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黃帝內經》,共享聖賢智慧(10)—六節藏象論第九

2021-02-12 許衡與許衡文化

品讀《黃帝內經》,共享聖賢智慧(10) 

《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第九

原文:

黃帝問曰:餘聞天以六六之節,以成一歲;人以九九制會,計人亦有三百六十五節,以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謂也?

岐伯對曰:昭乎哉問也!請遂言之。夫六六之節、九九制會者,所以正天之度、氣之數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氣數者,所以紀化生之用也。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行有分紀,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積氣餘而盈閏矣。立端於始,表正於中,推餘於終,而天度畢矣。

帝曰:餘已聞天度矣,願聞氣數何以合之?

岐伯曰:天以六六為節,地以九九制會;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復而終歲,三百六十日法也。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其氣九州、九竅,皆通乎天氣,故其生五,其氣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髒,故形髒四,神髒五,合為九髒以應之也。

帝曰:餘已聞六六九九之會也,夫子言積氣盈閏,願聞何謂氣?請夫子發蒙解惑焉。

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師傳之也。

帝曰:請遂聞之。

岐伯曰: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而各從其主治焉。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復始;時立氣布,如環無端,候亦同法。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矣。

帝曰:五運之始,如環無端,其太過不及何如?

岐伯曰:五氣更立,各有所勝,盛虛之變,此其常也。

帝曰:平氣何如?

岐伯曰:無過者也。

帝曰:太過不及奈何?

岐伯曰:在經有也。

帝曰:何謂所勝?

岐伯曰: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得五行時之勝,各以氣命其髒。

帝曰:何以知其勝?

岐伯曰:求其至也,皆歸始春。未至而至,此謂太過,則薄所不勝,而乘所勝也,命曰氣淫,不分邪僻內生,工不能禁;至而不至,此謂不及,則所勝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勝薄之也,命曰氣迫。所謂求其至者,氣至之時也。謹候其時,氣可與期,失時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內生,工不能禁也。

帝曰:有不襲乎?

岐伯曰:蒼天之氣,不得無常也。氣之不襲,是謂非常,非常則變矣。

帝曰:非常而變奈何?

岐伯曰:變至則病,所勝則微,所不勝則甚,因而重感於邪則死矣,故非其時則微,當其時則甚也。

帝曰:善。餘聞氣合而有形,因變以正名。天地之運,陰陽之化,其於萬物,孰少孰多,可得聞乎?

岐伯曰:悉乎哉問也!天至廣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靈問,請陳其方。草生五色,五色之變,不可勝視;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勝極。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帝曰:髒象何如?

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為陽中之太陰,通於秋氣。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發,其充在骨,為陰中之少陰,通於冬氣。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其味酸,其色蒼,此為陽中之少陽,通於春氣。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黃,此至陰之類,通於土氣。凡十一藏,取決於膽也。

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陽,二盛病在太陽,三盛病在陽明,四盛已上為格陽。寸口一盛,病在厥陰,二盛病在少陰,三盛病在太陰,四盛以上為關陰。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已上為關格,關格之脈贏,不能極於天地之精氣,則死矣。

譯文:

黃帝問道:我聽說天體的運行是以六個甲子構成一年,人則以九九極數的變化來配合天道的準度,而人又有三百六十五穴,與天地相應,這些說法,已聽到很久了,但不知是什麼道理?

岐伯回答:你提的問題很高明啊!請讓我就此問題談談看法。六六之節和九九制會,是用來確定天度和氣數的。天度,是計算日月行程的。氣數,是標誌萬物化生之用的。天屬陽,地屬陰,日屬陽,月屬陰。它們的運行有一定的部位和秩序,其環周也有一定的道路。每一晝夜,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餘,所以大月、小月和起來三百六十五天成一年,由於月份的不足,節氣有盈餘,於是產生了閏月。確定了歲首冬至並以此為開始,用圭表的日影以推正中氣的時間,隨著日月的運行而推算節氣的盈餘,直到歲尾,整個天度的變化就可以完全計算出來了。

黃帝說:我已經明白了天度,還想知道氣數是怎樣與天度配合的?

