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人生這2大「兇德」,一定要避免,很多人知道得太遲

2020-12-27 遼寧臺真情對對碰

他曾創下九年十升的官場奇蹟,是清朝中興的四大名臣之一。他是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他因為在學問和事功方面的成就而備受後世推崇。他就是被稱為「千古第一完人」的曾國藩。

晚年的曾國藩,歷經世事滄桑,悟出人生致敗的兩大兇德:

一、傲,敗亡之道

曾國藩說「才人以傲致敗」,做人不能有傲氣,凡是狂傲之人,下場都不會太好。一般有傲氣之人往往都有一些才能,但正是因為自己的才能導致了目中無人,再也聽不進別人的勸導和意見,走向失敗或滅亡。

唐朝的「詩仙」李白就是一生狂傲之人,曾讓高力士為他脫靴,讓貴妃為他倒酒,最終被皇帝貶黜。這種文人的狂傲輕則失去官職,重則會危及自己的生命。三國時期的項羽就是因為自己一生太過於高傲,不願聽從別人的勸諫,導致韓信棄楚從漢,範增發病而死,最終兵敗垓下,一個傲字,讓一代霸王以悲劇收場。

二、多言,貽害無窮

曾國藩認為,多言也是人生的一大惡德,於是在「戒多言」上下足了功夫,他在日記中經常批評自己「每日言語之失,真是鬼蜮情狀!」

兩年學說話,一生學閉嘴。很多人不懂得收斂自己,在人群中管不住自己的嘴,什麼都說,真正會聊天的人,並不是誇誇其談,而是「儘量少說話」,表現是沉默的。會聊天的人,總是察言觀色,「遇到什麼人,說什麼話」,根據對方的性格和人品來決定自己說話的內容。而不是一張嘴什麼都說,對誰都說。

有些話,說者無心,聽者卻有意。滿嘴「跑火車」總會在不經意得罪人,所以,曾國藩始終奉行戒多言

古人用一副對聯,就寫出了曾國藩難以企及的人生高度,所謂:「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

社會上曾流傳著一句「立業不讀曾國藩,閱盡詩書也枉然!

