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歷史!北鬥收官之星成功發射,但這個「大國重器」背後的故事卻...

2020-12-11 澎湃新聞

見證歷史!北鬥收官之星成功發射,但這個「大國重器」背後的故事卻鮮為人知

2020-06-24 05: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原創 樂通、靳鈴涵 光明網

今天上午,

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

成功發射北鬥系統第五十五顆導航衛星,

這意味著由中國人自主研製的衛星導航系統

終於打贏了全球星座部署的收官之戰。

現在,北鬥已遍及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搭載北鬥終端的無人駕駛插秧機

能自動規劃路線,

並承擔了大部分人力勞動;

北鬥的最大亮點之一——短報文系統

既能用於軍事,也能救人性命。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後,

北鬥一號便已投入地震救災的工作中,

成為抗震救災指揮部與災區現場溝通的橋梁。

在此次疫情中,

北鬥衛星導航的無人機

根據需求快速精準地投送醫療物資,

發揮了積極作用。

除此之外,

「支持北鬥三號新信號的

射頻系帶一體化導航定位晶片,

具有體積小、功耗低、精度高的優勢,

已實現規模化應用」,

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

北鬥系統新聞發言人冉承其介紹道。

中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工程總設計師

楊長鳳驕傲地說:

「我想今年 我們的全球系統建成以後,

無論你在世界的任何角落,

我們的北鬥都會向你提供滿意的服務。」

在此之前,還有好多人不知道,

因2次航天發射任務失利,

工程全線進行質量複查,

發射時間由5月調整至6月;

今年6月16日,發射北鬥三號最後一顆

全球組網衛星的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

在臨射前測試過程中,

發現產品技術問題,

發射任務推遲到6月23日。

北鬥三號工程任務一線技術專家李聃回應推遲發射:不帶疑點加注、不帶隱患上天

「衛星發射是一項高風險工程,

每次發射,不到衛星入軌的那一刻,

誰都不敢說百分之百成功了。

我也有過不少失利的教訓。」

中國航天的「大總師」、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孫家棟

回憶起46年前那次經歷,鄭重地說。

寧可慢一點,

也要確保萬無一失

1974年11月5日,

中國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

在發射前出現意外。

火箭點火升空20 秒後就爆炸了。

作為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總體設計負責人,

孫家棟對這次慘痛經歷

至今記憶猶新。

「我跑出地下室,

只看見沙漠裡一片火海,

整個腦子一片空白,

然後痛哭起來。」

但是隨後他馬上冷靜下來,

發動全體工作成員

頂著風雪到沙漠發射場中找問題。

花費了整整三天三夜,

他們終於找到了問題所在。

一截外殼完整但內部已經損壞的導線,

成為運載火箭爆炸的「漏洞」。

這次失誤讓孫家棟得出了

「質量是航天的一切」的深刻教訓。

他在後來的研製工作中,

建立起一套完整嚴格的質量管理系統,

寧可慢一點,也要確保安全。

今天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最後一顆組網衛星發射升空的圓滿成功,

正是我國航天戰線求真務實、

嚴慎細實的工作作風的充分體現。

孫家棟總結中國航天的成功經驗時,

曾氣勢磅礴地說:

「既要有雄心壯志,

又要實事求是地、踏踏實實地,

一步一步往前走。」

孫家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攝於2010年12月15日。新華社記者 李明放攝

「國家需要我就去做」

1929年,孫家棟出生於遼寧

一個普通的教師之家。

1948年,他考入哈爾濱工業大學預科

學習俄語,後轉入汽車系。

1950年的元宵節,

本打算去姐姐家的孫家棟

聽說學校晚飯加餐有紅燒肉便留在學校。

就在他到食堂吃晚飯時,

學校主管人員在這裡宣讀了一個通知:

