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新發現:小龍蝦殼通過簡單的合成即可製備成高性能超級電容器的...

2020-12-26 硬派科技

科研新發現:小龍蝦殼通過簡單的合成即可製備成高性能超級電容器的電極材料

來源:科技日報 2020-12-23 14:50:47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朱錫鋒教授團隊近期提出一種新方法,採用農林廢棄物熱解獲得的重質生物油和廚餘垃圾中的小龍蝦殼,通過簡單的合成即可製備成高性能超級電容器的電極材料。

據了解,中科大研究團隊採用生物模板—鹼活化的方法,以小龍蝦殼為輔助材料,從重質生物油中成功合成具有超高比表面積、高孔容和適宜氧原子含量的分層多孔碳。同時,他們還研究了活化溫度對分層多孔碳雜原子含量的影響,對獲得高性能超級電容器電極材料的工藝條件進行了優化。

由此製備出的分層多孔碳,在組裝的超級電容器性能測試中,表現出寬工作電壓和高能量密度,與現有電極材料相比具有明顯性能優勢,有望用於包括電動汽車在內的多個應用領域。

日前,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碳》發表了該成果。

相關焦點

  • 中科大實現小龍蝦殼輔助重質生物油製備高性能超級電容器電極材料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工程科學學院熱科學和能源工程系朱錫鋒教授研究團隊提出「廢棄生物質製備高性能超級電容器電極材料」的新方法,採用農林廢棄物熱解獲得的重質生物油(HB)和廚餘垃圾中的小龍蝦殼,通過簡單的合成即可製備高性能超級電容器的電極材料。
  • 我國科學家用小龍蝦殼製備高性能電極材料,性能優勢明顯
    結果表明,具有天然特殊結構的螯蝦殼粉和螯蝦殼生物炭具有較強的重金屬離子去除能力。選擇合適的物質改性螯蝦殼生物炭可以有效提高其吸附能力。此外,基於小龍蝦殼的材料結構和功能特性,已經合成了一系列功能材料,可以用來解決全球性的挑戰。近幾十年來,小龍蝦殼及其衍生物的巨大應用潛力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
  • 小龍蝦殼能幹啥 專家用它製備高性能電極材料
    新華社訊 (記者徐海濤)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朱錫鋒教授團隊近期提出一種新方法,採用農林廢棄物熱解獲得的重質生物油和廚餘垃圾中的小龍蝦殼,通過簡單的合成即可製備成高性能超級電容器的電極材料。據了解,中科大研究團隊採用生物模板—鹼活化的方法,以小龍蝦殼為輔助材料,從重質生物油中成功合成具有超高比表面積、高孔容和適宜氧原子含量的分層多孔碳。同時,他們還研究了活化溫度對分層多孔碳雜原子含量的影響,對獲得高性能超級電容器電極材料的工藝條件進行了優化。
  • 變廢為寶:小龍蝦的殼可用於製作超級電容器
    根據中國科學院大學Zhu Xifeng教授的最新研究成果,小龍蝦可能不再僅僅是一道美食了,它將被賦予更大的使命。研究團隊通過對小龍蝦殼的研究,使得利用小龍蝦殼作為高性能超級電容器的生物模板成為可能,研究成果發表在《Carbon》雜誌上。
  • 中科大朱錫鋒課題組《Carbon》:廢棄小龍蝦殼為原料製備多孔碳材料...
    本文要點: 從大量的生物油(HB)中綠色合成分級多孔碳(HPC)。 使用小龍蝦殼(CS)作為生物模板獲得的獨特多孔碳。
  • 基於碳布上直接生長Nb2O5納米管的高性能鈉離子電容器
    鈉離子混合電容器是連接超級電容器和電池的橋梁,在大規模儲能領域具有廣闊應用前景。然而,設計能夠與正極材料相匹配,並且兼具快速動力學行為和長循環壽命的負極材料仍然是該領域目前所面臨的重要挑戰之一。