閱讀《曾國藩全書》,品讀曾國藩人生!本書非常全面地介紹了曾國藩,從學習、工作、生活、欲望、事業等方面,給後人提出了一生的諫言,非常值得我們借鑑。

從字裡行間體會他的專注,感受他的耐心,學習他的智慧即使你無法像曾國藩一樣有一番作為,但你的品性、你的人生必定會因吸收了《曾國藩全書》的思想精粹後,有所改觀。

相關焦點

  • 晚清名臣曾國藩:人生兩大兇德,務必要戒掉!太多人敗在這2點上
    曾國藩,晚清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至關重要的重心名臣,也是一位讓人敬佩的鴻儒之士,後世稱他為「千古第一完人」。曾國藩晚年飽經滄桑,領悟出導致人生失敗的兩大兇德:「曰長傲,曰多言」。水只有向下流才能匯聚成海,人只有低下頭才能凝聚成德。以謙卑的態度對人,用心做事,方能從容行走於世間。
  • 曾國藩三幅經典對聯,說透了人生大智慧
    要知道,幾千年的封建思想都已經根深蒂固,想要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不僅要有學識,更要有膽識,而曾國藩正是二者兼備之人。當曾國藩力挽狂瀾進行改建時,避免不了一些頑固派的阻撓,卻絲毫沒有動搖他的信念,正是這樣的信念成就了他輝煌的一生。
  • 曾國藩:性格猶豫的人,一定要讀懂這16個字,人生處世四句精華
    曾國藩是我國近現代最成功的完美漢人。立言,立功,立德,全部都很顯著,對後世影響很大。曾國藩語錄中曾說,性格猶豫的人,一定要讀懂這四句話,不然人生就會一敗塗地。物來順應:已經發生的事情,要學會適應,順應,要正確地面對,不要躲避,不要一味的抱怨,該來的總要來,躲也躲不過。心態放平,正確面對一切,才是人生的態度。未來不迎:不必為沒有發生的事情而擔憂和焦慮。雖然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但是,活在當下,是更重要的。一個當下比兩個未來更有價值。
  • 曾國藩:人在「負債纍纍」時,牢記三條「天規」,人生必定反敗為勝
    1放下面子,努力賺錢 君子多思不若養志,多言不若守靜,多才不若蓄德。——《曾國藩全集》 曾國藩認為,一個人整天想法很多,不如踏實去幹。一個人的成熟,是從放下面子開始的。
  • 讀懂「天下第一完人」曾國藩,成就自己的人生路!
    太平天國運動時,曾國藩組建湘軍,經過多年攻滅太平天國。 其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凡事要勤儉廉勞,不可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在官場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 曾國藩為了「戒色」,想出2個方法,看似簡單,很多人卻學不會
    但是作為人的本性,有誰把不愛美女呢?所以誰能夠控制住自己的欲望,就會比其他人厲害了很多。但是作為一個男人,想要擁有自己的事業和成就,就一定要學會克制自己貪戀女色的欲望。如果你沒有什麼好辦法,不知道從哪裡入手,不妨學習一下曾國藩。曾國藩作為清朝有名的大臣,在生活中處處充滿著縱慾的誘惑。
  • 曾國藩智慧:一輩子不要瞎忙,要想家庭興旺,首先要做對這四件事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裡面有一句很經典的話:「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屬於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應碌碌無為而羞愧。」人生可以忙,卻不能瞎忙,我們一定要把自己寶貴的時間和精力,用在重要的事上。
  • 曾國藩識人術:想知道一個人是君子還是小人,看這2點來判斷
    曾國藩能夠有那麼卓越成就,有很大一部分要歸結於他那厲害的「識人術」。在曾國藩留給後世的書信中:要是想判斷一個人是君子還是小人,主要看這2點,一看就準。1、看志趣曾國藩在給歐陽勳的書信中說:「凡人材高下,視其志趣。卑者安流俗庸陋之規,而日趨汙下,高者慕往哲盛隆之軌,而日即高明,賢否智愚,所由區矣。」意指在於,要想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君子,一定要看對方的志趣和意向。
  • 曾國藩:人這輩子,欠什麼都不要欠這點,因為你「還不起」
    得與失是人生的一個重大的問題,任何人都想一生有多多的得到,而最好不要有任何的失去。對每個人來講,怎樣的面對得失問題,是人生智慧中的最重要的一環。得失之中,特別容易就牽扯上其他人的人情債,所以一生雖說「得為喜,失為悲」,但也不盡然。任何人都有著自己的人情關係,在人情關係中,最關鍵的維繫手段依然是得與失。
  • 曾國藩:真正厲害的人,往往能做到「五忍」,人生會越來越順
