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001到004
我們今天賣關子,先來看一首詩。不說題目,不說作者,編號為001:
天為國家孕英才,森森矛戟擁靈臺。
丈夫立身有如此,一呼三軍皆披靡。
浩蕩深謀噴江海,縱橫逸氣走風雷。
衛青謾作大將軍,白起真成一豎子。
不難看出,這是一首為赫赫武功的大將軍寫的讚美詩。這個人是上天賜給國家的寶貝,麾下的士卒驍勇善戰,刀槍劍戟如雲。他喊一聲「將士們好」,下面的「首長好」響徹雲天。他不僅勇武,而且深謀遠慮,縱橫捭闔。總而言之,在他面前,漢朝的衛青怎麼配得上「大將軍」這個稱號?秦國名將白起簡直就是個渣!
為了證明這位將軍真的名不虛傳,我們再看一首詩,編號002:
今代麒麟閣,何人第一功。
君王自神武,駕馭必英雄。
開府當朝傑,論兵邁古風。
先鋒百勝在,略地兩隅空。
……
這首詩太長,足有200字,只能節選前面40個字。後面的文字,我勸你也不用看了,因為馬屁拍得更加令人髮指。
果真如此嗎?!果然有人看不下去,仗義執言!請看003號詩:
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
(唐)李白
昨夜吳中雪,子猷佳興發。
萬裡浮雲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
孤月滄浪河漢清,北鬥錯落長庚明。
懷餘對酒夜霜白,玉床金井冰崢嶸。
人生飄忽百年內,且須酣暢萬古情。
君不能狸膏金距學鬥雞,坐令鼻息吹虹霓。
君不能學哥舒,橫行青海夜帶刀,
西屠石堡取紫袍……
這是大詩人李白的名篇,因為字數太多,大詩兄也是節選。請看這一句,「君不能學哥舒,橫行青海夜帶刀,西屠石堡取紫袍」,他明確地對當時的名將哥舒翰提出批評,認為他是靠著在青海邊境擁兵自重、大肆屠戮,靠輕啟戰端、盲目開邊獲取功名利祿。哥舒翰長期鎮守唐帝國的西南邊陲,與勁敵吐蕃對峙。
耿直人士不止李白一人,再看這一首,編號004:
潼關吏
(唐)杜甫
士卒何草草,築城潼關道。
大城鐵不如,小城萬丈餘。
借問潼關吏:「修關還備胡?」
要我下馬行,為我指山隅:
「連雲列戰格,飛鳥不能逾。
胡來但自守,豈復憂西都。
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
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戰,百萬化為魚。
請囑防關將,慎勿學哥舒!」
李白杜甫真不是蓋的,目光如炬。憂國憂民的杜甫先生,在戰亂中寫出了著名的「三吏」「三別」,成就了「詩史」的名號。在這首《潼關吏》中,我們看見,杜甫他老人家也是對哥舒大將軍表示明確反對,並對其他的官兵提出了語重心長地勸諭:「請囑防關將,慎勿學哥舒!」你們可千萬不要學他的樣子啊!
杜甫這裡說的,倒不是哥舒翰鎮守青海一帶的故事,而是說他在安史之亂中鎮守潼關,保衛西都長安,對抗安史叛軍。「胡來但自守,豈復憂西都。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杜甫認為關中有潼關險要,只要堅壁清野、固守不出,敵軍就會不攻自潰;而哥舒翰卻貿然出擊,把老本全給打沒了。
李白、杜甫都這麼說了,看來哥舒翰的確是個混帳、老賊、死不足惜!
現在,大詩兄也可以公布最先賣關子的答案了:
001號詩,題為《述德兼陳情上哥舒大夫》,作者李白;002號詩,題為《投贈哥舒開府二十韻》,作者杜甫。
慢著,大詩兄!你—說—什—麼,再—說—一—遍……
你沒聽錯。就是他倆。
很分裂是不是?我告訴你們時代背景,就不覺得分裂了。
李杜寫001、002號詩的時候,哥舒翰正在風頭上,唐帝國在對吐蕃的戰略攻守中處於攻勢,他本人在朝廷裡也是如日中天;寫003、004號詩的時候,哥舒翰因為對安史叛軍打了敗仗,已經失勢了!皇帝老兒唐玄宗已經對他失望透頂了!
再透露一個細節,哥舒翰本來是要固守潼關的,是皇帝覺得這樣太窩囊,命令他出擊的。將在外,君命也不可不從,「背黑鍋你來,送死也是你去」。哥舒翰被叛軍俘虜,不久後被殺掉了。
潼關天險
【二】哥舒翰:你到底是天使,還是魔鬼?
