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24 05: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原創 樂通、靳鈴涵 光明網
今天上午,
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
成功發射北鬥系統第五十五顆導航衛星,
這意味著由中國人自主研製的衛星導航系統
終於打贏了全球星座部署的收官之戰。
現在,北鬥已遍及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搭載北鬥終端的無人駕駛插秧機
能自動規劃路線,
並承擔了大部分人力勞動;
北鬥的最大亮點之一——短報文系統
既能用於軍事,也能救人性命。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後,
北鬥一號便已投入地震救災的工作中,
成為抗震救災指揮部與災區現場溝通的橋梁。
在此次疫情中,
北鬥衛星導航的無人機
根據需求快速精準地投送醫療物資,
發揮了積極作用。
除此之外,
「支持北鬥三號新信號的
射頻系帶一體化導航定位晶片,
具有體積小、功耗低、精度高的優勢,
已實現規模化應用」,
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
北鬥系統新聞發言人冉承其介紹道。
中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工程總設計師
楊長鳳驕傲地說:
「我想今年 我們的全球系統建成以後,
無論你在世界的任何角落,
我們的北鬥都會向你提供滿意的服務。」
在此之前,還有好多人不知道,
因2次航天發射任務失利,
工程全線進行質量複查,
發射時間由5月調整至6月;
今年6月16日,發射北鬥三號最後一顆
全球組網衛星的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
在臨射前測試過程中,
發現產品技術問題,
發射任務推遲到6月23日。
北鬥三號工程任務一線技術專家李聃回應推遲發射:不帶疑點加注、不帶隱患上天
「衛星發射是一項高風險工程,
每次發射,不到衛星入軌的那一刻,
誰都不敢說百分之百成功了。
我也有過不少失利的教訓。」
中國航天的「大總師」、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孫家棟
回憶起46年前那次經歷,鄭重地說。
寧可慢一點,
也要確保萬無一失
1974年11月5日,
中國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
在發射前出現意外。
火箭點火升空20 秒後就爆炸了。
作為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總體設計負責人,
孫家棟對這次慘痛經歷
至今記憶猶新。
「我跑出地下室,
只看見沙漠裡一片火海,
整個腦子一片空白,
然後痛哭起來。」
但是隨後他馬上冷靜下來,
發動全體工作成員
頂著風雪到沙漠發射場中找問題。
花費了整整三天三夜,
他們終於找到了問題所在。
一截外殼完整但內部已經損壞的導線,
成為運載火箭爆炸的「漏洞」。
這次失誤讓孫家棟得出了
「質量是航天的一切」的深刻教訓。
他在後來的研製工作中,
建立起一套完整嚴格的質量管理系統,
寧可慢一點,也要確保安全。
今天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最後一顆組網衛星發射升空的圓滿成功,
正是我國航天戰線求真務實、
嚴慎細實的工作作風的充分體現。
孫家棟總結中國航天的成功經驗時,
曾氣勢磅礴地說:
「既要有雄心壯志,
又要實事求是地、踏踏實實地,
一步一步往前走。」
孫家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攝於2010年12月15日。新華社記者 李明放攝
「國家需要我就去做」
1929年,孫家棟出生於遼寧
一個普通的教師之家。
1948年,他考入哈爾濱工業大學預科
學習俄語,後轉入汽車系。
1950年的元宵節,
本打算去姐姐家的孫家棟
聽說學校晚飯加餐有紅燒肉便留在學校。
就在他到食堂吃晚飯時,
學校主管人員在這裡宣讀了一個通知:
為了加快建設中國空軍的步伐,
新中國的人民解放軍空軍要在學生中
挑選人員,有意者可立即自願報名。
1951年孫家棟留學蘇聯前夕,時任空軍俄文翻譯
就這樣,
孫家棟當天晚上便登上了前往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第四航校的列車。
不滿21歲的他從一個學生,
變成了一名精神抖擻的軍人。
1951年,孫家棟被派往蘇聯學習飛機製造。
7年後,他帶著「史達林金質獎章」回國,
繼而被抽調進新成立的國防部第五研究院。
孫家棟(最上排中)與中國的22位同學在蘇聯茹科夫斯基空軍工程學院
當時世界上已經開始爭奪太空資源,
蘇聯、美國相繼將人造衛星送上太空。
1958年5月17日,毛澤東主席提出
「我們也要造衛星」的宏偉設想。
1967年,孫家棟被錢學森親自點將,
擔任第一顆人造衛星總體設計師。
對於38歲的孫家棟來說,
這無疑是一個重擔。
但是他沒有一絲猶豫,
立即全身心投入到研究工作中。
起初,衛星的每一個零件實物
上都掛滿了毛主席像章。
這在材質和重量上,
都會對衛星產生一定影響。
但是當時並沒有人敢說。
為了保證工程的最終勝利,
孫家棟在人民大會堂直接向周總理
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聽到周總理說「搞衛星一定要講科學」,
孫家棟懸著的心終於放了下來。
1970年4月24日,
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
「東方紅一號」
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使中國成為繼蘇、美、法、日之後世界上
第五個獨立研製並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
消息放出後,
舉國歡慶,萬人歡騰!
