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書體流變中,很多人都知道,從上古文字到甲骨文,到大篆小篆的篆體,再到隸體草體楷體和行體這一大致過程,卻很少有人知道有一種書體,在晉、南北朝之間流行,嬗流至唐虞世南、顏真卿等都受其影響,到清朝的鄭板橋更是發揮到極致。這種書體由王獻之首創,叫做「破體」。
唐朝的徐浩在《論書》裡面說:「鍾繇善寫真書(楷書),張芝號稱草聖,王羲之(右軍)的行書,王獻之(小令)的破體,都是一時之妙。」可見當時這種書體與真草行書是並駕齊驅的。
唐徐浩《論書》:鍾善真書,張稱草聖,右軍行法,小令破體,皆一時之妙。
王獻之字子敬,世稱「大令」,與父王羲之並稱「二王」。王羲之稱書聖,故而後世有稱王獻之為「小聖」。徐浩《論書》裡因與其父並列,故稱王獻之「小令」。
什麼是破體?那麼什麼是破體呢?
唐朝張懷瓘《書議》:
子敬才高識遠,行草之外另開一門。…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於草,開張於行,草又處其中間。
張懷瓘講得很明白,王獻之的破體介於行草之間,不是草書也不是行書,既有行書又有草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實際上就是突破書體之間的限制,覺得怎麼好就怎麼寫,怎麼順手怎麼來。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玩「跨界」。
王獻之《廿九日帖》
上圖王獻之的《廿九日帖》就用了真行草三種書體。
嚴格意義上來說,「破體」不能稱之為一種書體,只能說是一種技法或寫法。它既沒有篆隸真行草這些書體的外觀特徵,也沒有有別於其他書體的技法特徵。它是無法之法,所有書體的技法都可以拿來用。就像最上乘的武功秘籍一樣,怎麼個打法都能制敵。這種寫法也對書家有很高的要求,起碼對兩種或以上的書體精熟自如,這樣才能在作品裡面輕鬆轉換,隨心所欲的書寫;同時要求書家有豐富的想像力和高超的技法駕馭能力。
張懷瓘就對這種寫法極為推崇,他說:
或君長告令,公務殷繁,可以應機,可以赴速。或四海尺牘,千裡相聞,跡乃含情,言惟敘事。披封不覺,欣然獨笑,雖則不面,其若面焉。妙用玄通,鄰於神化。
公務繁忙,需要快速書寫的時候,或者打仗軍隊之間傳遞情報,運用破體書法,可以節約時間,簡略省事。寫破體的時候,可以簡省筆畫,甚至可以符號代替,只要認得出來就行了,或者通信者之間認得出來或者意會就行了。
玄通之妙,可以意會,故而有「披封不覺,欣然獨笑,雖則不面,其若面焉」的說法。
這種理念對於之後的行押籤名起了關鍵性的作用。
宋徽宗的天下第一人和八大山人的行押籤名
總之這種書體不拘一格,可以自由發揮,書體、技法可以自由過渡。確立之後受到很多書家的喜愛和運用。
由東晉南北朝至隋唐都有大量書家使用,清朝鄭板橋更是基於破體理論獨創了六分半書。
破體的緣起書法發展到晉代,隸書真書草書等書體已經相當成熟,書法的法度規矩森嚴。對於古人來說寫字是一件嚴肅的事情,按部就班按規矩寫,不能亂來。
王獻之少年時,覺得常規書體規規矩矩太多,過於侷促,放不開手腳,於是建議其父王羲之「改體」,這件事同樣記錄在了張懷瓘的《書議》裡:
子敬年十五六時,嘗白其父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今窮偽略之理,極草縱之致,不若稿行之間,於往法固殊,大人宜改體,且法既不定,事貴變通,然古法亦局而執。」