    歷史上有一位被稱為「千古第一完人」,他出生於一個農村家庭,多次科舉考試都失敗了,但是他最終卻成為了晚清的重臣,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就是曾國藩,其中他的成功一定離不開他隱忍的性格,他懂得「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道理。
  • 曾國藩提醒:越是有出息的人,越懂得戒掉這兩個「惡習」
    曾國藩提醒:越是有出息的人,越懂得戒掉這兩個「惡習」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孔子提醒我們,有了過錯要及時改,不然就真成過錯了。國學大師曾仕強說,之所以每個人生來身上或多或少都帶有惡習,就是需要你用一輩子的時間去改掉的。
  • 曾國藩識人術:人品差的人,張口閉口都是這2句話,遇到了要遠離
    雖然年輕的時候性格浮躁容易得罪人,但30歲之後的曾國藩卻為官勤儉,處世圓滑,贏得了很多人的讚賞和認可。要說曾國藩能夠在官場上混得風生水起,多半還取決於他嘴上的功夫。我們常說,商場如戰場,官場更是如此。所以,曾國藩常常告誡自己:忌多言。少說話,多做事,切記「禍從口出」。
  • 曾國藩:人生過40歲還沒起色,謹記3字真言,遲早時來運轉
    曾國藩是一個被現在很多人推崇的人,後人甚至把他和孔子、王陽明等人放在一起,並稱為「三不朽」。就連現在的企業家,任正非、馬雲、曹德旺,以及主持人白巖松都十分崇敬他。一是「謹」字曾國藩在給弟弟曾國荃的家書中這樣寫到:「先靜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在做一件事情之前,一定要靜下心來,多思考,等到有五六分的把握時,再行動。這樣一來,事情的成功機率就會大很多。
  • 曾國藩:遇到小人不要衝動,記住這3句話,心境大不同
    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23歲取秀才,入縣:24歲入嶽麓書院,中舉人:中進士留京後十年七遷,連升七級,也是一位傳奇人物了。曾國藩之所以能夠取得這麼大的成就,除了他的智慧,還和他嚴於律己有關,這也是得益於他「自省」的習慣。
  • 曾國藩:「天狂下雨,人狂有禍」,人再有能力,也別說這2句話
    曾國藩看到了人性格的重要性,總結認為,一個人再有能力,這2句話說不得,不然不僅傷害別人,也會傷害自己。曾國藩的意思是當人得意成功的時候,不要忘了自己曾經也失敗過;當一個人失意時,身邊人不要說自己的得意的事情來傷害他。做人一定要沉得住氣,小成功並不是成功,低調謙虛才能和身邊人和睦相處,更好地融入環境。
  • 曾國藩一個集立德、立功、立言的大成者,跟著曾國藩學做人
    特別是在[家訓]之中,像是《朱子家訓》、《諸葛亮誡子書》一類的,必是濃縮了人生感悟的精華,歷來處世的經驗教訓,裡面所含的真理成分一定是最大的,因為這是傳給自己後代子孫的,所以每一句話都包含無窮智慧,不會誤人子弟的。作為近代「半個聖人」之稱的曾國藩,在其人生不平凡的經歷中,一定有他獨到之處,所以他說的很多話都有無窮的智慧和人生哲理,細細品來,震聵靈魂,受用不盡。
  • 曾國藩:男人若想成功,需避開這2種「豬隊友」,別等失敗才知道
    俗話說,一個人要想走得快,就獨自走,要想走得遠,就要結伴走。生活中朋友對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想要創業,想要有一番自己的事業的人,合伙人對他們異常重要,有時候一個好的隊友能大大提高你的成功率。
  • 曾國藩:靠山山倒,靠人人跑,人生只有兩件事靠得住
    片尾曲:燃燒的信念道光年間曾國藩曾在給諸弟的家書中寫道:吾人只有進德、修業兩事靠的住。 人這輩子,什麼最值錢?身價會跌,財富會散,唯有良好的人品和勤奮的努力是永遠不會衰敗。這所說的「立德」,就是說做人,有好的人品。 做事先做人,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如何做人,不但體現了一個人的智慧,也體現了一個人的修養。人品,是一個人真正的最高學歷,是人能力施展的基礎。
  • 曾國藩:人在落魄時,不要說這2種話,不要等50歲以後才知道
    不知道大家對曾國藩了解多少。他可以算得上歷史上一代名臣,被人稱為「清末三傑」「最後一位聖人」。其實他的一生也是非常傳奇,出生於農耕世家,而自己天資也一般,五年裡考了七次才考上秀才,又花六年時間才考上進士,開啟做官生涯。
  • 曾國藩:脾氣越大,福氣越差
    曾國藩55歲的時候,給弟弟曾國荃寫了一封家書。家書中,不是人生得意須盡歡,而是回顧了他一生的三次「被眾人所唾罵」以及三次軍事大失敗。論才能,曾國藩考了七次科舉後中進士,是年紀最輕的進士。論仕途,曾國藩十年內升官七次,平定太平天國,立下不世之功,可謂飛黃騰達、官場得意。可在對自己人生的復盤中,曾國藩卻認為,自己之所以遭受挫折受辱,最大的失敗在於兩個字:脾氣。對很多人來說,決定你命運的因素,也就是這兩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