錢學森表揚孫家棟時說到:
「他真是敢幹事,會幹事。」
那一年,孫家棟41歲。
孫家棟清楚地認識到,
第一顆人造衛星順利上天,
只是萬裡長徵的第一步,
自己肩上的擔子還很重。
2004年,我國正式啟動探月工程。
已是75歲高齡的孫家棟,
再次頂著巨大風險,
擔起工程總設計師的重任。
孫家棟(左一)在指揮臺
2007年10月24日,
我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
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三號塔架點火發射。
當繞月成功的信號
傳回指揮中心,
人們激動地歡呼雀躍、擁抱慶祝,
孫家棟激動地哭了,
他默默轉過身,
走到角落,掏出手絹,
擦拭著喜悅的淚水……
他總結自己的職業生涯時這樣說道:
7年學飛機,9年造飛彈,50多年放衛星,
說到關鍵的幾次人生轉折,
他概括為一句簡單但擲地有聲的話:
「國家需要,我就去做!」
他說,
「這是一個航天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素質」
「我們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發展航天技術」
在困難面前,他絕不低頭;
在責任面前,他又「俯首甘為孺子牛」。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
深空探測和空間科學首席科學家
葉培建院士說,
「孫家棟無疑是一位戰略科學家,
總能確定合理的戰略目標。」
如今,即使已經是91歲高齡,
他仍然心繫祖國航天未來,
對中國的航天夢充滿渴望和期待。
孫家棟說,
在一窮二白的時候,
我們沒有專家可以依靠,
沒有技術可以借鑑,
我們只能自力更生、自主創新。
「幾十年的實踐證明,
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
航天尖端產品也是買不來的。
我們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發展航天技術。」
今天這顆「收官之星」的成功發射,
無疑具有裡程碑意義。
當前世界上僅有的4套衛星定位和導航系統,
除了美國的GPS、俄羅斯的GLONASS、
歐盟的伽利略系統外,
就是中國北鬥。
相比於美、俄、歐盟,
中國雖然起步較晚,
但是上世紀後期,
我國的北鬥導航系統就按照
「三步走」的發展戰略,
先後實現了向中國、
向亞太地區、向全球提供服務。
今天,北鬥終於補全了
全球覆蓋的最後一塊拼圖。
只要你的手機能接收到北鬥信號,
只要你正上方天空有超過4顆北鬥衛星,
就能實現穩定又精準的定位。
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
冉承其在發射前表示,
「中國的北鬥,
服務全球,造福人類」。
現在,我們不一定能用肉眼看到北鬥衛星,
但我們卻可以在手機等設備和生活場景中
使用到北鬥導航系統帶來的便捷服務。
2035年,
我國還將建成以北鬥系統為核心的
綜合定位導航授時體系,
屆時中國北鬥將以再次升級
閃耀全球。
文章來源:光明網 作者:樂通、靳鈴涵
原標題:《見證歷史!北鬥收官之星成功發射,但這個「大國重器」背後的故事卻鮮為人知》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