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房子外牆上畫著蠟染場景,有的房子前面的平臺上繪著五彩圖案……11月14日,當我和同事走進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縣定汪村時,看到一派「文藝範」。村民們告訴我們,寧波市寧海縣葛家村人帶著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叢志強到村裡進行藝術幫扶後,村莊才變得詩情畫意起來。記得2006年第一次踏進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時,看到的寧波幫扶項目多是一個個水渠、一條條水泥路,光陰荏苒,寧波對貴州村莊的幫扶,已經由過去的援建基礎設施開始延伸到了通過藝術激發村民內生動力,讓村民建設美好家園。
2006年7月,我在貴州採訪時,看到的多是低矮的土房、泥濘的道路,很多村子都沒有通自來水。當時,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各地,我看到最多的寧波援建項目是水渠和水泥路,解決當地村民的基本民生問題。記得有一天,我到興仁縣雨樟鎮長箐村(現為義龍新區雨樟鎮長箐村)去採訪寧波援建的項目,到了現場一看,只是一個很簡單的渡槽,但在當地幹部眼裡,這也是個「大項目」,因為這個水槽幫了村裡大忙,可以將遠處的水引到村裡灌溉莊稼。
2006年,記者拍攝的寧波在興仁雨樟鎮長箐村(現為義龍新區雨樟鎮長箐村)援建的長箐渡槽。
之後幾年,我又數次前往貴州採訪,看到寧波對貴州農村的援助項目慢慢由基礎設施援建轉為人居環境提升。2016年8月,我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義龍新區樓納村採訪時,看到這個村子在寧波持續8年的幫扶下,面貌煥然一新:村裡隨處可見統一刷成黃色的兩層或三層小樓,房前屋後還種著花……
2016年8月,記者拍攝的寧波幫扶的樓納村村貌。
2016年8月,記者拍攝的寧波幫扶的樓納村村貌。
今年11月14日,我和同事在定汪村看到的寧波援助項目已經是藝術振興鄉村了。我們了解到,定汪村近些年外出打工的人多了,村民們的日子越來越好,有不少村民建起了樓房,但村裡髒亂差的面貌一直沒有改變。今年7月,13位葛家村村民帶著叢志強來到定汪村,幫助定汪村搞新農村建設,葛家村去年在叢志強的指導下,通過藝術振興鄉村而成為全國網紅村。兩村的村民一起清除垃圾、就地取材進行藝術改造,僅花了不到10萬元,村裡很快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葛汪之家」「未來書院」「布依濃情」「線衣社」「有藍」「跑店樂園」……村裡隨處可見藝術景觀。村子變美了,來參觀、旅遊的人多了,村民在家門口也能賺錢了。有人辦起了民宿,有人開起了農家樂,有人賣起了蠟染布藝產品……
定汪村一景。
葛家村村民和定汪村村民一起動手改造村莊。
藝術振興鄉村,不光讓村子變了,也讓人變了。定汪村村幹部羅雲說,現在很多村民主動改造自家的周邊環境,很多村民一有空就會去附近的山上尋找造型獨特的石頭,運回村裡做景觀。
在定汪村,我們正好遇見了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教授黃波。他說,藝術振興鄉村的路徑是「藝術激發村民內生動力,村民振興鄉村」。東部地區幫扶西部地區資金總是有限的,花不多的錢通過藝術激發西部地區村民的內生動力,讓村民們自發地建設家園,這是一條東西部幫扶的新路子,寧波在貴州對口幫扶地區的實踐,值得全國推廣。
在定汪村,大家一起動手在村民的院子裡繪起藝術畫,打造「跑店樂園」。
就在他說這些話時,我們看到定汪村的五六個村民,正在清理河邊的淤泥,他們都是義務來做的。看來,藝術已經激發起了村民的內生動力!
在寧海葛家村村民的指導下,定汪村村民就地取材給老房子做了藝術圍牆。
定汪村的改變也讓其他村子羨慕不已,11月14日,我們在定汪村採訪時,臨近的東方紅村也來邀請叢志強和葛家村村民去給村子的藝術改造支招。和定汪村一樣,東方紅村是一個很普通的小村子,但在叢志強和葛家村村民眼裡處處有風景:長滿青苔的垃圾餘土是一幅「山水畫」,老竹牆間透過的點點微光是「時光隧道」,600多歲的老榕樹是「精神地標」……
寧波藝術振興鄉村的實踐正在貴州形成星火燎原之勢!
記者 楊靜雅 孫美星 攝影 楊靜雅 陳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