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的都城設在什麼地方,位於現在的什麼地方?

2020-12-16 尚宮女史

周朝享國祚八百年,實際上卻分了兩個階段,以豐鎬為都城的西周,以及以洛邑為都城的東周,周幽王的去世正是轉折點。他死後,周平王東遷洛邑,東周開始,而亂世也自此開始,諸侯國紛紛走上歷史舞臺,而周天子逐漸式微,無力統領天下諸侯。

於是諸侯國開始自力更生,尋求自身的發展,在禮崩樂壞之下展開奪霸之戰,而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讓東周也分了兩部分,即前面的春秋時期和後來的戰國時期,戰國時期的主旋律就是變法圖強後的兼併戰爭,戰國七雄成為當時的超級大國。

而在這漫長的時間內,諸侯國們大部分都經過了數次遷都,真正探究起來比較複雜,這裡只簡單說一下戰國七雄的都城。戰國時期的這七個諸侯國,唯一沒有遷都的就是老牌諸侯國齊國。當然,雖然說齊國從西周初期就建國,但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要知道田氏代齊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件大事,姜太公建立的呂齊已經被陳完的後代媯姓田氏所代替。但齊國這個國名倒是沒有改變,而都城也沒有改變,還是臨淄,臨淄位於現在的山東省淄博市。

與齊國一樣屬於老牌諸侯國的還有燕國和楚國。燕國在戰國時期的都城是薊城,位於現在的北京市,這是燕國最重要的都城。為了在中原之爭中佔據有利局勢,所以燕國的都城並不止薊城,或者說薊城之外,還有別的陪都,甚至有五都之說。

比齊國和燕國建國稍晚些的楚國在戰國時期也經歷了遷都。楚國最著名的都城就是郢都,幾乎整個春秋時期,楚國的都城都在郢都,位於現在的湖北省荊州市。不過到了戰國時期,楚國卻遷了好幾次都,楚惠王曾將都城設在鄢都,位於現在的湖北省宜城,但幾年之後又遷回了郢都。

或許鄢都這個地方甚至還沒有正式建都,只能算是陪都。《史記·楚世家》中關於真正從郢都遷出是在楚頃襄王時期:

「二十一年,秦將白起遂拔我郢,燒先王墓夷陵。楚襄王兵散,遂不復戰,東北保於陳城。」

這就是著名的鄢郢之戰,白起率大軍攻進了鄢都和郢都,楚頃襄王被迫東遷,然後以陳城為都城,位於現在的河南省淮陽。

楚頃襄王去世後,其子楚考烈王繼位,又在公元前241年,「楚東徙都壽春,命曰郢。」將都城從陳城遷到了壽春,位於現在的安微省壽縣,壽春是楚國最後的都城。

與齊國、燕國和楚國這三個老牌諸侯國比,秦國的立國時間比較晚,它是歷史進入東周時期才被封為諸侯國的。秦國最著名的都城就是鹹陽,位於現在的陝西省,大致範圍時鹹陽市的東部和西安市的西北。

《史記·秦本紀》記載:「(孝公)十二年,作為鹹陽,築冀闕,秦徙都之。」

即公元前350年,秦孝公讓商鞅帶人在鹹陽築宮城,作為秦國最新的都城。而在定都鹹陽之前,秦國使用時間最長的都城是雍城,位於現在的陝西省寶雞市。

雍城是秦德公時期設立的都城,一直用到秦獻公初年,大約有近三百年的歷史。秦獻公繼位之後,將都城又遷到了櫟陽,位於現在的陝西省西安市北部。櫟陽作為都城的時間並不長,只有三十餘年,然後就是鹹陽。

比秦國立國時間更短的就是韓、趙、魏三國,它們是由老牌霸主國晉國分化而來的,確切說應該是韓趙魏三家瓜分了晉國,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認韓趙魏三家的諸侯國身份,韓趙魏三家變成了韓趙魏三國。

韓國立國之後的都城是陽翟,位於現在的河南省禹州,陽翟作為都城的時間並不長,《史記·韓世家》記載:「哀侯二年,滅鄭,因徙都鄭。」即公元前375年,韓國在滅了鄭國之後,將都城遷到了新鄭,位於現在的河南新鄭。

趙國立國之後的都城在中牟,位於現在的河南省湯陰。《史記·趙世家》記載:

「敬侯元年,武公子朝作亂,不克,出奔魏。趙始都邯鄲。」

即公元前386年,趙敬侯繼位,在他繼位後不久就發生了武公子朝之亂。後來公子朝逃到了魏國,連同魏國攻打趙國,雖然趙國打了勝仗,但是趙敬侯還是決定遷都,將都城遷到了邯鄲,位於現在的河北省邯鄲市。