為了加快建設中國空軍的步伐,

新中國的人民解放軍空軍要在學生中

挑選人員,有意者可立即自願報名。

1951年孫家棟留學蘇聯前夕,時任空軍俄文翻譯

就這樣,

孫家棟當天晚上便登上了前往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第四航校的列車。

不滿21歲的他從一個學生,

變成了一名精神抖擻的軍人。

1951年,孫家棟被派往蘇聯學習飛機製造。

7年後,他帶著「史達林金質獎章」回國,

繼而被抽調進新成立的國防部第五研究院。

孫家棟(最上排中)與中國的22位同學在蘇聯茹科夫斯基空軍工程學院

當時世界上已經開始爭奪太空資源,

蘇聯、美國相繼將人造衛星送上太空。

1958年5月17日,毛澤東主席提出

「我們也要造衛星」的宏偉設想。

1967年,孫家棟被錢學森親自點將,

擔任第一顆人造衛星總體設計師。

對於38歲的孫家棟來說,

這無疑是一個重擔。

但是他沒有一絲猶豫,

立即全身心投入到研究工作中。

起初,衛星的每一個零件實物

上都掛滿了毛主席像章。

這在材質和重量上,

都會對衛星產生一定影響。

但是當時並沒有人敢說。

為了保證工程的最終勝利,

孫家棟在人民大會堂直接向周總理

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聽到周總理說「搞衛星一定要講科學」,

孫家棟懸著的心終於放了下來。

1970年4月24日,

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

「東方紅一號」

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使中國成為繼蘇、美、法、日之後世界上

第五個獨立研製並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

消息放出後,

舉國歡慶,萬人歡騰!

錢學森表揚孫家棟時說到:

「他真是敢幹事,會幹事。」

那一年,孫家棟41歲。

孫家棟清楚地認識到,

第一顆人造衛星順利上天,

只是萬裡長徵的第一步,

自己肩上的擔子還很重。

2004年,我國正式啟動探月工程。

已是75歲高齡的孫家棟,

再次頂著巨大風險,

擔起工程總設計師的重任。

孫家棟(左一)在指揮臺

2007年10月24日,

我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

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三號塔架點火發射。

當繞月成功的信號

傳回指揮中心,

人們激動地歡呼雀躍、擁抱慶祝,

孫家棟激動地哭了,

他默默轉過身,

走到角落,掏出手絹,

擦拭著喜悅的淚水……

他總結自己的職業生涯時這樣說道:

7年學飛機,9年造飛彈,50多年放衛星,

說到關鍵的幾次人生轉折,

他概括為一句簡單但擲地有聲的話:

「國家需要,我就去做!」

他說,

「這是一個航天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素質」

「我們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發展航天技術」

在困難面前,他絕不低頭;