岐伯說:天以六六為節制,地以九九之數,配合天道的準度,天有十幹,代表十日,十幹循環六次而成一個周甲,周甲重複六次而一年終了,這是三百六十日的計算方法。自古以來,都以通於天氣而為生命的根本,而這個根本不外天之陰陽。地的九州,人的九竅,都與天氣相通,天衍生五行,而陰陽有依盛衰消長而各分為三。三氣合而成天,三氣合而成地,三氣合而成人,三三而合成九氣,在地分為九野,在人體分為九髒,形髒四,神髒五,合成九髒,以應天氣。

黃帝說:我已經明白了六六九九配合的道理,先生說氣的盈餘積累成為閏月,我想聽您講一下是什麼是氣?請您來啟發我的蒙昧,解釋我的疑惑!

岐伯說:這是上帝秘而不宣的理論,先師傳授給我的。

黃帝說:就請全部講給我聽。

岐伯說:五日稱為候,三候稱為氣,六氣稱為時,四時稱為歲,一年四時,各隨其五行的配合而分別當旺。木、火、土、金、水五行隨時間的變化而遞相承襲,各有當旺之時,到一年終結時,再從頭開始循環。一年分力四時,四時分布節氣,逐步推移,如環無端,節氣中再分候,也是這樣的推移下去。所以說,不知當年客氣加臨、氣的盛衰、虛實的起因等情況,就不能做個好醫生。

黃帝說:五行的推移,周而復始,如環無端,它的太過與不及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五行之氣更迭主時,互有勝克,從而有盛衰的變化,這是正常的現象。

黃帝說:平氣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這是沒有太過和不及。

黃帝說:太過和不及的情況怎樣呢?

岐伯說:這些情況在經書中已有記載。

黃帝說:什麼叫做所勝?

岐伯說: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這就是時令根據五行規律而互相勝負的情況。同時,時令有依其五行之氣的屬性來分別影響各髒。

黃帝說:怎樣知道它們之間的相勝情況呢?

岐伯說:首先要推求氣候到來的時間,一般從立春開始向下推算。如果時令未到而氣候先期來過,稱為太過,某氣太過就會侵侮所不勝之氣,欺凌其所勝之氣,這就叫做氣淫;時令以到而氣候未到,稱為不及,某氣不及,則其所勝之氣因缺乏制約而妄行,其所生之氣因缺乏資助而困弱,其所不勝則更會加以侵迫,這就叫做氣迫。所謂求其至,就是要根據時令推求氣候到來的早晚,要謹慎地等候時令的變化,氣候的到來是可以預期的。如果搞錯了時令或違反了時令與氣候相合的關係,以致於分不出五行之氣當旺的時間,那麼,當邪氣內擾,病及於人的時候,好的醫生也不能控制了。

黃帝說:五行之氣有不相承襲的嗎?

岐伯說:天的五行之氣,在四時中的分布不能沒有常規如果五行之氣不按規律依次相承,就是反常的現象,反常就會使人發生病變,如在某一時令出現的反常氣候,為當旺之氣之所勝者,則其病輕微,若為當旺之氣之所不勝者,則其病深重,而若同時感受其他邪氣,就會造成死亡。所以反常氣候的出現,不在其所克制的某氣當旺之時令,病就輕微,若恰在其所克制的某氣當旺之時令發病,則病深重。

黃帝說:好。我聽說由於天地之氣的和合而有萬物的形體,又由於其變化多端以至萬物形態差異而定有不同的名稱。天地的氣運,陰陽的變化,它們對於萬物的生成,就其作用而言,哪個多,哪個少,可以聽你講一講嗎?

岐伯說:問的實在詳細呀!天及其廣闊,不可測度,地極其博大,也很難計量,像您這樣偉大神靈的聖主既然發問,就請讓我陳述一下其中的道理吧。草木顯現五色,而五色的變化,是看也看不盡的;草木產生五味,而五味的醇美,是嘗也嘗不完的。人們對色味是分別與五臟相通的。天供給人們以五味。五味由鼻吸入,貯藏於心肺,其氣上升,使面部五色明潤,聲音洪亮。五味入於口中,貯藏於腸胃,經消化吸收,五味精微內注五臟以養五臟之氣,髒氣和諧而保有生化機能,津液隨之生成,神氣也就在此基礎上自然產生了。