魏國立國之後的都城設在安邑,位於現在的山西省夏縣,而遷都大梁(位於現在的河南省開封市)發生在魏惠王時期,至於具體發生在什麼時候,則有異議。

《史記·魏世家》中記載魏惠王三十一年,即公元前339年遷都,「秦用商君,東地至河,而齊、趙數破我,安邑近秦,於是徙治大梁。」說魏國是為了避秦才遷的都。不過《竹書紀年》中則記載遷都大梁發生在魏惠王六年,而遷都的目的是為了圖霸。

參考資料:《史記》、《左傳》、《竹書紀年》

相關焦點

  • 戰國七雄都城是哪,是現在什麼地方,有一國居然前後有過八個都城
    戰國七雄就是指戰國晚期華夏最強大的七個諸侯國,分別是:秦國、韓國、趙國、魏國、燕國、楚國、齊國,這些諸侯國大多是跟隨周朝建立分封后開始存在的,只不過有些諸侯國分封建立得早,比如齊國、燕國,有些諸侯國分封建立得晚,比如秦國、楚國。 接下來聊一聊戰國七雄曾經的都城在哪裡?他們的都城是今天的什麼地方?
  • 戰國七雄的都城是今天哪些地方?
    點擊上方 山居西奈 關注我戰國七雄是一個已經過去了2000年的概念了。
  • 戰國七雄當時的都城,是現在的哪裡?
    在我們從小學歷史課本就開始背的中國古代朝代口訣中,就有一句「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史學界通常以公元前475年為界線劃分春秋和戰國,而在戰國時期,雖然有諸多國家,最後形成了以「齊楚秦燕趙魏韓」這七個大國爭霸的歷史階段,史稱「戰國七雄」。
  • 戰國時期,秦、楚等七雄,他們的都城在哪裡?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秦、楚、燕、韓、趙、魏、齊等七雄,除楚國獨霸南方外,其餘六國皆雄居北方,因此其都城,除楚國在南方外,其餘秦楚燕等六國皆在北方。秦國秦國對於都城的選擇,曾經歷過「九都八遷」,其最初的都城在秦邑(今甘肅天水市故秦城),周孝王時期,孝王封秦國祖先非子於秦邑,使復嬴氏祀,號曰秦嬴。
  • 戰國七雄曾經的都城,都是現如今的哪個地方?出土的遺址揭開真相
    周天子大封七百諸侯國,但經過春秋時期的大浪淘沙之後,戰國時期,中原大地上還剩下「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有錢又能打的富二代,史學家稱其為戰國七雄。那問題來了這七個小霸王,國址在哪?都城又在哪裡?
  • 戰國七雄之秦、齊、燕、楚、魏、趙、韓國的都城,分別現在哪裡?
    談秦說漢(383)戰國七雄之秦、齊、燕、楚、魏、趙、韓國的都城,分別現在哪裡?
  • 當年戰國七雄的「首都」,現在是什麼樣子?
    因為一來,戰國的地理劃分,為後世的王朝命定國號提供了依據。在元朝之前,中國的大多數封建王朝,其國號依據都和戰國七雄的國名息息相關。二來,在風水領域,戰國的地理格局,和天上的星宿互相對應,成為風水定位的有力依據。可以說,不論是在朝廷層面還是在民間領域,戰國對後世影響力都巨大。那麼,戰國七雄的首都,現在是什麼樣子?我們來探討這個問題。
  • 當年戰國七雄的首都,現在是什麼樣子?
    因為一來,戰國的地理劃分,為後世的王朝命定國號提供了依據。在元朝之前,中國的大多數封建王朝,其國號依據都和戰國七雄的國名息息相關。二來,在風水領域,戰國的地理格局,和天上的星宿互相對應,成為風水定位的有力依據。可以說,不論是在朝廷層面還是在民間領域,戰國對後世影響力都巨大。那麼,戰國七雄的首都,現在是什麼樣子?我們來探討這個問題。
  • 「秦、楚、燕、韓、趙、魏、齊」戰國七雄當時的都城,都是現在哪?有何依據?
    周天子大封七百諸侯國,但經過春秋時期的大浪淘沙之後,戰國時期,中原大地上還剩下「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有錢又能打的富二代,史學家稱其為戰國七雄。那問題來了這七個小霸王,國址在哪?都城又在哪裡?先從最強大的秦國盤起。
  • 戰國七雄地圖
    到了戰國時期,僅剩齊國、楚國、趙國、韓國、魏國、燕國和秦國,並稱為戰國七雄。韓國是七國裡面的弱國,只有在韓昭侯在位執政時期,國家兵力比以前有所增強,當時一段時間也沒有侵略者。韓國在戰國時期,位於河南省西部地區中部的一些區域,再加上山西省的東南部。趙國是華夏族,是在北方建立的諸侯國。
  • 戰國七雄地圖,秦國勢力最大統一霸業
