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正用石膏建模
3月9日下午,記者來到龍威青銅藝術公司鑄造車間,銅水滾滾,機械磨光聲響交織,公司負責人遊君立正仔細指導新來的工匠做泥塑模型,這是製作銅雕的第一個步驟,為接下來的工藝流程打下基礎。
遊君立祖籍大濟鎮,1980年出生於木雕世家,其父遊良照是省級工藝美術大師,早年他跟隨父親學藝,受父親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影響,從小就對民間藝術有著濃厚的興趣。銅雕可以說是一項「曲高和寡」的技藝,鑄造一件銅雕作品一般要經過設計、建模、金屬冶煉、澆鑄、鍛造、鍍金、磨光、上色等幾個重要的工序,過程複雜,工藝也十分考究。2001年,從福建工藝美術學院畢業後,遊君立回鄉創業,查閱中國鑄造專業資料,並邀請臺灣藝術與鑄造方面專家指導,將所學雕塑專業知識與當時莆仙地區傳統的銅雕鑄造工藝結合,成立了龍威青銅藝術公司,他自己則成為公司的第一位師傅兼藝術總監。
雖是客戶定製,但每接手一件作品,他都要參與設計圖紙。再由老工匠按照實際尺寸大小,用泥巴以1:1的比例捏出雕塑模型。於泥巴模型外緊緊套上石膏,將石膏模型分離成多個部件,在作為陰模的石膏上澆出一定厚度的銅水,凝固後清砂,最後將分離的銅雕部件拼接好。
「他要求很嚴格,學徒一般要跟學兩年才被允許單獨從事生產。」公司的溫師傅見證了龍威青銅藝術公司的創立與發展,據他介紹,2002年,公司剛成立不久,馬來西亞檳城極樂寺就訂了兩尊高達8米、重4.5噸的「力士巨型青銅雕像」,在作品完成將近一半時,遊君立發現部分成品青銅部件中夾砂現象較為明顯,他毫不猶豫選擇優化設計澆鑄系統,重新澆鑄打磨。因為注重細節,追求完美,使他多花費了10多萬元成本,但精益求精的堅持,最終使這件作品受到了馬來西亞佛教總會和國際友人的好評,並被馬來西亞國家郵政局採用為風光明信片圖案。
除了追求品質,創新也是一個匠人應具備的精神。「新時期的銅雕不單純是製造,應該是『藝術+鑄造』,我們堅持做藝術,而不是做產品,」遊君立告訴記者,曾經遇到一些客戶,為了節約成本或節省空間對作品進行大幅度的改動,忽視作品的藝術價值,使他主動放棄了不少單子。「我首先是工匠、工藝師,其次才是生意人。」遊君立這樣安慰自己。
馬來西亞訂單天王銅像
十年間,龍威青銅公司的作品銷於莆仙、閩南、江浙等地及東南亞各國。2004年,他主持鑄造的「國際馬拉松運動員群雕銅像」立在廈門環島路上,受到了廈門市政府和社會各界的讚譽。2005年,龍威公司承擔日本東京毗沙門天王巨型銅像的設計和鑄造,把我縣精湛的青銅鑄造技藝傳授到日本,受到當地佛教界人士的好評。今年初,龍威公司又接受了來自馬來西亞、新加坡、香港、臺灣等地多批訂單,「一個人的工匠精神不能缺,一個行業也是如此。」他認為,儘管仙遊銅雕工藝歷史悠久,但知名度卻有限,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為行業樹立好形象。
今報記者 陳慧貞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