我們先不忙下結論。先看看那時候的地緣政治和政治軍事形勢。
唐帝國前期,是一個統一、強盛的多民族國家,漢族將領之外,還出現了很多著名的「番將」。比如鎮守西域的高仙芝,是東北亞高麗族人;鎮守西南的哥舒翰,是北亞突厥人;鎮守東北的安祿山、史思明,是中亞粟特族人。
在唐帝國崛起的同時,西南青藏高原上的吐蕃也在迅速崛起。在中原帝國的歷史上,西南邊陲第一次出現一個旗鼓相當的勁敵。「吐蕃」這個名字,根據歷史學家的考證,是從早先鮮卑族中的一姓「拓跋」演化而來的。吐蕃、拓跋,仔細一琢磨,讀音還真挺像。
客觀地講,唐和吐蕃之間,除了和親友好,也互有攻殺。軍人不是和平鴿,他的本職使命是打擊敵人。哥舒翰等邊將採取軍事行動,作為當事人,很難掌握保守與冒進的分寸。所以,有不同聲音也很正常。
哥舒翰鎮守的地方,是唐和吐蕃的邊境地帶,叫青海頭,也就是今天的青海湖一帶。再擴大點範圍,也包括河西(今天甘肅蘭州一帶)、臨洮(今天甘肅甘南一帶)。總之,就是青藏高原的邊緣地帶,我們中學地理上說的從「第一階梯」到「第二階梯」的過渡地帶。
青海湖
從地勢上說,吐蕃是佔優勢的,因為他們居高臨下;從態勢上說,吐蕃騎兵經常下山掠奪百姓回去當奴隸,或者趁麥子熟的時候來「割麥」,其實就是不勞而獲。
談判桌上的內容,要在戰場上決定。總的來說,哥舒翰鎮守青海頭,獲得的正面評價為多。在西南邊境一帶,當地老百姓長期傳唱一首《哥舒歌》:
北鬥七星高,哥舒夜帶刀。
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
這首詩歌,入選了《唐詩三百首》。跟其他入選詩歌不一樣,作者是「西鄙人」,也就是西部邊陲的老百姓。可見,這是一首民間歌曲,能夠表達普通百姓樸素的感情。從風格上看,這首詩也絲毫沒有文縐縐的感覺,都是大白話。「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多形象啊,那邊的人至今還用眼睛偷偷看看這邊的駿馬牛羊,不敢正眼瞧,更不敢過來。這都要感謝當年哥舒大將軍的威名。
與李白、杜甫同時代的王昌齡,寫了一首《從軍行》,也是讚賞當時在青海、臨洮一線的軍功的: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
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吐谷渾,是在吐蕃崛起前的另一個強勁部族,也經常與唐帝國發生戰爭。
所以,李白、杜甫創作了001、002號詩歌,也不足為奇。不過,你們的確是有點用力過猛!
【三】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吐蕃都是唐帝國的一個強勁對手。
我們都知道,唐朝都城長安曾經被安史叛軍攻佔過,但是你知道嗎,就在平定安史之亂的過程中,唐帝國借漠北的「回紇兵」打仗,結果回紇兵在長安城裡也是胡作非為;安史之亂剛剛平定,吐蕃兵又打進了長安城,皇帝出逃。好在這次只佔領了半個月,他們沒有治理國際化大城市的經驗,胡搞一通,撤了。那十幾年間,大唐差點就完了。
事情還沒完,吐蕃繼續向青海、河西走廊、臨洮、川西一帶進擊,佔領了這些地方。更牛的是,他們居然翻越了高大的崑崙山脈,進入塔裡木盆地,兵鋒直抵天山腳下,佔據了唐安西都護府的舊地,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南部地區。
全盛時期的吐蕃
據有青海、河西、臨洮、安西、川西
關於青海頭那一帶的嚴峻形勢,李白、杜甫也都是寫過的:
關山月
(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徵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閒。
兵車行
(唐)杜甫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鹹陽橋。
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
道傍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
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
去時裡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
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
況復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
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
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
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溼聲啾啾!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徵戰地,不見有人還」,「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這仗打得有多慘烈。
話說回來,吐蕃佔領西部這些地方,也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就是擋住了西部強勢崛起的阿拉伯帝國大食的東進。高仙芝在中亞怛羅斯與大食會戰吃了敗仗,那邊的形勢一度是岌岌可危的。
那個時候的歐亞大陸,牽一髮而動全身,已經有一點世界史的味道了。
本文經授權,與「大詩兄說」同步首發,轉載請註明出處。地圖據《中國歷史地圖集》。圖片據網絡。感謝您關注「寶寶念詩」。本刊歡迎投稿:1684233021@qq.com
====================================
寶寶念詩-韓可勝
baobaonianshi【←長按複製微信號】以當代情懷,看古代詩詞;以「美詩+美圖+美文」為特色重新發現經典,帶孩子和父母念詩。感謝您關注「寶寶念詩」!感謝您每一次的閱讀、點讚和轉發!本文圖片據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