    說到戰國七雄,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戰國,公元前475年稱之為戰國,那麼戰國七雄是哪七國呢,戰國七雄哪國的勢力最大呢?
  • 戰國七雄均曾歷經多次遷都,你知道他們的都城是現在的哪裡嗎?
    戰國時期,列國伐交頻頻,作為當時最為強大的七個諸侯國,秦、楚、燕、韓、趙、魏、齊七國之中,有不少國家的都城都進行過遷徙,那麼當時七大諸侯國的都城位於現在的哪裡呢?我們逐一來回顧一番。燕國:五座都城燕國是戰國七雄中唯一一個周朝宗室諸侯國,周武王滅商後,封其弟姬奭於燕地,是為燕召公。燕國地處東北苦寒之地,國力始終難以大漲,因而屬於戰國七雄中較弱的一個。其曾先後營建五座都城。1、燕地:今北京房山琉璃河鎮東北。
  • 歷史上真實的戰國七雄實力排名,戰國七雄是怎麼形成的
    在中國的歷史上,一直都是戰爭與和平交替出現,每一次戰爭都意味著改朝換代,從秦始皇一統中國開始,中國就成了一個大一統國家,不過在秦始皇之前,中國是四分五裂的,尤其是春秋戰國時期,各地諸侯佔據一方,自己封王封侯,直至戰國時期,出現七雄爭霸的現象。
  • 興於春秋亡於戰國的晉國,它的古都城在哪裡,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談秦說漢(280)興於春秋亡於戰國的晉國,它的古都城在哪裡,是現在的什麼地方?春秋時期晉國始祖唐叔虞被封為唐地,建都翼城,又修建了陪都曲沃;晉獻公修築聚城為都城,改名為絳城;晉景公又遷都重修新絳城;晉文公在曲沃即位後,遷都新絳城。戰國時期的晉幽公君權旁落,只剩國都絳城、曲沃,一直到晉國滅亡。
  • 戰國時期,韓國為何能成為七雄之一,其優勢在哪裡?
    公元前769年,鄭武公遷鄭國於河南,建都於鄭(今河南新鄭),主要版圖位於今河南鄭州一帶。鄭莊公,以其雄才大略,使鄭國在春秋時期第一個強勢起來並稱霸諸侯。對於鄭國來說,佔據了當時中原的核心位置,擁有相對較強的實力。三家分晉後,鄭國和韓國接壤。公元前385年,韓國攻克鄭國的陽城。公元前377年韓哀侯繼位後,滅亡鄭國的時機已經成熟,韓哀侯便在公元前375年舉兵攻克鄭國都城新鄭,並遷都到新鄭。
  • 韓滅鄭之戰:韓國消滅鄭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上還是天子,但已名存實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但其實力與影響力皆遠遠不及戰國七雄,只能在強國的夾縫中生存,且最終均為七雄所滅。其中,就鄭國來說,就是被韓國消滅的。
  • 戰國七雄,到底是哪七雄?
    戰國七雄 是中國古代戰國時期末期(東周滅亡前夕)七個較強的諸侯國的統稱。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無數次兼併戰爭使諸侯國的數量從數百減少到數十。到戰國後期,僅剩下七個實力較強的周天子分封或自立的諸侯國,分別為姬燕、嬴秦、子楚、田齊、韓、趙、魏,合稱為「戰國七雄」。
  • 戰國時期,除了戰國七雄,還存在哪些大國呢?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上為天子,但已名存實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這七個諸侯國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
  • 看《大秦賦》,品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興衰成敗!
    秦國在秦穆公(公元前682年-公元前621年)時期成為春秋五霸,而在秦孝公(公元前381年-公元前338年)時期憑藉商鞅變法而成為戰國七雄最強大的國家。當然了,秦國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先後消滅了戰國七雄中的另外六國以及其他一些小國,從而建立了秦朝。
  • 戰國七雄的國都,歷經兩千多年發展,如今來看看有你的家鄉嗎?
    歷史上,戰國七雄爭霸,唯獨秦國最為強大,其他六國紛紛懼怕,先後合縱攻秦,均已失敗告終。秦國先後滅了韓、趙、魏、楚、燕、齊後完成了統一大業,秦始皇命李斯進行管理,設立了郡縣制度劃分了國土。自此,中國疆土大致是我們如今看到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