他說,法無定法,貴在變通,最好的寫法是「稿行之間」。行是行書,是真書的連寫、簡略,稿是一般人打草稿用的那種快速書寫,可以簡寫。
可以看出十五六歲的王獻之有一顆不安分的心,初生之犢不怕虎,跟現在的十五六歲的孩子差不多,有些叛逆,敢於創新和挑戰權威。正是因為這樣,後世評論王獻之時,草書是勝過比王羲之的,王羲之凝靜內斂,王獻之縱逸外拓。
南北朝時王獻之名聲一度蓋過王羲之。
王獻之提出建議後沒幾年,王羲之去世了,但王獻之卻自己幹了起來,在他存世的作品裡面,有好多作品都是突破了界限,真行草結合。除了上述的《廿九日帖》外,《鴨頭丸帖》也是行草相雜。
王獻之《鴨頭丸帖》
王獻之《昨日諸願帖》
傳承一、東晉及南北朝
王獻之這種書體理論提出來即受到很多書家的青睞,羊欣便是他的追隨者,就是寫了《採古來能書人名錄》的羊欣,王獻之的外甥,著名書畫家,書法得王獻之的真傳,評論稱是王獻之的繼承人。傳世作品有《閒曠帖》、《大觀帖》、《移屋帖》等。《移屋帖》就是用了真行草相雜的破體。
羊欣《移屋帖》
其他書家還有薄紹之,這時候已經是南朝了,薄紹之與羊欣齊名,號稱「羊、薄」。
薄紹之書法
南北朝宋齊之間,這種書體大為流行,謝靈運是其中的佼佼者,謝靈運是著名的山水詩人,出身世家,其詩格調空靈高雅,故而書法境界也極高。可惜其書法傳世極少,無法看到其「破體」之妙。
謝靈運八月五日帖
二、隋唐
唐初虞世南也是破體高手,《潘元帖》行草相雜,《去月帖》真行草,不拘一格。
虞世南《潘元帖》
虞世南《去月帖》
唐初第一行書,陸柬之書《陸機文賦》,也是行草相間,陸柬之是虞世南的外甥,書法得虞世南真傳,《文賦》得王羲之筆法三味,後世有人將之與王羲之《蘭亭序》相提並論。
陸柬之《陸機文賦》局部
顏真卿《裴將軍詩》運用得十分玄妙,不僅書體上大膽運用,筆法上也是草隸行隨意變換,自由發揮到了極致,字體、筆畫的大小粗細等變幻莫測,給人感覺非常震撼。
顏真卿《裴將軍詩》
《裴將軍詩》局部
三、清朝
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是應用破體的高手,他把隸書運用到真書中,在他之前沒有人運用到這麼極致。隸書也叫八分書,鄭板橋很聰明,把它融入真書,又在技法上採用行草的筆法,創造出前無古人的書體,號稱六分半書,又叫「板橋體」。
鄭板橋六分半書
鄭板橋六分半書
影響王獻之在少年時代以他獨特的眼光,提出「破體」書法理論,並身體力行去實踐。這不僅僅是提出一種書法理論,它更是提供一種藝術的想像力,在書法藝術之中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在他的書法作品中也處處可以看見想像力結成的果實。
這種理論對後世影響是深遠的,他鼓勵了書法家們更多的創造,它既可以是書體的「破」,也可以是筆法的「破」,「破」之後能「立」,創造出另外一番嶄新的氣象。
比如顏真卿的以篆籀筆法入楷書,鄭板橋的以隸入楷,鄧石如伊秉綬等以金石入隸,吳昌碩以金石入畫,又比如于右任的以魏碑入草等等。
王獻之是給了他們萌芽的種子。
在這裡需要提醒的是,王獻之的破體不適合初學者,也不適合基本技法不牢固者,不是學習書法的捷徑。
不能因為它是無法之法,萬法皆為用的,就成為信手塗鴉、隨意「創新」的理由。
學習書法還是要規規矩矩,從基本技法學起。還是那句話,書法沒有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