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晚清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至關重要的重心名臣,也是一位讓人敬佩的鴻儒之士,後世稱他為「千古第一完人」。曾國藩晚年飽經滄桑,領悟出導致人生失敗的兩大兇德:「曰長傲,曰多言」。
傲乃敗亡之首
驕兵必敗,水滿自溢。一個人如果缺乏自我認知,便會與世浮沉,無法進步。
只有真正地了解自己,看到自己的短處和不足,才能變得從從容淡定。曾國藩曾在日記裡寫道:「今日我以盛氣凌人,預想他日人亦盛氣凌我。」
心存高傲,必跋扈難容他人,久之也不會被他人所容。
曾經一個傲字,讓西楚霸王項羽以悲劇收場。不聽範增勸告,範增憂愁而死;不聽韓信勸告,導致韓信棄楚從漢;兵臨城下,不思扭轉乾坤。
水只有向下流才能匯聚成海,人只有低下頭才能凝聚成德。以謙卑的態度對人,用心做事,方能從容行走於世間。
多言貽害無窮
曾國藩認為,人生還有一大惡德就是多言,他經常在日記中經常批評自己「每日言語之失,真是鬼蜮情狀!」
曾國藩在進入翰林院不久,正春風滿意;一次給父親過壽時,在好友面前誇誇其談,太過自我陶醉,忘乎所以,結果引起好友的反感和怒氣,最後拂袖而去。
事後曾國藩思考了很久,十分後悔。就在反思自己錯在哪裡,
一是太過自以為是;
二是喜歡喋喋不休,想到什麼就說什麼;
三是明明說話得罪了人,但不思悔過,強詞奪理。
曾國藩總結這3點,認為自己是一個標準的儒家知識分子,連語言這一關都過不了,怎能成大事呢?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我們每個人都要做到「戒多言」,避免禍從口。在本質上,這是一種臨事不糾纏、少爭論的行動智慧。曾國藩始終奉行戒多言。
曾國藩的智慧遠不止於此,曾有這樣一句話:「立業不讀曾國藩,閱盡詩書也枉然!」
他的一生充滿曲折,這是他與命運抗爭的艱難歷程。在辛酸與苦難的背後,後人更加應該看到的是隱藏著的經驗和智慧。《曾國藩全書》,記錄了曾國藩前後30年的翰苑和從武生涯,將近有1500封書信,涵蓋了處世、治學、修身、治心、齊家、鑑相、理財等。
無論你現在在社會中擔任什麼職位,做官還是經商,亦或是為人父母,都可以在曾國藩的書信中學習到寶貴的包括識人、人際交往、治家教子等方面的經驗。
所以有人說曾國藩全集,20歲可讀、30歲愛讀、40歲後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