在責任面前,他又「俯首甘為孺子牛」。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

深空探測和空間科學首席科學家

葉培建院士說,

「孫家棟無疑是一位戰略科學家,

總能確定合理的戰略目標。」

如今,即使已經是91歲高齡,

他仍然心繫祖國航天未來,

對中國的航天夢充滿渴望和期待。

孫家棟說,

在一窮二白的時候,

我們沒有專家可以依靠,

沒有技術可以借鑑,

我們只能自力更生、自主創新。

「幾十年的實踐證明,

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

航天尖端產品也是買不來的。

我們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發展航天技術。」

今天這顆「收官之星」的成功發射,

無疑具有裡程碑意義。

當前世界上僅有的4套衛星定位和導航系統,

除了美國的GPS、俄羅斯的GLONASS、

歐盟的伽利略系統外,

就是中國北鬥。

相比於美、俄、歐盟,

中國雖然起步較晚,

但是上世紀後期,

我國的北鬥導航系統就按照

「三步走」的發展戰略,

先後實現了向中國、

向亞太地區、向全球提供服務。

今天,北鬥終於補全了

全球覆蓋的最後一塊拼圖。

只要你的手機能接收到北鬥信號,

只要你正上方天空有超過4顆北鬥衛星,

就能實現穩定又精準的定位。

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

冉承其在發射前表示,

「中國的北鬥,

服務全球,造福人類」。

現在,我們不一定能用肉眼看到北鬥衛星,

但我們卻可以在手機等設備和生活場景中

使用到北鬥導航系統帶來的便捷服務。

2035年,

我國還將建成以北鬥系統為核心的

綜合定位導航授時體系,

屆時中國北鬥將以再次升級

閃耀全球。

文章來源:光明網 作者:樂通、靳鈴涵

原標題:《見證歷史!北鬥收官之星成功發射,但這個「大國重器」背後的故事卻鮮為人知》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石豪:北鬥收官星臨場推遲發射,這個決定背後是中國航天人幾代的堅守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石豪】2020年6月16日晨,新華社發布消息,原定於當日上午10時11分至10時50分窗口發射的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衛星因技術原因推遲發射。北鬥工程的收官星發射吸引了全國媒體的目光,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
  • 北鬥導航未來:大國重器示範科技自主
    其建成對中國的國家安全、技術進步、經濟發展和公共服務都具有重要意義,也因此作為大國重器,得到了國家最高層面的重視。事實上,探索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建設科技強國,是中國的不懈追求。習近平總書記也曾不止一次對北鬥系統作出重要指示。早在2013年,視察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時,習近平總書記就叮囑「把北鬥系統建設好」。
  • 北鬥第55顆嚞星發射,組網成功收官
    2020年6月23日09時43分,第55顆北鬥導航衛星成功發射。這是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第三顆地球同步軌道(GEO)衛星。
  • 你是夜空中最亮的星!北鬥「收官之星」成功發射!「北鬥星座」閃耀...
    上午9時43分許,搭載北鬥衛星的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北鬥收官之星正奔向蒼穹。來源:央視新聞從2009年啟動,到今天第30顆星上天,北鬥三號系統的建成,標誌著我國自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探索的適合國情的衛星導航系統發展「三步走」發展戰略,畫上圓滿句號。
  • 北鬥三號收官之星發射成功!衛星單機和關鍵元器件100%國產,還有...
    其中,GEO衛星安靜地駐守在地球上方36000公裡的太空,擔負著重要的使命——為北鬥導航系統的技術指標提升提供增強服務,它們也被大家親切地稱為「吉星」。這次成功發射的是「吉星」家族中的老三,大家也親切地稱呼它為「嚞(音同哲)星」。
  • 賀北鬥三號「收官之星」發射成功組詩
    賀北鬥三號「收官之星」發射成功組詩 李紅彬 群星北鬥太空行,神器收官再問程。 浩瀚蒼穹尋奧秘,中華崛起振威名。 劉楠 北鬥群星上碧穹,山歡水樂慶成功。 航天造福全人類,自力更生敬傑雄。
  • 北鬥「收官星」成功發射!衛星單機關鍵元器件100%國產,還有這些亮點
    其中,GEO衛星安靜地駐守在地球上方36000公裡的太空,擔負著重要的使命——為北鬥導航系統的技術指標提升提供增強服務,它們也被大家親切地稱為「吉星」。這次成功發射的是「吉星」家族中的老三,大家也親切地稱呼它為「嚞(音同哲)星」。
  • 5個「大國重器」取得重大突破
    北鬥三號、復興號、大飛機、國產航母、藍鯨1號……一個個大國重器精彩亮相。5大國之重器太牛了!1、北鬥衛星領域中國北鬥,堪稱大國重器的眼睛, 是現代戰爭中各種武器定位的眼睛。截止2020年11月6日,整套北鬥在軌運行衛星總數為46顆,而美國手裡的GPS在軌健康運行的只有31顆,其中9顆還是處於後備狀態。
  • 中國北鬥 導航全球——北鬥全球導航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衛星成功發射側記
