能是聽從「中朝」官員的吩咐去執行的官員,這時如韋玄成、匡衡等丞相,他們在皇帝與中朝官面前,為了保持其祿位,只能是阿諛奉承,再無往日作為百官之長的威嚴。
西漢哀帝元壽二年(前1年),哀帝改「丞相」為「大司徒」,自此「丞相」這個作為百官之長的官職暫時告一段落,而此時丞相已存在了220年,是歷史上丞相這一官職設置最久的一段時期。此後,自哀帝元壽二年(前1年)至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這200餘年間再無「丞相」一職。
建安十三年(208年),梟雄曹操為達到「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目的,遂重設「丞相」一職。而此時,因擔任丞相的是權臣曹操,所以此時的「丞相」,其權力已與皇帝一般無二。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都置有丞相,但需注意的是,三國丞相中,魏吳兩國丞相非百官之長,地位較之秦漢都是要低得很多的,而蜀國的丞相是地位最高的,是真正「掌丞天子,助理萬機」的百官之長。
首先魏國的丞相等同於虛職,其兵權被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等所控,而其政權則被尚書令、中書監、中書令、侍中等所控。其次吳國的丞相知識管理例行政務的普通官員,他參與不了國家大事的決策,在吳國真正掌控朝政大權的是大司馬、上大將軍、大將軍這些內朝將軍,他們外則領軍,內則領政。最後蜀國的丞相是三國中權力最大的,因諸葛亮的緣故,蜀國丞相的職權是被無限放大,幾乎等同於皇帝,他可任命朝中任何官員,並執掌蜀漢內外軍政事務,可謂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魏晉南北朝時期,丞相幾乎不設,而一旦設立,那就是改朝換代之時,正如《文獻通考》所言:「丞相既不為宰相之任,而常為嬗代之階」 ,此時南北朝的那些權臣們,為了更加名正言順的執掌朝中事務,從而完成他們的謀朝篡位之舉,他們往往會逼迫當朝皇帝冊封他們為丞相,而後在不久就會實施篡位之舉,如齊蕭寶融,稱丞相不久就廢其君蕭寶卷自立;梁侯景為丞相,兩年後侯景即稱帝。
再之後,隋至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這百餘年間,除唐玄宗開元元年(713年),曾短暫將尚書左右僕射改為左右丞相外,其餘時間丞相就再未出現過。這段時間裡,原屬丞相的職權被尚書令、尚書左右僕射、中書令、內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參知政事等官職所替代。
乾道八年(1172年),宋孝宗實行「乾道改制」,將左、右僕射兼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改為左、右丞相,但此時左、右丞相併不是百官之長,而是在尚書令、中書令之下,為其副手。
元朝,元廷於中書省置左右丞相,總領省事﹐統率百司,總理全國政務,是為百官之長。同時,元廷還曾經在尚書省置丞相,分理財賦,但不久即廢除。此後左、右丞相制一直延續到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這一年,朱元璋為加強皇權,並以胡惟庸案為契機,宣布廢除丞相制,由皇帝直轄六部。自此,斷斷續續的存在了1600餘年的丞相宣告終結,徹底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終上所述,丞相與宰相兩者之間並不存在著對等的關係,也就是說並不是一回事。同時,他們兩者之間是有著本質上的區別的,首先,「丞相」是官職名,而「宰相」除遼代外,他皆不是官職名,而僅僅只是一種俗稱。其次,「丞相」就是「宰相」,可「宰相」卻並不一定是「丞相」,因為在歷史上,如唐代的中書令、尚書令、侍中,宋代的參知政事,他們皆可稱為「宰相」,可事實上這些官職皆不是「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