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獻之開創的書體,你可能在用,但不自知!

2021-02-14 書壇焦點

在書體流變中,很多人都知道,從上古文字到甲骨文,到大篆小篆的篆體,再到隸體草體楷體和行體這一大致過程,卻很少有人知道有一種書體,在晉、南北朝之間流行,嬗流至唐虞世南、顏真卿等都受其影響,到清朝的鄭板橋更是發揮到極致。這種書體由王獻之首創,叫做「破體」。

唐朝的徐浩在《論書》裡面說:「鍾繇善寫真書(楷書),張芝號稱草聖,王羲之(右軍)的行書,王獻之(小令)的破體,都是一時之妙。」可見當時這種書體與真草行書是並駕齊驅的。

唐徐浩《論書》:鍾善真書,張稱草聖,右軍行法,小令破體,皆一時之妙。

王獻之字子敬,世稱「大令」,與父王羲之並稱「二王」。王羲之稱書聖,故而後世有稱王獻之為「小聖」。徐浩《論書》裡因與其父並列,故稱王獻之「小令」。

什麼是破體?

那麼什麼是破體呢?

唐朝張懷瓘《書議》:

子敬才高識遠,行草之外另開一門。…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於草,開張於行,草又處其中間。

張懷瓘講得很明白,王獻之的破體介於行草之間,不是草書也不是行書,既有行書又有草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實際上就是突破書體之間的限制,覺得怎麼好就怎麼寫,怎麼順手怎麼來。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玩「跨界」。

王獻之《廿九日帖》

上圖王獻之的《廿九日帖》就用了真行草三種書體。

嚴格意義上來說,「破體」不能稱之為一種書體,只能說是一種技法或寫法。它既沒有篆隸真行草這些書體的外觀特徵,也沒有有別於其他書體的技法特徵。它是無法之法,所有書體的技法都可以拿來用。就像最上乘的武功秘籍一樣,怎麼個打法都能制敵。這種寫法也對書家有很高的要求,起碼對兩種或以上的書體精熟自如,這樣才能在作品裡面輕鬆轉換,隨心所欲的書寫;同時要求書家有豐富的想像力和高超的技法駕馭能力。

張懷瓘就對這種寫法極為推崇,他說:

或君長告令,公務殷繁,可以應機,可以赴速。或四海尺牘,千裡相聞,跡乃含情,言惟敘事。披封不覺,欣然獨笑,雖則不面,其若面焉。妙用玄通,鄰於神化。

公務繁忙,需要快速書寫的時候,或者打仗軍隊之間傳遞情報,運用破體書法,可以節約時間,簡略省事。寫破體的時候,可以簡省筆畫,甚至可以符號代替,只要認得出來就行了,或者通信者之間認得出來或者意會就行了。

玄通之妙,可以意會,故而有「披封不覺,欣然獨笑,雖則不面,其若面焉」的說法。

這種理念對於之後的行押籤名起了關鍵性的作用。

宋徽宗的天下第一人和八大山人的行押籤名

總之這種書體不拘一格,可以自由發揮,書體、技法可以自由過渡。確立之後受到很多書家的喜愛和運用。

由東晉南北朝至隋唐都有大量書家使用,清朝鄭板橋更是基於破體理論獨創了六分半書。

破體的緣起

書法發展到晉代,隸書真書草書等書體已經相當成熟,書法的法度規矩森嚴。對於古人來說寫字是一件嚴肅的事情,按部就班按規矩寫,不能亂來。

王獻之少年時,覺得常規書體規規矩矩太多,過於侷促,放不開手腳,於是建議其父王羲之「改體」,這件事同樣記錄在了張懷瓘的《書議》裡:

子敬年十五六時,嘗白其父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今窮偽略之理,極草縱之致,不若稿行之間,於往法固殊,大人宜改體,且法既不定,事貴變通,然古法亦局而執。」

他說,法無定法,貴在變通,最好的寫法是「稿行之間」。行是行書,是真書的連寫、簡略,稿是一般人打草稿用的那種快速書寫,可以簡寫。

可以看出十五六歲的王獻之有一顆不安分的心,初生之犢不怕虎,跟現在的十五六歲的孩子差不多,有些叛逆,敢於創新和挑戰權威。正是因為這樣,後世評論王獻之時,草書是勝過比王羲之的,王羲之凝靜內斂,王獻之縱逸外拓。