黃帝說:髒象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心,是生命的根本,為神所居之處,其榮華表現於面部,其充養的組織在血脈,為陽中的太陽,與夏氣相通。肺是氣的根本,為魄所居之處,其榮華表現在毫毛,其充養的組織在皮膚,是陽中的太陰,與秋氣相通。腎主蟄伏,是封藏經氣的根本,為精所居之處,其榮華表現在頭髮,其充養的組織在骨,為陰中之少陰,與冬氣相通。肝,是羆極之本,為魄所居之處,其榮華表現在爪甲,其充養的組織在筋,可以生養血氣,其味酸,其色蒼青,為陽中之少陽,與春氣相通。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是倉廩之本,為營氣所居之處,因其功能象是盛貯食物的器皿,故稱為器,它們能吸收水谷精微,化生為糟粕,管理飲食五味的轉化、吸收和排洩,其榮華在口唇四旁的白肉,其充養的組織在肌肉,其味甘,其色黃,屬於至陰之類,與土氣相通。以上十一髒功能的發揮,都取決於膽氣的升發。

人迎脈大於平時一倍,病在厥陰;大兩倍,病在少陰;病在太陽;大三倍,病在陽明;大四倍以上,為陽氣太過,陰無以通,是為格陽。寸口脈大於平時一倍,病在厥陰;大兩倍,病在少陰;大三倍,病在太陰;大四倍以上,為陰氣太過,陽無以交,是為關陰。若人迎脈與寸口脈俱大與常時四倍以上,為陰陽氣俱盛,不得相榮,是為關格。關格之脈盈盛太過,標誌著陰陽極亢,不再能夠達於天地陰陽經氣平調的狀態,會很快死去。

賞析:

古代聖賢《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是《黃帝內經·素問》第九篇。本篇首論天度,繼論髒象,以明人與天地相應之理,故名「六節藏象論」,篇末介紹了人迎與寸口脈象異常所發生的病變,所闡述的中醫學理論是分析人體生理病理,指導疾病的診斷、治療、預防的重要武器。

六節:節,次也,度也,這裡有周期的意思。古人以「甲子」紀天度,甲子一周為六十日,是為一節。每年三百六十日,分為六節。高士宗《素問直解》:「六節者,天以六為節。天氣始於甲,地氣始於子,子甲相合,六十日而甲子周,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歲。」

藏象:此二字首見於本篇,指臟腑居於體內,而形象表現於外,從外而知內,故名。藏(臓-髒),藏也,指藏於體內的臟腑。象,徵象、形象之意。王冰注云:「象,謂氣象也。言五臟雖隱而不見,然其氣象性用,猶可以物類推之。」