    同在這個發射場,同是這個發射架,2000年10月31日,北鬥一號01星從這裡順利升空,拉開了我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建設的精彩大幕。作為北鬥唯一的「母港」,20年來,該中心承擔了全部北鬥衛星發射任務。一代代西昌航天人大力弘揚「艱苦奮鬥、求實創新、團結奉獻」的西昌航天精神,以嚴慎細實的工作作風,圓滿完成43次北鬥衛星發射任務。「今天是北鬥的收官之戰,也是我們第44次託舉北鬥升空。大家格外謹慎,確保不帶任何隱患上天,確保北鬥發射任務100%取得圓滿成功!」遠遠地望著發射塔上的「蜘蛛人」,該中心副主任吳煒琦激動地說。「30分鐘準備!」
  • 北鬥三號全球系統收官之星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9時43分,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衛星準點發射。10時15分,西昌衛星發生中心主任張學宇表示:「衛星已準確進入預定軌道, 此次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人民網【轉發祝賀!中國北鬥星耀全球!】剛剛,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 大國重器服務人民 中國北鬥全面戰「疫」
    在這場特殊的戰爭中,大國重器精銳盡出,創新技術各顯神通,中國北鬥快速響應、全面融入防控疫情的主戰場,擔當起科技戰「疫」的跨界先鋒。疫情分布在哪個時空點,防控就必須找到這個點、進入這個點、控制這個點。中國北鬥作為我國獨立自主建設的時空基準和定位導航服務重大空間基礎設施,提供高精度點對點的時空服務,既是它的基本功能,更是它的「獨門絕技」。
  • 楊長風委員:北鬥全球系統今年收官,最後一星6月份擇機發射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工程總設計師楊長風介紹,今年是北鬥全球系統的收官之年,最後一顆北鬥組網衛星已運抵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計劃6月份擇機發射。屆時,北鬥系統部署將圓滿完成。                楊長風表示,北鬥系統是我國迄今為止規模最大、覆蓋範圍最廣,而且性能要求最高的最複雜的巨型航天系統。
  • 鑄造大國重器 精測風雲變幻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發展50周年。「十三五」期間,風雲氣象衛星事業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快速發展,在追求卓越中披荊斬棘。現有7顆衛星在軌運行,氣象衛星完成升級換代,確保了系列化發展、業務化運行,應用領域輻射近百個行業。
  • 大國重器的浪漫,每個中國人都懂!
    一起來看看那些 大國重器的浪漫取名吧! 2018年5月21日05時28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鵲橋號中繼星發射升空。
  • 夢之藍M6+攜手央視見證歷史時刻,洋河股份為中國航天助力加油
    6月23日,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在了中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在萬眾矚目中,搭載「北鬥三號」衛星的「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點火發射。整個發射過程由中央電視臺與「夢之藍M6+」聯手全程直播,並在央視新聞客戶端、央視新聞官微等多個平臺進行全程網絡視頻直播。
  • 44次北鬥衛星發射100%成功
    本報西昌6月23日電 王玉磊、記者安普忠報導:6月23日,第55顆北鬥導航衛星發射成功,並順利進入預定軌道。至此,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圓滿完成44次北鬥衛星發射任務,取得100%成功。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作為北鬥唯一「母港」,承擔了全部北鬥衛星的發射任務。
  • 機車轉運籤名封見證北鬥三號衛星成功發射
    4月20日22時41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北鬥三號(IGSO-1)系統首顆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送入太空
  • 國之重器終「亮劍」,北鬥閃耀上海光
    國之重器終「亮劍」,北鬥閃耀上海光 2020-07-31 16:06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GPS用著挺好,為什麼還要花20年做「北鬥導航」?
    △近距離見證北鬥全球組網「收官之星」發射從2000年10月31日,中國自主研製的第一顆北鬥導航試驗衛星發射成功到今天,近20年的時間,59顆導航根據去年美國導航公司 Trimble 的一項統計,在全球總數近 200 個聯合國成員國中,有 130 個國家上空,北鬥衛星的每天可見星數已經超過了美國 GPS。衛星的數量是定位精度的重要保障,而隨著2020年北鬥三號「收官之星」的成功發射,北鬥的精度將進一步提升,點亮全球。
  • 北鬥三號工程完美收官:發射推遲的這些天,發生了什麼?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微信公號消息,6月23日上午,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託舉北鬥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歷經為期7天的緊急處置,長三乙火箭以完美表現為北鬥三號全球組網發射畫上圓滿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