南北朝時王獻之名聲一度蓋過王羲之。

王獻之提出建議後沒幾年,王羲之去世了,但王獻之卻自己幹了起來,在他存世的作品裡面,有好多作品都是突破了界限,真行草結合。除了上述的《廿九日帖》外,《鴨頭丸帖》也是行草相雜。

王獻之《鴨頭丸帖》

王獻之《昨日諸願帖》

傳承

一、東晉及南北朝

王獻之這種書體理論提出來即受到很多書家的青睞,羊欣便是他的追隨者,就是寫了《採古來能書人名錄》的羊欣,王獻之的外甥,著名書畫家,書法得王獻之的真傳,評論稱是王獻之的繼承人。傳世作品有《閒曠帖》、《大觀帖》、《移屋帖》等。《移屋帖》就是用了真行草相雜的破體。

羊欣《移屋帖》

其他書家還有薄紹之,這時候已經是南朝了,薄紹之與羊欣齊名,號稱「羊、薄」。

薄紹之書法

南北朝宋齊之間,這種書體大為流行,謝靈運是其中的佼佼者,謝靈運是著名的山水詩人,出身世家,其詩格調空靈高雅,故而書法境界也極高。可惜其書法傳世極少,無法看到其「破體」之妙。

謝靈運八月五日帖

二、隋唐

唐初虞世南也是破體高手,《潘元帖》行草相雜,《去月帖》真行草,不拘一格。

虞世南《潘元帖》

虞世南《去月帖》

唐初第一行書,陸柬之書《陸機文賦》,也是行草相間,陸柬之是虞世南的外甥,書法得虞世南真傳,《文賦》得王羲之筆法三味,後世有人將之與王羲之《蘭亭序》相提並論。

陸柬之《陸機文賦》局部

顏真卿《裴將軍詩》運用得十分玄妙,不僅書體上大膽運用,筆法上也是草隸行隨意變換,自由發揮到了極致,字體、筆畫的大小粗細等變幻莫測,給人感覺非常震撼。

顏真卿《裴將軍詩》

《裴將軍詩》局部

三、清朝

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是應用破體的高手,他把隸書運用到真書中,在他之前沒有人運用到這麼極致。隸書也叫八分書,鄭板橋很聰明,把它融入真書,又在技法上採用行草的筆法,創造出前無古人的書體,號稱六分半書,又叫「板橋體」。

鄭板橋六分半書

鄭板橋六分半書

影響

王獻之在少年時代以他獨特的眼光,提出「破體」書法理論,並身體力行去實踐。這不僅僅是提出一種書法理論,它更是提供一種藝術的想像力,在書法藝術之中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在他的書法作品中也處處可以看見想像力結成的果實。

