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說話的聲音往往能反映出其性格特點,其中,聲音先慢後快,或者先快後慢,即語速快慢不一的人,身上往往都暗藏一些性格缺陷,只是我們沒有留意,或者礙於面子,不好直接說破罷了!
那麼,「聽音識人」到底準不準確呢?看了《曾國藩認人識人的最高境界:聽音識人》專欄後,有讀者給我留言,認為要讀懂一個人的內心,要從眼神來看。
認人識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習慣,但「聽音識人」卻是一門十分古老的技藝。在古代的相學中就有這樣的說法,即:上相之相審聲,中相之相察色,下相看骨。
其意思就是說:要判斷一個人到底是英才還是庸才,最高明的人是聽聲音,其次才是察言觀色和看形態。晚清名臣、湘軍統帥曾國藩一生都在研究認人、識人、用人的技巧,而他最喜歡採用的就是「聽音識人」方法。
在曾國藩所編寫的《冰鑑》中,就有專門的章節,描述如何從一個人的聲音來辨別其性格特徵。
曾國藩認為,從一個人的聲音就能聽出其是什麼樣的人,不必相見才能一見分曉。尤其是曾國藩晚年的時候,由於視力下降,即使一個人站在他面前,也很難看清楚其面部表情變化,因此,就特別倚杖通過一個人的聲音,來為自己的用人提供幫助。
那麼,說話語速快慢不一的人,到底有什麼性格特點呢?在相學名著《麻衣神相》一書中,認為「先緩後急,或先急後緩」,也就是聲音先慢後快,或者先快後慢的人,都是不美的聲音,其地位往往都比較低下。
因為,此類人的身上暗藏3種性格缺陷,如果他們未能認識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從後天的行為中去修正,很難改變其固有的思維模式,難當大任。
下面,我們一一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