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的火爆不僅僅在大陸,截止11日零時24分,香港、美國展現對陸貨的高昂興趣,佔據出口榜前2名,臺灣則緊追在後排行第3。
11日零時23分,香港、美國一直高居最受歡迎出口地區/國家的前2名,臺灣排行第3展現剁手買氣,後來居上超越英國、日本、澳洲等國家。
▲2019年天貓「雙11」首分鐘GMV破人民幣(下同)65億元,1分36秒GMV達100億元,用時6分鐘以內GMV達300億元,用時12分49秒達到500億元。
一年一度的「雙11」,已經從大陸風靡到寶島,成為臺灣消費者最喜愛的購物節。
在臺北街頭、捷運站裡、公交車上,到處是五花八門的購物廣告,洋溢著濃濃的歡樂氣氛。
▲圖為電商平臺在臺北地鐵裡的「雙11」廣告。
與往年相比,今年臺灣「雙11」聲勢更大,熱鬧非凡,除了本土電商業者推出優惠活動,搶搭快車外,大陸淘寶和京東兩大電商也動作頻頻,吸引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買、買、買」。
臺灣電商平臺PChome行銷中心副總監鐘紫瑋介紹,PChome從2017年開始投入「雙11」購物節,第一年4天業績做到15億元,去年兩天就做到15億元,「今年希望能再創新高」。
不只是PChome,臺灣網絡家庭旗下的交易平臺露天拍賣、電商平臺生活市集、總部位於新加坡的跨境電商蝦皮購物等也都宣佈了「雙11」的相關活動。
臺灣中華電信、遠傳電信和臺灣大哥大今年也加入戰局,三家業者都在自家網絡門市上推出通話、上網、漫遊等相關優惠,搶一波「雙11」商機。
除了臺灣本土電商業者積極推出活動,大陸電商平臺淘寶和京東也不甘落後,小米臺灣則推出新的優惠措施聚攏人氣。
▲淘寶臺灣
作為「雙11」的發起者,阿里巴巴集團透過品牌授權經營的全新電商購物平臺「淘寶臺灣」,日前正式上線。阿里首席市場官董本洪表示,集團一直看好臺灣網購市場潛力,並不斷探索如何為消費者和商家提供全面貼心的本地化服務。「淘寶臺灣」行銷長暨發言人林雅雯介紹,新的平臺結合臺灣本地品牌與跨境商品,結合臺灣在地物流,增加多元支付選擇,更好地服務臺灣本地消費者。
今年「雙11」,京東首度「登臺」參與。為此,該平臺特別設計了繁體版本的網頁和臺灣用語的文案。同時,京東與島內通訊軟體LINE的購物頻道合作,上線「 11.11京東全球好物節」,更接地氣地為臺灣民眾提供服務。
幾乎所有在臺電商平臺都選擇在10月底就提前開跑備戰「雙11」,且促銷優惠不斷花樣翻新。
開放網絡廣告平臺Criteo日前公佈的統計報告顯示,「雙11」雖夯,但低價促銷的吸引力正逐漸退燒。道理很簡單,大小廠商都湧入電子商務市場,激烈的價格戰之下,沒有特色將難以吸引消費者來持續生存。而且在線購物的消費者忠誠度較低,必須要抓住消費者的心理。那麼,電商平臺如何在眾多優惠特賣中脫穎而出?
▲PChome網站界面
如PChome、雅虎奇摩購物中心等平臺,都搶在「雙11」前發佈最新的倉儲、物流規劃,並在今年開始運用AI與大數據分析,要讓「『雙11』發貨」更順暢。「今年透過數據,去預測什麼東西可能會賣多少,把一些東西先運到客戶集中的地方去,提升發貨效率。」Momo董事長林啟峰說,像是衛生紙、水、紙尿布等大宗商品,都已經先往全臺的衛星倉庫送。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順暢的物流會提升消費者的購物體驗。
主打海外商品的蝦皮購物另闢蹊徑,宣佈從10月24日開始到11月11日,「最強購物節,天天免運費」。
此外,有零售業者向記者表示,發聯名卡已經不再是實體百貨特有的營銷方式,許多電商平臺也搶在今年「雙11」前推出自家聯名卡。多了這一佈局後,電商平臺的營銷折扣玩法更多,也更能吸引消費者在生態體系內多消費,繼續黏在平臺上。
2018年「雙11」期間,臺灣在線零售的銷售額暴增327%,最佳銷售排行的產品類別分別是時尚精品、保健與美妝產品以及一般用品。那麼,今年「雙11」,臺灣消費者最愛買什麼呢?
鐘紫瑋介紹,依照平臺目前統計的消費數據,今年「雙11」臺灣銷量最多的還是手機,其次是筆記本電腦等數碼產品。
與大陸不同的是,臺灣品牌商除了利用電商平臺投入「雙11」之外,還善用各類社交平臺和各自官網。Abysse創辦人暨總經理張沛瀅告訴記者,期望藉助這一波「雙11」人氣熱潮,吸引更多人到官網瀏覽,這是不少臺灣品牌商的發展規劃路徑。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以往臺灣電商平臺不給進駐品牌分享大數據。她和Abysse聯合創辦人路永佳今年到大陸考察,了解到大陸電商平臺提供的後臺數據會讓進駐品牌有針對性去提升服務。她認為這樣的經驗可以直接嫁接到自己公司官網上。
在臺灣,「雙11」如此之熱,除了成品牌的規模效應,商家還看重它帶動的「長尾效應」。緊接其後的「雙12」、聖誕節直到春節前檔期,都是購物旺季。而「雙11」將為平臺拉近許多新的消費者,這些新客在年底之前的採購旺季,依然有可能會回到平臺購物。故而林啟峰說,「『雙11』做得好或不好,影響到未來一整年的業績。」
喜歡點個在看吶,或者留個言和小編互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