這種理論對後世影響是深遠的,他鼓勵了書法家們更多的創造,它既可以是書體的「破」,也可以是筆法的「破」,「破」之後能「立」,創造出另外一番嶄新的氣象。

比如顏真卿的以篆籀筆法入楷書,鄭板橋的以隸入楷,鄧石如伊秉綬等以金石入隸,吳昌碩以金石入畫,又比如于右任的以魏碑入草等等。

王獻之是給了他們萌芽的種子。

在這裡需要提醒的是,王獻之的破體不適合初學者,也不適合基本技法不牢固者,不是學習書法的捷徑。

不能因為它是無法之法,萬法皆為用的,就成為信手塗鴉、隨意「創新」的理由。

學習書法還是要規規矩矩,從基本技法學起。還是那句話,書法沒有捷徑。

相關焦點

  • 鬼谷子對「自知」進行了形象比喻,不自知有3種表現,你有嗎?
    古今關於「自知」一說的論述很多,如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孫武:「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莎士比亞:「愚者自以為聰明,智者則有自知之明」。常言道:「人貴有自知之明」。鬼谷子關於自知的論述,用了深動而形象的比喻,更容易使人理解。鬼谷子的自知論是人們不得不學的學問。
  • 書法各種書體的區別,講的真明白!
    郭沫若用「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績,是在採用了隸書」來評價其重要性(《奴隸制時代·古代文字之辯正的發展》)隸書基本是由篆書演化來的,主要將篆書圓轉的筆劃改為方折,書寫速度更快,在木簡上用漆寫字很難畫出圓轉的筆劃。
  • 篆、隸、楷、行、草五種書體!
    郭沫若用「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績,是在採用了隸書」來評價其重要性(《奴隸制時代·古代文字之辯正的發展》)隸書基本是由篆書演化來的,主要將篆書圓轉的筆劃改為方折,書寫速度更快,在木簡上用漆寫字很難畫出圓轉的筆劃。
  • 草書:中國文字最為簡約的書體
    草書始於漢初,其特點是: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創之意,謂之草書。其演變過程,自應是先有「章草」,而後又有「今草」,再又有「狂草」等草體了。章草筆法用「一」形,今草筆法用「S」形。這是兩者的根本區別。運筆放縱、點畫狼藉的又稱大草或狂草。
  • 魏振皆和他的魏碑書體
    先生自稱這是他不傳之秘。他曾說:「學書者執筆而不解指尖妙用,運筆而不悟中鋒精義,則知其造詣尚淺,未足以言此道也。」在章法上喜取疏勢,即字與字之間距離較大,行與行之間疏朗開闊。再加上字形大小、長短、肥瘦、纖濃、躁潤,「凌空取勢」,參差錯落,左顧右盼,筆筆呼應通神,字字瀟灑剛勁」,「空靈素樸」,形成一種多姿多態、變化萬端的特殊風格。 先生一生力求魏碑書體外形美。
  • 美而自知的凡爾賽,美而不自知的丁真
    ——本文系紅網第六屆全國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賽參賽作品最近的微博熱搜真真切切地熱乎了一番,從凡爾賽文學的話題,到丁真突然走紅的「連續劇」,一浪接著一浪,可以用波濤洶湧來形容。凡爾賽文學用《新京報》的話來講:「明明沒有一句話在直接炫耀,卻能明確感受到發言者溢於言表的驕傲。」雖然沒有直接闡明自己的優秀,但字裡行間都是美而自知的。再來看四川甘孜的藏族小夥丁真,在短視頻的鏡頭下,他笑容是那樣動人又不可複製,「甜野男孩」短時間內成為人們對少年的最美期許,而在20歲丁真的世界裡,他只想騎著小白馬翻山越嶺。
  • 觀瀾丨在王獻唐先生塑像揭幕儀式上的發言
    【編者按】11月21日,王獻唐逝世60周年之際,王獻唐塑像在位於浮山腳下的王獻唐陵園落成揭幕,山東財經大學黨委委員、副校長張書學在揭幕儀式上發言。以下為發言稿,以饗讀者。一生學術,遠紹乾嘉清儒,近承清末名宿,益之以現代科學念觀念,輔之經實地勘查,集目錄、版本、校讎、訓詁於一身,熔文字、音韻、器物、古史之學為一爐,在詩詞、書畫、篆刻等方面也深有造詣,其治學領域之寬廣,研究之精深,著述之宏富,成就之巨大,令人嘆為觀止。獻唐先生的學術成就需要多學科的學者集眾研究,希望通過這次紀念活動,更多的學者參與到王獻唐研究中來,整理、闡發和發揚獻唐的學術成就。
  • 莫讓「人苦不自知」成幹部的軟肋
    有人說,「人苦不自知」,似乎是人性的弱點,更是領導幹部的軟肋。因為這,一些領導幹部,面對下屬、管理服務對象的「語言賄賂」,對他們言不由衷的阿諛奉承之詞,往往是照單全收,這樣的幹部,其實是很危險的。  古人說:「拒諫者塞,專己者孤。」
  • 五種書體中為何將楷書列為第一
