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和紀曉嵐的故事在鐵三角演繹的《鐵齒銅牙紀曉嵐》下,幾乎家喻戶曉,但那不是真實的歷史,只不過是戲說。
真實的他們,於國於民而言,誰的功勞大呢?

先說和珅,和珅確實是一個精明強幹的人,又善於打交道擅長外交手法,18歲是就精通漢語、滿語、蒙語、藏語四種語言,同時學習能力還十分的強,在任職於戶部三庫郎中時學會了理財,成為此後和珅發展商業,管理幾百家商號資產的基礎。
但他於國而言,卻是遺禍後世。由他開始,清朝開啟了貪汙合法化的先例。
和珅發明並實行議罪銀制度,在這一制度下,貪汙的官員被揭發後,只需要罰款就可免除死刑,以至於造成乾隆一朝官員多有貪腐的現象。
「一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說法就是在清代開始流行起來的。
這種情況,甚至乾隆帝都感嘆:「各省督撫廉潔自愛者,不過十之二三。」(出自乾隆起居注)
這項制度,在嘉慶年間扳倒和珅時予以廢除,結果收效甚微,反倒更加的加重貪腐。
同時由於和珅任意幹預朝政,擅自修改稅率,社會經濟趕不上通貨膨脹的速度,隨著人口的大爆發,社會矛盾愈發的尖銳,嘉慶以後清朝直線衰敗。
再說紀曉嵐。
其實紀曉嵐在乾隆帝在位時期,所做的事情沒有能夠影響朝廷的發展的地步。只能說,紀曉嵐是清朝年間的一個學者型的官員,在他的主持下編纂了《四庫全書》。因為在乾隆帝眼裡紀曉嵐不過是一個「優倡」。見於袁世凱之子,民國四公子之一的袁克文所著《紀曉嵐小傳》中:「我謂汝尚能雕蟲,且與秘翰一職。於我,優倡也。天下事豈汝之能言者!」
也就是在乾隆眼裡紀曉嵐不過是一個「戲子」而已,只不過是欣賞他的才華罷了。
當然他還是有於國於民有利的事情的,比如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但是京城附近發生了水災和饑荒,災民湧入京師,紀曉嵐急忙上奏皇帝取漕運的糧食賑濟災民,救了大量的無辜受災百姓。
最後說說劉墉。
劉墉,又叫劉羅鍋,是和珅的死對頭。
劉墉任職安徽學政期間,針對監生、貢生管理混亂的情況,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
乾隆四十七年的「國泰案」中,阻礙和珅以掩蓋虧空的方式壓下此案,最後查清楚案情真相。
嘉慶二年,公元1797年又對黃河決口的問題提出了築壩、分流的處理措施。之後又對漕運中的問題上疏朝廷解決,得到嘉慶帝肯定。
嘉慶四年,公元1799年,和珅倒臺,劉墉查明和珅及其黨羽的罪行證據。使得和珅一干人等得以伏法。
雖說劉墉公忠體國,但他作為一個讀書人,協助朝廷實行「文字獄」對乾隆三年的舉人徐述夔所謂寫下的反詩:「大明天子重相見,且把壺兒擱半邊」,「明朝期振翮,一舉到清都」以此為罪名上奏朝廷導致徐述夔及其兒子死後仍遭戮屍,孫子三人慘遭處斬。
可以說劉墉對於請朝廷是為忠心的臣子,但對於整個中國的發展而言,助長「文字獄」的罪行,實屬不該。
於我而觀,三人之中劉墉對國家功勞更大,是功臣,其次紀曉嵐,最後和珅有些做法勉勉強強也是有功的。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