  • 賀曦敏《物質》可穿戴應變傳感器和超級電容器水凝膠的分層結構
    在親水性凝膠中發現的固有多孔結構具有大的表面積,可促進高水含量,生物相容性以及離子和分子的高滲透性。導電聚合物可通過引入多價金屬離子或通過用製備好的聚合物進行後處理而直接製成獨立的柔性水凝膠。儘管它們具有高電導率,但大多數導電聚合物都缺乏拉伸性(<10%),並且在大應變下具有有限的機械柔韌性。
  • 中山大學:碳材料用於Zn離子混合超級電容器的最新進展和挑戰
    成果簡介 鋅離子混合超級電容器(ZHSC)結合了高能Zn離子電池和大功率超級電容器的優勢,近年來已成為有前途的儲能設備,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是,ZHSC的發展仍處於起步階段,有許多瓶頸需要克服。圖3、包括了各種形式的Zn離子混合超級電容器(ZHSC)圖4、(A)(B)X射線光電子能譜C1s光譜,帶有氧化碳納米管(oCNT)的調查光譜插圖和oCNT的透射電子顯微鏡圖像。C),Zn // CNTs微型Zn離子混合超級電容器(m-ZHSC)的製備示意圖。
  • 氧化鋁空心球的製備方法和製備機理
    圖1.9為ZnS空心球的製備示意圖,從圖中可以發現,PSMA表面帶負電,Zn2+通過靜電作用吸附在PSMA球表面,在該實驗中,Y射線照射可以促使硫代乙醯胺(TAA)分解生成S2-,生成的S2-會進一步吸附在Zn2+上,高溫脫除模板,即可以得到ZnS空心球。
  • 合肥研究院在超高儲能密度超級電容器研製方面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振洋團隊實現了宏觀厚度石墨烯晶體膜大面積製備,在超高儲能密度超級電容器研製方面取得進展。研究人員採用雷射誘導加工法,將聚醯亞胺前驅體直接原位轉化為石墨烯晶體膜;針對其直接用作儲能電極時所面臨的體積效應技術瓶頸,通過優化前驅體的分子構型和熱敏感性,大幅增加了雷射與聚合物薄膜的作用深度,進而實現了多孔石墨烯晶體膜的宏觀厚度製備;以此作為電極構築的超級電容器,在儲能密度和循環穩定性方面得到顯著提升。
  • 上海交大「黑科技」:機器人分揀垃圾 小龍蝦殼「廢變寶」
    「我們通過賦予機器人不同類型的識別傳感器,配套開發多種算法,使機器人能主動識別目標物的顏色、形狀、紋理、材質等特徵,實現精準分揀。」該項目負責人、上海交通大學中英國際低碳學院副教授李佳說,如果在一組垃圾分揀工作線上同時配置兩隻機械手臂,相當於54名分揀工人,這不僅「解放」了工人們的雙手,同時也降低了因接觸垃圾而導致的感染風險。
  • 進展|三維互聯石墨烯卷骨架增強反應動力學的鋰離子電容器研究
    電極的材料選擇和巧妙的結構設計對於構建高性能的電化學儲能器件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三維導電網絡對於均勻負載良好分散的活性納米結構尤為重要,同時也能為納米活性物質提供三維快速的電子和離子傳輸通道。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先進材料與結構分析實驗室A05組近年來基於發展出的一種超彈性碳氣凝膠的製備方法(Small, 15 (13): 1804779, 2019),合成出了一種自支撐還原氧化石墨烯卷,並將石墨烯卷網絡與硫複合構建出了具有高容量和長循環鋰硫電池(Chinese Physics B, 27 (6)
  • 能在 50~90 °C穩定工作的超級電容器
    研究亮點 (i)製備了一種既抗凍又耐熱的低成本MMT/PVA水凝膠電解質,並成功實現了在 50~90 °C溫度範圍下穩定工作的全溫度柔性超級電容器。如圖2i的TG曲線所示,在50–300 °C溫度範圍內,MMT/PVA膜比PVA膜具有更高的熱穩定性,優異的熱穩定性為製備全溫度超級電容器提供了前提。