相關焦點

  • 品讀《黃帝內經》,共享聖賢智慧(44)—痺論第四十三
    品讀《黃帝內經》,共享聖賢智慧(44) 《黃帝內經素問
  • 《黃帝內經.素問》 六節藏象論第九
    六節藏象論篇第九黃帝問焉
  • 品讀《黃帝內經》,共享聖賢智慧(21)—三部九候論第二十
    品讀《黃帝內經》,共享聖賢智慧(21) 《黃帝內經素問》三部九候論第二十原文:黃帝問曰:
  • 品讀《黃帝內經》,共享聖賢智慧(43)—風論第四十二
    品讀《黃帝內經》,共享聖賢智慧(43) 《黃帝內經素問
  • 黃帝內經 | 素問·六節藏象論篇第九
    黃帝內經 | 素問·六節藏象論篇第九【原文】>    黃帝問曰:餘聞天以六六之節,以成一歲;人以九九制會,計人亦有三百六十五節,以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謂也?    岐伯曰:天以六六為節,地以九九制會,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覆而終歲,三百六十日法也。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其氣九州九竅,皆通乎天氣。
  • 品讀《黃帝內經》,共享聖賢智慧(37)—刺瘧篇第三十六
    品讀《黃帝內經》,共享聖賢智慧(37) 《黃帝內經素問
  • 《易經》與《黃帝內經》相通,有3點精華智慧,領悟的人受益一生
    仔細品讀簡短的7句話,可以看出古人對於天地的那份熱愛,以及對於自然規律的研究程度之深入。整段話的意思按照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人的行為要符合自然規律。陰、陽理論,無論在《易經》還是《黃帝內經》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從傳統文化的角度來看,陰、陽可以稱得上是人世間最大的學問,也是我們傳統文化中最精華的智慧。我們都知道,在我國古代人們一直在做「減法」,崇尚極簡。在整個世界的運行規律方面,古人將世界的運行規律簡化為「陰陽」論。讀《易經》必然要談到的就是陰陽,一陰一陽之謂道也。
  • 《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學習討論
    素問·六節藏象論原文     黃帝問曰:餘聞天以六六之節,以成一歲,人以九九制會
  • 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58
    留於節湊,必將為敗。積寒留舍,榮衛不居。卷肉縮筋(全元起本作「寒肉縮筋」),肋肘不得伸,內為骨痺,外為不仁,命曰不足,大寒留於溪谷也。溪谷三百六十五穴會,亦應一歲。其小痺淫溢,循脈往來,微針所及,與法相同。帝乃闢左右而起,再拜曰:今日發蒙解惑,藏之金匱,不敢復出。乃藏之金蘭之室,署曰:「氣穴所在」。
  • 六節藏象論—《黃帝內經·素問》第八篇
    黃帝問曰:餘聞天以六六之節,以成一歲;人以九九制會,計人亦有三百六十五節,以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謂也?
  • 《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學習
    素問·六節藏象論 原文  黃帝問曰:餘聞天以六六之節,以成一歲,人以九九制會,計人亦有三百六十五節
  • 黃帝內經上卷第九章 六節藏象論
    黃帝問曰:餘聞以六六之節,以成一歲,人以九九制會,計人亦有三百六十五節,以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謂也?
  • 黃帝內經·素問·四時刺逆從論-64
    《黃帝內經》系列圖文均來自網絡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01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02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03黃帝內經.素問·金匱真言論-04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05黃帝內經.素問·陰陽離合論-06黃帝內經.素問·陰陽別論-07
  • 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篇第一(2)
    正如《淮南子·修務訓》所指出的那樣,冠以「黃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說明中國醫藥文化發祥之早。實非一時之言,亦非一人之手。《黃帝內經》成書時代,古人主要有三種觀點:先秦時期持這種觀點的人有晉代的皇甫謐,宋代的林億、高保衡等。他們認為像黃帝內經這樣科學巨著,非通曉智慧的聖賢大智不能為之,所以必定是黃帝所作。
  • 【黃帝內經】素問●第09章 六節藏象論
    黃帝問焉:餘聞以六六之節,以成一歲,人以九九制會,計人亦有三百六十五節,以為天地,久矣
  • 什麼是藏象?
    「藏象」一詞出自《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裡說:「帝曰:藏象何如?」
  • 六節藏象論篇第九
    黃帝問焉:餘聞以六六之節,以成一歲,人以九九制會,計人亦有三百六十五節,以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謂也?
  • 一起來讀《黃帝內經》-21
    liù節jié藏cánɡ象xiànɡ論lùn黃Huánɡ帝dì問wèn曰yuē:餘yú聞wén天tiān以yǐ六liù六liù之zhī節jié,以yǐ成chénɡ一yī歲suì;人rén以yǐ九jiǔ九jiǔ制zhì會huì,計jì人rén亦yì有yǒu三sān百bǎi六liù十shí五wǔ節jié,以yǐ為wéi天tiān地dì,久jiǔ矣yǐ,不bù知zhī其qí所suǒ謂wèi也yě?
  • 一起來讀《黃帝內經》-6
    天Tiān地dì之zhī間jiān,六liù合hé之zhī內nèi,其qí氣qì九jiǔ州zhōu、九jiǔ竅qiào、五wǔ藏zànɡ、十shí二èr節jié,皆jiē通tōnɡ乎hū天tiān氣qì。其Qí生shēnɡ五wǔ,其qí氣qì三sān。數Shù犯fàn此cǐ者zhě,則zé邪xié氣qì傷shānɡ人rén,此cǐ壽shòu命mìnɡ之zhī本běn也yě。
  • 一起讀《黃帝內經》:常常聽到七竅流血,你知道是哪七竅嗎?
    在電視劇,往往用「七竅流血而死」來形容一個人死時的慘狀其實,人一共有九竅七竅只是人九竅中的一部分那麼我們通常所說的七竅是指哪七竅呢《黃帝內經》中「生氣通天論篇」第二段——黃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藏、十二節,皆通乎天氣其生五,其氣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