    大家好,這裡是花溪書院,歡迎你的光臨。來自圖片庫,感謝原作者你對楷書的印象是什麼呢?是不是形體方正端莊,容易辨識?不錯,因為這些個特點,可做書寫時的楷模,被人們稱為真書,正楷。現代人說書法,常講到真,草、隸、篆、行,不了解的人,還以為楷書是最早形成的一種書體,其實不然。它之前早就有了比較規範的書體——大篆,小篆和隸書。
  • 書法家王獻之恃才傲物,結果被人逐出家門
    《晉書》記載:「獻之,字子敬,少有盛名,而高邁不羈,雖閒居終日,容止不殆,風流為一時之冠……」 王獻之,字子敬,少年時期就頗負盛名,雖終日閒居在家,容貌舉止從不懈怠,幾歲的時候,看幾個門生在玩賭博遊戲,他在一旁對其中一人說:「這局你要輸了!」
  • 「字體」和「書體」有何區別和聯繫?
    比如有些人練了多年書法,但對「字體」和「書體」的基本概念混淆不清,其實兩者有聯繫但又有區別。先從概念上看,通常我們把構造上符合一定的共同原則,點畫形態及其組合方式具有共同特點的一類文字稱為一種字體。如楷書至隋唐後,又發展出歐體、顏體、柳體、趙體等書體。
  • 不管什麼書體,想寫好對聯還需了解這些!
    由於不同書體具有各自的美學特徵,本文探討對聯書法的章法,便要了解各種書體的體勢特徵。楷書主要指唐楷和魏碑(另有晉人小楷、寫經體等),屬於規範、整齊、靜態的書體。書寫對聯時,字佔一格,一般豎成行,橫成列,也可豎成行,橫不成列,但字形大小基本一致。若取縱勢,則可加大行距,縮短字距,令行氣緊湊。
  • 書法入門,如何選擇正確書體、字體!
    這個觀點明顯是不對的,甚至不需要花時間去辯駁. 如果單論字體出現早晚的話,哪怕不上溯到結繩,也要追溯到甲骨文呢。這明顯就不合理嘛。更何況,魏晉之後,書法發展史上,各字體發展歷程犬牙交錯,例如說同是草書,章草脫胎於隸書,今草的淵源則與楷書更接近。難用簡單的出現先後來概括。另一種常出現的觀點同樣認為,應該從篆書入手。
  • 難能可貴的「自知」該如何做到?看看莊子的「心齋」之法
    於是,他就將帽子拿到越國販賣,可誰想,到了越國他才發現,越國人不僅不蓄頭髮還滿身刺著花紋,根本就用不到帽子。這個故事中販賣帽子的主人公就是完全憑著自己的臆想在做事情,而這種脫離實際的臆想,正是因為他沒能時刻自省而對自己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 書法中的行押書、飛白書、破體、館閣體、南路體都是指什麼書體?
    唐韋續《墨藪五十六種書》中記載:「行書,正之小溈也,鍾繇謂之『行押書』」。晉衛恆《四體書勢》中也記載:「魏初有鍾、胡二家為行書法,俱學之劉德升,而鍾氏小異。」可見,行押書就是指早期的行書。飛白書。史傳蔡邕見工人用苕帚蘸白灰刷牆,受到啟發而創造的一種書體。其主要特徵是筆畫中間夾雜著絲絲白痕,且能給人以飛動的感覺,故稱為「飛白」。這在唐張懷瓘《書斷》中有記載。
  • 龍門十二品之《牛橛造像記》,北魏書體代表作,字體端莊整肅
    |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文章  請設「置頂」哦~| 點擊上方「書法字典大全」→點擊右上角「…」→點選「設為星標★」北朝書法風範表現於大批造像
  • 漢字字體與書體不同,可別混為一談
    漢字是中國傳統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漢字常被分成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這其中書體。甲骨文是漢字早期形式,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成熟文字。至今為止發現的「甲骨文」有五千多種,能解讀的只有一千多個。
  • 《書法問集》704、毛筆篆隸草楷行五體之中,你最喜歡哪種書體?
    提問者還有一些備註:審美觀不同喜歡的書體也不同,也有一定的際遇、起因、故事、緣分,說一說你目前最喜歡書體,喜歡的原因是什麼?我是一人。五種書體,當然還是行書。【篆隸草行楷,行書是最常用的書體。】提問者問到書體,也是一個書法愛好者。現在我們書法一般認為是五種書體,篆隸草行楷。這五種書體使用最廣的當然是行書,不管是現在,還是統計到整個書法史。
  • 「飛白書」到底是什麼書體?專家:沒有內涵,美術字而已
    電視劇《清平樂》中,官家寫錯「飛白書」,這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書體?官家所說的「飛白書」,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書體呢?這要從它的創始人,漢代書法大家蔡邕說起,有一次蔡邕去當時的圖書館鴻都門上班,路上看到一個工匠正用掃帚給鴻都門的牆壁刷大白,掃帚蘸著白色的石灰水在牆上掃過,由於速度太快,刷出來的白色中間出現了一絲絲縫隙,很有意思。