  • 來,看小龍蝦殼鋪的路,蒜香味兒的!
    然後專家團隊開展了一系列實驗,最後發現小龍蝦殼真的可以提升瀝青性能。 最後該團隊將實驗過程寫成論文發表,並申請了相關專利。 遺憾的是視頻介紹的太簡單了,說專家團隊就是把小龍蝦磨成粉,混入瀝青中,再測試瀝青的性能變化。 讓人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我搜了一下相關新聞,發現基本也都是這麼說的: 先剝蝦:
  • 學術頭條: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新冠病毒通過鼻子進入...
    新冠病毒或能通過鼻子進入大腦 感染者神經症狀獲解據英國《自然·神經科學》雜誌3日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新冠病毒或能通過鼻子進入人類大腦。這一發現或有助於解釋在新冠病毒感染者身上觀察到的一些神經症狀,並為感染的診斷和預防措施提供借鑑。德國柏林夏裡特大學醫學院科學家弗蘭克·海珀納及其同事研究了33名(22名男性和11名女性)死於新冠病毒感染的病人的大腦和鼻咽,在大腦和鼻咽中發現了新冠病毒的RNA和蛋白,還在鼻咽中檢測到了完整的病毒顆粒。
  • 第一手資料,超級電容器用活性炭檢測了解
    超級電容器用活性炭主要是用於電容器的電極材料。超級電容器屬於近些年新興的儲能器件。而活性炭做出的電極材料由於具有良好的充放電穩定性、循環使用壽命長、成本適中,所以被廣泛應用在超級電容器上。隨著超級電容器行業的發展,不同材料的活性炭材料也就有被研究出來。
  • Eng》:通過模仿生物行為從稻殼和煤焦油製備...
    本文要點: 巖石上的苔蘚結構的啟發製備多孔碳材料具有增強的電化學性能 Eng期刊發表名為「Moss-Covered Rock-like Hybrid Porous Carbons with Enhanced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的論文,研究通過使用多向碳納米片作為苔蘚,將多孔碳納米片錨固在散裝碳骨架上的合成多孔碳(HPC)的方法。以大量的碳骨架作為巖石,以增強電子和離子的傳輸。
  • 未來幾年車用超級電容器技術發展趨勢
    超級電容器具有高比功率、長循環壽命、充電時間短和使用溫度範圍寬等一系列優勢,作為電動汽車的一種較理想的輔助或主動力源已得到了認可,並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得到了應用。超級電容器通過與鋰離子電池或燃料電池的混合使用,既可滿足電動汽車啟動、加速和爬坡時的高功率要求,又可延長蓄電池循環使用壽命,實現了電動車動力電池系統性能的優化。
  • 碳纖維的製備和分類[碳纖維布]
    按照生產碳纖維的原料不同將碳纖維分為兩大類:1.人造纖維,如粘膠絲、人造棉、木質素纖維等;2.合成纖維,從石油等自然資源中提純出來的原料,在經過處理後紡織成絲,如腈綸纖維,瀝青基纖維,聚丙烯腈(PAN)基纖維等。目前實現了工業化製備工藝的只有以瀝青基纖維、膠粘(纖維素)基纖維以及聚丙烯腈(PAN)基纖維三種。
  • 基於3D雷射誘導石墨烯的可伸縮微型超級電容器自供電可穿戴設備
    使用微型超級電容器可以實現"可拉伸"的自供電系統,用於健康醫療領域。監視設備,而沒有當前電池和超級電容器的"缺點",例如低能量密度和有限的可拉伸性。"在研究氣體傳感器和其他可穿戴設備時,我們總是需要將這些設備與電池組合在一起才能供電," 程煥宇教授說。"使用微型超級電容器使我們無需電池即可為傳感器自供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